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一出生就被母親厭惡,卻能隱忍多年,除掉國內的叛亂

母親和孩子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之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是乖巧的,還是調皮搗蛋的,母親都會兒子付出一切,給他最好的。但是如果家裡有兩個孩子,就會出現“端不平一碗水”的情況,會冷落一個孩子,而對另一個過多的愛。春秋時期,鄭莊公的母親武姜就是這樣的母親。

此人一出生就被母親厭惡,卻能隱忍多年,除掉國內的叛亂


公元前757年,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武公的夫人武姜生下了一個兒子,可是生這個兒子的時候,武姜遇上了難產,生產過程極其痛苦。雖然最後母子平安,但是武姜十分討厭這個兒子,並且給他取名為“寤生”。(寤生就是逆生,意思是產兒足先出。武姜給兒子取這樣的名字,可見她是有多討厭這個兒子。)

又過了三年,武姜又給鄭武公生下了第二個兒子叔段,不過這次產子比較順利,武姜沒有受到多大的疼痛,所以就非常喜歡這個小兒子。在寤生跟叔段的童年,武姜只給叔段最好的愛,寤生該幹嘛就幹嘛,武姜從來沒有管過。

而武姜最想給叔段就是鄭國國君的位置,但是根據嫡長子繼承製的禮法,寤生既是長子,也是嫡子,太子非寤生莫屬。但是武姜不甘心,經常在鄭武公耳邊吹枕邊風,說寤生這方面怎麼怎麼不好,那方面怎麼怎麼不好,還是立小兒子叔段為太子吧。鄭武公也不是個糊塗的人,他明白寤生的才能高於叔段,所以一直沒有同意換太子。

此人一出生就被母親厭惡,卻能隱忍多年,除掉國內的叛亂

後來鄭武公去世了,寤生順利繼承鄭國的君位,也就是鄭莊公。這個時候武姜慌了神了,在莊公童年的時候,自己一直苛待他,現在他成了鄭國的國君,會對自己這個母親友好嗎?

為了以後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武姜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小兒子身上。而要想小兒子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那唯一的出路就是當上鄭國的國君了。所以武姜就開始謀劃如何讓叔段當上鄭國的國君。

要想當上國君,第一步就是要有軍隊,軍隊就必須要有地有人口,所以武姜多次請求莊公能不能賞賜叔段制地作為他的封地,但是制地這個地方是關係鄭國命脈的城池,莊公自然不會同意。

一計不成另生一計,武姜希望他能夠賞賜京邑,京邑雖然比不得上塊封地重要,但也是富庶之地,對他們有利無害,武姜多次請求,念在母子之情上,莊公只能將這塊地賞賜給了弟弟。有了封地的叔段就開始招兵買馬,就準備圖謀鄭莊公的位置。

叔段這些小九九,早就被莊公派出去的密探打探得一清二楚。但是莊公卻沒有立即行動,而是讓叔段繼續發育,心中卻醞釀著一個除掉叔段的計劃。

此人一出生就被母親厭惡,卻能隱忍多年,除掉國內的叛亂

叔段看著自己發展著這麼好,自己的哥哥卻一點行動都沒有,他就更加肆無忌憚了。為了增加自己的實力,叔段夠命令西部和北部邊境同時聽命於自己。接著又把京邑附近兩座小城也收入他的管轄範圍。

在看看都城的鄭莊公,叔段的動作這麼大了,大臣們都看不下去,覺得叔段是違反了祖宗的禮法,應該早早地除掉叔段,但是鄭莊公卻不為所動。叔段得知鄭莊公一點表示都沒有,就覺得這個哥哥是一個軟弱無能之輩,就帶著人馬浩浩蕩蕩地進攻鄭國的都城。

可是讓叔段沒有想到的是,鄭莊公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而且民心都在鄭莊公這邊,很快叔段就被打得大敗,叔段拼了老命才逃到別的國家避難去了。

而鄭莊公的母親,也因為一直幫助叔段造反,被鄭莊公發配到城穎,並且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不過後來,鄭莊公就後悔了,雖然母親從小就不待見自己,但是武姜畢竟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呀,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就叫人修築了一座高大的土臺,思念母親時,就登臺向城穎方向眺望。

這樣下去實在不是個事情,後來有大臣出了個主意,在武姜呆的地方挖掘了一個地道一直到黃泉,築成甬道和庭室,鄭莊公跟母親就在此處見了面,也算是給了彼此一個階梯,母子的關係得到了緩和。

此人一出生就被母親厭惡,卻能隱忍多年,除掉國內的叛亂

\u0003\u0001

而通過鄭莊公對於弟弟叔段謀反的事情,他一直隱忍不發,做由叔段做大。等到叔段真的打過來的時候,叔段就揹負著謀反的罪名,“名不正言不順”,自然得不到天下人的支持,而鄭莊公只需要以逸待勞,徹底解決了叔段的叛亂,可見其手段高明,城府之深。

不知道大家對於鄭國的這位國君有何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有喜歡小編,記得點贊關注喲!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