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打败过秦国的廉颇是如何成为赵国第一等名将的?

魍殁


廉颇能够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自然是有他的实力的。

在战国时期,赵国第一名将必然是白起,而王翦则是站在秦国的平台上想要不成功都难,李牧虽然也是战国四大名将,真正说起来发动的战役规模不是特别大,而且也没有扭转赵国对秦国越打越怂的风格。

廉颇却是一个秦国颇为忌惮的将领,在廉颇多次与秦国的交锋中,并没有败给秦国,还反杀过秦国。

那么,廉颇在战国时期到底是何德何能,能够并列战国四名将之一呢?

廉颇在战国时期参加的大规模的战役,至少包括五国伐齐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反击燕国之战。除了长平之战失败,其他都是战胜的,而长平之战决战时,廉颇已经被调走,所以真正意义上来说,廉颇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没有输过。

五国伐齐奠定了齐国陨落后赵国的地位

廉颇崭露头角的第一场战役,就是改变战国政治格局的五国伐齐之战,当时秦国已经削弱了楚国,秦国和齐国形成东西两强的局面,在这一时期齐国加强了对外扩张,招致各国不满,以燕国牵头,秦国怂恿,三晋跟进的情况下,形成五国伐齐之势力,赵国就是拜廉颇为将,在廉颇的率领下,赵军长驱直入齐境,攻取了阳晋,一下子威震诸侯。

这里要说明一点是,在此之前,赵国在赵武灵王主持的胡服骑射变革下,逐渐变强,但是真正开始影响各国则是从五国伐齐之战开始,在这一战中,赵国在各国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高,尤其可见廉颇在此战役中的表现。

此后,廉颇在攻打齐国和魏国的过程中,逐渐使得赵国军事影响力大为增强,成为唯一能够与秦国比肩的国家。

长平之战,廉颇中途退场,导致赵国大败

长平之战可以说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意义重大的一场战争,对于整个战国形势的发展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然而在这场战役的前期,赵国任命廉颇为将,但是面对强悍的秦军,廉颇在几次小的失利情况下,选择凭借山险,筑起防线与秦军对峙。

廉颇这一坚守就是三年,大大挫败了秦军想要速胜的计划,然而不幸的是,对峙三年过后,赵国国内发生饥荒,粮食供应不足,随后赵国向其他国家求救,因为担心秦国的报复,都拒绝了赵国的借粮请求,尤其是赵国向秦国求和的行为,更是让各国不看好赵国。

可以说赵国在经济、政治、外交上的一系列遭遇,最终无法支撑赵国继续去与秦国对峙,赵国为了寻求与秦国决战任命赵括为将,赵括急于寻求与秦国的决战,致使被秦国埋伏,结果赵国大败。四十余万赵军被秦国坑杀,就连赵括也死于战中,赵国的国力受到重大的创伤。

邯郸之战,廉颇力挽狂澜拯救了赵国

秦国在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第二年决定扩大战果,继续加强对赵国的军事打击,秦昭襄王任命王陵率领二十万大军攻击赵国,并且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

赵国任命廉颇为主将率领十万赵军顽强抵抗,随后秦国不断增兵,企图迫使赵国投降,廉颇多次打退秦军的攻击,使得秦军伤亡惨重。

后来因为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赵孝成王派人去请求楚国和魏国的支援,在魏楚联军到达邯郸后,廉颇率领赵军从邯郸杀出,里应外合打败了秦军。

此战赵国联合魏楚击败秦国,收回了各自被秦国占领的土地,是关东各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取得的一次重要的胜利,使得秦国多年东出的成果毁于一旦。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燕国认为赵国经受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重创,完全可以从东线入侵赵国,随后燕国派遣大军攻打赵国,廉颇率领军队以少胜多不但击败燕国,还让燕国割让五座城池才得以求和。

总结:

廉颇作为赵国大将,参与了战国中后期多次战役,很少有败绩,完全可以担当起战国四名将的头衔。

司马迁:"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於诸侯。"

王夫之更是指出,赵国的灭亡就是因为:"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


史论纵横


廉颇与白起、李牧、王翦并列为战国后期四大名将,可谓是战功赫赫。廉颇虽然没有打败过秦军,但秦军也没有打败他啊。我把廉颇军事生涯分为三个部分,来说说他为什么能成为赵国第一名将。

