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守宮砂是怎麼回事?

小說就是命


在中國古代,有一樣神奇的發明,那就是守宮砂。在金庸的小說《神鵰俠侶》中,古墓派的小龍女手臂上原本就被點了守宮砂,在被尹志平侮辱後,守宮砂就消失了。那麼,守宮砂真能長久不褪,而女子失身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嗎?古代的守宮砂是怎麼回事?

今天已經沒有人再根據守宮砂標明自己是否是清白之身了,不過我們卻常能聽到一個名詞"守宮",提到這個詞時,人們一般是指一種蜥蜴。其實,守宮就是俗稱的"壁虎",是一種小型蜥蜴。之所以給它取名為守宮,根據《說文解字》:"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蜴。若守宮。"它喜歡守在籬笆屋角,姿態像是守衛著宮殿一般,因此得名。

那麼,這種小型蜥蜴和守宮砂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守宮砂就是用守宮做成的。在西晉張華的志怪小說《博物志》中,對守宮砂的製作進行了描述:"蜥蜴或名蝘蜒。以器養之,以硃砂,體盡赤,所食滿七斤,治搗萬杵,點女人肢體,終年不滅。唯房室事則滅。"

根據他的介紹,守宮砂的製作先要將蜥蜴用容器飼養,只給它喂硃砂,這樣它就會變得通體赤紅,等喂夠了七斤硃砂,就用杵把它搗碎成泥狀,把這樣得到的守宮砂點在女子的身體上,無論怎樣都不會消失,而只要行了房事,就會立刻不見。

南朝名醫陶弘景的說法略有不同,他說:"守宮喜緣籬壁間,以朱飼之,滿三斤,殺幹末以塗女人身,有交接事,便脫;不爾,如赤志,故名守宮。"不過也兩種說法大同小異。還有一種記載,說需要找到一種名叫"赤宮"的變色龍,然後趁它處於繁殖季節逮住,和硃砂混合搗爛,才能製成守宮砂。

根據守宮砂,就能夠檢驗一個女子是否守身,在無法進行有效檢查的古代,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傳說,守宮砂的最早使用者是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他才識淵博,又很會討皇帝歡心。為了防止後宮女子在被皇帝臨幸前與他人私通,東方朔便提出了用守宮砂的方法。

古時的人們對守宮砂深信不疑,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都有對"守宮"的註釋。

從現代人的眼光看,這只是一種動物屍骸製成的染料,怎麼能夠長久不褪色,並自動識別女子的身體狀況呢,守宮砂明顯是個根本沒有科學依據的古人迷信產物。

也有人認為,守宮砂多少包含了科學原理。按照上文所說的一種製作方法,製作守宮砂要先找到處於繁殖期的"赤宮",處在繁殖期的雌性變色龍雌性激素非常旺盛,當遇到雄性激素時會與之中和,導致紅色守宮砂的消失。不過,這種說法略顯牽強,並不能說明守宮砂存在科學原理。

其實,守宮砂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種恐嚇的作用。因為古代女子對守宮砂深信不疑,就會不敢在婚前與他人私通。守宮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男女不平等的現象:男子三妻四妾,帝王后宮三千,卻要求女人全都是處子之身。隨著現代科學發展和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守宮砂成了被封存的愚蠢發明。


煮酒君


隨著時代的發展,宮廷電視似乎越來越受歡迎了,無論是男還是女,應該都看過一些宮廷電視劇,對其有了一定的瞭解。

而在這些宮廷電視劇中,應該會有很多人注意到劇情中出現“守宮砂”這種東西,這種東西在古代很常見,因為它可以檢驗一個宮廷女子是不是依舊守著自己的貞操。

對於守宮砂而言,很多人僅僅是從它的作用上來看,就感到非常好奇,難道這種東西就真的那麼管用嗎?而這種東西檢驗女子貞操的原理又是什麼呢?

