長平之戰上黨對秦趙二國的戰略意義是什麼?雙方是否非爭不可?

擇城2011


我們看看上黨的地理位置,就知道它的重要性。

上黨是與秦趙魏接壤的門戶,戰略要地。號稱“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屬於太行山脈,在今天的山西東南長治一帶。它是當時秦趙兩國都在覬覦的一片戰略要地。

秦國向東擴張必須要拿下上黨,三晉要抵禦秦國侵略要依靠上黨地理優勢。所以必須爭奪。

當年張儀也曾說:“上黨為天下脊”,認為上黨地區是秦國東進中原的門戶,這種戰略思想也徹底影響了秦國幾代君主,白起就曾數次攻打上黨周邊地區,為的也是最終拿下上黨,秦國可謂是深謀遠慮,對於上黨是垂涎欲滴。

韓國經受不起秦國的連續征伐,上黨太守馮亭便想出將戰火引向稍有實力的趙國,反正上黨左右是個不保,這樣做既可避禍挽韓之大廈即倒,二來可以讓秦趙互攻,消耗雙方實力,為韓迎來喘息的時間。

只是上黨太守馮亭將自己的計謀說的冠冕堂皇,義正詞嚴。趙孝成王丹及平原君趙勝都看到眼前的獵物,看不到獵物後面的鯊魚。都只看到了開始卻猜不到結果。引發了一場震驚史冊的長平之戰。



電子鑄造9353


長平之戰前,趙國的軍事實力和秦國不相上下,但綜合國力差的不少。

長平之戰前,秦國持續打擊韓國,把韓國切割為南北兩部分,北面的上黨已脫離王都,所以才會被迫將上黨割讓給秦國。但上黨官員馮亭不願降秦,主動把上黨獻給了趙國。

趙國對是否應該接下這個燙手的山芋,內部頗有爭執。但上黨是趙國的西面屏障,離邯鄲只有200公里,且是一馬平川的平原,一旦落到秦國手裡,趙國就將成為第二個韓國,成為秦國打擊的對象,弊端非常大。

趙國如果賭一把,接下上黨,上黨是山區,這個屏障將在自己手裡,就可以有效抵抗秦國的攻擊,秦國固然強,要和趙國死磕也未必能贏,事實上,最後秦國也是慘勝。

秦國到手的肥肉丟了,自然咽不下這口氣,不管從國家戰略還是面子的角度,都不可能熟視無睹,所以秦國必和趙國爭上黨地區。

可見,上黨對秦國和趙國都有很強的戰略意義。這其實和朝鮮戰爭很像,打不打,國內也有爭執,但毛主席雄才大略,決定進軍朝鮮,然後我們打贏了,才有今天的地位。


孤舟釣江雪


單從軍事觀點而論,上黨必掙;

上黨,設郡之初可追溯到春秋晉國,具有很強的的軍事性質,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趙魏韓三家分晉後,也三分了上黨,成為三國軍事接觸的前沿,三國的戰爭也多發生在這一塊,必爭之地,戰略地位自然非常重要。

若從國家總體戰略而言,不好定論;

先說說長平之戰。我們都知道上黨地盤很大,長平也是屬於上黨郡的。長平之戰前三年的時間裡,秦趙定有多次小規模戰爭,秦國一點點的蠶食著上黨地區,直到長平爆發主力決戰。從長平之戰的前湊及結果,可以看出,趙國拿了上黨守不住,趙國的實力也不足以抗衡秦國。

想秦孝公繼位之初,連函谷關天險都能拿出來割讓給魏國,來保存秦國(影視劇裡這麼說的,不做史實,但有參考意義);上黨的戰略地位難說比函谷關強;問題在於秦孝公有成熟的國家發展戰略體系,趙國是貪圖的眼前利益;

樂毅伐齊,聯合四到五個國家,攻佔齊國72坐城池,直入齊國國都臨淄;燕國一時鼎盛;

