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抢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何连国名都不改?

YXL独立风中


田氏正式代齐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太公一脉绝嗣。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而在近三百年前,田氏从陈国奔齐,始有齐国田氏;百年经营以后成为齐国朝堂的一方势力,并联合其他几支齐国的贵族消灭当时权力最大的庆氏,又取得了公族与国人的支持。

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氏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

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后来步步把持齐国政权,最终代齐。   


齐国最早的王族是姜姓吕氏,而田氏代吕氏,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反复斗争,有和平演变,也有武装斗争,有时隐蔽,有时公开。但早在晏婴相楚时,目睹田氏作为的晏婴就曾言“齐国之政卒归于田氏矣”。

田氏代齐的要点一共有三个:   

第一,前期在齐国立稳脚跟。

齐桓公时田氏就和齐国的大夫结为姻亲,庄公时田氏力排众议出兵讨伐卫国、晋国,大胜,庄公把公主嫁给了田氏,田氏和齐王之间的关系这时就已经非常亲密了,从而有获取大权的可能。


第二,中期施行收聚人心的政策。

齐王荒政,田氏对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又有上文提到的借公事施私恩的做法,齐国国内只知田氏之恩而不知齐王,这种做法齐王后来根本无力禁止。

第三,后期外争盟国,求立为侯。

田氏几乎已经拥有齐国时,与分晋的三家互通使节。齐康公十八年,田和也是求魏文侯代告周天子,请列为诸侯,然后魏文侯派使臣报告周天子,请求立田和为诸侯,周天子准许。


这些原因与为何不改国名有着很明显的关系。

首先,战国时期,周王室东迁,局面存在两个重点:分封制仍然存在,周王室仍然是天下共主的表象,和诸侯强天子弱的实质。周天子册立田氏为诸侯就如同如今的英国女王任命首相一样,虽然和王室的实质权力全然没有关系,但仪式作为天下公认的“礼”的部分,是田氏政权在正统性上必不可少的。   

其次,名义上的遵从王室也是诸侯国之间的游戏规则。

周武王为了酬谢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分封制度,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周成王曾在三监之乱后,使召康公命姜太公曰:

“东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齐国由此得到征伐之权,成为大国。不改国名,遵齐国之号,即表态沿袭尊王的传统,否则就有其他封国随时可能以勤王平叛的借口进行攻打瓜分的危险。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齐国内部人心所向的考虑。春秋战国时的政治氛围与后世不同,中央集权尚未成熟,文化氛围也不一样,统治者对于人民在思想上的控制尚未如后世一样严密,而人民往往也是以“宋人”、“齐人”、“楚人”自居,以国,即地方为归属。

齐国本来显赫,田氏在代齐的过程中全程走亲民路线,而出于对保持国内稳定、安抚人心的考虑,也不会贸然更改国号。   

最后则是“齐”这个国号的含义。

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说文解字》)”,在甲骨文中是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而小篆“齐”字则在下面多了两条线,象征着“地面”。姜齐以“齐”为国名,是西周姬姜集团重视农耕所致,也是姜姓吕尚一族的族徽。

保留国号,既是表示对重视农耕态度的继承,也是对姜姓吕氏的尊重,在重视仁义和礼仪的先秦则有利于田氏在外的声名,从而有利于结盟。这也呼应了诸侯对于田氏代齐并无多少异议的事实,正因诸侯无异议,所以才有天子准许,田氏代齐得以不被非议地记入正史。

田齐一直延续到秦汉之际,灭亡后一度有田氏君主力图复国,最后一任君主田横在韩信入齐后,自立为齐王,坐守海岛,至死不降刘邦,成为一段美谈。

后世说到齐,并无正伪之分,对于田氏的评判也得见于此。


历来现实


简单来说,国号不是田氏定的。

田氏代齐,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持续了近三百年,田氏才从一个打工仔变成老板公司的新主人,个中艰辛,不可谓不励志。

公元前672年,齐国还是姜姓吕氏老板当家,在英明之主齐桓公的带领下成为第一个霸主国,威震天下。这一年,附近小国陈国的一个宗室子弟陈完跑到了齐国,躲避狠叔叔的政治迫害,齐桓公欣然接纳,任命其为工正,陈完就此定居齐国,并改氏为田,即田完。

作为一个打工仔,尤其还是外国来的打工仔,田完及其家族是怎么用两百多年的时间反客为主,取老板而代之的呢?得分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辛勤工作,获得赏识

田完当了几十年的工正,一直不温不火。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孙子世袭工正之职,也是默默无闻。但到了田完的曾孙田须无时,情况大不相同了。