在解釋上面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守宮砂這種神奇的東西究竟是怎麼製成的。守宮砂其實是一種古代我國產的“雌性變色龍”,沒錯就是動物中的變色龍,古代不把它們稱作變色龍,而是把它們稱作“朱宮”,而守宮砂正是來自這種雌性變色龍。

如果真把守宮砂的製作方式講明白,其實也是相當殘忍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這種雌性變色龍繁殖的季節,它們往往會被人們捉住,隨後被整隻整隻的剁成肉泥,然後便將這些被搗爛的變色龍和硃砂混合,便製成了“守宮砂”。

根據現在的科學研究的說法,這種變色龍在繁殖的季節,全身上下都佈滿了雌性激素,當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融合之時,便會中和消失,所以說,用這種方法來檢驗古代女子的貞操也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那麼,古代守宮砂的原理是什麼樣的呢?經過古代人的反覆試驗之後發現,守宮砂對那些已婚的女性們沒有作用,這個東西只能在女子還未出嫁的時候才能使用。

在女子還未出嫁之前,用這個守宮砂點在女子身上,而且在用了守宮砂之後的幾天時間裡還不能沾水,不是全身上下每個地方都不能沾水,僅僅是使用守宮砂的那個地方不能沾水,否則守宮砂便會消失。這樣的時間一般需要持續三天左右,三天之後守宮砂就像是紋身一樣刻在了女子的皮膚上。

所以說,這樣的女子要在出嫁之前一直都印著守宮砂,等到女子嫁人之後,守宮砂才會消失,其實,說白了就是在接觸了男人之後,守宮砂才會消失。

那麼,這種方式真的很準嗎?上面提到了,依照現在的科學研究依據,正處在繁殖期間的雌性變色龍全身上下父母充斥著雌性激素,而且,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中和的事實也是得到了科學證實。

所以說,守宮砂這種東西用來檢驗女子的貞操還是有些作用的,但是守宮砂這種檢驗方式究竟是不是很準,這個問題現在似乎說不清了。

要知道,真正的古代用於女子身上的守宮砂已經失傳了,沒有經過實際驗證就不能妄下結論,而且現在流傳下來的很多書籍上面也有對守宮砂的記錄,不過對於這些書籍上的記載,究竟和真實的守宮砂相不相同,誰也不知道,但如果僅僅從書籍上看的去吧,守宮砂這種東西似乎並不科學。


夏目歷史君


守宮砂為古代處子檢測器

那玩意就和現代的早孕試紙一樣,不過早孕試紙是快速方便的檢查女子是否懷孕,而守宮砂呢則是檢驗女子是否為處子,有則是處子,沒有那就已經為婦人了

在古代,女孩子出生以後,會在手臂或者身上的其它地方,點上一顆紅痣,這個紅痣就是守宮砂。當然,真正的守宮砂不是誰都能用的,一般都是高門大戶人家的女娃或者那些神秘門派,比如古墓派的,峨眉派等

平常人家點的,那真是紅痣,屬於象徵意義

守宮砂的製作很麻煩

守宮是壁虎別名,家裡頭有幾隻壁虎,蚊蟲會少很多,所以古人把壁虎取了個文雅名字,叫守宮。自古流傳,守宮砂以壁虎為原料製作而成,也給出了方法,就是給壁虎餵食硃砂,然後曬乾搗碎儲存。使用時取一些點在身上,過段時間,顏色會浸入皮膚裡面,形成紅痣

大體方法如此,但是取用什麼樣的壁虎、怎麼飼養、怎麼點,就不知道了,這些關鍵都屬於各門各派核心機密,概不外傳,否則追回……

守宮砂的原理解釋

一直以來守宮砂被批做迷信,但研究表明,真不是。前幾年有科學家在熱帶雨林考察,發現有某種蜥蜴大量死亡,最後研究發現,該類蜥蜴內部含有大量雌雄性激素,交配時節母蜥蜴釋放雌性激素吸引雄蜥蜴熱烈纏綿,直到虛脫死亡,而雌性蜥蜴身上的雌性激素得到中和後,心滿意足的爬走待孕……

