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陷入“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说话也不主动找你”的模式?

在雨中点燃寂寞


“”你不主动找我,就是我想跟你说话,也不会主动找你,”这样的做法,很多女性都有。

题主没有说明,跟朋友同事,还是夫妻之间的矛盾,就看成是后者来回答吧

主动找人说话姿态过低

有的人夫妻双方发生了冷战,就一直等着对方来找自己先说话。 没有习惯主动开口找对方解决问题。

宁愿家里处处冰凉,也不愿意迈开和解的第一步。

这些人往往有一个观念,就是认为谁先开口谁就输了。或者认为谁的地位低下,谁就应该先开口。

我不说话,就代表:我冷漠、我高贵、我不可侵犯。

殊不知冷战最容易伤感情,时间久了双方都会变得陌生,有的夫妻甚至忘记了,开始为什么争吵,为什么冷战?



没有肚量

不愿开口打破冷战的一方,也许因为没有肚量缓解对方的错误。认为谁有错,谁先应该低头。自己没有错,当然不低头。

不懂得一家人需要包容,也需要解释自己行为的理由,大家经过沟通后达成共识,才能有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



不会打破沉默

有的时候不主动开口说话,是因为害羞,不知道怎么说,第一句话来缓解两人之间冰冷的关系。

这样使婚姻家庭变得冰冷,夫妻感情越来越疏远,这样的家庭,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结束语

在单位跟同事相处,都会礼貌的宽容,那么对待自家人,更应该有包容的心态,这样做对自己好,对家人好,何乐而不为?

我是长安老徐,想看更多的问答,请记得关注我。欢迎留言和转发。


长安老徐


最开始的时候,彼此的感官都很好,对他的印象也很好,和他聊天不会冷场,也很会讲话。最初的时候,他一到晚上就打语音电话,一聊就是一二小时起步。后来慢慢的就不找我了,可能是我对他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或者有更好的目标。

我那时候每天会跟他道早安晚安。我也喜欢找他聊天,但是他也就偶尔回你一句,拖到隔天才回复你前天的消息。其实自己能感觉到他只有实在太无聊的时候才会找你,把我当做消遣。为了不让自己陷入深渊,要及时止损,所以然后就慢慢的强迫自己不在找他聊天了,掐断感情的萌芽。

但也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听过一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你只有经历了事件才会涨经验,只有克服困难才会涨段位),所以学会了感情收缩自如(主要还是不敢轻易付出真心,不敢去爱一个人),性格开朗。以上是以我主动找别人聊天,但最后放弃主动的一面来讲解。

另一方面,讲一讲我为什么不主动找你。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确聊的挺欢乐,各种梗你也都能接住,我也不会让聊天的氛围变冷,你只需要接住我的话就可以。但……时间长了,我的话题总会讲完,不可能每天都瞎扯,每天花式夸赞,而我在跟你聊天的过程中,肯定还会碰到别的小哥哥小姐姐找我聊天,他们比你有趣,一起玩游戏,一群人一起聊天。东扯西扯,好不欢快。

你有的时候也得反思一下自己,你发的最后一句话,我能接得住吗,那是人能回答的问题吗?我一女孩子……重点,女孩子,我们还并不是很熟,我们还不是男女朋友关系,请不要开黄腔,不要仗着你正在追我,就肆无忌惮,往往都因为肆无忌惮,到最后还是单身汪。

晚安,暂时写到这里。





胡同里超凶的邈


人,越活越安静

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吧。

有天我翻开了老爸的微信,他把自己看完觉着很有趣味的视频挨个一个个地发给了微信里面的所有人,而且经常会主动发一些根本不会有回应的话给别人……我很诧异,老爸的现在让我想起了那个曾经的我——

初中时抱着非智能手机,聊着没有语音、

不带动的小表情的qq,一聊就是一天,几千甚至上万条条聊天记录都是通过手机按键打上去的。当时很享受被打扰的世界,即便不被打扰,也会主动向在线的人发去问候,一有回应,然后又会聊好久。

