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民眾的虛假共和!皇帝才是民心所向,羅馬共和國的覆滅

很多人,在不瞭解羅馬歷史的情況下,看到羅馬共和國成為羅馬帝國的事實後,往往會不假思索地認為這是歷史的倒退。如果是現代社會,那麼可能事實還真是如此,但是,在羅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之交時,羅馬共和國卻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對於那些不瞭解羅馬歷史的人來說,一個超出他們想象的事實是,對羅馬共和國投出“死刑票”的人,正是在他們看來在帝政羅馬時代受到壓迫的普通羅馬平民。

脫離民眾的虛假共和!皇帝才是民心所向,羅馬共和國的覆滅

羅馬共和國的建立

羅馬共和國在初期時,的確是一個能夠給羅馬平民和貴族都帶來實惠的政權。它既能夠讓平民參與到共和國上層,又通過少數人的集權保證了決策不至於受到群眾影響。羅馬共和國在凱爾特人入侵後,通過《李錫尼法》奠定的基本框架,幫助這個國家撐過了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的入侵,讓羅馬人擊敗了迦太基人,終結了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後的三大強國-馬其頓、塞琉古、托勒密的霸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羅馬共和國在擴張中,也暴露了自己的問題,為崩潰埋下了伏筆。

首先便是權力階級的固化,在《李錫尼法》頒佈後,羅馬的平民走上了權力中樞的舞臺,但是在羅馬文明的擴張過程中,平民還是輸給了貴族,不是羅馬平民本身的衰落,而是貴族愈發強大。羅馬社會擁有類似我國古代宗族勢力的存在,比這個更糟糕的是,羅馬大家族有被保護人這樣後備力量,所謂被保護人,就是在社會層面上受到大家族保護的大批普通平民,這種從古老部落時代留存下來的傳統,使得羅馬的貴族在競選中擁有大批投票,使得貴族天生在競選中就比平民強大,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優勢越發穩固,導致在羅馬共和國末期,除了類似保民官這樣的特殊職位限制,基本已經沒有非貴族出生的羅馬高官了。

脫離民眾的虛假共和!皇帝才是民心所向,羅馬共和國的覆滅

羅馬上下層的分化日漸加深

另外,羅馬共和國財富的集中,也使得羅馬上層的力量變得極度強大,儘管像是普通的戰利品等等,羅馬共和國尚且能做到公平分配,不至於讓上層貴族們中飽私囊,但是征服地區的田地、礦場等等,就不是平民能夠獲取得了,只有擁有龐大資產的貴族,才有能力購買並經營這些產業,那麼自然,羅馬上層的財富增長勢必遠超平民。

實際上,羅馬共和國後期多場戰爭失利,都與羅馬上層的貪婪有關,當北非梟雄、努米底亞國王朱古達以及小亞細亞霸主、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對羅馬共和國發動戰爭時,他們之所以能夠快速獲得臨近地區的平民支持,主要原因就是羅馬上層在當地的包稅人以及高利貸商人長期以來對這些地方人民的敲詐勒索,因此,羅馬共和國在當時各國中的形象,已經從布匿戰爭前的保護者變成了侵略者,因此,才會有努米底亞人、本都人、猶太人和亞美尼亞人等各族接連向羅馬發動叛亂的情況。

脫離民眾的虛假共和!皇帝才是民心所向,羅馬共和國的覆滅

羅馬共和國的公民兵已經瀕臨瓦解

諷刺的是,羅馬共和國晚期的軍隊也因為腐化而喪失了戰鬥力,共和國長期採用平民為主的公民兵制度,但是隨著羅馬共和國戰爭越發激烈,戰鬥地點距離本國也越發遙遠,上層與平民的財富差距也越來越大,平民士兵奮戰多年,僅僅只是為了上層的利益,等他們結束服役回到家鄉時,只能看到因為自己遠行而瀕臨破產的農場或者商店,以及幾乎赤貧的家人,因此戰鬥意志越來越低下,所謂的羅馬人的榮譽也沒有絲毫效果。羅馬軍隊的劣化從滅亡迦太基時候的第三次布匿戰爭就可以看的出來,當時的羅馬主將小西庇阿,甚至願意自己掏錢招募軍隊,而不願意率領本國的公民兵軍隊出戰。

