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攻下邺城后,把大本营从许都迁到邺城呢?

许都青年



众所周知,曹操在迎接汉献帝以后将都城定在了许昌这个地方。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三国时期重要的势力之一。一手打造了魏国这个强大的政权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其实曹操自己的办公地点并非是许昌,在迎来汉献帝以后,曹操的办公场所北下到了邺城里面,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看一看史书当中有关于曹操迁移办公地到邺城的记载,《三国志》记载:

九月,令曰:“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冬十月,公还邺。

从这段历史记载当中可以看出,曹操当时击败袁绍以后并未回师许昌,而是在新攻占的邺城进行驻扎,而许昌只留下了汉献帝和一群的汉朝老臣。我认为曹操这样子做有以下几个目的,


首先就是避开与汉献帝以及汉臣的斗争,专心于平定北方。

众所周知袁家四世三公,相对于同为世家子的曹操,家世和实力之强不弱。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位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这个地方虽然相对于南方交州,北地幽州来说属于富庶之地。

但是曹操当时来看就是被孙坚,袁绍袁术等几个势力给夹在中间了。而在这其中袁绍和孙坚显然最为强大,也给曹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所以曹操必然会进行北上或者南下的战争,于是曹操选择北上与袁绍交战,借机打破其尴尬的境地。

而在此之前他已经赢来了汉献帝,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汉献帝以及以国舅董承等人为代表的外戚集团仍旧有着一定的势力基础。曹操选择北上的同时,将汉献帝留在许昌。因为许昌是曹操最初控制的地区之一,有着较为良好的民众基础。

他这样做也有着对于汉献帝的防备和猜疑,但是从曹操对许昌本地的经营来看,汉献帝脱离曹魏势力显然是不理智的。而且就算是脱离也只是为外戚集团所把控,并没有本质差别。


与其去投靠不靠谱的外戚集团,还不如就跟着曹老板混,毕竟外戚集团也不是什么好鸟。历史当中对于董承有着详细的描写,据《后汉书 伏后纪》记载:

李傕、郭汜等追败乘舆于曹阳,帝乃潜夜度河走,六宫皆步行出营。后手持缣数匹,董承使符节令孙徽以刃胁夺之,杀傍侍者,血溅后衣。

由此可以看出以董承为代表的旧臣子也并非是忠心于汉献帝的。也就能推测出汉献帝为什么不借助他们的力量了,毕竟这些人也只是借助汉献帝的名头罢了。


其次决定曹操搬迁办公地的第二原因,毫无疑问就是孙策和其他诸侯的威胁了。

当时在官渡之战以后,北方的袁绍势力已经被消灭,曹操面对的最大威胁毫无疑问就是南方孙权势力威胁。

而且当时曹军刚刚和袁绍在官渡大战完,整体军事实力较为空虚。而此时位于南方的孙策势力兵强马壮,虎视眈眈。如果此刻孙策选择顺势北伐,曹操无法在黄河以南进行抵抗。因为当时曹军主力军队已经到了黄河以北消灭袁绍,可以说是一支疲军。他们面对孙策的军队胜算并不算高。


于是曹操很聪明的选择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办法,将势力向北迁移。同时把自己的办公地点从黄河以南的许昌迁移到了黄河以北的邺城里。这样子的话假如孙策率领大军北伐,曹操也能够有着充分的准备时间,从而取得更大胜算。事实上孙策的确有着北伐曹操,与袁绍瓜分曹操的想法。可惜的是还没来得及实施他就遭遇了刺杀,然后驾鹤西去。

等吴国内部稳定下来,曹操已经占领了北方,完成了对于袁绍原有地区的消化。吴国北伐最好的机会就此失去了。但是在当时看来,处于北方的邺城更适合作为魏国势力的政治中心,相对比于处于中原强敌环伺的许昌,邺城毫无疑问是更加安全的去处。