但是和老爸不同的是,他的信息基本上从来都没有得到回应,包括我自己。

直到上了大学,后来的我在屡次主动发消息没有回应,才逐渐明白这不是人家的问题,而是我的消息让他们觉得受到了打扰。有着如此境况大多是我自己的自作多情,等待的消耗与情感的浪费,让我不能够支撑得起每一份看起来应当值得珍惜的朋友。

但我从没想过,想着不被打扰就是优质生活的我们,却是老一辈的噩梦。

一放假回家,爸妈便会把我的衣服一件件洗掉,临走时也会提前帮我把行囊备好。他们愿意被打扰,养育了几个孩子,一辈子闲不住,愿意接受需要进行付出的要求才会让他们不觉得孤独。年轻时毫无游戏乐趣的他们,看着我们长大远去的身影,老得更快。

他们剩下的时间或许不及我们未来的几分之一了,所以放下手中的工作,留时间多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吧!

人,越活越安静;然后,越孤独。





熊笨熊xbx


因为我不确定人家是不是愿意和我聊,想不想理我……我总是巴巴的找人家说话,招人烦不说吧,还弄的自己一身的不是。所以,当这种情绪和思虑一多,我就不会主动人去说话。但是,当有人找我说话的时候,我基本上是很热情的。


倪朵朵儿


人会陷入这种模式,要分情况来看:

01 如果两人是亲密关系

“你若不找我,我哪怕再想和你说话也不主动找你。”会陷入这种模式,这更多的是在关系中的计较、权衡。

一、两人关系还不稳定,对对方也不够了解,不想在关系中占下风,让对方觉得自己离不开对方,然后就被吃定了,不珍惜自己。

二、自身性格的影响,自尊心太强、敏感又比较自卑的情况下,也容易陷入这种模式。不敢全心投入一段关系,更不敢让对方知道自己想念对方,想和他聊天。

三、自己的认知导致:认为对方要是想你,自然会主动找你;不找说明不想,既然不找你,那也没必要舔上去,不然吃力不讨好,还不如等待对方主动联系。

02 如果两人是普通关系

普通关系之间,你不联系,我也不主动,也正常。就是对这段关系可有可无,也不想用心维护。也没什么很大影响,更不会主动让关系更好。

总之:

会陷入这种模式的,一般在关系里呈现较多。想爱又不敢爱,想要占主动权,又希望对方来拉动关系。

可一味等待对方主动联系,不是说明你有了主动权,反而是被动的接受,对方来决定这段关系的进退。

太过计较的关系,两人都累,最后容易放弃。要走出这个模式很难,但可以尝试一点点调整:减少焦虑感、尝试去信任、尝试去主动、尝试做自己、尝试建立自信、尝试寻找自己的爱好…


心理咨询师海清


“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说话,也不主动找你”,是一种常见心理状态,反映了你个人的价值排序。

这种思维模式背后反应了三种心理状态:

  • 1.拒绝承认“我需要你”。我跟你说话,就说明“我需要你”比“你需要我”多一些,既然你不在乎我,我也不能让你知道“我在乎你”。比如恋人吵架,都不开口求和,担心表现的太在乎,而让自己感觉爱的太卑微。

  • 2.拒绝承认“你比我厉害”,如果我主动跟你说话,就说明,我输了,你比我厉害,比我强。比如朋友创业成功了,你想知道对方是怎么做的,但如果直接去问,就会显得自己很失败。
  • 3.拒绝接受“有条件的爱”,例如父子有矛盾,父亲是企业家,儿子创业失败,儿子完全可以得到父亲的指点,但根据以往经验,但凡求父亲帮忙,父亲总是会提出条件,因此儿子宁愿自己摸索,也不愿意去找父亲。


这种思维模式的潜台词意思是“与跟你的关系相比,我更在乎别的”

  • 不能让你知道“我需要你”,因为我更在乎自尊;