守宮砂據說就是用雌壁虎做的

感謝閱讀,一家之言,喜歡點贊加關注,常聊聊


靈石蘊珠寶


“守宮砂”是古代用來驗證一個女孩是不是處女的一種藥物。

方法是把黃豆粒大小的“守宮砂”點在女孩的右臂,於是就在女孩雪白的右臂上留下了一個殷紅的紅點。這個紅點一直保留到女孩出嫁時。

假如女孩在婚前和男人偷情發生了關係,這個殷紅的紅印就會擴散消失。

假如女孩一直守身如玉,那麼在新婚之夜新郎會看到殷紅的紅印依然如故,和當初留下的印記絲毫沒變,更不會擴散和消失。(如下圖)




新婚之後,“守宮砂”留下的紅印也就完成它的使命消失了。女孩變成女人。

“守宮砂”真的這麼靈驗嗎?它是由什麼製造而成?想用它檢測一下女友是不是處女行嗎?

現在我公佈一下“守宮砂”製作流程。

首先捉一條雌壁虎,親們都見過壁虎吧?就是趴在牆上吃蚊子的那種,超三斤重的也叫變色龍、朱宮。

捉到雌壁虎後,注意不讓它吃蚊子,只餵它硃砂,一直讓它吃大約7斤左右的硃砂,此時壁虎會變得透體通紅。

在交配季節,當雌壁虎正和雄壁虎交配之時,迅速把雌壁虎搗爛晾乾,然後和硃砂拌在一起備用。



古代家中生了女兒後,就挑一點“守宮砂”點在女孩的右臂,據說只要守貞一直會保留到新婚之後。

相傳慈禧對壁虎很反感,在慈禧陵墓的丹陛石臺階一角,原來雕刻著一隻壁虎,這也是工匠按照傳統工藝雕刻上去的。

當慈禧看到壁虎時卻勃然大怒。她認為是工匠暗諷她不守婦道,是存心給她難堪,於是命人敲掉了壁虎。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而已。(如下圖)



最後說明一點,用“守宮砂”檢測女孩是不是處女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不要自行製造“守宮砂”檢驗女友是不是處女。

古代人們把“守宮砂”點在女孩手臂上更多的是起到警示的作用,有一種威懾的力量,古代女孩都天真容易騙,父母說只要和男人發生關係守宮砂就會消失,女孩就相信了父母的話,古代女人把貞操視為生命,現在的女孩才不相信這些鬼話呢!


秉燭讀春秋


守宮砂不僅僅是影視劇和武俠小說中的情節,而且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不過,守宮砂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奇,除了束縛殘害女性之外,更糟蹋了不少壁虎!

相信很多人都是通過影視劇或武俠小說才知道守宮砂的,並覺得不過是杜撰的情節而已。但是,歷史上還真有守宮砂,並且將它的功能說的神乎其神。

當然了,光說有不行,畢竟得拿出證據。為了“研究”這一神奇的技能,我還真去專門查閱過資料。不過,要真想煉製守宮砂,卻要殘害不少壁虎。

據《淮南子》記載:“取守宮新舍陰陽者各一藏之甕中,陰乾百日,以飾女臂則生文章。與男子合陰陽,輒滅去。”

書中所提到的守宮,就是壁虎的別稱。看來這條記載後,我也曾不禁感慨,原來守宮砂還這麼噁心。因為,按照裡面講的操作方式,是需要把一隻公壁虎和一隻母壁虎裝在翁罐中,陰乾一百天後,碾碎塗抹在處女手臂上。此後,如果女子同男子發生關係,那麼守宮砂就會褪去。

關於守宮砂的製作方式,在《博物志》中有更詳細的說明:

“可用硃砂三斤加牛羊脂餵養壁虎,日久,壁虎腹部充血通體赤紅。五月五日取其血塗婦人臂,做硃砂痣,揩拭不去,與人交合即消失。”

與《淮南子》的記載略有不同,晉人的做法要更為講究,要用硃砂、牛羊油來餵養壁虎,日子久了,壁虎的身體就會變得赤紅。到陰曆的五月初五這一天,用壁虎的血塗抹在女子手臂上,就會形成一塊“硃砂痣”。據說,這一硃砂痣難以抹去,但如果與男子交合便會自行褪去。

