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最后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许仙七世


不战而降、乐不思蜀、胸无大志——这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作为蜀汉第二任也是最后一任皇帝,刘禅的一生可谓是“历经波折”,先是长坂坡下差点就给曹操给擒了,要不是子龙一身是胆,愣是给阿斗抢了回来,估计刘备就好“暴跳如雷”了

然后就是刘备演戏,怒摔阿斗,导致其脑瓜受损,智商“捉急”,随后便是在相父诸葛亮的辅佐下安安稳稳的当他的皇帝,最后呢,则是被司马家安排出远门,在异国他乡度过余生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么?还是当年那一摔导致智商受损?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刘备的宝贝儿子。蜀汉第二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任,所以又名后主。出生于荆州的阿斗,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在三国演义第34回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建安十二年春,甘夫人生刘禅。是夜有白鹤一只,飞来县衙屋上,高鸣四十余声,望西飞去。临分娩时,异香满室。甘夫人尝夜梦仰吞北斗,因而怀孕,故乳名阿斗。就这样,阿斗生育乱世之中,且自幼多遭劫难,毕竟是皇叔刘备的儿子,自然受到多方势力的威胁,还好刘备手下大将赵四(关羽曾想拉子龙结拜,如果真的拜了,那就得叫赵四儿了)相救,也算是平安长大

建安十九年,刘备成功入主益州,被拜为安汉将军,随后入蜀,奠定了其三分天下的基础。随后蜀汉建立,刘禅自然被立为太子,本来刘禅还要在太子之位上多呆一会儿,奈何老爹一心为了老二报仇,引倾国之兵讨伐东吴却无奈被火烧连营,随后忧郁而死。没办法,刘禅只得提前上岗,并拜诸葛孔明为相夫

可以说,自此开始到最终蜀山灭亡,刘禅的戏份基本就没啥了,除了没事儿在后宫斗蛐蛐找美女,真的没啥可以写的。毕竟对于他的评价虽说是众说纷纭,但大部分都是站在批判的角度,不仅是在位期间贪图享乐,亡国之后之后更是乐不思蜀,所以有了”扶不起的阿斗“称号。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扶不起的阿斗,并不是真实的刘禅——虽不说是一代英主但绝对不差!

其实,刘禅也并非是一代昏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三国混战的大环境下,他身处最弱的一方,能够坚守住蜀汉之国,也算是很难得了。毕竟那个时候的蜀川之地并不像今天这般繁华,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交通运输都不是很好,而在诸葛亮的引导下,他也能多次支持其北伐魏国,开疆扩土;虽然最后并没有成功,但是这种勇于突破的精神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与此同时,他也是三国在位期间时间最久的君主,他的身上有昏君绝对不具有的品质——那就是信任忠臣。虽说是他也曾听信谗言,但从未下手杀死哪一个重臣,自白帝城托孤之后,他和诸葛亮以及各位大臣也还是保持着和谐和信任,即便在外人看来,蜀汉的大权并不掌握在他的手中,而是在诸葛亮的手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对诸葛亮进行猜忌和打压,而是完全的信任。要知道作为帝王来说,权力要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刘禅并没有这么做,他看起来像是不过问朝政,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失去对蜀国的掌控,而他也深信诸葛亮的能力是足以支撑蜀汉的!

蜀汉立国之后,从来没有发生权臣内乱,旁生不必要的枝节,这就是刘禅的功劳。在他自己看来,也许他自己并不具备当一个好君主的能力,尤其是相较自己的父亲和相父诸葛亮,他确实差了很多。但是他还是继承了自己父亲最重要的一个品质,那就是信任,信任自己父亲的选择,相信相父诸葛亮的能力,同时他和自己的蜀汉大臣相处都十分融洽。自古以来,大臣和君主的权力和信任问题一直都是不可调控的,一方面是君主的猜忌,一方面是也确有奸臣妄图夺权,如此,内乱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控。但是在刘禅这里却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这是刘禅的前半生,那他的后半生,究竟是如何度过的呢?

历史上,很多人对他向邓艾投降一事心怀芥蒂,更对他后期乐不思蜀感到不满。但是换位思考一下,其实他的选择是对的!此时的邓艾虽然是缺兵少将,却很快击败了诸葛亮的后人并将其击杀,战斗力可见一斑。如此情况下,面对敌军的兵临城下也要殊死一战,弄得半城烟沙,生灵涂炭真的就是最好的结果吗?而且此时的蜀汉已经暗弱不堪,被灭只是时间问题,还不如就此放手,哪怕遭受千古骂名,但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定,他也认了!