  • 不能让你知道“你比我厉害”,因为我更在乎面子;

  • 不能接受“有条件的爱”,因为与跟你的关系相比,我更在乎“证明自己的价值”。


虽然你更在乎别的,虽然你不主动找对方说话,但你真的也很在乎对方。只不过,这种在乎的排序比较靠后罢了。

  • 虽然不能告诉你“我需要你”,但我的确爱你,我怕你“没有像我喜欢你这样,喜欢我”,我怕你“知道我很爱你,你会有恃无恐的消费我的感情”;

  • 虽然我不想承认“你比我厉害”,但跟别人说起你,还是满满的自豪和佩服;

  • 虽然我不愿意接受“有条件的爱”,但你仍然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的偶像。


两个人处于僵持状态时,总是要有一个人先迈出第一步,要么继续保持距离,要么勇敢迈出一步培养更亲密的关系。不妨主动打破僵持状态,或许你会发现,对方跟你一样,只是怕你知道他很在乎你。


心姐谈心


“你不主动找我,即使我想和你说话也不主动找你”这个问题很常见,也是很多情侣分手的主要诱因之一。

“你不主动找我,我也不找你,看你到底在不在乎我”这种心里活动是很多女生都会有的,甚至男生有的也不在少数。

这是一种不成熟的,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希望能够通过对方的主动来确认自己的“重要性”。但如果双方都有这样的心理,感情的路就走不长了。爱是需要妥协、需要包容,因为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性格。情侣或者夫妻在一起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定的摩擦碰撞,当摩擦发生的时候就需要相互理解包容妥协。如果只有一方愿意去理解对方,去为了爱妥协,时间一长就会感觉很累。最后结局自然不言而喻。所以爱并不是三天两头的考验,当你真的懂得爱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一直去考验他,要求他!而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进步。

感情方面并不是主动就输了就跟没面子,感情方面没有输赢,只有共赢!只有相互了解并参与相互的心理活动,共同进步才能携手共创美好的生活!






隔壁家的熊叔


这就是不爱的表现,准备要分手的节奏。或者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很多人在一起只是因为他这个时期正很空虚寂寞,而你又恰到好处的这个时间出现在这个空档期。并不是爱的结合。你被他的一些小恩小惠给蒙蔽了双眼。你只是他的备胎而已。你出于自尊也不愿意过于主动。

或者很多人是因为太过了解后而发现不合适。但是提出分手又说不出口,只能用冷战来让你自己提出分手,这样才不会落下一个他抛弃你的理由吧。其实2个人的结合,很多开始都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最后都是忠于人品。一个人人品很重要。不管男人女人都一样,一定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一定要找到哪个合适的人一起才行。因为我们一辈子都是和这个人一起吃饭睡觉生活。如果不合适一起生活哪怕一个星期都是痛苦的,一定要找到哪个三观一致的人。没有宁可孤单,不能将就。

每个人最初愿望,青梅竹马不是你。情窦初开不是你,只愿细水长流是你,柴米油盐是你,白首是你。走到最后变成了,希望他永远看不见,青梅竹马是你。情窦初开是你,往后余生皆不是你,从此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其实芸芸众生这么多人,每个人都在你身边,与你插肩而过,但大多数人就好像台球桌上的台球一样,碰一下四散而去。不是每个人都会找到一个一生相伴的同路人,知己好友。在你难过的时候,别人帮不了你。你要有办法应付自己。所以人唯一的终生伴侣从头到尾只有你自己你要记住,对的人不会错过,离开的都是路人。愿你仰望星空,往事不回头。愿你脚踏实地,未来不将就。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2930001e5948c9268d1\

叶子的离开是风的呼唤


人为什么会陷入“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说话也不主动找你”的模式?这是由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着自身的行为,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矛盾的行为,是由于大脑中的某种特定思维决定的。