第一,在伐齐、伐魏的战争中,廉颇战功彪炳

这里我要说明一点,由于秦灭六国后,毁了各国史书,故而廉颇早年的军事记录,是不完整的,只能从一个侧面来反应他的卓越战功。


史书里最早记录廉颇的战例,是公元前283年的昔阳之战。这是五国伐齐一系列战役中的一战,当时五国里的秦、韩、两国的军队撤走,燕、赵、魏三国继续发动对齐国的进攻,其中赵国攻略河间。在此役中,廉颇光芒四射,率领赵国军队大败齐军,攻取昔阳,此役有力地配合了乐毅对齐国诸城的扫荡,也使廉颇英勇善战的美名广为人知。战役结束后,赵惠文王将廉颇提拔为上卿。

按理说,仅凭一战而成为上卿,是很罕见的。可见廉颇在此之前,应该已经有过许多次的指挥作战经验,只是史书都遗失了。

四年后,即公元前279年,秦昭王与赵惠文王相会于渑池。这次会晤,秦王企图恃强凌弱,但是赵国内有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外有廉颇陈兵于边界以为外援,故而秦国最终没敢对赵王下手。

又过了三年,即公元前276年。赵国派大将楼昌率兵进攻魏国的幾邑,赵、魏战争爆发。楼昌在幾城之下师久无功,该年十二月,赵惠文王以廉颇为将,取代楼昌,继续进攻幾邑。廉颇果然不负重望,攻克该城并将其并入赵国领土。

次年,即公元前275年,赵国再派大将廉颇率师攻略魏国,夺取防陵、安阳两城(均在河南安阳西南)。

从上述三个战例可以看出,此时的廉颇,已然是赵国的常胜将军。

第二,长平之战,廉颇表现可圈可点

公元前262年,韩国割让上党给秦国。上党军民奋起抵制,以十七城降赵国。赵王派名将廉颇前往接收,驻军于长平。

赵国敢于接收上党,当然考虑到了与秦国开战的后果。当时平原君赵胜认为,秦国虽然有白起这样的名将,但廉颇也不是好惹的,他勇猛枭鸷,爱护士兵,遇事不避艰难,能忍辱负重。要论野战,廉颇能力不如武安君白起,但论持久战,足以抵挡。

这个评价,恰如其分。

廉颇到任后,立即下令以长平为中枢,修筑漫长的壁垒防御线。我们从廉颇以往的指挥经验来看,他是一位攻击型的将领,自己也曾吹嘘有“攻城野战之功”,他的强项是打硬仗,打野战、主动进攻敌人。可是在长平前线,他却一反常态,埋头修筑防御线,根本就不打算与秦军硬碰硬。

说实话,廉颇何尝不想横戈马上,酣畅淋漓地与白起干上一场。可是作为一名统帅,他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岂可率性而为呢?面对天下至强的秦军,不能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侥幸之上,而是要“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秦军纵横天下,野战能力天下无双,赵国兵团若与秦军在野战中较量,胜算不大。廉颇深知要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关键在于顶住秦军的三板斧,以坚壁清野的战术,用防御代替进攻,只要能守住长平防线,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最终会令秦军无功而返。廉颇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拖垮秦军。他的持久战战略似拙实巧,因为秦军在上党地区作战,补给运输线漫长,利于速战,不利于持久。

由于廉颇出色的防守,秦军与赵军在长平相持三年之久。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秦国施反间计,赵王撤了廉颇,换上赵括,最后导致长平惨败。

因此,长平之败,非廉颇之过也。

第三,抗击燕师入侵,廉颇赢得最伟大的一次胜利

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衰,邻国燕国趁火打劫,出动六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宰相栗腹率领,共有四十万人,进攻鄗邑; 另一路由大将庆秦统领,率二十万军队进攻代地。

燕国以举国之兵伐赵,震动赵国。在与秦军的惨烈交锋中,赵国精锐尽失,如今面对六十万的燕军,如何应敌呢?关键时刻,赵孝成王总算有自知之明,他起用了在长平战役中被撤职的老将军廉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鄗邑,迎战栗腹的四十万燕军。

廉颇的兵力,只有燕军的五分之一,然而他却捍卫了赵国军团的荣誉。鄗之战,赵军以寡胜众,不仅大破燕师,还击毙燕师主帅栗腹。燕国的另一路二十万大军,也被乐乘的五万赵军击败,燕将庆秦被俘。

廉颇不愧是赵国第一名将,在重创燕国兵团的入侵后,他乘胜追击五百里,反客为主,杀入燕国境内,包围燕都。燕王手忙脚乱,赶紧派人前去向廉颇请和。谈判的结果,燕国割五座城池给了赵国。

