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音乐、美术、文字等各方面的审美力相通吗?

洛丿夜猫子


貌似简单的一个问题,要说的明白,似乎也不那么简单,尝试着回答。

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具有的审美力,由审美主体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构成。审美力在不同艺术门类具有相通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不同艺术门类艺术作品的产生、形成具有相似性,这是审美主体审美力相通的基础。

音乐、美术、文字是艺术的不同门类。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对人类、社会、自然的观察,即“眼中之竹”上升到理性阶段,形成“胸中之竹”。最后,艺术家以不同的眼光,用各自的方式展现内心的感受,即用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诠释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关系。如音乐家把跳动的音符通过组织、布局,组成美妙的旋律,通过十指琴键弹奏出来,这种悦耳动听的美乐就会在观赏者耳边萦绕;书画家用笔墨即绘画形式表达胸中之象,一幅幅逸趣横生、笔墨淋漓的作品就会呈现到观赏者眼前;文学家则是通过对文字语言的组织、构思、布排,把喜怒哀乐的情感付诸于笔端,通过寄情于文,寓情于文,通过把心中的景象编织成美文,传情达意。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不同门类的艺术家最终形成的“纸上之竹”形态各异,均属美感作品,皆可观可赏。此所谓“书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亦可说音乐是流动的绘画,绘画是静止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文字,文字是美丽的画卷。

二、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呈现出的精神内涵无一例外的是美感,这是艺术审美力具有相通的基本条件。

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又是充满了节奏与韵律,给人带来的是美好的感觉,为人们所欣赏、喜爱、追求。

人生的成长从婴儿、幼儿、少年、青壮年、老年是一种生理节奏;高山起伏,丘陵连绵,山谷跌宕,是一种自然节奏;天体运转,周而复始,是宇宙间的运行节奏。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无怪乎陶渊明《桃花源记》那么隐逸,令人向往;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一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如此豪迈,读来荡气回肠,令人惊叹;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对现实充满了愁苦与悲鸣不由自主的呐喊,读来令人为之动容;

人生如一条长河,有汹涌的浪涛、喜悦的浪花、舒缓的河面;也有激流、漩涡、险滩。亦如人生之欢乐与苦难,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愁怨; 人生从来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心有不甘,奋力与厄运抗争,最终战胜苦难,获得幸福,构成了一支动人的命运交响曲。这就是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中心意蕴。

三、审美力的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使其相通性成为可能。

一是审美力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审美主体对某一艺术门类所具有的审美力,以其整体适应于其它艺术门类。比如,艺术鉴赏者对音乐有很好的审美能力,那么他对文字、绘画、舞蹈等艺术的审美力,不会因为审美客体的改变而降低;审美客体的改变,只会引起审美力某些构成要素的高低变化。比如对音乐感知力很强,对绘画的感知力可能会高或者低;对文字的想象力很丰富,但是对音乐的想象力就未必;

二是审美力构成的元素改变都会引起审美力的变化;

三是审美力在一定阶段是相对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鉴赏者自身的学习、体验、积累,其审美力呈现上升趋势。


庄子之水


首先谈谈什么是艺术?比如音乐、美术、文字、书法……等等等各类各派都有、各行各业也有……等等……总称叫艺术。但是一个人在音乐、美术、文字等各方面的审美力相通吗?我的回答肯定是不相通!而且审美的角度各有不同。相差而且很大?我提出来,肯定有人反对!但是事实如此!我也是业余时间比较喜欢画画,而且从小就喜欢。因为我喜欢交各类型的朋友,这样也能提升我的智商能力,从而利用到我的现实生活当中,能使我变的更加的优秀。比如二年前,我有个朋友是芜湖歌舞团的歌剧演员,提前一个星期约我到江苏大剧院,看她的"精彩"演出,特意的给我准备了3张门票,并且一再要求我一定要去看(以前从来没看过)!看她的精彩表演。因为从小在一起长大,关系相处的很好,真是盛情难却,不好推辞(其实我也不喜歌剧),我特地的约了俩个合肥朋友陪我一起去,一个是合肥书画家,另一个是合肥裕丰花市卖古懂的老板,我们三个人从合肥到南京开车开了一百多公里,如约的观看了她的表演,按理说我们都属于艺术类朋友,结果看的过程中,其中我合肥的朋友"哈气"连天,观看的无精打彩的,一点精气神都没有。跟平时他在家写书法、画国画的感觉,判诺两人。事后,我们三个人在南京游玩了两天,第三天开车回来的途中,我说没太看懂歌剧的精华和内涵,想去问问他们俩,回答是:对歌剧不感兴趣、没有审美能力,要是你问我的专业,我能回答你三天三夜,也讲不完……通过这个实例,显然是一个人在音乐、美术、文字等各方面的审美力是不相通的!只有专业的同行、类别同行、种类同行的人,他(她)们的欣赏水平、审美水平才是相通的!俗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但我说的观点也许许多人不赞同,但要仔细的想想,我说的对不对?一个人在不同类型的艺术中,他个人的审美力,肯定不相通……