至于刘禅投降之后的生活,基本就是吃喝玩乐,丝毫没有体现出亡国之忧。这更是反应了其情商之高,毕竟他如果天天以泪洗面思念蜀国,一心想要回到家乡,狠毒的司马昭是不会放过他的!一如后来的李煜,只是因为思念故国而写下了一首词,就被宋太宗以一杯毒酒结束生命。所以聪明的刘禅,只能选择装疯卖傻。所以司马昭在问他是否想念蜀国的时候,他轻松写意的回答道“我在魏国过得逍遥自在,很开心,一点也不思念蜀国”,此一语,引得在坐的魏国大臣哈哈大笑,而蜀国的降臣无不偷偷抹泪

世人皆知此语有多讽刺,可是此语中的真假又该如何分辨呢?试问这世上,有谁愿意寄人篱下,又有谁愿意做亡国之君,而又有谁不思念家乡啊!可是面对如此凶险的司马昭,他又该如何应答呢?哪怕是自己承担着千古骂名,为自己的百姓守的安宁,为了蜀国降臣的安定,为了刘氏宗族不因此遭受灭顶之灾,往后余生,即使是日日行乐,却也只能佯装潇洒。但实际上,他忍受了多少煎熬,又有何人知!

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被封为安乐公的刘禅,一直活到西晋建立。并于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

谥号为思公的刘禅,一生就像是一个笑话一样,始终都离不开扶不起三个字,而很多人都认为是刘禅的暗弱无能葬送了蜀汉。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他真实的写照,他虽然不是一个优秀的皇帝,但绝对不是一个坏皇帝!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投降后,刘禅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怀帝,刘备与甘夫人长子,在位四十一年。刘禅自幼多磨难,出生不久就有刘备长坂坡兵败,幸亏赵云舍生忘死相救,刘备入川之后,立刘禅为太子。彰武三年(223年),刘禅继位为皇帝,拜诸葛亮为相父,先后多次支持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姜维掌握军权,刘禅又先后九次支持姜维北伐,但后期因为宠信宦官黄皓,导致朝政颓废,忠臣多被残害,刘禅多年不理朝政,蜀国逐渐衰落。


公元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其中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威声大震,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刘禅惊慌失措,听取光禄大夫譙周的建议,率文武百官投降邓艾,蜀国灭亡。蜀国灭亡后,刘禅受到怎样的待遇,又是如何度过余生的,笔者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移居洛阳。刘禅投降后,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县安乐公,司马昭率军入蜀后,把刘禅极其家眷,还有蜀中重要文武大臣一起押送回洛阳。在洛阳刘禅受到严密的监视,刘禅因善于隐忍,司马昭并没有加害。而是为刘禅建立了一个安乐公国,食邑万户侯,定都安乐县。司马昭用意也十分明显,就是希望刘禅能安乐度过早年,不要惹是生非,乖乖做自己的安乐公,刘禅也不服重托,终日歌舞升平,只知道享乐,没有任何进取心。


其次司马昭试探刘禅,刘禅却乐不思蜀。司马昭多疑,担心自己死后,刘禅会谋反作乱于是就宴请群臣,同时也款待刘禅。宴会上,司马昭故意让歌女跳蜀舞,蜀汉旧臣看后,都泪流满面,唯独刘禅镇定自若,好不悲伤。司马昭见刘禅没有反应,便质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放下酒杯道: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的部下郤正私下告诉刘禅:司马公若是在问起是否思念蜀国,您就先注视宫殿上方,闭上眼睛,然后睁开眼认真的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无一日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会放我等回蜀地。司马昭看二人在下面嘀咕,就又问了一遍:安乐公真的不思蜀?刘禅按照事先商量好的回答。司马懿听后很诧异的问:此话可是郤正所说?刘禅大惊道:公何以得知?满座大臣都哈哈大笑,唯独司马昭笑的最是开心,便对左右说:刘禅如此忠肯,我无忧矣!刘禅因善于隐忍,老实本分,也因此幸福快乐的度过了晚年!


再次刘禅之死。刘禅成为安乐公后,由于偏爱刘恂,便立他为世子。魏国灭亡后,司马炎建立西晋,刘禅继续做他的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病逝,谥日思公,享年六十四岁。

你是如何看待刘禅的一生?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说起刘禅,大家都认为刘禅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很多人都认为刘禅是一个安于平庸,胸无大志的继承人。不仅败光了刘备辛苦打下的江山,而且在投降后,居然没有报仇复国的想法,沉迷于酒色之中。历史上留下了与他最相关有名的故事,赵云就阿斗的故事,以及后来蜀国灭亡之后,刘禅投降之后,由此产生了著名的典故“乐不思蜀”。

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去世,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

其实,笔者认为三国演义电视剧刻意的丑化了刘禅的形象,很多名家也对刘备评价不高,经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些胸无志向,安于平庸的人。其实不然,因为我们知道刘备死后,刘禅继承王位以后,也进行了长达约三十年的统治,也不能说他一无是处。

我想刘禅投降后,更多选择的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想法。因为他知道蜀国已经无法与魏国抗衡,蜀国被灭亡也是一种无法改变的事实。只有保留有生力量,活着才是最重要的选择。因此整日莺歌燕舞,迷惑司敌人,以此保全自己。