再次还有一个曹操选择前往邺城办公的原因,毫无疑问就是颍川本地的世家大族了。

众所周知,曹操的谋士团在三国历史上来说可以说是非常的豪华。像是天生鬼才郭奉孝,王佐之才荀彧,还有戏志才,荀攸等人。但是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出自于颍川本地,就读于颍川书院。

用现在的话说他们都是大学校友,而颍川书院是颍川本地的世家大族资助的。说白了那些谋士都是颍川的豪强和世家大族的子弟,如果颍川反水,后果不堪设想。

因为颍川毫无疑问就在许昌的附近,这些谋士同样的出身很显然引起了曹操的忌讳。虽然他们深得曹操的信任,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曹操对于颍川大族对于许昌的影响仍旧是存在有很大的顾虑的。

毕竟这些谋士并非和曹洪等人一样是曹操的同族兄弟。难免对曹操有着不臣之心,忠心于汉室,与汉献帝往一块走。这种情况曹操不得不防一手,于是他就把整体的政务机关往北走,迁移到邺城。尽可能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众所周知袁绍势力被消灭之前并不弱。而邺城作为袁绍在北方四州的中心,显然是有着其独特的地方的,如果把政务处理迁移到邺城并不需要再大动干戈的建设,可以说拎包入住。

最后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建安九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冀州牧。

按照这个汉朝的规矩,州牧的办公地点应该是位于本州的首府里面,而冀州的首府正是邺城这座城市。从此来看曹操将自己的政务中心转移到邺城,既是一种来自汉朝对于州牧本身的要求,也是有着其他的政治思考的。

那么关于曹操迁移政治中心到邺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呢?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八月,审劳开城投降,曹操占据邺城。八月,曹操自领冀州牧。自此以后,冀州首府邺城,就成为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就剩下汉献帝和他的一众死忠粉。

许都这个地方是曹操的老根据地,而且地理位置相当不错。那么,曹操为什么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许昌?非要跑到被打得满目疮痍的邺城?而且,邺城还是袁绍的根据地。

01.许都这个地方着实不错

许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东部15公里张潘镇古城村。公元196年,曹操以“洛阳残破”为由,将汉献帝和汉朝堂迁到了这里。一定要记住,不是汉献帝一个人来的,而是整个东汉朝堂全都来了。

在许昌原有的基础上,曹操在许昌也算大兴土木,不是换一个名字就完事了。

许都原有的城池作为内城,专供汉献帝及后宫居住;在内城之外,又新建了外城,作为官员和百姓的居住地。据《许昌县志》记载:城内的建筑除街房、民宅、官署外,著名的还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毓秀台、丞相府等。

同时,曹操在许都外围大搞屯田,也就是著名的“许下屯田”。

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

在曹操的苦心经营下,许都这个地方,要坚城有坚城、要士兵有士兵、要粮食有粮食。同时,曹操的主要谋士荀彧、郭嘉、陈群、杜袭等,也是在许都时期投靠曹操的。所以,许都这个地方,还是要人才有人才。

许都,北距黄河两百余里;西距洛阳三百余里,交通便利。

许都,东接黄淮平原,西望南阳盆地,南通荆州之地,经济富庶。

许都,北靠嵩山、西有石人山、南有大别山,三面环山、东向平原,军事形胜。

北限大河曾无溃溢之患,西控虎牢不乏山溪之阻,南通蔡、邓实包淮、汉之防,许亦形胜之区矣。岂惟土田沃衍,人民殷阜,足称地利乎?

许都,自古便是“适中之地”,是争霸天下的重要战略枢纽。所以,曹操放弃许都的原因,什么政治分析、军事分析、经济分析全都站不住脚。因为许都全都具备。

02.邺城雄霸太行东西

邺城,在黄河以北,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北边是河北邯郸、南边是河南安阳。这是南北来看。如果东西来看,以太行山为中轴,邺城这个地方的枢纽价值,就更为突显。太行山以西就是并州高地,太行山以东就是华北平原。

所以,要称霸黄河以北、太行东西,就得定在邺城这个枢纽位置。

袁绍的谋士沮授的一番言辞,足可说明邺城之重要:

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附,以此争锋,谁能敌之?

