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援日物資寫詩句:扶桑日暖,赤縣月明;同聲相應,始共春風


這段時間,疫情肆虐,日本大力支援。援華物資上的贈言讓網友十分暖心: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這些句子因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運用而引起熱議,連華姐姐都點贊。


為援日物資寫詩句:扶桑日暖,赤縣月明;同聲相應,始共春風


不過也有消息稱這些語句是在日本的華人提議添加的。


為援日物資寫詩句:扶桑日暖,赤縣月明;同聲相應,始共春風


無論如何,獲得物資幫助,我們都心懷感激。

前不久,《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冠軍彭敏也用古典詩詞的形式作答。


為援日物資寫詩句:扶桑日暖,赤縣月明;同聲相應,始共春風


歷史原因,兩國民眾之間的感情可說十分微妙。

看到這些語句,不禁心生感慨,忍不住也想來對兩句。


01

<strong>“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這是日本長屋親王讓人繡在袈裟上的句子:“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既然是一首佛偈,我用《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句子作答:

“施如芥子,獲報如山”

此句原講佈施果報,這裡用來感謝日本的饋贈,真心助人者必得無邊福報。

如果拋開佛教背景,我更想用一句四言詩作答:

“今夕何夕,見此故人”

化用《詩經》“今夕何夕,見此良人”而改一字,“良人”變成“故人”。

中日兩國淵源深厚,民族發展史充滿牽絆與糾纏。

而這一次,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這位“故人”的行動實在讓人百感交集。


02

<strong>​“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此句國人都熟悉,既然出於《詩經》,便同用《詩經》作答:

“北風其涼,攜手同行”

取自《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攜手同行。”

嚴峻的疫情就像惡劣天氣,“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這種情況下,感謝日本能與我們攜手同行,共同抗疫。


03

<strong>“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這是王昌齡的詩作,我用高適《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詩句作答:

“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還山識君心”

高適贈別沈千運還山,情深義重,灑脫豪宕,對朋友不吝讚美之情。中日兩國之間羈絆深重,但一碼歸一碼,這次對方能夠舉全國之力支援,有來就有往,迎送之間,我們對日本這位“故人”之心又多了一些瞭解。


04

<strong>“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此句是對方自作,關涉兩個地名,語句工整,“同氣連枝”也引用語典。

我也自作一句相對:

“扶桑日暖,赤縣月明;同聲相應,始共春風”

扶桑、赤縣分別指日本與中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出自《易·乾》。


這些回贈之言,皆從經典中來,也都略有改動。

傳統文化經典是源泉,引用成句、化用語典都是必要的學習手段,曹操、陶淵明、蘇軾、辛棄疾等等都是化用經典的高手。我們可以在熟讀的基礎上嘗試一下。


05

現在日本疫情擴大,我國已經開始支援檢測試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為援日物資寫詩句:扶桑日暖,赤縣月明;同聲相應,始共春風


<strong>援助日本的物資上沒來得及寫詩句:


為援日物資寫詩句:扶桑日暖,赤縣月明;同聲相應,始共春風


我想,如有可能,請附贈一句:

“相知在急難,獨好亦何益”——李白《君馬黃》

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


06

疫情發生以來,情況瞬息萬變,每天關注新聞,“友人”們也是各有嘴臉。

我們能看到友善的目光,也挨著落井下石的黑手。

這裡,藉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由頭,也想對“友人”們贈一言:

********

給<strong>香港: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出自曾鞏《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這是一首諷刺詩。

********

給海峽對面的<strong>臺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出自《詩經·衛風·河廣》。

********

給<strong>美國: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燮《竹石》

********

給掏空國庫支援我們的<strong>巴基斯坦:

“古路無行客,寒山獨見君”——劉長卿《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來訪》

********

給不求熱搜的<strong>俄羅斯: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陶淵明《擬古》

********

最後,送給<strong>各國的圍觀群眾:


一首為自撰:

君子不黨,小人無朋;

君子周難,小人落石。

同心共濟,始終如一;

歲寒後凋,春滿華枝。


句意出自:

《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歐陽修《朋黨論》:“小人無朋。”

《論語·雍也》:“君子周急不濟富。”

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

歐陽修《朋黨論》:“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

《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弘一法師偈語:“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另一首是集古人成句: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同道而相益,傾蓋定前身。

交心不交面,萬里尚為鄰。

疾風知勁草,百花方為春。


所集之句出自:

陶淵明《雜詩》:“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歐陽修《朋黨論》:“則同道而相益。”

陶淵明《答龐參軍》:“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此處改一字“言”為“身”。

白居易《傷唐衢二首》:“交心不交面,從此重相憶。”

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東觀漢記·王霸傳》:“上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始驗疾風知勁草。’”


關於文化自卑的問題

現在“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成了熱門話題,與“武漢加油”比較,有人產生了文化自卑的說法。我倒不這麼認為。與典雅的句子相比,“武漢加油”帶著真誠的煙火氣,那是無數人發自內心的力量。

再者:其一,若這些詞句出於在日華人以及中資機構之手,何來自卑之說呢?其二,這些引用屬於相對專業的經典,個別句子普通讀者不熟悉、不瞭解甚至沒聽過,不必大驚小怪;其三,換個角度,外國友人願意瞭解、親近以至於非常熟悉中國文化,足以反正我們文化的強大。

總之,中國人向來“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

別人來或不來,我們的文化都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