田须无侍奉齐后庄公,深受齐后庄公的赏识和宠爱,地位也是蹭蹭地往上涨,当上了大夫。

田须无去世后,他的儿子田无宇继爵,并借着父亲的恩宠,步入政坛。后来,田无宇力排众议,劝齐后庄公断然出兵伐卫、晋,取得了胜利。

田无宇因功得宠,齐后庄公还将自己的女儿孟姜嫁给了田无宇,田氏地位迅速升高。

第二:削弱对手,壮大自己

田无宇生活的时代,正好是齐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一个年代,内乱频发,先是权臣崔杼弑杀齐后庄公,接着另一个权臣庆封又干掉了崔杼,大权独揽。而在这些政变背后,伴随着的是齐国国君权力的下降,各卿大夫家族势力不断扩大。

从经济水平上讲,国君统治的基本盘是国都,卿大夫统治的基本盘是国都外的城池。在青铜器时代,国都垄断着青铜和生产力,国都之外是原野,国人之外是野人。

当铁器文明到来之后,国都之外的原野受到开垦,人类对土地的开垦能力增强,井田制遭到破坏,国人乃至野人争相开垦私田,在公田干活也不卖力了,国都对于其他封地城池没有绝对的资源优势,国君的政治优势相对下降。

从制度上来说,国君习惯于把封地分封给卿和大夫,可卿和大夫是父死子继的,权力和资源越分越散,最后国君的统治只能依靠卿和大夫忠诚度。卿和大夫通常把封地分封给家臣打理,家臣不世袭,有效防止了资源分散。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政治权利的争夺就转变为卿大夫家族之间的争夺,国君也只相当于一个势力比较大的卿大夫了。

田氏属于那种一胜再胜的卿大夫,田无宇先与栾氏、高氏、鲍氏三大家族联手,搞掉庆封的庆氏,而后又与鲍氏联手,逼走栾氏与高氏,完全控制住齐国政权。

随后田无宇听从晏子的劝告,急流勇退,把执政权交还给齐景公,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声望,主动放权以示期待和平的田无宇被早已厌倦权臣相争的齐国百姓拥护爱戴。

随着土地的开垦,国人和野人都转变为农民,谁能得到农民的支持,其政治势力就会大增。田无宇尝到甜头后,继续开始赔本赚吆喝,花钱买民心,为家族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第三:赢取民心,架空老板

田无宇死后,其子田乞继续惠民工程,比如用大斗借粮食给百姓,用小斗收回,在齐国政府高税收的背景下,民心竟相归附。

有了民心好办事,在齐景公去世后,田乞做掉国君家族的两大同姓大夫国氏和高氏,并耍了一手废立大戏,终于掌握了齐国实权,成为齐国国相。

田乞去世后,其子田恒继任为相,做掉了右相监止,弑杀了齐简公,走上专权之路。

田恒开始给田氏代齐铺路,一方面,把自己的封地扩大了很多倍,比国君的食邑还要大,同时挑选选齐国七尺以上女子入后宫,并且不禁止门下宾客出入后宫,所以到去世时,田恒有了七十多位儿子。另一方面,他交好各路诸侯、卿大夫,比如救援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等,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口碑。

第四:瓜分蚕食,取而代之

田常死后,其子田盘继任为相,把众多兄弟都分到齐国各地做城邑的大夫。与此同时晋国韩、赵、魏三家瓜分知氏的领地,田盘和三家互通使节。三家几乎瓜分了晋国,田氏也几乎拥有了齐国。

再接着,韩赵魏三家分晋,给田氏做了很好的榜样,田氏觉得需要向他们学习。

在田盘去世后,他的儿子和孙子相继出任齐相,在这数十年间,他们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活动于列国,谋求封侯,取吕氏而代之。

到公元前405年,齐康公继任为君,此时田氏的老大是田盘的曾孙田和,权力碾压齐康公。

田和一边把齐康公送到大海边,只给一座城做食邑,权作对其祖先的祭祀费用;一边不断寻求成功先行者魏国(此时魏国为列国最强)的帮助。

公元前387年,田和与魏武侯在浊泽相会,田和请魏武侯转告周天子,请列为诸侯。魏武侯照做了,派使臣报告周天子,请求立田和为诸侯,周天子准许,于是第二年,田和正式成为齐侯,列名于周朝王室,至此齐国的吕氏政权完全由田氏所取代。