在心理学的语境中,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由两种欲望驱动,一种是为了赢得尊重、权力和影响力,一种是为了被爱。 与此对应是两种思维——排序思维(Ranking)和联结思维(Linking)。

西蒙·波娃在《越洋情书》中有这样一段写给情人的话,很有名:

我渴望能见你一面, 但请你记得, 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 这不是因为骄傲, 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 而是因为, 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 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这句话很形象的表达了人在感情尤其是爱情上面复杂矛盾的心态。那么,这种心态其实就是受到排序思维和联结思维的影响导致的。

排序思维和联结思维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千差万别,但归根到底就两种:权力和爱。与这两种关系相对应的思维,是排序思维和联结思维。

排序思维,就是在权力视角下,把人分出高低贵贱。竞争是排序思维,有人输有人赢。控制也是排序思维,有权力的人支配没有权力的人。自卑感和优越感都是排序思维的产物。

排序思维最特别的地方是,它经常会被应用到一些明明该使用联结思维的关系中,比如情侣、家庭或友谊,让身处其中的人既莫名惊诧又痛苦不堪。

假如我们在关系中感觉到安全,我们会用联结思维,我们就会看到与他人的联系,从而发展与他人的情感。假如我们在关系中感觉到了不安,那我们就会使用排序思维,我们会热衷于跟他人比较,会陷入追逐优越和控制的游戏,会陷入关系中的权力斗争,自然而然就会把人当作潜在的竞争对手。

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说话,也不主动找你体现的是亲密关系中的排序思维。 这么想的人一般是在关系中感觉到了不安。他有亲密的需要,但他的思考方式是如果你不主动找我,我主动找你,那就证明了我比你更需要这段关系。这样我就输了,而你就赢了。

比较、输赢就是典型的排序思维。用这种思维来思考的人,他所担心的,是这段关系中他会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他也会恐惧:因为自己的需要而被对方拒绝或控制。在这种恐惧担心下,他会误把联结,当作臣服于对方的信号。所以才会出现,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和你说话也不会主动找你的局面,尤其是在男女感情上这种心理较为明显!

如何突破自我,破解僵局

排序思维带来的消极被动的行为,导致了很多仍有感情的亲密关系错过了良缘,让双方在其中都饱受煎熬。

对于受困其中的人,如何打破排序的僵局,转向联结呢?

其一,认清排序思维是带着心理防御的,尽管我们能在其中获益(保护脆弱的自我),但是这种获益只是暂时的,长此以往只会让我们更加孤独。

其二,排序思维潜意识的语言是——“我用这种含蓄的方式爱着你,你没发现吗?”然而从逻辑上讲,是否发现了你的爱意,是对方的事情。还爱着对方,是你自己的事情。当你做到自己为自己的内心负责,从排序转向联结就成为了可能。

总之,我自己在感情中也曾经深受以上思维模式的影响,明白了人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受大脑中排序和联结这两种思维模式影响,那么就会更加客观的看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不会陷入自我的矛盾和冲突中,从而有利于感情的良性发展!

参考资料:(美)伊莲·艾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被低估的自我》

文/夏安邑,专注情感、两性、婚姻和自我成长。欢迎说出你的想法

夏安邑


人为什么会陷入“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说话,也不主动找你”的模式?

自己明明觉得很孤独,却不愿意主动跟人交往;

自己明明想联系对方,打开了那个聊天窗口,又关上了;

为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单纯的指代“恋爱关系”,而是更为广泛的情感,基于此:

我个人认为最大的心理原因还是因为“自卑”。

我们的这种:“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你跟说话,也不主动找你”,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这种“情感需求不被满足,从而产生的失落”的一种恐惧,而选择的逃避行为。

我们害怕自己面对有可能的、不确定的“不够热情”、“忽视”,这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渺小,从而让自己感到自己的卑微。

为了不让这种不良情绪缠身,我们选择自己拥有掌控权、主动权,于是我们拒绝去联系对方,即使自己“思念成河”。


自卑

<strong>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详尽地讲述了人的“自卑”