廉颇宝刀不老,为赵国再立奇功。赵孝成王把廉颇提拔为假相国,即代理宰相之权,并封为信平君,用这种方式委婉地弥补当年在长平战役时撤换廉颇的过错。

公元前249年,廉颇、乐乘率领大军,再伐燕国,围困燕都。燕王只得再次割地赔款,才把赵国人打发走。可以说,由于燕王错误的战略决策,把燕国拖入到战争的泥潭中,最后难以自拔。一年后,魏国也出兵攻打燕国,赵国再派廉颇、延陵钧率军队助阵,协助魏师讨伐燕国。


可以说,在廉颇最后的军事生涯,创造了最伟大的胜利。由此来看,说廉颇是战国后期四大名将之一,并不为过。


君山话史


廉颇在长平之战上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抛开长平之战,廉颇还是有一定的战绩可以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光辉的战绩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攻取阳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打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的记载,廉颇的出名是在攻取齐国的阳晋之后,次战役阻止了齐国复兴,巩固赵在东方的霸主地位。

其次是公元前251年,打败进犯赵国的燕军,杀死了燕军主将栗腹,乘胜进军围攻了燕国的都城,使燕国被迫割地求和。这一战是发生在长平之战后,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大衰退的背景下发生的,当时燕国的军队数量远远超过赵国,以弱胜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廉颇作为一名将军,统帅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总之,廉颇作为四大名将之一,也为赵国立下过赫赫战功,除了上面两方面之外,廉颇也和其他六国打过大大小小的战役,胜多输少,一定程度上在战国后期奠定了赵国的生存的空间。以上皆是本人的拙见,如有不对,请多多指教。



小江论史


廉颇怎么没打败过秦国哈?公元前270年,赵奢在阏于之战重挫秦军天下震动。秦军再反攻魏“几”,廉颇率军救援“几”,秦军再次大败而退。“几”属于魏国,魏国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秦军围攻赵国首都邯郸,廉颇指挥赵国军民硬抗死熬了3年,不要忘了,公元前260年结束的长平之战里赵军精锐主力被尽数坑杀全军覆没了。廉颇对秦军的战绩不算差吧?公元前251年,燕国攻赵,廉颇带着一群乌合之众以少胜多大败燕军,威胁燕国首都,燕国为了求和割让5城给赵国。个人在问答里回答过关于廉颇的问题,阏于之战廉颇没信心,长平之战廉颇又搞不过王齕,注意了,阏于和长平都属于山地,廉颇肯定不擅长山地作战。翻翻春秋战国史,进行战争的战场主要是平原野战和城池攻防战,山地作战的比例非常低,廉颇恐怕连升级锻炼的机会都没有。山地战利于防守不利于进攻,阏于之战里赵奢采纳许历的建议率先抢占阏于城外的北山高地引秦军来攻,和阏于城里的赵军形成前后夹击大破秦军。长平之战里廉颇与王齕几次交战都被打败,廉颇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王齕攻不动也干瞪眼了。换上赵括,赵括执行赵王主动进攻的命令,一直到战死也没能突破秦军的防线。个人还有个看法,秦军为什么喜欢从山地进攻赵国而不选择其他辽阔平坦的路线,可能是忌惮赵国因“胡服骑射”而建立的规模庞大战力凶悍的轻骑兵部队,是不是也忌惮擅长平原骑兵作战的名将廉颇?


立志成虫


很多人对廉颇这一历史人物的第一认识就是来源于负荆请罪这一著名的历史故事,其实廉颇是赵国的一代名将,他不仅在赵国很出名,而且还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但是当他带领赵国的将士们去攻打秦国的时候却经常战败,几乎没有怎么战胜过当时势力最大的秦国,有人就对于几乎没有打败过秦国的廉颇是如何成为赵国第一等名将的这件事情而感到疑惑,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原因。

廉颇虽未战胜过秦国,但是他战胜了其他不少小国

很多人一体起来混乱的战国只能想到秦国,认为只有打败了秦国这个最后统一天下的国家才能算是名将,但是当时也有不少的小国,小国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而对于当时赵国的君主来说,他首先担忧的并不是正在崛起的秦国,而是与赵国相邻,在当今山东周围的齐国,所以当时的军队主力主要是与齐国相作战。廉颇在赵国与齐国的战争中率领赵国军队一举攻下当时齐国的心腹之地阳晋,这个捷报传回赵国自然是震惊各位大臣,于是廉颇就被封为了赵国的第一名将。