若趙孝成王有雄才偉略,可學秦孝公,也可以採取類似樂毅的策略;至於上黨是否要掙,就是國家整體策略方向的問題;韜略對了,掙也可;不掙,也可;




遙想當年馬弓手


上黨原是韓國的地盤,秦軍出兵,將上黨與韓國本土截斷。對於秦國,上黨是一塊即將到嘴的肉,對於趙國,上黨是飛來橫財。

上黨是秦趙長平之戰的“火藥桶”

公元前262年,秦軍佔領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將韓國的上黨地區與本土隔離。韓王為求秦國息兵,讓上黨郡守馮亭獻出上黨十七城賄秦。但是秦國在其他六國心中形象差到極點,就是赤裸裸的侵略者。



馮亭不願意將此要地拱手相讓秦國,反而與趙國眉來眼去,要把這塊地盤獻給趙國。趙國對此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平陽君趙豹認為這明顯是馮亭讓趙國背鍋,不是什麼好事,咱不要。而平原君趙勝直接的多,說:派大軍費老勁也打不下一座城,這一下子得十七座城,得手下。

於是趙孝成王深以為然,接收上黨,並派老將廉頗前往防守。那邊秦昭襄王不樂意了,眼看吃到嘴裡了,被趙國“橫刀奪愛”,於是決定派大軍報復趙國。



上黨的戰略意義

上黨郡當時還是挺大的,包括如今晉西南一帶。而且上黨地勢險要,是四面環山的一片高地。類比一下吧,上黨地區好比以色列和敘利亞爭得頭破血流的戈蘭高地,誰能得到,誰就可以居高臨下的佔據地利優勢,這在冷兵器時代更為重要。

尤其是對於秦國,拿下上黨,能得到一大塊地方,削弱韓國,又能對趙國形成壓迫之勢。而對於趙國,自己居於下方,失去上黨這個屏障,處境會更加危險。



趙國一定要爭奪上黨嗎?

其實秦國戰略是遠交近攻,先弱後強。趙國作為軍事上能匹敵秦國的強國,對秦而言,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秦國起初定的順序是,滅了韓國後滅魏國。

然而上黨使得趙國把秦的利劍指向自己。做個假設,如果趙國拒絕馮亭獻出上黨,秦應是先滅韓,繼而攻魏,而趙國不會早早的慘敗長平,主力盡失。



如此,保存了戰力的趙國尚在,六國抗秦的形勢必會有另一番局面。


史海尋蹤


秦國根據丞相範睢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開始了東進征伐,攻魏不下,轉向韓國。

公元前270年,秦國很快就佔領了韓國的大部分地區,把韓國的上黨和本土截斷。於是,韓王為了和秦國求和,決定乾脆就把上黨主動獻給秦國。誰曾想,上黨太守馮亭不願意降秦,反而動歪腦筋想把趙國拉進來擋槍。這可真是個餿主意,因為這對於弱小的韓國來說,根本沒有什麼意義,無非換個大國投靠而已。

而對於趙國,這完全是一個災難的開始。但是趙王還覺得自己毫不費力撿了個大便宜,欣然接受馮亭的投靠。所以你說上黨對趙國有多重要嗎,根本不是那麼回事,人家就是沒多想當個便宜撿來的。

而上黨對於秦國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這是秦國吞併六國的開始,進展本來就不怎麼順利,打魏國碰了個硬茬,那就先打韓國吧,沒想到也這麼晦氣,眼看煮熟的鴨子,飛了,還飛到別人嘴裡去了。

這趙國真是可氣,是完全沒把秦國放在眼裡,這要是都忍了,別人會怎麼看秦國,難免會讓其他諸侯國覺得,秦國不行啊,魏國打不過,連小小的韓國,也敢對它陽奉陰違。現在趙國佔它的便宜,也不敢吭聲。

必須得教訓趙國,不然以後秦國再打仗,誰都敢來插一腿,那還得了,秦國本來就怕各國之間總搞合縱,局勢將更為艱難,所以秦國是下定決心要打趙國,也給其他諸侯國一個警告,以後誰敢主動招惹我秦國,趙國就是你們的下場。