讀到此處,不僅令人聯想到金庸老爺子的《神鵰俠侶》。尹志平佔了便宜,將小龍女的守宮砂給霍霍沒了,然後還讓楊過背了黑鍋。當然了,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武俠小說,亦或是古代的奇聞異志,都不過是過度誇大了守宮砂的作用。

由於古代科學文化還不發達,加之封建綱常的影響,流傳著守宮砂這一殘害女性同胞的傳聞,成為一種有形和無形的枷鎖。因此,關於守宮砂這一,大家瞭解即可,也無需深究。

參考資料:《淮南子》、《博物志》等。


史海爛柯人


傳統意義上的守宮砂我想所有人都清楚,這是古代最常見的一種檢驗女子貞潔的一種手段。大多是將其塗抹在女子的身上,終年不會消散,一旦與男子發生交合,守宮砂就會立刻消失,所以在古人看來這是最有效的檢驗女子貞潔的手段。

《淮南·萬畢術》記載:“守宮飾女臂,有文章。取守宮新舍陰陽者各一,藏之甕中,陰乾百日,以飾女臂,則生文章,與男子合陰陽,輒滅去。”由此可見,守宮砂由來已久,但其根本原理是什麼呢?到底有沒有用呢?

根據考證,守宮砂是用一種中國產的雌性變色龍,也就是所謂的“朱宮”,在它的繁殖季節將其捕獲,搗爛後與硃砂混合,最後將其塗到女子的身上,用來標記女子的貞操。至於具體效用則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現在看來這更有可能是小說家吹捧出來的情節。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守宮砂並沒有準確的效用,更像是一種心理暗示,使女性潛意識裡產生敬畏廉恥之心,更不敢隨便逾越道德底線。另外,從藥物學角度來看,“守宮(壁虎)”所治療的疾病中並沒有與“貞節”掛鉤的。由此來看,守宮砂完全是一種謬論。


史肆說


我國古代幾千年的男權社會,發明了不少驗證女人貞潔的奇葩方法,其中就有“守宮砂”這一種東東。

所謂的“守宮”,千萬不要想歪了,這2個字並不是“守衛子宮”這4個字的縮寫,它是一種壁虎。 不過這種壁虎跟我們常見的那種灰不溜秋的壁虎不同,它是要用硃砂喂出來的。

因為從小就被用硃砂喂大,他們的身體逐漸由灰色變成為了紅色。 當“守宮”吃夠了7斤誅殺以後,就可以殺了做藥了。


人們先將他們曬乾了,然後搗碎,而搗碎之後得到的粉末,就是傳說中的“守宮砂”了。

傳說,只要在女人的手臂上,點上一顆顏色鮮豔的“守宮砂”,要是此女沒有與男人做什麼不可描述之事,那麼這顆“守宮砂”將一直存在。反之,它就會消失。

根據現代人的常識來看,這種方法肯定是不靠譜的:

第一,這“守宮砂”很容易被洗去,宋朝時還真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被懷疑行為不端的女人,因為洗澡不小心弄丟了守宮砂,因被丈夫懷疑而憤然自盡。

第二,如果行不可描述之事時,故意保護住這個“守宮砂”,它也不可能因此而掉落。

第三,如果女人自備一盒守宮砂,掉色了就抹上去,操作起來簡單方便,這種方法不也就直接被破功了嗎?


深夜聊齋


小雪歷史微鑑:古代的守宮砂,是受封建儒家糟粕思想的毒害的產物,指的是沒有行房事女子身上特有的標誌物。

守宮砂,其實並不是與生俱來

《博物志》中是這樣記載的:用硃砂喂壁虎,喂滿7斤,然後把壁虎搗爛,所得的就是守宮砂。把它點在女子的身上或肢體上,終年不滅,如果行男女之事,這個東西自然就不存在了。

從很久以前,古人就用這種辦法,來驗證一個女性是不是處女,自然而然,這個東西一直延續下來,是有原因的。漢唐時期,人們對守宮砂其實並不在意,當時停妻再娶,或者女子再嫁,都是在平常不過的事情,在這裡我想到了一個童話故事,那就是安徒生童話,據說,民間女子的父母,在女兒小時候就在她們身上點這個守宮砂,然後到了成年以後,這個東西就感覺像是從小長再身上一樣,這就是很多女性所謂的與生俱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處女的唯一證據。

其實,守宮砂是人為弄上去的,和是不是天生的沒有任何關係。

信則有,不信則無,很多關於守宮砂的記載,其實都是小說裡杜撰出來的

那麼,古代有名的醫學家有沒有懷疑守宮砂是不是真的呢?