再说田氏为何不改国号

其实很简单,因为名义上国号是周天子封的,周天子没改,田氏自然不能改。或许你会觉得名义不重要,可如果名义不重要的话,田氏何必废上几十年的功夫寻求封侯呢?他们早就占据齐国大部分地区了,缺的就是个名头,好不容易周天子给了,还让人家改了?这不现实,田氏也没闹腾。

田氏代齐跟三家分晋是不一样的,三家分晋是三分一,不能都叫晋国吧。所以周天子按他们原本的封地名给了封号,田氏是一代一,也没说要换什么国号,周天子按照齐地给齐侯封号很正常。从这一点来看,田氏还真就未必想改国号了。


平沙趣说历史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田氏没有更改国名是害怕遭到武力围剿,它对自己取代姜齐的做法也没有底气,因为大周国虽然礼崩乐坏,但借维护正统之名发动兼并战争的现象并不少见,田氏取代了的齐国又早已不是那个天下霸主的诸侯国,它非常害怕在紧要关头遭到周边诸侯国的讨伐,这不是杞人忧天,当时的天下霸主魏国就很有可能“多管闲事”。


魏国从魏文侯时代变法之后,成为称霸中原百余年的强国,魏国的强大令齐国深有痛楚,魏文侯“魏斯”为了向周天子讨要封号,带领韩赵两国攻打齐国,齐君无力抵抗只能投降,并答应帮助韩赵魏三家向周天子所要封号。

得到魏侯爵位之后的魏斯并不满足于现状,东征西讨扩大势力范围,魏国的统治重心逐渐从山西南部转移到河南东部地区,这里又是齐国的传统势力范围,紧挨着齐国的西面,两国矛盾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可见,齐国易主之时很有可能再遭到魏国的侵略,这种担心不是杞人忧天。

田氏代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不敢得罪自己的邻居魏国,魏国的强大难以想象,即便是闻名天下的围魏救赵(前354年)之战,魏国虽然有失败却任然是天下第一霸主,孙膑攻打大梁解救邯郸的计策虽然精明,但也体现出齐人不敢与魏武卒正面作战,直到10年后(前343年)的马陵之战,齐国才算打垮这个强大的邻居。

由此可见齐国与魏国的国力差距。田氏从陈国来到齐国用了53年(前532~前489)从外来者变成齐国丞相,之后又用103年(前489~前386)才敢正式取代姜齐,这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大的毅力啊!田氏为什么不干脆的夺取齐国天下呢?当然是害怕周边诸侯群起而攻之了!同时也害怕齐国内反对者的干扰!为此它花费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争取民心和贵族的支持!方法很简单,对穷人救济钱粮、对贵族册封土地,尤其是让田氏子孙遍布齐国,瓦解其它实力强大的贵族,这样做有效防止了内乱的发生。

田氏解决内部问题后,开始着手解决外部的问题。在公元前387年,此时齐国国君康公已经被架空了,田氏宗主“田和”和时任天下霸主“魏斯”在浊泽会盟,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这位雄主愿意帮助田氏向天子所要诸侯爵位,田氏的理由是姜姓一族绝肆。说到这里不难发现,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差不多,都是在周天子的册封下获得合法诸侯地位的,这也是田氏没有遭到周边诸侯群起攻之的原因。

而天子册封给田和的封号就是“齐”,因此田氏不存在改国名的选择,他没有条件对周天子的册封有异议。齐这个国名在战国时代已经是一个地理概念了,不管是谁占有了山东北部地区这片原属于姜齐的土地,都会选择以“齐”为国名,后来的韩信亦是如此。上文提到的魏国也是以地理名词决定国名的,公元前661年,晋国人“毕万”灭了姬姓诸侯魏国,魏国也就成了(山西芮城)毕万的封地,这个人的后代就以魏作氏,也作为国名使用。


兵器世界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原本是由姜子牙的后代进行管理,但到了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却取代了姜子牙后代成为了齐国的君主。

按理说,齐国已经是田氏的齐国,他们为何不改变国名,依旧延续姜姓齐国的国名呢?