余老板YCL


音乐、美术、文字这三者同属于艺术范畴,当然,艺术的范畴是比较大的,其主要表达形式有语言、声音、文字、绘画、舞蹈、戏曲、书法等。

既然它们同属于艺术,自然就有相通之处。三者通过视觉、听觉、想象从而让人感受美的事、人和物的存在。

但在艺术中进行了分类,必然会有差异。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不同的感受器官,耳、眼、脑的侧重有所不同。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三者本身的概念:

  • 音乐

音乐是通过听觉感官(耳朵)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

音乐基本构成要素有节奏、旋律、音色、和声、音调和力度等,它们构成了无比丰富的音乐形态。

音乐·光盘

  • 美术

美术泛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就叫作美术。

五四运动前,我国主要是用名词是绘画,后有欧洲传入,统一使用美术名词。

一般意义上美术包括六个门类:绘画、雕塑、设计、建筑、书法、摄影。

绘画,无论是国画还是西方绘画,主要讲究点线面的节奏感、空间感、质感等。

梵高·向日葵

  • 文字

文学是用文字、词组来创造形象的艺术。文学语言是形象、优美的艺术性语言,能够自然地表达特定的审美意象,把阅读者引入文学作品的审美天地。

让阅读者对人、事物等产生联想与想象,更高者,引发共鸣,可以让人产生喜怒哀乐,心情波动。

文字·四大名著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音乐、美术、文字大多都讲究编排上或形式上的节奏感,都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感悟,同时,伴有不同的听觉、视觉、心理感受。

三者在审美上是有相通之处的,通过后期的培养和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一笑万古春XD


这个问题哥深有体会!本人也不是什么大神级别的,但做的事太多了,列举“自大”一下吧!顺带证明一下哥的理论!

听音乐弹木和电吉他,画油画做雕塑,写故事(编剧的某集侦探动画06年左右制作完成并有编剧署名,哥13年想起来度娘了一下才看到)这些“爱好或者说专业”一直坚持了三十多年了。小学开始语文就一直不愁,因为哥其他科目超级烂,天天被叫家长!也没专门努力学语文,可作文总是满分!初中高中更是如此!相爱比之下其他科目彻底完蛋!

音乐的喜好是从学画画开始的,画画必须听音乐,听摇滚乐,又带着喜欢弹吉他,玩乐队……

现在工作是装修公司,谈不上什么设计或者监理,但哥都干了,业余时间就篆刻,雕塑一些东西玩!目前还不能发布!后面哥会发视频出来!

写到这里忘了什么问题了(准确问题中心)呵呵,哥和好几个朋友谈阐述过,你的专业提升不一定是专业内的事情,很可能是比如停笔不画了,出去干别的事,过段时间发现居然画画有提高或者不一样的逻辑了!真的如此,很多大神知识面广就是各种知识的摄取,给了他都自己感兴趣或者研究的领域更宽和深远的理解!

哥不是想描述自己多么牛逼,也不要觉得好像没什么用,实话说,多数人不会自觉的学习甚至深入的学习,各种原因吧!少数人能理解艺术应该怎样看待,什么是正确的等等!

感觉应该说的差不多了!如果有人问我:你学那么多有什么用?哥答:精神格局心态牛逼,没发财但挣钱能活!还有人问:你学那么多估计都是皮毛!哥答:稍等一会,让(艺术)技术飞一会……

下面图片分别是哥最近要送人的油画(修改中)

哥十几年前买的双头(当时为了装逼)电吉他,前面雕刻的壶承(或者杯垫)

纯手工码字!谢谢关注我的朋友!!!