袁绍的老根据地就在邺城。袁绍在官渡之战前是东汉末年的最强诸侯。曹操要不是挟着个天子,他跟袁术、刘表这伙人,就是一个层级。真正的老大,是袁绍。

占据邺城这个地方,就能控扼四州之地,青、冀、幽、并。幽州在冀州的北部,涵及辽宁南部;青州在冀州的西边,山东的一部分。所以,主要是冀州和并州这两个地方,最核心也最关键。

为什么这么说?

秦汉之前,主要是得关中者得天下,以关中制中原就是铁律。所以,秦汉都选择定都关中。但是,再往后,关中就制不了天下了。因为中原在长大。以前的中原主要是今天的河南,再多一点就是河北南部以及山东西部一带。但是,当中原北至塞北、南至长江、东抵大海的时候,关中这个小地方,别说沃野千里就是沃野两千里,也制不住了。

所以,始皇帝一气呵成、横扫六合,汉高祖一气呵成、扫荡宇内,就只能是历史,只能是明日黄花。统一,再也玩不了一气呵成,只能一步一步的来。所以,有两个地方的经济战略价值就突显了出来。

一个是并州高地,一个是华北平原,并州高地有形胜、华北平原有财富。所以,据并州形胜、携华北财富,才能武功独步天下。否则,别说统一就是立足,都是想也别想的事情。因此,控扼并州和冀州两地的邺城,才更具战略价值。南京,古称建康,是六朝古都。实际上,邺城,也是六朝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在这里定都。因为邺城枢纽,西可借势并州、东可就食河北。

03.曹操为什么弃许就邺

许都和邺城都不错,曹操为什么弃许就邺呢?

首先,一气呵成扫天下,已经不可能。以前据关中形胜,秦汉既据关中形胜又携巴蜀财富,可以一战定天下。但是,面对一个长大了太多的天下,任谁也不可能一气呵成、一战定天下。所以,占据中原枢纽和“适中之地”的许都,也就没意义了。

第二,崤山的东西矛盾已经被太行山的东西矛盾所取代。秦汉之前以及秦汉之时,天下矛盾是东西矛盾,而东西的交界点就是崤山,所以函谷关和潼关很重要。但是,东汉末年以后,天下矛盾还是东西矛盾,但东西的交界点是太行山,所以邺城就很重要。

第三,天下在北方所以南北矛盾还不是主要矛盾。唐代末年,南北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原因就是关中彻底衰落、江淮彻底崛起,主要是经济上。但是,在政治上的南北矛盾,从三国一直持续到南北朝。但是,这个矛盾是不均衡的。不均衡的原因就是北方想灭了南方,随时都可以。之所以持续了四百年的南北分裂,主要是因为北方一直没法完成整合。

所以,这个逻辑就是:统一天下就得整合北方,整合北方已经不能关中形胜,北方的关键在于并州形胜与河北财富,关键之关键就是邺城。

所以,从大历史的方法去分析,曹操要统一天下就得整合北方,要整合北方就得整合并州、冀州,要整合并州和冀州就得取定邺城。

除了大历史分析,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成为曹操放弃许都的直接原因:

一个原因就是汉献帝。这个所谓的傀儡皇帝,一点儿都不好惹。

九岁的时候,跟哥哥汉少帝一起遭遇了董卓。董卓看不上汉少帝,这个小儿皇帝太傻,直接就奔着汉献帝去了,伯伯要抱抱。而汉献帝怎么反应的?你个老军阀,说抱抱就抱抱啊,我可是皇室宗亲,咱们都有君臣之分。他硬是跟董卓并马而行、入的洛阳城。后来,当了皇帝,跟王允、吕布这伙人,联手把董卓给干死了。