要了解其中的原因,咱们必须先清除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1、田氏代齐的经过

田氏的祖先田完是陈国的王室,他与陈国太子御寇关系挺不错,两人经常私下往来。

当时陈国的君主陈宣公和宠妾之间有了一个儿子,心中颇有一些废除太子,立宠妾之子的意思,所以他时常担心太子会造反杀害自己。

于是,公元前672年,陈宣公下令杀死太子,并铲除他手下相关势力。

田完害怕被迫害,便悄悄逃到了齐国境内,当时齐国的君主齐桓公对他非常器重,给了他很好的待遇,田氏一族就这样在齐国开始了自己的篡国之路。

从田桓子到田釐子、田成子三代,田氏一族在自己的领地内,通过减少赋税、宽仁法治的方式获取了齐国国民的支持。

在齐国百姓心中,齐国君王沉迷酒色、碌碌无为的做法,远远比不上田氏用大斗借米,小斗收米的策略讨人喜欢。

……

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齐国国君,历时286年田氏终于完成了代齐之路。

2、田氏代齐后,为何不改国号

田氏代齐,按理说并不是什么好光彩的事情,它就如同韩赵魏三家分晋一样,是一种叛乱性质的行为,可他为何坚持沿用齐国名号呢?

这里面其实有三个原因:

一、减小田氏代齐的阻力,让原本支持自己的齐国国民,相信自己是为了延续齐国,而非占有齐国;

二、为了获得周天子的认可,让自己的代齐成果,在官方层面落实下来;

三、为了表明自己才是正统统治者,田氏齐威王曾经发布过一篇文书昭告天下,上面提到姜氏是炎帝的后代,而自己田氏是黄帝的后代,自己取代姜氏才是正统。

齐威王《陈侯因敦》记载:“其唯因,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

综上,田氏齐国不改国号,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掌握绝对优势,完成了权力的交接之后,没有必要去改国号。

而且,田氏不改国号,还可以营造出一种重视民心的态度,让百姓们相信田氏代齐之后,自己会比姜氏管理下,日子过得更好一点。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虽然都是夺了国,但是齐国国号没改,是因为田氏是以继承姜齐的方式得国的,经过田氏几代人的努力,齐国君绝嗣,国君一系没有人继承,田氏已经是齐国实际的掌权者,在和魏文侯聚会的时候,请魏文侯帮忙到周天子那里请求封他为诸侯,将齐地封给田氏,这是一种传承,具有合法性,不改国号就是吕姜把齐这个封地让给了田氏,田氏成了齐这个封地的主人。

三年,太公(田和)与魏文侯会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康公十九年,田和立为齐候, 列於周室,纪元年。

田氏代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田齐的祖先是陈国公子完,字敬仲,在齐恒公时期陈国内乱,太子御寇被杀,陈完为了避祸跑到了齐国,齐恒公吕小白欲任他为卿,陈完推辞了,只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陈氏变成田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写道:“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集结》引应邵云:“始食采地,由是改姓田氏。”


陈完一族在齐国就这样站住脚开始发展起来,陈完死后,田氏世袭工正一职,田氏到了田恒子无宇是第五代,经过了122年时间,田恒子无宇得到齐庄公的宠信,还把女儿孟姜嫁给了田恒子。这时候田氏慢慢在齐国政坛上开始崛起。

田恒子死后他的儿子田开和田乞继承了他的位子,田乞侍奉齐景公为大夫,这个齐景公是个奢侈的君主,以齐景公为首的公室贵族聚敛无度,剥夺了齐国人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齐景公还是一个喜欢用重刑的人,齐国老百姓因为生活无着,劳役不止,许多人起来抗争遭到镇压,因此被砍去脚的人有很多,以至齐国的踊(假脚)的价格不断上涨。

而田乞则实行收买民心的手段,向老百姓借贷粮食以大量器贷出,以小量器收回,这种借公事施私恩的手段让老百姓的心都归向了田氏,而齐景公也不加以阻止,田氏家族日益强大,到了齐景公晚年,晏婴和齐景公说了田氏这种做法早晚会占据齐国,齐景公也有所感悟,采取了一些限制田氏家族发展的措施,但是面对已经强大起来的田氏,已经为时已晚,没什么作用。


齐景公

田氏家族以厚赂于民的方式,博得了齐民的支持,但齐国还有一些大族是齐国君的坚强支持者,田氏对这些家族采取联合几个击败一个,逐步消灭的策略,先是联合鲍氏、高氏、栾氏打败执掌国政庆氏,等到栾氏、高氏执政后,田氏诈称栾氏、高氏将攻田氏、鲍氏,田恒子全副武装带领士兵去找鲍氏,鲍氏以为是真的也全副武装准备迎战,而此时栾氏、高氏的掌权人还在喝酒,根本不知道这件事,田恒子就跟鲍氏说道:“虽然栾氏、高氏要来攻打我们的传言不是真的,但我们现在全副武装被他们知晓的话,肯定会来找我们麻烦,还不如趁他们在喝酒,先把他们灭了。”