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就曾經懷疑過守宮砂是否真的存在,他其實並沒有直接否認,而是選擇不反對,在查閱了大量醫學藥典以後,覺得守宮砂其實就是人們杜撰出來的。

我們現代人,早已經沒有古人那樣循規蹈矩了,如果說守宮砂真的存在,那將是我國中醫藥文化的曠世之事,從當代醫藥學上來說,守宮砂多見於小說野史,並不符合科學事實。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守宮砂”在歷史上出現時間較早。大致在魏晉時期,就有了。


(點守宮砂)

具體操作給出繁瑣嚴格。用硃砂餵養雌性石龍子,就此,壁虎通體呈硃紅色。然後將此石龍子用瓦片焙乾,研沫;然再以此沫拌硃砂投餵石龍子,反覆七次之後,將最終的的紅色石龍子用藥杵搗爛,敷之少女手臂而不褪色,只待少女變成少婦,有了性行為,紅的硃砂痣則自然脫落。


(守宮砂的準確位置)

雖然這事情聽起來就很懸,但是想想出現在魏晉時期 ,那時候社會風氣十分開放,主要還是因為“煉丹術”大行其道,而產生的效果,而非社會需要而產生。

也就是說不是因為市場產生的結果,是技術發展的結果。



(傳說中的“壁虎”)

這種據說現在醫學從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概念裡,已經證明了其科學性。但是因為工藝和選材,點的位置,經常不如人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硃砂)

隨著宋明理學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的大行其道。社會對女性的貞潔要求直接上升到了道德層面上。此刻的“守宮砂”就開始有了市場需求。

但是歷史還是跟我們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那就是當市場有需求的時候 技術卻失傳了。


(吃了硃砂後應該通體透紅,這個顯然不是)

所以因為技術不過關,造成了很多鬧劇,有的婦女心胸坦蕩,結果洗了把澡,結果洗掉了,因而逼死活人之事屢見不鮮;有的一輩子不敢洗那個位置,結果孩子都生了,那個“守宮砂”依然不脫。終而貽笑大方。

所幸的事,這類荒唐的事情早就絕跡了。但願不復發生。


炒米視角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守宮砂——這個名字很熟悉,卻從來不知其深意。原來這是中國古代用來驗證女人貞操的方法。


守宮其實是一種壁虎,用7斤硃砂餵它,待它變成赤紅色,就把它剁碎,搗成赤泥,把它點在處女的胳膊上,在她做愛之前,是永遠也洗不清的。一旦做愛,就消失的無影無蹤。

中藥中有一味「守宮」,其實就是壁虎,古人又叫它蠍虎,因為它能吃蠍子;

《博物志》稱它為蜥蜴、蝘蜒,據《說文》的說法,壁上走的叫蝘蜒,草裡的才叫蜥蜴。壁虎的其它名字都帶有「蟲」旁,又或以「虎」形容它的狩獵特色,但為什麼會有守宮這個叫法呢?守的是個什麼宮呢?


晉人張華《博物志》說明了「守宮」一詞的來歷:據說,若是將壁虎養在容器裡頭,每天只餵它吃硃砂,它就會全身通紅,一直到吃足了七斤硃砂以後,便將壁虎磨碎,用來點在女人四肢上。那個紅點經歷一整年也不會消失,除非有過房事,紅點就會消失。


明人郎瑛《七修類稿》也引用《博物志》的說法,但有些許不同:喂的不只是硃砂,還要加上草脂,待壁虎全身通紅之後就搗成膏狀,而且還明確的說,是點在宮人臂上,就會終身不滅(張華只說終年不滅),一旦跟男人發生關係,紅點就會消失。