曹操把他接到许都,搞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这个天子一点儿也不好挟。曹操跟袁绍在前面打仗,他在后边硬是整出了个衣带诏,差点儿把曹操给玩死。一次曹操出征的时候,要面见天子,硬是被御林军刀林斧山地挟持到宫里,吓得曹操汗流浃背,出来之后恍如隔世,因为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

有这么一个皇帝在许都呆着,曹操能待得踏实吗?到底是曹操挟天子还是天子挟曹操?自此之后,曹操基本上就没跟汉献帝见过面,俩人就书信往来。

另一个原因就是许都的政治环境。曹操可不是就接了一个汉献帝,跟着汉献帝来的还有整个东汉朝堂。

这伙人,肯定有一部分人是废物,就是离了皇帝活不了。但是,只要不是废物的,就是大汉的死忠粉。他们的眼中只有汉献帝这个大汉天子,你曹孟德跟董卓差不了多少,董卓是老军阀、你曹操就是小军阀。任谁也瞧得上曹操。曹操因为衣带诏弄死了董贵人一家,这手段比董卓还辣。原因就是不这么辣就镇不住朝堂。所以,许都朝堂上,曹操的日子一点儿也不好过。

汉献帝在曹操这里不名一文、啥也不是,因为曹操就想把他当成傀儡。但是,在东汉朝堂、在曹操的谋士集团荀彧这伙人看来,汉献帝是名副其实的大汉天子。曹操在许都时期的那些谋士,之所以投靠曹操,是看在汉献帝的面子上。选择曹操,就是忠于汉室,因为曹操捏着天子。而袁绍手底下那些人,说投降就投降,也是看在天子的面上。否则,跟着袁绍干,与跟着曹操干,有啥区别,凭啥投靠曹操。

一个汉献帝加一个许都,使得曹孟德再怎么奸诈、再怎么狠辣、再怎么枭雄,也扛不住。索性,汉献帝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你在许都玩、我去邺城玩。咱俩就不能在一起玩,玩久了,不是你玩死我就是我玩死你。汉献帝玩死曹操,曹操就是董卓;曹操玩死汉献帝,曹操就是弑君。对于曹操来说,怎么都不好收场,也没法收场。

所以,曹操选择邺城既有战略的考量,也有直接的苦衷。


减水书生


一句话:邺城比许都更适合曹操的发展。具体来看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展开大战,兵力很悬殊,曹操只有两万多士兵,袁绍有十万大军,结果却是袁绍落败,退回冀州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西一带)。

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奠定了曹氏的基业。

五倍兵力都没打赢曹操,可想而知袁绍有多郁闷,202年忧郁而死。袁家两子为了争权人头打成猪脑,曹操趁机出兵,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占据了袁家根据地邺城。

接下来,曹操就把大本营搬到了邺城。但是,汉献帝依然留在许都(原名许),并没有迁都邺城,曹操只给他留下少数低级官吏。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他是在政治上和汉献帝做出划分。

众所周知,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是一个妙招,从此占据了大义,但现在已经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了,他羽翼已成,不需要头顶再有个汉献帝。

将曹氏基业迁到邺城,从此政令皆从邺城出,造成事实上的政治中心,为之后的篡位打下基础。汉献帝连傀儡都不算了,自此被忽视,成为隐形存在。

简单来说,抛下汉献帝迁到邺城,曹操是在向世人说明一件事:我老曹不想再做汉家臣,要自立门户了。

二、邺城的优势

对于曹操来说,和汉献帝分开是必然的,汉献帝再弱势,毕竟是皇帝,曹操在他面前不敢过份放肆,必然受到一些掣肘,曹家也无法放开手脚大力发展。

选择邺城则是因为这是个好地方。

袁家有“四世三公”之称,是河南大族,东汉末年向北发展,统一了河北,盘据邺城多年,将邺城建成了北方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交通便利,繁华昌盛,曹操选择此地为新的大本营很正常。