但是你要說,秦國一上來就是奔著滅掉趙國去的,也真不是。只是雙方都沒想到,對方會這麼倔脾氣。硬是把談判能解決的事情拖成了幹仗,幹仗拖成了大仗,生死決戰。

長平戰前,秦國已經重創了楚國魏國,秦軍當然也損失不小,本打算拿下小小的韓國以後休整一番,再好好圖謀,如今卻跟趙國耗的半死。不打也打了,而且秦國也看到了趙國的弱點,不如乘機滅了它。

趙國憑藉天然屏障和強大的騎兵也真敢跟秦國抗衡。不然趙王也不會那麼心安理得的接受上黨了,吃得到就能咽得下,趙國還是很自信的,完全沒意識到秦國的野心。

其實秦趙早晚必有一戰,打下趙國,秦國便掃清了東進深入的最後一個障礙,從此進可攻退可守,統一六國便指日可待。所以,秦趙之戰早在秦國的佈局謀劃中了,只是趙國還未完全體會秦國的戰略意圖,自己倒先湊上來了,還死咬住上黨不鬆口。這下倒好,一戰就是三年,趙國終於明白了秦國的決心,知道自己惹了大禍,轉而向秦國求和。


而秦國也是萬萬沒想到趙國也這麼能挺,早點把上黨還給我,我面子找回來老早退兵就算了,現在都三年了,面子稀碎,也早已不單單是面子的問題了。

火都燒到眉毛了,才想到救火,晚了。此時秦國已經是被趙國架在恥辱柱上烤的外焦裡嫩,哪裡咽得下這口氣,秦國表面接受議和,暗地裡已經決定提前與趙國決死一戰。

所以,上黨對於趙國就像是不經意撿了個燙手的山芋,而對於秦國,上黨先是趙國無意間貼到秦國腦門上的恥辱牌,慢慢的演變成了秦趙生死一戰的導火索,而且是趙國自己拿過來點燃的。


火雲鞋神


這個地方易守難攻。如果趙國得到了這個地方,他便可以抗擊秦軍。而且不危害到自己趙國的本土。這是很大的便利,如果趙國喪失了這個地方,那麼秦國大軍便可長驅東進,直搗邯鄲,那麼趙國首都便危如累卵,就如平原上的靶子一樣。

對於秦國來說,這個地方是攻克趙國的唯一難題,如果秦軍能夠及早的佔領這個地方,那麼趙國的都城邯鄲就是秦軍嘴邊的肥肉,秦軍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

但是如果這個地方在趙國手裡,那麼秦軍便要花費好大的力氣去攻破這個地方,不能長驅東進。,會極大的損耗秦軍的兵力,拖長秦國對趙國的用兵時間。所以當韓國太守韓廷濤出上黨郡。秦軍和趙國這場生死大戰便不可避免的到來了。


舊事舊人歷史說


上黨這個地方比較特殊,是韓國所割讓之地,主權屬於秦國。秦國不斷東出侵地,各國只有防禦不敢進攻。趙國作為唯一沒被重創的勁敵也有一決雌雄的想法。此次上黨太守擅自割地降趙提前促成了秦趙兩強的決戰。是繼中原傳統文明(韓魏齊),南方文明(楚)失敗後,整合中原文明和北方遊牧軍事能力的趙國與秦國的軍事較量。代表了戰國時代各國強國強軍努力的最後總結。


白馬金貝


上黨必須掌握在趙國手裡,,否則秦軍就直逼邯鄲了,,隨時可能突襲,太危險了


天空7332727848893


雄踞上黨,俯視中原。中原在握,天下唾手可得。


陶清河畔一少翁


趙國是想挑戰老大,趙國戰勝秦國,就是秦國地位了。

秦國是想幹掉最大威脅,幹掉趙國秦國就理論統一全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