乐融万物


您好!音乐是人类的灵魂,听得懂音乐就能懂生活。

听(我心向山,君心向水)……里面有山有水,有我心有君心象一副画……纳兰容若。

听(多少浅浅淡淡的转身,是旁人看不懂的情深)……好像看见一个美少女轻柔转身的回眸一笑,美美哒,的美少女画,情到深处,此情不关风和月。

听(清了这杯浊酒,散了一场老友,你的余生不再有我)一副友人伤离别的场面,君不见浊酒一饮尽,伤离愁,余生你我何时再相见阿。

听(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低头一低眉,劲显温柔似水,水莲出污泥而不染,初秋凉风阵阵抚摸着莲花般的娇羞样儿,一副水墨丹青。

听听歌词里都是诗情画意,歌词里面都是美人英雄,歌词里面都是山水滴滴,歌词里面都是你依我浓,歌词里面都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歌词里面都是寒冬到暖夏,青丝到白发,歌词里面都是青春和岁月静好,歌词里面都是嘻笑和眼泪,歌词里面都是依恋与不舍。

音乐,美术,文字都是相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音乐,美术,文字都是开心时入耳,伤心时入心。


糊塗小老太


艺术的本质 ,是相通的 ,都是作者 从灵魂深处而来的 精神状态的 呈现 。

所有艺术的创作历程,也都一样 ,都需经历“ 从无到有 ”的这个过程 。

艺术与艺术之间,比如,戏剧、歌舞、话剧等等,就涵盖了编剧(文字)、舞台布景(美术),曲调、音乐 、服装、演员的表演,等等 等等 ,综合构成了 视觉美和 听觉美 。

一段文字、一曲音乐 、一幅画 。。。 之所以 会给每个人的联想和感触 各不相同 ,是因为 每个人的精神面貌不同 ,所产生的 心灵共鸣 也就各异 。

艺术 ,来自天赋 ;

审美 ,出于 每个人自己的 心灵 ,是自我 知识和素养积淀后的 本真反应。

所以 ,每个人 在 音乐、美术、文字 等各个方面,其 审美观 都会是一致的 。



保利艺术在线


亲,很高兴我来回答你!

它可以相通,也可以不通,何解呢?

1,如果他是艺术大家,他遍知一切,他在方方面面的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当然是相通的了,对吗?

2.如果他是天才,神才,与生俱来的对各方面艺术有天赋,那他也可以相通,对吗?这样的人也许有,毕竟少。

3.如果他是普通人,没有一丁点艺术细胞,不知音乐是啥玩意,更不懂什么叫美术,也不识字,他有没有审美呢?这个只有鬼才知道了[可爱]

他的审美能力相不相通也只有鬼才知道了。

4.相对于有一些欣赏能力,在各方面都学了一些的人,他可以有那么一点相通的,你说呢?

我是花艺表演创作者,欢迎评论,欢迎关注[玫瑰]





蒋坷霖田园花艺


首先艺术包含很多,其中就有音乐、美术、文学都可以通称为艺术,既然可以统称,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定是相通的。

历史上海内外的诸多名人都如此,例举一二如

国外的:

达芬奇绘画方面的成绩基本众所周知,而在音乐方面他演奏的七弦琴的造诣颇高,他首次出现在米兰宫廷正是凭借着音乐家的身份让人知晓的。

再查看米开朗基罗的人生履历就可以得知他是一位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建筑师。

国内的:

清代画家郑板桥,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郑板桥集》等。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东晋画家 顾恺之,不光是画家,还是绘画理论家、诗人。他知识渊博而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顾恺之《洛神赋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局部)




梦画一生


答案肯定是相通的。

因为艺术是人的情感的投射,也就是审美能力的投射,文学,音乐,美术只是人们表现自身审美的不同形式而已。不管对于艺术家,还是艺术鉴赏者都是如此。举例说明。

首先,对创作者而言:

当我们看到郑板桥的《竹石图》时,会通过笔墨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体会到作画者顽强,坚韧的品格,作者正是借助竹子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当我们再读到他的《竹石》这首诗时,一定会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所体现出来的豁达,坚韧的人生追求而感动。郑板桥正是利用绘画和文字两种形式,表现出了共同的情感和审美力。

郑燮 竹石图

郑燮 竹石诗

其次,对欣赏者而言:

当我们把沈周的《庐山高图》,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古琴曲《高山》,《流水》放到一起欣赏时,虽然三个作品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还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所展现出来的信息,使我们产生相同的艺术共鸣。

沈周 庐山高图

所以不管对于创作者还是欣赏者而言,一个人在音乐,美术,文学等各方面的能力是相通的。


艺域无疆


按说,琴棋书画有相通之处,在于发现。比如听着轻音乐可以画画,练习书法,可以豁然开朗,创造好作品。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