当问题出现,个体无法进行恰当地调节加以应对,并坚信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所出现的情绪就是自卑情结。

在阿德勒看来,我们的很多情绪,比如愤怒、焦虑、悲伤等等,都是自卑情结的一种表现。

其实面对“自卑”,我们需要正确的理解:

  •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拥有自卑心理
  • 自卑可以让我们做事更加谨慎
  • 自卑不是病,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期望和现实矛盾的是否被合理调节


自卑会在个体无法恰当地调整或完善自己的行为来获取优越感的时候,悄然而至。

同时自卑也经常会隐藏在某种优越感的背后,比如通过某些非常夸张的行为来展现,比如:炫耀、自大、吹牛、逞能....


不主动联系背后的自卑

我们现在回到这个问题本身。

  • “对方不主动联系”

从这个前提来看,就是我们期望对方主动联系自己,这样就可以显示我们“被重视”,我们从内心深处渴望别人对我们的重视,这会让我们拥有一种“优越感”。

  • 即使自己很想跟对方说话

想跟对方说说话的时候,可能是自己感到孤独,或者十分想念对方的时候,这种事情,从心理上来说,是相对脆弱的。

当我们把自己的脆弱展示给对方的时候,对方一定是非常值得我们信任;

同时我们又害怕把这种脆弱展示给对方,害怕对方会借此“增加自己的筹码”,让自己失去优越感。

  • 也不主动联系对方

不主动联系对方,这就又回到“优越感”的问题上,鉴于我们期待优越感,同时又害怕失去优越感,于是,我们宁愿选择忍着不说,也要让自己沉浸在自己所建立的“优越感”之中。

其实说到底,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这就是自卑造成的。

因为对对方有所期待,所以害怕自己受到辜负(某种程度也是伤害),这种“趋利避害”的心理,直接导致了“对方不主动联系,即使想跟对方说话,也不主动联系”的情况发生。


正视自己的情感需求

每个人都有需要倾诉的时候,都有想找人说会话的孤独的时候;

同时能够被他人信任,成为他人诉说的对象,也是一种非常高的认可。

在遇到自己非常想说点什么的时候,建议:

  • 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忽然很想跟你说会话,不知道你现在忙不忙。”

“今天听到一个音乐,想起了那会咱们曾经追的那个电视剧,赶紧给你发个信息,惦念你了,最近还好吗?”

“现在感觉很孤独,没什么事的话,聊一会如何?”

其实大部分人,当我们能真诚地开诚布公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时候,对方都是能够认真对待的,对方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表达和需求而心生厌烦,因为至少我们给了对方一个“满足他们优越感”的机会。


  • 不去猜测、臆想对方

如果对方没有及时回复,不需要自己凭主观想法去猜测、臆想。

对方有可能是手机没在身边,或者正在做其他的事情。


  • 降低自己的期待值

不愿意去主动联系对方的最大原因是害怕对方没有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选择的逃避。

换句话说:我不给你不回复我的机会,我不给你看轻我的机会。

但如果我们只是把自己的这种“想念对方、想跟对方说会话”的需求当作一种自己的情感表达,并不做太多的期待,也许我们就会少了一些负担。



有些人就是不值得你去联系

如果我们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对方却置若罔闻,完全忽视,(在他忙碌完,或者有时间的时候就像没有收到这个信息一样)那么这个人就不值得我们去投入感情。

对于这种人,我们对他们而言,什么都不是,我们的情感需求“所托非人”,那么经过一次、两次这样的事情之后,我个人认为就没有必要再去联系了。

对于不在乎你的人,何必去“跪舔”呢,这种情况就确实属于“践踏自己的自尊”而“自讨其辱”了。


自卑感与优越感——光与影的伴生,人们都渴望被他们众星捧月(追求优越感),但我们所追求的优越感的同时,必有自卑的影子(拒绝主动联系别人),而自卑何尝不是另一种不同流合污的优越感体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