何况,邺城的地理位置也很符合曹操的期望,邺城西边是太行山,北边是长城,南边是黄河。进可攻,退可守,还能监视北方少数民族,非常有利于对北方的控制。

总之,曹操将大本营迁到邺城既是为了减弱汉献帝的影响力,也是因为邺城本身的优势。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大家好,我是HK君,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1.经济方面原因:袁绍经验邺城多年,袁绍的实力比曹操大,所以邺城的繁华比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好很多。


2.地缘因素:许都不仅经济上不如邺,而且许都的地理位置靠荆州太近了,刘表随时有可能从荆州袭击自己。后来关羽水淹七军,吓得曹操想把都城和汉献帝都迁移到邺城去。


3.政治原因:许昌有汉献帝,而曹操不想汉献帝碍眼

公元196年,曹操到洛阳将落难的汉献帝迎接到许都,将许都作为汉献帝的都城,一直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前,这里都是名义上的大汉都城。

许昌属于豫州下辖的颍川郡,当时的曹操还只是个兖州牧,曹操想建立自己的采邑和封地,不想汉献帝一直跟自己待在一起。因为汉献帝和汉朝的遗老遗少都一直密谋刺杀曹操或反对曹操,所以想找一块地方打造为自己的根据地、大后方。

4.最后,曹操其实也没有完全放弃许都,而是营建了多都。曹魏时期一共有五都制,洛阳的都城,其他4个是陪都。这种多都制,在西汉的时候就有了。

所以,曹操并不是完全地将都城从许昌迁到邺城都,更准确地说,是营建新的陪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我是HK君,期待您的关注。


HK君


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到洛阳将落难的大汉天子汉献帝迎接到许都(今河南省许昌市),将许都作为汉献帝的都城,一直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前,这里都是名义上的大汉都城。

许昌属于豫州下辖的颍川郡,当时的曹操还只是个兖州牧,一年前曹操将入侵兖州的吕布赶走,同时控制了豫州及司隶部分地区,其中就有颍川郡的许昌,至于曹操为什么选择许昌作为汉献帝的都城,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与一番讨论。



在建安元年前后,曹操的势力范围有青州、兖州、豫州及司隶的东部地区,从整个范围来看,许昌在整个势力范围的正中心位置。

曹操集团的班底主要是两部分组成:一部是以谯沛为主的武人集团,一部是以颍川、汝南为主的文官集团,荀彧本人就是颍川郡许昌人,或许曹操定都许昌的原因,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建安九年,也就是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的儿子袁尚,攻破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后,自封为冀州牧,将自已的大本营从许昌迁到邺城,政令皆由邺城发出,而汉献帝及一班汉臣仍留在许都。



曹操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安排?

先说一下当时的大环境。

建安九年(204年)时,曹操已经击败了北方的袁绍集团,但还并没有拿下整个北方四州,当时曹操的战略目标,首先是统一河北四州,也就是整个北方,肃清袁氏的力量。这个时候的曹操主要是对北方用兵。

这主要是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另外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



公元200年前后,发生衣带诏事件,无论衣带诏是否真的是汉献帝本人的意见,还是董承自已编造的,无可否认的是,在许昌的朝廷中,仍然有人反对曹操的专权,曹操作为当时朝廷唯一的权臣,无论是政务还是兵权,都是曹操自已掌控的,虽然曹操是实际的掌权人,但汉献帝毕竟是皇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可以,但天天与皇帝在一起,难免会产生冲突,无论是政见上,还是仪式上,曹操都得避嫌,毕竟汉献帝还是皇帝,而且还有一帮支持汉室的大臣,如荀彧,荀彧是最早支持曹操的文臣,但同时又是朝廷的尚书令,在名义上,与曹操同为汉官,不存在从属关系。

在这一系列的错杂复杂的关系中,与其苦苦思索如何面对,不如退而求次,反而只要控制皇帝就行。



因此曹操之所以要将大本营从许昌迁到邺城,有以下原因:

1、军事原因 。

首先为了更好的对北方用兵,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整个北方,邺城在许昌的北方,两地大概相距250公里,邺城离北方四州更近,更方便朝廷军事作战及部署安排。