长平之战的战败并不完全廉颇的过错

很多人认为廉颇打不过秦国估计是因为长平之战的战败,而长平之战战败的错误并不能完全推给廉颇。当时赵王命令廉颇参与了这场战争,廉颇的策略是被动防守,赵王对这个策略非常不满,最后换掉了廉颇,赵括替代了廉颇,关于赵括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纸上谈兵,最后因为主将的被替换,这场战争的失败早已注定。
所以以廉颇对赵国做出的贡献足以让他被称作赵国第一名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

电竞圈料哥


战国有四大名将:起翦颇牧。白起自不必说,号称“人屠”,打遍战国无敌手;王翦是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功臣,率兵六十万,一战灭楚;李牧主要功劳是对秦和匈奴作战,比如苏洵的《过秦论》中就说: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而廉颇呢,说起来也只有一个负荆请罪的典故了。那么,廉颇到底凭什么跟白起齐名、列为四大名将呢?

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大家都知道,赵国开始任用廉颇为主帅,廉颇坚守不出,跟秦国打消耗战。赵国实在消耗不起,于是赵王撤下廉颇换上赵括想跟秦国速战速决。结果就是赵军一触即溃,四十万人被坑杀,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逐鹿中原。


俗话说,趁你病,要你命。燕国一看赵国不行了,就想痛打“落水狗”。针对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状况,燕国于公元前251年举兵六十万攻赵。这时赵王又想到了廉颇,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十三万前往抗击,廉颇可谓是“受任于败军之际”。

廉颇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救,自率军8万迎击燕军主力于鄗。

赵军同仇敌忾,哀兵必胜,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鄙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庆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直入燕国腹地,围了燕的都城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赵国也不想在燕国这消耗太久,就答应退兵了。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代理相国。

此战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犯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可以证明廉颇的能力吧。可以说,没有廉颇,可能赵的亡国之难来得还要早一点。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立删,谢谢合作!如果您喜欢我的答案,希望给在下点一个赞,也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山居不记年”,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山居不记年


\t秦国在那个时期出了那么多明君,他们倾全国之力都想要灭了赵国,即使廉颇这个时候担任总指挥,那也不可能打得赢强悍的秦军?廉颇号称战国四大名将,主要不是因为对秦军的战争,而是对其他国家的战争。

\t秦军实力强大,赵国除了防守,别无选择。

当时的秦军可是号称世上最强大的军队,而且秦昭襄王将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都派上了战场,这可是一场灭国之战,赵国人却不自知。赵王一味地要求廉颇进攻,可是廉颇的战略是以防守为主。当时的秦军也是如此,他们急切地等待着赵军跳入陷阱,好一举歼灭。

可惜廉颇却始终没有主动进攻的意思,其实廉颇是最清楚秦赵之间的差距的,他尝试了几次小规模进攻以后,基本都被击溃,所以廉颇明白,现在赵国存活下去的唯一希望,那就是防守。只要能够长期跟秦军对峙,对手总有一天会不耐烦,等他们自乱阵脚的时候,再出手的话,可就不是现在这个局面了。

\t赵国实力扛不住持久战,只能用赵括换掉廉颇。

廉颇的战略思路是对的,认为只要坚守不出,就能够维持当时的局势。可是他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赵国穷啊!赵国四十万大军被派上了战场,几乎所有的劳动力都在前线,后方没有人来种田了,粮草压根就没办法维持下去。这是赵国的致命伤,当然了秦国也好不到哪儿去,因为秦国攻打赵国是长途远征,所以粮草供应上也存在问题。

\t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史记》

不过对赵国来说是亡国之争,而秦国则显得稍微轻松一些。所以赵国必须要寻求一战,为此赵王换掉了廉颇,改用赵括为主将。结果赵括掉入了秦军的包围圈,四十万大军全都被白起给坑杀了,赵国几乎亡国。赵国国力支撑不起廉颇的战略,所以不管打不打这一仗,都是失败,只不过是失败程度大小的问题,显然赵括的失败程度太大了。



\t廉颇转战四方,败齐败魏败秦,所以闻名天下。

廉颇的战绩千万不能用长平之战这一战做定论,因为他此前的战绩实在是太丰硕了。当年齐国相当强大,又在赵国身边,为了消除齐国的影响,所以赵国开始了对齐国的战争。廉颇也就是在伐齐之战中,崭露头角,他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拿下了齐国的阳晋,名震天下被封为上卿。

\t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史记》

赵惠文王要攻打魏国,派其他将领上总是不能取胜,廉颇出马以后,夺取了魏国数座城池,名噪一时。秦昭襄王前来攻打赵国阏与,赵王选派廉颇前去救援,多次击败秦军。这个时候的廉颇已经达到了名声的巅峰,堪称战国四大名将。