灭掉栾氏、高氏之后,田、鲍把栾氏、高氏的东西分了,田氏把所得的东西都给了齐景公,请求齐景公把莒邑封地给他做养老之地,又让自己的党羽跟齐景公请求把高唐之邑封给田氏,田氏得了这两个地方势力就更加强大了。

齐景公在位58年,其后晏孺子荼、悼公阳生、简公壬相继为君,共计不到10年,齐简公即位后信任监止,田氏这时是田乞的儿子田常掌权,田常和监止任左右相,田常一面施行田乞大斗出小斗进的政策,还选择了齐国数百个七尺以上的女子入后宫,而他的宾客和舍人自由出入后宫,到田常去世时,有子七十多人,这些人在田常儿子田盘当权时都做到了齐国大小城邑的大夫。

田氏专政时期,不仅排除异己,对不听话的君主也是杀了立另一个,晏孺子、齐悼公、齐简公都是被田氏所弑,怕诸侯不容,为了安定友邦,取信诸侯,田氏把齐国以前所夺的鲁、卫之地还给他们,与晋国的韩、赵、魏订立盟约,与吴、越互通使节,使自己在诸侯中站稳。田常的儿子田盘为相时,田氏差不多就已经拥有了整个齐国,后来的齐宣公和齐康公只不过是傀儡,到陈完十世孙田和时,取代齐康公成了齐国的君主。

田氏从陈国公子完在公元前672年到齐国立足,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取代齐康公成了齐国君主,共经历了286年时间。


历史红尘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澄清两个问题:一、姜氏齐国是怎么被田氏齐国取代的?二、为什么田氏篡权后不改国名?

一、姜氏齐国是怎么玩完的


姜子牙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周朝。为了便于管理,周武王决定把全国分成若干诸侯国,分封给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开始和来历。由于姜子牙在伐纣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于是被周武王封于水土富饶、濒临海边的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稳定东方。

姜子牙到齐国后,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 不分亲疏用其所长,不仅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史料记载,自姜子牙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拓展到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正式继位经营齐国。这个齐桓公还是有几把刷子的,在齐国的历史上,除了姜子牙,最厉害的人物恐怕就算齐桓公姜小白了(跟这几年大火的江津白酒没有关系)。他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到了那个时候,周天子的威信日渐下降,已经就像是一个家庭中孱弱的老人了,就像一个家庭一样,那个最强势、最富有、最霸道的儿子虽然很不讨人喜欢,但是还必须去恭维、迎合着,不然随时翻脸,自己可就要流落街头了。

齐桓公确实很牛,但是他在位的时候,也留下了隐患,导致齐国被篡位。田氏篡齐,其实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漫长过程,最开始到齐国的是田完。按照中国写史的套路,这些开国的人降生的时候都会有别于普通人,要么霞光万道,要么祥云罩顶。田完能够奠定篡权大齐国的基础,自然也得符合伟人降生的套路。史料记载,田完出生的时候,天有异像,有人算卦,就说田完及后人会建立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

田完是在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来到齐国工作的,应该是有条件引进,干的工作是“工正”。

“工正”是个什么官呢?也就是掌管百工之官,管理各类技术工人的头,属于典型的技术官僚,国家经济发达的时候,一般技术官僚都是比较吃香的,要待遇有待遇,要房子有房子,类似于今天的工业部部长。田完干的很努力也很出色,死后齐国国君封田家世袭工正之职。田完的后世子孙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啃老,一代一代人持续努力,让田家的官职步步高升。

286年后,到了田完九世孙田和的时候,齐国大权已经被田氏牢牢把握。是让国君干还是自己亲自干,就看田和爽不爽了。公元前391年,估计田和心情不爽了,就把将姜子牙的后世孙齐康公放逐在一座海岛上,后来死了,是被他弄死的还是自己饿死的或者得病死的,天知地知了。姜子牙一系传位数百年,终于成了看客,再也与齐国王族无关。田和摇身一变成为齐国国王,史称齐太公。诸侯国毕竟是周天子家统一分封的,田和取代齐国,自然是需要周天子的承认的,前面说过了,到了春秋,周天子就如同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不是他糊涂了,虽然齐国私下就改了姓,但是外壳还是他们家分封的那个齐国,还是有钱有势,他只能是装糊涂了。公元前386年, 周安王列田和为诸侯,正式成为合法、有证的齐国国君,姜姓齐国为田氏正式取代。

二、为什么田氏齐国不改国号

按照中国朝代更迭套路,臣子篡国后都会改国号以有别于前朝,比如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朝,武则天篡唐后改国号为大周等等,所谓的改朝换代,不如此何以体现?但是田和代齐后,没有更改国号,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