其次邺城是当时北方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最大、最繁荣的城池,邺城所在冀州人口近百万,是北方大州,无论是从发展角度,还是控制北方四州的角度来看,邺城都比许昌要好的多。而且北方四州的富庶程度都要比曹操现有的地盘青州、兖州、豫州及司隶要强的多。



最后,曹操在为将来作准备,曹操已经自封了冀州牧,将来拿下北方四州后,包括原来的地盘,从地图上看,邺城就又成了曹操控制范围的中心。

2、政治原因。

首先避免与汉献帝产生冲突。皇帝虽然是被控制的,当时的许昌所有武装力量全是曹操的亲信,但并不意味着曹操可以为所欲为,曹操不是董卓,至于表面上对汉献帝是尊重的,而且这个时候的汉献帝仍有很大的用途,挟天子以令诸候并不是一定要在皇帝身边控制,曹操在控制皇帝的同时,又不能过早的表露出野心。



其次避免政治斗争。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当年衣带诏的时候,曹操要是大意,恐怕就没有曹操了,当然也不排除会有下一个董承或下一个衣带诏,远离政治中心,同时又控制政治中心,不失为一种很高明的政治手法。

最后培植自已的政治势力。曹操在当时的官职是司空,三公之一,可以开府治事,有自已的一套政治势力,曹操这个时候难免意气风发,虽然在名义上还尊汉献帝,恐怕实际上已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将大本营迁到邺城,远离皇帝,培养自已的政治势力,以方便日后封公称王,取而代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一般来说,将大本营进行一个水平上的转移,就是一个政治中心的转移。曹操在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邺城,随后曹操开始大力经营邺城,逐渐将自己的政治中心开始由许昌向邺城转移。

而对于曹操会有如此举动,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邺城在军事上有攻守兼备而控制全局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袁绍在全据河北四州后,中心就在邺城。而这个地方自然是有着在军事方面上重要的作用。我这里从攻和守两方面说一说这个邺城。

(1)邺城在防守端的功能。

首先这座城具有抵御外族的功能。邺城是建造于春秋时期,由齐桓公所建,而当时的目的正是为了抵御外族。

《水经注》:本齐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

而邺城,周边有山有水。山是太行山,而水是漳水和洹水,这些都是这座邺城的天然的屏障。

曹操除了利用这些天然的山水,并修了护城河,充分利用漳水和洹水,还在邺城西北建造了三座高大而且坚固的三台——冰井台、铜雀台和金凤台。更增加了这座城池的防守能力。

(2)邺城在进攻端的功能。

因为邺城属于曹操势力的腹地,很难看出当时邺城的进攻能力。但是邺城所处的位置具有一个控制河北平原的功能,同时对于洛阳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威慑力。自古都有“以邺而制洛也常易”的说法。

二、邺城经济发达。

邺城所在的州为冀州,这是东汉末年最为富庶的一个州。

在东汉末年经济发达主要体现在粮食上面,邺城所在的冀州是当时一个产粮大州,邺城周边的平原在漳水的灌溉下极其肥沃。

而且,我们从东汉末年韩馥、袁绍的一些行为就可以知道冀州的富庶。在诸侯讨董的时候,不少的粮食是由韩馥提供的。之后袁绍就是因为眼红冀州的富庶,才设计占据了冀州。而在曹操几次三番为粮食苦恼的时候,从来没听说过袁绍有这方面的苦恼,冀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兵精粮足的形象。

三、邺城交通方便,四通八达。

上面提到了邺城周边有着漳水和洹水,有着方便的水利,除此之外,曹操还专门又修建了平虏渠、利漕渠和泉州渠。

而邺城所在的魏郡一直以来都是冀州的州治所,而邺城是魏郡的治所。作为治所就必须对周边的城池有着必要的联系,因此交通十分便利。

有着如此便利的水利交通,更加促进邺城的经济发展。

总结

由于邺城在军事上有攻守兼备而控制全局的作用,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具有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等因素,曹操便把它作为其武装割据政权的都城来经营,不仅使其成为其 政权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成为宗庙和陵寝的所在地。


