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援日物资写诗句:扶桑日暖,赤县月明;同声相应,始共春风


这段时间,疫情肆虐,日本大力支援。援华物资上的赠言让网友十分暖心: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这些句子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运用而引起热议,连华姐姐都点赞。


为援日物资写诗句:扶桑日暖,赤县月明;同声相应,始共春风


不过也有消息称这些语句是在日本的华人提议添加的。


为援日物资写诗句:扶桑日暖,赤县月明;同声相应,始共春风


无论如何,获得物资帮助,我们都心怀感激。

前不久,《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冠军彭敏也用古典诗词的形式作答。


为援日物资写诗句:扶桑日暖,赤县月明;同声相应,始共春风


历史原因,两国民众之间的感情可说十分微妙。

看到这些语句,不禁心生感慨,忍不住也想来对两句。


01

<strong>“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这是日本长屋亲王让人绣在袈裟上的句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既然是一首佛偈,我用《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句子作答:

“施如芥子,获报如山”

此句原讲布施果报,这里用来感谢日本的馈赠,真心助人者必得无边福报。

如果抛开佛教背景,我更想用一句四言诗作答:

“今夕何夕,见此故人”

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而改一字,“良人”变成“故人”。

中日两国渊源深厚,民族发展史充满牵绊与纠缠。

而这一次,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这位“故人”的行动实在让人百感交集。


02

<strong>​“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此句国人都熟悉,既然出于《诗经》,便同用《诗经》作答:

“北风其凉,携手同行”

取自《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严峻的疫情就像恶劣天气,“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种情况下,感谢日本能与我们携手同行,共同抗疫。


03

<strong>“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是王昌龄的诗作,我用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诗句作答:

“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高适赠别沈千运还山,情深义重,洒脱豪宕,对朋友不吝赞美之情。中日两国之间羁绊深重,但一码归一码,这次对方能够举全国之力支援,有来就有往,迎送之间,我们对日本这位“故人”之心又多了一些了解。


04

<strong>“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此句是对方自作,关涉两个地名,语句工整,“同气连枝”也引用语典。

我也自作一句相对:

“扶桑日暖,赤县月明;同声相应,始共春风”

扶桑、赤县分别指日本与中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出自《易·乾》。


这些回赠之言,皆从经典中来,也都略有改动。

传统文化经典是源泉,引用成句、化用语典都是必要的学习手段,曹操、陶渊明、苏轼、辛弃疾等等都是化用经典的高手。我们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一下。


05

现在日本疫情扩大,我国已经开始支援检测试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为援日物资写诗句:扶桑日暖,赤县月明;同声相应,始共春风


<strong>援助日本的物资上没来得及写诗句:


为援日物资写诗句:扶桑日暖,赤县月明;同声相应,始共春风


我想,如有可能,请附赠一句: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李白《君马黄》

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


06

疫情发生以来,情况瞬息万变,每天关注新闻,“友人”们也是各有嘴脸。

我们能看到友善的目光,也挨着落井下石的黑手。

这里,借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由头,也想对“友人”们赠一言:

********

给<strong>香港: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出自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是一首讽刺诗。

********

给海峡对面的<strong>台湾: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出自《诗经·卫风·河广》。

********

给<strong>美国: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

给掏空国库支援我们的<strong>巴基斯坦: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来访》

********

给不求热搜的<strong>俄罗斯: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陶渊明《拟古》

********

最后,送给<strong>各国的围观群众:


一首为自撰:

君子不党,小人无朋;

君子周难,小人落石。

同心共济,始终如一;

岁寒后凋,春满华枝。


句意出自:

《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欧阳修《朋党论》:“小人无朋。”

《论语·雍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

欧阳修《朋党论》:“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弘一法师偈语:“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另一首是集古人成句: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同道而相益,倾盖定前身。

交心不交面,万里尚为邻。

疾风知劲草,百花方为春。


所集之句出自:

陶渊明《杂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欧阳修《朋党论》:“则同道而相益。”

陶渊明《答庞参军》:“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此处改一字“言”为“身”。

白居易《伤唐衢二首》:“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东观汉记·王霸传》:“上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


关于文化自卑的问题

现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成了热门话题,与“武汉加油”比较,有人产生了文化自卑的说法。我倒不这么认为。与典雅的句子相比,“武汉加油”带着真诚的烟火气,那是无数人发自内心的力量。

再者:其一,若这些词句出于在日华人以及中资机构之手,何来自卑之说呢?其二,这些引用属于相对专业的经典,个别句子普通读者不熟悉、不了解甚至没听过,不必大惊小怪;其三,换个角度,外国友人愿意了解、亲近以至于非常熟悉中国文化,足以反正我们文化的强大。

总之,中国人向来“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别人来或不来,我们的文化都在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