 1、 周王朝采取的是分封制,齐国只是周朝旗下的一个分公司,你不过是换了一个经理,改啥国号?改国号你还是得在周天子旗下过日子,如果胆敢自封天子,其它诸侯就有两个爹,大家自然没办法接受昔日的兄弟转眼换了个不认识的当家还要给自己当爹。不管孝顺的不孝顺的,都会突然尊重起了以前的爹,齐心协力来削你。所以田和以田氏齐国取代姜氏齐国,与王莽篡汉等朝代更迭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为了得到周王朝的承认,田和不能也不敢更没有必要改掉国名。

2、齐国,不仅仅是国名,也变成了地名,直至今日还有人将山东叫做齐鲁大地。田和篡位的时候,齐也成了地名,如果改成其它名称,势必会引起国内百姓的不适。所以,不改国名,有利于安抚百姓,治安维稳。


谢金澎


田氏代齐发生在战国时期,同三家分晋一样,这也是由于卿大夫实力过大而导致的篡国事件。不过有一点不同,三家分晋瓜分晋国以后,赵、韩、魏三家各自又起了国号,而田氏取代吕齐以后则是继续沿用齐的国号。

那么,田氏明明是谋朝篡位获得的齐国,为什么连国名都不改,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田氏取代吕氏的过程

一、得民心

九年,景公使晏婴之晋,与叔向私语曰:“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於民,民爱之。”——《史记·齐太公世家》

田氏在取代吕氏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就是取得齐国百姓的民心。齐景公时期,齐景公喜奢侈而厚赋重刑,致使齐国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因造反被杀者不计其数。田氏便是在这里看到了机会。

田釐子乞事齐景公为大夫,其收赋税於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於民,而景公弗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景公征赋税多,田氏就趁机施舍多(实际上动用的都是国家的资源),这就是所谓的用公事施私恩。一来二去,齐国百姓只会记得田氏的好,而痛恨吕氏的坏。

二、结交诸侯

五十五年,范、中行反其君於晋,晋攻之急,来请粟。田乞欲为乱,树党於逆臣,说景公曰:“范、中行数有德於齐,不可不救。”及使乞救而输之粟。——《史记·齐太公世家》

在外交上,田氏也不甘落后。晋国的范、中行氏意图谋反,田氏反而劝齐景公借粮给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壮大卿大夫叛国的势力,另一方面也是在国际上打响自己的名声,从而交好志同道合之人(卿大夫反叛势力)。

三、铲除齐国公室

田氏不仅在内政和外交上打好了关系,还在消灭齐国公室武装势力上做好了准备。各诸侯国之间的公室能够长存的原因,就是因为公室的存在,即以王室为主,公室为辅的政治体系。这种体系是用来确保王室有足够的力量平定叛乱的。秦朝之所以灭亡如此之快,固然有其时代因素,但不能否认是因为秦国公室的力量太过薄弱(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

六月,田乞、鲍牧乃与大夫以兵入公宫,攻高昭子。昭子闻之,与国惠子救公。公师败,田乞之徒追之,国惠子奔莒,遂反杀高昭子。——《史记·齐太公世家》

田氏深谙此理,因此在漫长的岁月里先后铲除了齐国栾氏、高氏、国氏等公室力量,为之后的权倾朝野做了铺垫。

田氏位列诸侯,彻底取代吕齐,成为齐国的主人

三年,太公与魏文侯会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诸侯,请立齐相田和为诸侯。周天子许之。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列於周室,纪元年。——《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田氏在彻底掌握齐国之后,还需要踏出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

这时候,田氏之前建立的外交关系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田氏直接找了当时最强的魏国魏文侯,请求他代为向周天子求封诸侯。

这一举措,是十分有深意的。因为魏国也是从晋国分裂而来,和田氏类似,是由卿大夫造反立国的。同时,魏国在当时是最为强大的,且已经请求周天子册封过一次了。由魏文侯出面,既能够提高田氏代齐的成功率,也能变相地给自己贴上三晋之国的标签(当时的三晋之国不仅齐心,而且强大),得以稳定国家。

田氏代齐为何不改国号

田氏代齐之所以不改国号,是有原因的,因为田氏代齐同三家分晋不同。

三家分晋,是由赵、韩、魏三家一同瓜分晋国。尽管他们有继续沿用晋这个国号的想法,但奈何其余两家肯定不会同意。因此,三家索性就用自己的氏作为国号了。

田氏则不同,田氏经过多年的养精蓄锐,是十分平稳且完整地接受了整个齐国的。因此,田氏继续用齐这个国号并不会有人反对和不满。

另外,田氏代齐过程中,没有受到人民的反对,是因为田氏爱民如子。齐国自姜子牙开国以来,到田氏代齐,国祚六百余载,齐国两字早已深入人心。对于齐国百姓而言,齐国不仅仅只是国号,更是归属。田氏贸然更改国号,只会影响田氏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这对于刚刚立国的田氏来说,十分危险。