秋心谈历史


邺城隶属于冀州,建安九年,也就是公元204年,曹操攻破冀州,入驻邺城,便直接将行政机关搬到了邺城,而所谓的汉室都城许昌中不过也只有几百位臣子以及汉献帝,曹魏真正的指挥中心便在邺城之中。

曹操为什么要将大本营放到邺城呢?我认为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分析

曹操并不想篡汉,可又不想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送给汉献帝,因此只好将汉献帝放到许昌城中,任其为所欲为,自己在冀州也能够影响到许昌,自己贵为汉室丞相,自然有开府的权利。


在冀州稳定发展,总比每日上朝与汉献帝议事来的舒服,就算汉献帝不敢惹曹操,他知道自己在许昌的一切都是曹操给的,可曹操多少觉得有些不舒服,毕竟在政治影响上,汉献帝才是第一领导人。


曹操当初首先选择自己做能够开府的丞相,早已算到这一点。汉献帝只能靠自己,但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战略思路,只好将汉献帝放到许昌城,自己去邺城遥控自己辖区的各路兵马,便不用受汉帝节制。

其次从战略地位来分析

冀州是天下众多大洲中,土地相对肥沃的地区,因此适合养兵,不然袁绍不会在占据这片区域不久后,就能养兵数十万,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诸侯。由于袁绍不善于经营,导致大败于曹操。



将这么一块风水宝地,拱手送给了曹操,并且加上自己的几个儿子不争气,导致袁绍死后,袁绍生前攻占的城池大多都被曹操占领。并且兖州地界经历了黄巾军的影响,人口锐减,土地产量锐减。


兖州只不过是曹操发家的地方,而真正能够让曹操有机会一统天下的统治区在冀州。

综上所述,曹操的就是不想让汉献帝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名义上汉献帝是可以节制曹操的,加上不久后的衣带诏事件的发生,曹操终于看清了他的面目!因此在派兵控制了许昌,对于曹操迁都的这件事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历史红尘


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的儿子袁尚,攻破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后,自封为冀州牧,将自已的大本营从许昌迁到邺城,政令皆由邺城发出,而汉献帝及一班汉臣仍留在许都。曹操有什么目的要这样做呢?

一是邺城在当时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期,《管子 小匡》载:“筑五鹿(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北),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境内),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盖(今山东省沂源县东南),牧丘(今山东省聊城境内),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劝中国也。”战国时,在晋敬公十三年(前439年),把邺城封于魏文帝,为魏国的陪都,也称别都。后经西门豹治理,成为太行山以西的军事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记》载:“魏文侯出征,以西门豹守邺,即为魏都也”。之后,邺城一直为州、郡两级行政机构的住所,成为北方的军事重镇。

二是军事上的原因;建安九年(204年)时,时任汉丞相的曹操一举击败了北方的袁绍集团,攻占了冀州牧治所邺城。但并没夺取整个北方四州,曹操为了统一河北四州的战略目标,统一北方,肃清袁氏的力量。统一整个北方,就把他的大本营从许都迁往邺城。邺城当时是北方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最大、最繁荣的城池,有人口近百万,无论是从发展来看,还是控制北方四州的角度,都比许昌有优势。而且北方四州的富庶程度比曹操的青州、兖州、豫州及司隶要强的多。曹操为了战略上的考虑,便自封了冀州牧,邺城就成了曹操控制范围的中心。

三是在政治上的考虑;避免与汉献帝产生冲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侯,但要避免政治斗争。 公元200年前后,发生衣带诏事件,表明在许昌,仍然有人反对曹操的专权,曹操作为当时朝廷唯一的权臣,无论是政务还是兵权,都是曹操自已掌控的,但汉献帝毕竟是皇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无论是政见上,还是仪式上难免会产生冲突,曹操为了避嫌就把他的大本营从许都迁往邺城。