羅馬上層其實有一些有識之士,已經發現了羅馬共和國越發明顯的崩潰危機,對此,他們選擇是重整國家的公共財產-土地來阻止共和國上下層的離心離德。當時,羅馬共和國佔多數的公共土地,已經被貴族們通過法律漏洞以及各種特權予以侵佔,這當中最得力的,就是羅馬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構-元老院的各位元老們。結果,這群以格拉古兄弟的上層改良派,卻被元老院為首的既得利益者用暴力剷除,格拉古兄弟以及其支持者的結局,宣告了和平改革羅馬共和國的希望破滅,為日後的全面內戰埋下了伏筆。

脫離民眾的虛假共和!皇帝才是民心所向,羅馬共和國的覆滅

努米底亞的軍隊曾在布匿戰爭中大放異彩

有趣的是,如果一直如此,那麼羅馬共和國可能在努米底亞戰爭和與日耳曼蠻族的戰爭中就滅亡了,但是羅馬共和國的執政官馬略卻對羅馬共和國的軍隊制度進行了全面改革,簡單來說,就是原本以財產為標準招募公民軍隊的制度,變成了不問出身,統一配發武器,服役時間極長的職業軍隊制度。這一制度在初期的確捍衛了共和國,幫助羅馬軍隊脫胎換骨,戰力大增,從而成功擊敗了努米底亞人以及日耳曼人,同時也在之後與本都、亞美尼亞人的爭霸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卻引出了羅馬共和國末期最可怕的亂局,那就是軍閥爭霸。

以蘇拉、龐培為代表的羅馬軍閥們,為了個人的野心,同時也為了戰爭的勝利,對士兵們予以各種許諾,在這種情況下,士兵的利益也和長官們的利益達成了一致,特別是職業軍隊的士兵們大多家境貧寒,如果只是正常地退役,那麼生活會馬上陷入困境,因此需要國家為他們安排退役後的土地來保證生活。但是,羅馬上層貴族早已大量侵吞土地,又怎麼會給這些大兵分配土地呢?因此,這些職業士兵的存在,其實一開始就是在為羅馬共和國上層挖掘墳墓。

脫離民眾的虛假共和!皇帝才是民心所向,羅馬共和國的覆滅

馬略有才,但為了利益也不擇手段

最早發動內戰的軍閥,正是改革羅馬軍隊的馬略,這個人出身平民,依靠和凱撒的姑姑結婚,攀上貴族尤里烏斯家族後才崛起,因此當他發現貴族出生的前部下蘇拉即將取代自己時,便主動發動了內戰,殺死了很多羅馬貴族。馬略的遭遇很典型,說明羅馬平民想在羅馬社會發跡,除了暴力手段外,幾乎沒有合法的方法了。

馬略一黨的行為,最終在蘇拉的反擊下成為無用功,不過這裡說明一下,蘇拉雖然是羅馬共和國第一個終身獨裁官,是瓦解共和國的代表人物,但他卻是不折不扣的擁護共和的人,他在死前強化了羅馬共和國元老院的權力,保證了馬略派無法捲土重來。不過,蘇拉卻沒有解決、也沒有能力解決共和國上下分化的問題,他的努力反而讓腐朽的元老院能夠繼續苟延殘喘。

脫離民眾的虛假共和!皇帝才是民心所向,羅馬共和國的覆滅

格拉古兄弟的雕像

有意思的是,蘇拉死後,第一個跳出來瓦解共和國的人,正是他之前最信任的龐培和克拉蘇。龐培率領軍隊南征北戰,通過戰爭成為了羅馬政界的新星,因此軍隊就是他的生命,而元老院偏偏不想給他退役的士兵分配土地,一方面這是不想繼續擴大龐培在士兵中的威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國家的土地都是元老院元老的私產,他們怎麼可能虧了自己呢?而克拉蘇,作為羅馬商人們的代表,也想擺脫羅馬上層的壓迫,事實上,由於羅馬貴族的固化,像克拉蘇這樣的新興貴族的確得不到繼續上升的空間。而政治巨星凱撒,雖然出身貴族,卻決定爭取平民的力量,他的政治主張,便是原格拉古兄弟的改良派主張的延伸。

