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上党对秦赵二国的战略意义是什么?双方是否非争不可?

择城2011


我们看看上党的地理位置,就知道它的重要性。

上党是与秦赵魏接壤的门户,战略要地。号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属于太行山脉,在今天的山西东南长治一带。它是当时秦赵两国都在觊觎的一片战略要地。

秦国向东扩张必须要拿下上党,三晋要抵御秦国侵略要依靠上党地理优势。所以必须争夺。

当年张仪也曾说:“上党为天下脊”,认为上党地区是秦国东进中原的门户,这种战略思想也彻底影响了秦国几代君主,白起就曾数次攻打上党周边地区,为的也是最终拿下上党,秦国可谓是深谋远虑,对于上党是垂涎欲滴。

韩国经受不起秦国的连续征伐,上党太守冯亭便想出将战火引向稍有实力的赵国,反正上党左右是个不保,这样做既可避祸挽韩之大厦即倒,二来可以让秦赵互攻,消耗双方实力,为韩迎来喘息的时间。

只是上党太守冯亭将自己的计谋说的冠冕堂皇,义正词严。赵孝成王丹及平原君赵胜都看到眼前的猎物,看不到猎物后面的鲨鱼。都只看到了开始却猜不到结果。引发了一场震惊史册的长平之战。



电子铸造9353


长平之战前,赵国的军事实力和秦国不相上下,但综合国力差的不少。

长平之战前,秦国持续打击韩国,把韩国切割为南北两部分,北面的上党已脱离王都,所以才会被迫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但上党官员冯亭不愿降秦,主动把上党献给了赵国。

赵国对是否应该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内部颇有争执。但上党是赵国的西面屏障,离邯郸只有200公里,且是一马平川的平原,一旦落到秦国手里,赵国就将成为第二个韩国,成为秦国打击的对象,弊端非常大。

赵国如果赌一把,接下上党,上党是山区,这个屏障将在自己手里,就可以有效抵抗秦国的攻击,秦国固然强,要和赵国死磕也未必能赢,事实上,最后秦国也是惨胜。

秦国到手的肥肉丢了,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不管从国家战略还是面子的角度,都不可能熟视无睹,所以秦国必和赵国争上党地区。

可见,上党对秦国和赵国都有很强的战略意义。这其实和朝鲜战争很像,打不打,国内也有争执,但毛主席雄才大略,决定进军朝鲜,然后我们打赢了,才有今天的地位。


孤舟钓江雪


单从军事观点而论,上党必挣;

上党,设郡之初可追溯到春秋晋国,具有很强的的军事性质,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赵魏韩三家分晋后,也三分了上党,成为三国军事接触的前沿,三国的战争也多发生在这一块,必争之地,战略地位自然非常重要。

若从国家总体战略而言,不好定论;

先说说长平之战。我们都知道上党地盘很大,长平也是属于上党郡的。长平之战前三年的时间里,秦赵定有多次小规模战争,秦国一点点的蚕食着上党地区,直到长平爆发主力决战。从长平之战的前凑及结果,可以看出,赵国拿了上党守不住,赵国的实力也不足以抗衡秦国。

想秦孝公继位之初,连函谷关天险都能拿出来割让给魏国,来保存秦国(影视剧里这么说的,不做史实,但有参考意义);上党的战略地位难说比函谷关强;问题在于秦孝公有成熟的国家发展战略体系,赵国是贪图的眼前利益;

乐毅伐齐,联合四到五个国家,攻占齐国72坐城池,直入齐国国都临淄;燕国一时鼎盛;

若赵孝成王有雄才伟略,可学秦孝公,也可以采取类似乐毅的策略;至于上党是否要挣,就是国家整体策略方向的问题;韬略对了,挣也可;不挣,也可;




遥想当年马弓手


上党原是韩国的地盘,秦军出兵,将上党与韩国本土截断。对于秦国,上党是一块即将到嘴的肉,对于赵国,上党是飞来横财。

上党是秦赵长平之战的“火药桶”

公元前262年,秦军占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的上党地区与本土隔离。韩王为求秦国息兵,让上党郡守冯亭献出上党十七城贿秦。但是秦国在其他六国心中形象差到极点,就是赤裸裸的侵略者。



冯亭不愿意将此要地拱手相让秦国,反而与赵国眉来眼去,要把这块地盘献给赵国。赵国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平阳君赵豹认为这明显是冯亭让赵国背锅,不是什么好事,咱不要。而平原君赵胜直接的多,说:派大军费老劲也打不下一座城,这一下子得十七座城,得手下。

于是赵孝成王深以为然,接收上党,并派老将廉颇前往防守。那边秦昭襄王不乐意了,眼看吃到嘴里了,被赵国“横刀夺爱”,于是决定派大军报复赵国。



上党的战略意义

上党郡当时还是挺大的,包括如今晋西南一带。而且上党地势险要,是四面环山的一片高地。类比一下吧,上党地区好比以色列和叙利亚争得头破血流的戈兰高地,谁能得到,谁就可以居高临下的占据地利优势,这在冷兵器时代更为重要。

尤其是对于秦国,拿下上党,能得到一大块地方,削弱韩国,又能对赵国形成压迫之势。而对于赵国,自己居于下方,失去上党这个屏障,处境会更加危险。



赵国一定要争夺上党吗?