最后是为了培植自已的政治势力。曹操当时的官职是司空,三公之一,可以开府治事,有自已的一套政治势力,曹操在名义上尊重汉献帝,但实际上已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将大本营迁到邺城,远离皇帝,培养自已的政治势力,以方便日后封公称王,取而代之。


寺下白丁


曹操把自己的大本营从许都迁到邺城,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决定。要弄清这一决策的真是目的,就要认真分析曹操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和环境,还要考虑曹操将来战略目标的定位。这可以从他迁离许都前后的的形势和举措分析出来个大概。

西凉军阀董卓把献帝掳走到长安之后,一把火烧了当时的首都洛阳。后来汉献帝在董承的协助下逃出西凉军阀魔掌,而主动迎接汉献帝的就是曹操。当时曹操的地盘仅有兖州和半个豫州,许县正好是在曹操地盘的核心位置,建都许县,对曹操向四周发展辐射非常有意义。

曹操做为一个军政集团的代表,他在发展上的政治手段始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这个过程也是在自己逐步走强和献帝逐步更弱的过程中转化实现的。其实最初建都许县时,许都内有献帝和董承等两派敌对势力,献帝随时都想杀掉曹操,但由于重臣董承的牵制,也不敢轻易下决心。曹操刚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也面临着很大的斗争压力。有次去找汉献帝汇报工作,汉朝有个规定:能带兵的三公朝见皇帝时是被皇帝的亲近侍卫拿刀架在脖子上去见皇帝的!这次觐见献帝就狠狠的在曹操面前耍了一次威风,曹操也着实被黄威吓得面无人色!

曹操和董承等汉室老臣的斗争其实都是枭雄之争,斗争非常激烈,董承等利用献帝也随时想诛杀曹操。实际上,虽然当时曹操把持着朝政,但自己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官渡之战后,曹操攻下邺城,于是便自封冀州牧,邺城于是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办公地,他暂时离开许都,脱离了与献帝和董承的直接斗争。

不  得不说曹操这步棋走得非常高明,他离开许都既起到示弱政治对手的作用,同时让对手集团内部矛盾产生激化,削弱了对手的实力。这段时间许都其实是荀彧帮他盯着汉献帝,然后是董承韩暹内讧,曹操帮董承干掉韩暹便。再后来最终在衣带诏事件中诛杀董承才彻底完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牢牢地将汉献帝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邺城,北临燕赵,南临漳河、黄河,水陆交通便利,离天子所在地近,离南方前线远。而且袁绍经营多年,人口多,兵精粮足。曹操在邺城倡导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耕。注重抑强扶弱。发布三道《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曹操任用毛玠主管人才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本者经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为其战略目标实现打下扎实的人才、物质和声明政治基础,这里也逐步体现出他的政治战略方向。

总结一下,曹操迁到邺城的原因不外三个,一是那里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便于政治机构的运转;二是离开汉献帝和老臣势力,示弱韬晦,分化敌人,脱离险境。;三是为自己做出战略布局,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晴空远望史


午夜戊邺,捂铘呜咽,无谒悟也。这就是曹操取邺城前的心情。

许都是汉献帝的都城,虽然是被挟持而去,但名义上还不是曹操把控的,他只是借助势力压制住朝中的反曹力量而已。

对曹操来说,那里就是个充满汹涌暗流的地方,各方势力互相掣肘,曾经有“得陇望蜀”的机会摆在曹操眼前,因为许都所存的内忧问题,曹操也只好无奈退兵了……他可是不傻,哪会不清楚司马懿等人建议的合理性?

所以,以邺城为自己作为魏王的的大本营,同时保持自己在许都的势力均衡,这样最符合他的利益,可以进退有据、无需再有后院失火之忧。

有了邺城后,许都名义上是汉献帝的,实际上还是曹操的势力范围;而邺城则完全是曹操的地盘,无人再敢染指。

有了邺城后,曹操出征时就无需再因担心许都而“午夜呜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