与此同时,从田氏代齐的过程如此缓慢、平稳中也能看出田氏的处事方针,即低调隐忍。田氏代齐,本来只是大家心照不宣之事,如果不是怕师出无名,田氏甚至不想求得周天子册封,越低调越好。而改了国号,就相当于宣告天下,吕齐亡了,现在是田氏的国家。这对于习惯了低调的田氏来说,还是难以接受的。

结束语

田氏抢了姜子牙的齐国,为何连国名都不改?

田氏代齐,不更改国号,既符合田氏低调的宗旨,不至于成为天下人的众矢之的,也能完整地接受齐之国号附带的一列正面影响,何乐而不为呢?


小云轩谈史


田氏代齐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春秋和战国的重要分水岭。公元前386年,田氏自立为齐国国君,同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田氏代齐在齐景公时已出显端倪,田常除监止弑齐简公,然后“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他在向百姓征收赋税时,用大斗借出,百姓还粮,他再小斗收进,自此减轻百姓赋税。待稳定局势后,又“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强者,而自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自为封邑。封邑大于平公之所食。”所以田氏虽在周安王时才成为诸侯,但当时“齐国之政皆归田常。”

田氏不变国号在于正统性

齐国是周武王封给姜子牙的,武王伐纣后建立周朝,为了感谢大臣和宗亲们伐纣的贡献而实行分封,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姜子牙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就是说齐这个国号是武王命名的。由此诸侯被纳入到周室宗亲,代天子以御下。田齐脱胎于姜齐,田和被封为齐侯,正是由于姜齐无嗣,如果田氏变换国号,就代表周天子所封之姜齐,被田氏所篡,挑战的将是周天子的合法性。如果说周天子不式微的话,田氏代齐的行径必定被周天子所不容。可惜当时周天子都成了吉祥物,只能承认田氏的合法性。而田氏也就以齐来治国,安抚民心。



田氏代齐是实力压过姜齐的结果,同样不变换国号,也是田齐实力的问题,只能被周朝分封制的规则所限的结果。


几苇渡当年


齐国是周代的诸侯国,分吕氏齐国和田氏齐国两个时代,自周平王东迁以后,周代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历史进入春秋时期,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率先称霸,齐国便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诸侯国。由于齐国公族势力日益下降,被田氏所取代。公元前386年,周天子正式将田和列入诸侯,田和沿用齐国名号,史称“田齐”,那么田和为何不改国名呢?

吕氏齐国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按照与周王室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绩大小进行分封。姜子牙(吕尚)是周武王灭商的军事策略家,灭商的首席功臣,他被周武王分到营丘(后改为临淄)。

齐国土地肥沃,地理位置绝佳,适合发展农业和工商业,齐国到齐僖公时期,齐国实力开始壮大,齐僖公被称为春秋三小霸主之一。到了齐桓公时期,齐国在国相管仲的带领下率先称霸,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开始重用佞臣,齐国开始走下坡路。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陷入内乱,五公子为了争权夺利相互攻打,此后,齐国国力衰退,从而失去霸主的地位。

齐桓公之子齐孝公去世后,太子被公子开方所杀,齐孝公之弟齐昭公夺位。齐昭公去世后,其子在位仅五个月,就被叔叔齐懿公杀害而夺位,齐懿公因不得人心被杀害,齐人拥立齐惠公为国君,一连串的夺位事件由此而告终,齐国国力进一步衰落。

公元前555年,齐国因违背盟约,十二家诸侯联合讨伐齐国,齐军大败,齐国从此再也无力争霸。

田氏齐国

田氏一族是陈国公子田完的后裔,田完因陈国内乱逃往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到了田完四世孙田无宇之时,田氏一族常常施惠于民,备受百姓拥戴,百姓都向着田氏一族,田氏一族的威望日益强大。

田氏旁支田穰苴因打败晋、燕两军而立下大功,引起高氏和国氏的高度警觉,高氏和国氏是齐国的公族,都是姜子牙的后代,高国两氏诬陷田穰苴,导致田穰苴被罢官免职,田无宇之子田乞极其愤怒,下定决心要除掉高氏和国氏。