其实秦国战略是远交近攻,先弱后强。赵国作为军事上能匹敌秦国的强国,对秦而言,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秦国起初定的顺序是,灭了韩国后灭魏国。

然而上党使得赵国把秦的利剑指向自己。做个假设,如果赵国拒绝冯亭献出上党,秦应是先灭韩,继而攻魏,而赵国不会早早的惨败长平,主力尽失。



如此,保存了战力的赵国尚在,六国抗秦的形势必会有另一番局面。


史海寻踪


秦国根据丞相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开始了东进征伐,攻魏不下,转向韩国。

公元前270年,秦国很快就占领了韩国的大部分地区,把韩国的上党和本土截断。于是,韩王为了和秦国求和,决定干脆就把上党主动献给秦国。谁曾想,上党太守冯亭不愿意降秦,反而动歪脑筋想把赵国拉进来挡枪。这可真是个馊主意,因为这对于弱小的韩国来说,根本没有什么意义,无非换个大国投靠而已。

而对于赵国,这完全是一个灾难的开始。但是赵王还觉得自己毫不费力捡了个大便宜,欣然接受冯亭的投靠。所以你说上党对赵国有多重要吗,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家就是没多想当个便宜捡来的。

而上党对于秦国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首先,这是秦国吞并六国的开始,进展本来就不怎么顺利,打魏国碰了个硬茬,那就先打韩国吧,没想到也这么晦气,眼看煮熟的鸭子,飞了,还飞到别人嘴里去了。

这赵国真是可气,是完全没把秦国放在眼里,这要是都忍了,别人会怎么看秦国,难免会让其他诸侯国觉得,秦国不行啊,魏国打不过,连小小的韩国,也敢对它阳奉阴违。现在赵国占它的便宜,也不敢吭声。

必须得教训赵国,不然以后秦国再打仗,谁都敢来插一腿,那还得了,秦国本来就怕各国之间总搞合纵,局势将更为艰难,所以秦国是下定决心要打赵国,也给其他诸侯国一个警告,以后谁敢主动招惹我秦国,赵国就是你们的下场。


但是你要说,秦国一上来就是奔着灭掉赵国去的,也真不是。只是双方都没想到,对方会这么倔脾气。硬是把谈判能解决的事情拖成了干仗,干仗拖成了大仗,生死决战。

长平战前,秦国已经重创了楚国魏国,秦军当然也损失不小,本打算拿下小小的韩国以后休整一番,再好好图谋,如今却跟赵国耗的半死。不打也打了,而且秦国也看到了赵国的弱点,不如乘机灭了它。

赵国凭借天然屏障和强大的骑兵也真敢跟秦国抗衡。不然赵王也不会那么心安理得的接受上党了,吃得到就能咽得下,赵国还是很自信的,完全没意识到秦国的野心。

其实秦赵早晚必有一战,打下赵国,秦国便扫清了东进深入的最后一个障碍,从此进可攻退可守,统一六国便指日可待。所以,秦赵之战早在秦国的布局谋划中了,只是赵国还未完全体会秦国的战略意图,自己倒先凑上来了,还死咬住上党不松口。这下倒好,一战就是三年,赵国终于明白了秦国的决心,知道自己惹了大祸,转而向秦国求和。


而秦国也是万万没想到赵国也这么能挺,早点把上党还给我,我面子找回来老早退兵就算了,现在都三年了,面子稀碎,也早已不单单是面子的问题了。

火都烧到眉毛了,才想到救火,晚了。此时秦国已经是被赵国架在耻辱柱上烤的外焦里嫩,哪里咽得下这口气,秦国表面接受议和,暗地里已经决定提前与赵国决死一战。

所以,上党对于赵国就像是不经意捡了个烫手的山芋,而对于秦国,上党先是赵国无意间贴到秦国脑门上的耻辱牌,慢慢的演变成了秦赵生死一战的导火索,而且是赵国自己拿过来点燃的。


火云鞋神


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如果赵国得到了这个地方,他便可以抗击秦军。而且不危害到自己赵国的本土。这是很大的便利,如果赵国丧失了这个地方,那么秦国大军便可长驱东进,直捣邯郸,那么赵国首都便危如累卵,就如平原上的靶子一样。

对于秦国来说,这个地方是攻克赵国的唯一难题,如果秦军能够及早的占领这个地方,那么赵国的都城邯郸就是秦军嘴边的肥肉,秦军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但是如果这个地方在赵国手里,那么秦军便要花费好大的力气去攻破这个地方,不能长驱东进。,会极大的损耗秦军的兵力,拖长秦国对赵国的用兵时间。所以当韩国太守韩廷涛出上党郡。秦军和赵国这场生死大战便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旧事旧人历史说


上党这个地方比较特殊,是韩国所割让之地,主权属于秦国。秦国不断东出侵地,各国只有防御不敢进攻。赵国作为唯一没被重创的劲敌也有一决雌雄的想法。此次上党太守擅自割地降赵提前促成了秦赵两强的决战。是继中原传统文明(韩魏齐),南方文明(楚)失败后,整合中原文明和北方游牧军事能力的赵国与秦国的军事较量。代表了战国时代各国强国强军努力的最后总结。


白马金贝


上党必须掌握在赵国手里,,否则秦军就直逼邯郸了,,随时可能突袭,太危险了


天空7332727848893


雄踞上党,俯视中原。中原在握,天下唾手可得。


陶清河畔一少翁


赵国是想挑战老大,赵国战胜秦国,就是秦国地位了。

秦国是想干掉最大威胁,干掉赵国秦国就理论统一全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