也就是說,羅馬共和國後來面對的“前三頭同盟”,實際上並不是凱撒、龐培、克拉蘇三人的政治同盟,而是三人背後分別代表的三股力量,即平民、軍人以及新興商人,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實際上從這個時候開始,被羅馬社會絕大多數人拋棄的共和國核心-元老院,已經成為了阻礙羅馬文明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了。

脫離民眾的虛假共和!皇帝才是民心所向,羅馬共和國的覆滅

影視劇中的布魯圖斯

而在凱撒和龐培決戰後,由於龐培的失敗,共和派實際上已經喪失了手頭最後的籌碼,所謂的共和國正統,已經轉移到了凱撒主導的政權上,特別是凱撒的大量改革,尤其是解放國有土地的《農地法》的大力推行,羅馬共和國的平民,其實已經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凱撒擁護者。最典型的例子,無疑是刺殺凱撒後,布魯圖等人原以為羅馬城平民會擁戴自己,因為他們作為刺殺了獨裁者凱撒,一如共和國的建立者驅逐了國王塔克文,但卻不瞭解局勢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他們空有共和之名,但對於羅馬平民而言,他們反而正是像暴君塔克文一樣殘害羅馬平民的敗類。

在刺殺凱撒之前,據說主謀之一的卡西烏斯曾經勸說布魯圖效仿他的祖先,也就是共和國的建立者布魯圖那樣剷除暴君,可笑的是,布魯圖當時正是全羅馬最臭名昭著的大高利貸商人,就連共和國的堅定擁護者西塞羅也唾棄布魯圖的貪婪。於是,凱撒死後,這群人非但沒有得到平民的擁護,還差點被憤怒的羅馬平民活活打死。

所以,可以這麼說,不支持共和派的羅馬人沒有共和羅馬人的榮譽,但是支持共和派的羅馬人,沒有作為人的良心。

脫離民眾的虛假共和!皇帝才是民心所向,羅馬共和國的覆滅

腓立比戰役-共和派的最後一戰

元老院這些人的結局,可以說沒有人感到哀傷,由於嚴重缺乏國人擁護,就連還在爭權奪利的凱撒養子屋大維以及凱撒部將安東尼,都將擊敗共和派殘餘軍隊作為自己的政績之一,可以這麼說,持續時間數百年的羅馬共和國,真可謂生得偉大,亡得恥辱。

那麼,舊共和派覆滅了,是否又應該換個班子繼續羅馬的共和歷史呢?實際上是不行的,由於古代交通條件的惡劣以及信息通信的落後,在羅馬公民數量越發增長的情況下,大批羅馬公民也分散在國家的各處地帶,這部分人很少來羅馬城參與投票。同時由於選票的劃分問題,導致羅馬城老居民的政治聲音遠超其它地區的羅馬人,再加上被保護人傳統的發展,無論是從客觀條件出發,還是從剛剛擺脫元老院剝削的平民的情感上來說,羅馬共和制都應該被終結了,而屋大維創立的帝國,正是羅馬民眾的選擇。

脫離民眾的虛假共和!皇帝才是民心所向,羅馬共和國的覆滅

極盛時期的羅馬帝國

最後再說明一下,曾有人爭論屋大維創立的羅馬帝國的皇帝不叫“皇帝”,而叫“第一公民”,來聲明這一時期羅馬帝國並非帝國,也沒有皇帝,第一公民也受制於元老院。其實,第二代皇帝提比略時期的元老院元老的確也有類似的錯覺,因此在皇帝居住在遠離首都羅馬的卡普里島時,他們對皇帝的旨意大加反對,結果被提比略予以誅滅,在提比略統治的最後一段時期,元老院的元老動輒被提比略誅殺,備受其恐怖統治的煎熬,由此可以看出,屋大維之後的羅馬,就是帝國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