公元前489年,齐景公病危,任命国夏、高张辅政,不久田乞起事灭高、国两家,拥立公子阳生为君主,是为齐悼公。公元前485年,田乞之子田恒设计杀害齐悼公,立齐悼公之子公子壬为君,是为齐简公。

四年后,田恒再次起事杀害齐简公,拥立齐简公之弟公子骜为君,是为齐平公。从此以后,齐国大权落入田恒手中。与此同时田恒到处笼络人心,齐国公族势力直线下降,完全掌握朝中大权。田恒死后其子田盘为国相,掌握朝中大权,田盘对内将田氏兄弟封为大夫,对外与三晋搞好外交关系。

齐康公即位后,成谜于酒色,不理朝政,田恒之孙田和将齐康公迁至海上,自立为君。公元前390年,田和篡权一年后,他在浊泽会见魏文侯,魏文侯是魏国的开国国君,在篡位方面经验丰富,是老司机了。田和请求魏文侯帮忙在周天子面前美言几句。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列为诸侯,沿用齐国名号,史称“田齐”。

田和为什么不改国名?

第一、春秋时期的战争大多为正义而战,没有足够的理由,会被世人诟病

周代自周平王迁都开始,周王室权威就开始衰弱,但是春秋时期能够称霸的诸侯,首先都是尊王的,郑庄公论作为强于宋襄公,但是郑庄公却没有列入春秋五霸,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挑战王权。

晋国其实早在公元前453年就名存实亡,但是过了五十年韩、赵、魏才正式被列为诸侯,即便如此,还是引来很多人的指责。周王室势力衰弱,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答应三晋。晋国虽然被瓜分,依旧保存着晋国之名,三晋也并没有残忍对待晋国国君。

到了公元前376年,韩、赵、魏才彻底将晋国吞并,作为成熟的政治家田和很清楚,国号不能轻易更改,篡位也要留下美名。

第二、为了笼络百姓,与诸侯建立良好关系

田氏一族能够取前朝而代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百姓的拥戴,如果废除齐国国号,会引来世人的诟病,而且也会引起邻国的不满,春秋时期为了正义而引发的战争不在少数,田和跟诸侯国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国号不能随意更改。


小龙谈历史


周武王灭商之后,以分封制立国。把功臣和宗室分封到四方,替周天子治理国家。其中军事兼师傅的姜子牙被封到山东一带,国名为齐。齐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从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享国800余载。

但是齐国的历史比较特殊,公元前386年,姜氏齐国被田和所替代,之后的齐国被称为田氏齐国。有趣的是齐国的这一国运几百年前就被人预测到过。据说,周朝建立之初,姜太公被封到齐国,周公被封到鲁国。临行前相互询问治国之策,姜太公说:“举贤尚功”。周公说:“尊尊亲亲”。

分别后,姜太公对随从说:“鲁从此弱矣”。因为鲁国只重用亲近的人,很难使用优秀的人才。周公对随从说:“齐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因为齐国重用有才能的人,如果忽视了品德的作用,可能会出现弑君篡国的野心家。二人皆看出了彼此存在的问题,却未能解决各自的问题。

齐国毗邻大海,开国君主依靠地利,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到了齐桓公这一代,在管仲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发展实业。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但是,齐桓公晚年变得昏庸无道,尤其是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自己竟被活活饿死,从此国力不断衰落。到了齐康王,大夫田和直接取而代之。在田氏的经营下,齐国国力逐渐复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田氏代齐后,并没有改变国号,一直沿用旧制。为了区别前朝,被称之为田氏齐国。国名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事关政权的合法性。田和之所以做出改变,主要出于以下考量。

第一,诸侯国是周天子下面的一级政府,改变国号必须经过周天子的同意。田氏是通过政变获得的统治权,缺乏合法性,周天子未必会同意。如果不改变国号,就省去了这一道程序。

第二,齐国的称号已存在数百年,而且齐也是当地的地名,这一称号在百姓心中已经深入人心。如果擅自改变,可能会引起国人的反对。沿用旧号可以起到安抚百姓的作用。

第三,没有必要。在春秋时期,经常出现更换国主的事件,他与后世的改朝换代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为了更换国名而付出社会动荡的代价,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四,过去的信息不是那么发达,田和篡齐影响力有限。但如果擅自更改国名,那动静就大了,容易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反对。如果他们联合起来讨伐齐国,将对新生政权产生巨大的威胁,所以田和也不能更改国名。

国号毕竟是一个虚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出于多方面的考虑,田氏一直沿用齐国国号,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是正确的。

历史,素颜一些会更美。我是素颜历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