這種守宮磨成的膏,就叫守宮砂,或叫臂砂。餵食守宮的硃砂是一種汞礦,道士畫符用的紅色顏料就是硃砂。硃砂加守宮怎麼會有這種功能呢?將守宮砂點在手臂,其實是點在某條經脈上,一旦交合,動了真氣,就會使守宮砂褪色。


從藥理學的角度來說,壁虎藥性鹹,寒。其水溶液對人體肝癌細胞的呼吸有明顯抑制作用。而且富含維生素F,F有一定的抗癌活性。主治祛風,活絡,散結,抗癌。而丹砂藥性甘,涼,主治安神,定驚,明目,解毒。


綜合來看,兩種藥物從功能主治上來說,都屬於寒涼類,主治諸班內毒。據小熊分析,古人之所以以兩種藥物配伍使用,其一,是取其寒涼之性,置於玉臂,使之延手三陽經遍行絡脈,涵養心神,去慾女心火。  

其二,從現代醫學角度,主要是一種心理暗示療法,使女性潛意識裡,產生敬畏廉恥之心,不敢越過道德的底線。  


據張華《博物志》說“守宮砂”的製法和用法是:傳說,東方朔曾經告訴漢武帝守宮砂是檢驗女子貞否的驗方。另外,還有兩張不同方子的記述,主要的藥物,都是用於守宮,但和入的藥物,卻各不相同,製法也大有出入。


在中國古代甚至還有守宮塗臍,婦人“無子”的說法,這都見《淮南.萬畢術》載:守宮飾女臂,有文章。取守宮新舍陰陽者各一,藏之甕中,陰乾百日,以飾女臂,則生文章,與男子合陰陽,輒滅去。  


這藥方,只需守宮各一頭,毋須別的藥物和入,似乎不能稱之曰“守宮砂”。


李時珍《本草綱目》對“守宮”釋名之下的簽註,也有講到守宮試貞的話。梁朝的名醫陶宏景說:守宮喜緣籬壁間,以朱飼之,滿三斤,殺幹末以塗女人身,有交接事,便脫;不爾,如赤志,故名守宮。

在少女白藕般的手臂上點一顆鮮豔的紅痣,以驗證女人們的貞操,在古代是常見的,叫“守宮砂”。不明就理的人,以為“守宮”就是守住那神聖的一方妙處。實際上“守宮”是晰蠍的一種,軀體略扁,脊部顏色灰暗,有粟粒狀的突起,腹面白黃色,口大,舌肥厚,四足各有五趾,趾內多皺褶,善吸附他物、能遊行在直上的牆壁上,就是大家常見的“壁虎”……


古老相傳,用瓦罐一類的東西把壁虎養起來,天天餵給它丹砂,大概吃到七斤丹砂的時候,就把它搗爛,用來點在女人的肢體上,殷紅一點,只要沒有發生性關係就終身不滅,一有性生活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


但只能用在未結婚的女子身上,已婚婦女是絕對不靈驗,這種辦法是在宋代隨理學的興起而得到推廣的。在宋代由於剛剛使用,經驗不足,鬧出了許多笑話,弄出了許多是非,其中有名的一個冤案出現在四川  

晉朝《博物志》中記載:如果用硃砂餵養壁虎,壁虎全身會變赤。吃滿七斤硃砂後,把壁虎搗爛並千錘萬杵,然後用其點女人的肢體,顏色不會褪。只有在發生房事後,其顏色才會變淡消褪,是以稱其為“守宮砂”。


有了這種傳說中絕妙且簡單的能代表女子“貞操”的方法,也不管其是否真實,一些朝代便把選進宮的女子點上“守宮砂”,作為其是否有了犯淫、犯戒的標誌。流傳開來,以訛傳訛,便有了以後眾多的武俠小說作者借用“守宮砂”來做的文章。  


既然“守宮砂”是人為加上去的,而非女子天生的,在未婚女性身上尋找所謂的“守宮砂”,只能說明其人的無聊與無知。同樣道理,有無“守宮砂”與貞操也毫無關係。現代人如果將傳統的謬傳當寶貝,那麼愚昧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