\t长平之战后击败燕国,廉颇终于出将入相。

长平之战对赵国来说,其实就是命运的转折点,因为赵国过去实力强大,足以与秦国一较高下。可是现在不同了,四十万大军被秦军坑杀,赵国的男丁几乎都死光了,而小孩儿还没有长大。燕国在这个时候认为赵国是最好欺负的,所以出兵前来攻打赵国,这对赵国来说简直如同雪上加霜。

所以赵王只能选择廉颇前来迎战。结果燕国丞相栗腹被杀,燕军大败,廉颇一路长驱直入,以较少的军队击败了人多势众的燕国军队,逼得燕王割让了五座城池才罢兵。而廉颇经此一役,基本已经成为了赵国的顶梁柱,所以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真正实现了他出将入相的愿望。

\t晚年廉颇不受重用,赵国因此灭亡。

廉颇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因为新上任的赵王不太信任廉颇,所以剥夺了廉颇的军权,廉颇十分恼怒,一气之下就将赵王派来代替自己的乐乘给打跑了。

他知道自己闯祸了,索性就逃到了魏国去,转战魏国和楚国多年,始终都没能回到赵国,最终在楚国郁郁而终。

\t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史记》

而他死后没多久,赵国便被秦军给灭了。其实早在廉颇在魏国的时候,就应该回到赵国,只是有小人从中作梗,让这位当代名将,从此失去了为国杀敌的机会。而赵国的灭亡从长平之战换下廉颇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在廉颇的努力之下,苟延残喘了几年而已。

\t总结:长平之战不是廉颇的错,出将入相的廉颇最终客死他乡。

  1. \t长平之战时期,廉颇深知秦军强大,而且是全国皆兵。一个不小心就会跳入秦军的圈套,所以廉颇选择坚守不出。
  2. 可惜赵国的实力不允许他长期坚守不出,在防守了三年以后,赵王终于安耐不住,用赵括代替了廉颇,结果惨败四十万大军被坑杀,赵国几乎亡国。
  3. 廉颇的将名来之不易,他先击败齐国,又击败魏国,后来再次击败了秦国。多次胜利以后,廉颇算是真正闻名天下了。
  4. 长平之战后燕国想要趁机灭了赵国,在廉颇的反击之下,赵军一路打到了燕国国都,逼得燕国割让五座城池,而廉颇也因此出将入相。
  5. 可惜新任赵王并不喜欢廉颇,廉颇晚年辗转魏国和楚国,却再也没有回到过赵国,他死后不久赵国便被秦国给灭了。


江湖小晓生


额,为什么以击败秦国为确定名将的标准。

况且廉颇有过击败秦国的记录。战国策就有明确记载:“秦败于阏与,反攻魏几,廉颇救几,大败秦师”。

其次,廉颇称赵国第一名将也不为过

何为名将?多次败齐魏,夺其城。能败秦军,危难之时力抗秦国,反杀围困燕都,存续赵国。战国能为之几人?赵国名将能为之几何?为何不能称之为赵国第一等名将。


历史小知


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当时最强的是秦国,其次是赵国。廉颇打不赢秦国很正常,面对强大的秦国,秦国自己不犯错谁也没有能力打赢。秦国明君贤相名将所以廉颇众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于施展。

长平之战如果不是昏君换将,廉颇有可能逆袭一把。廉颇防守,秦国不敢强攻,秦国毕竟长途跋涉供给困难,就看谁更能成的住气了。

可惜坑与昏君赵括,最近还有人为赵括开脱,其心可诛。防守都危险还要强行进攻,还把战线拉这么长找死无知的小儿。


在路上的尴尬


廉颇几乎从来没有打败过秦国,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也数次败于秦将王龁,只能大体上维持对峙。那么几乎没有打败过秦国的廉颇是如何成为赵国第一等名将的?

虽然战国的整体历史脉络是秦国崛起并最终统一天下,但这不意味着关东六国之间没有兼并与战争。在青年廉颇所处的赵惠文王时代,强大的秦国与齐国东西对峙,共同成为赵国的外部威胁。

从当时战略形势来说,齐国对赵国的威胁尤胜秦国,因此赵惠文王时期的对外战争主要是齐国作战。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颇率领赵军攻入齐国腹地,占领了阳晋(今山东菏泽)。

齐国核心大城市之一的阳晋竟然被廉颇一举攻克。廉颇也因此威震诸侯,赵国此后便基本上解除了齐国的威胁。赵惠文王也因为这次大功而拜廉颇为上卿,一跃成为赵国的第一等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