也许,有人说这是一种没有志气的表现,他应该宁死不屈,带领蜀国宁誓死顽抗,保存自己的名节。但是,人的选择不一样,他选择求生也并不是错误的。他起码避免了蜀国更多的流血牺牲,使老百姓免于战火的生灵涂炭。从这一点说,刘禅选择在敌人监控之下,苟延残喘度过余生也许也实属无奈,也是值得人们肯定的。


峰哥谈史


公元263年8月,曹魏权臣,也是曹魏帝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启动伐蜀之战。十八万魏军兵分三路征讨蜀汉,蜀汉实力不济,无力抵抗,节节败退,于263年10月底宣告灭亡。蜀汉的第二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任皇帝刘禅出城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和蜀汉的文武官员被押解到曹魏都城洛阳,司马昭对刘禅还不错,并没有杀他,还封他为安乐公。

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安排蜀汉宫女来跳舞助兴,在场的蜀汉旧臣都感到十分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还问刘禅,是否思念蜀汉,刘禅回答“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乐不思蜀。

一些人觉得这是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如果刘禅也表现一番哀伤的表情,那么司马昭可能会杀了他,于是刘禅装傻充愣,故意说乐不思蜀。

这显然是没把历史学好,刘禅只是个阶下囚而已,不会对司马昭构成任何威胁。即便刘禅表现一番哀伤的表情,司马昭也不会杀他。司马昭这么做,只是为了羞辱刘禅和蜀国官员而言,至于刘禅作何反应,司马昭是不care的。

大局已定,司马昭此时被封为晋王,是曹魏帝国的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和皇帝相差无几。刘禅在司马昭眼里,如同蝼蚁一般,无论刘禅是什么表现,司马昭断然不可能杀刘禅。

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篡魏立晋,建立了西晋王朝,仍然没有杀刘禅,刘禅也安安心心地做他的安乐国,小日子过得十分舒坦。

刘禅被俘后,他的人生都是在洛阳渡过的,虽然是个囚徒,但是衣食无忧,性命无忧,逍遥自在。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因病去世,享年64岁,也算善终。


袁卫宇


刘禅的余生应该是过得不错的,不管是装傻还是真傻,总之待遇很好。

投降时

公元263年,刘禅听从谯周的劝说,决定投降魏将邓艾。当时只有他的其中一个儿子北地王刘谌自杀殉国。

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

随即,邓艾接受蜀汉的投降,刘禅自缚双手,自带棺材,前来请罪归降,可以说屈辱至极,愧对刘关张和相父诸葛亮谆谆教诲。

后主兴榇自缚,诣军垒门。

邓艾可以说非常意外,同时也对刘禅非常客气,史书上记载,邓艾替刘禅解下绳缚,并烧掉棺材,礼请入营相见。还秉承魏主的圣旨,封刘禅为骠骑将军。

东迁洛阳

等到钟会和姜维的叛乱被平息,刘禅踏上了迁往魏国首都洛阳的行程,毕竟你一个蜀汉原先的主人,现在投降了,魏国是不会允许你继续留在蜀地的。

到了洛阳后,魏主册封刘禅为安乐公,这是爵位,比肩已经禅让退位的汉献帝山阳公,可以说差不多平级了,待遇也还行。

皇帝临轩,使太常嘉命刘禅为安乐县公。

但是很快,刘禅就闹出了笑话,记录在裴松之注里面。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

说是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特意让人献上一出蜀国人的表演,结果所有跟随刘禅东迁洛阳的蜀人们,都哭得一塌糊涂,只有刘禅独自嘻嘻哈哈,看不出一丝丝伤感。然后司马昭就对旁人说,说泯灭良心竟然可以到这种地步。

这里我认为刘禅逢场作戏的可能性比较大,嘻嘻哈哈的表情举止大概率是故意装出来,原因是为了保命。

福泽子孙

那么刘禅的小命保住了吗,保住了,而且子孙中很多人都封了候,多达50多人。

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

不仅如此,刘禅自己也领了不少封赏,这些在史书上都有记载。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

这食邑万户非常多了,要知道邓艾历经千辛万苦攻下蜀国,也就封了2万户,而蜀汉投降时,全国总户数也就28万户。


李杜文


有人说刘禅是一个懦弱之人,就是他一手将蜀汉江山给葬送了,罗贯中先生就在他的小说《三国演义》展现得淋漓尽致,目前很多人都愿意相信刘禅就是这样的人。

不过,现在也有很多的学者,或者历史爱好者认为,刘禅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简单,而他投降也是当时的最好措举。

在此,笔者就不谈个人对刘禅的见解了,我们就来看看,他到底是如何度过余生。

蜀汉投降

蜀汉一开始确实还可以抵抗魏军,不过当时很多的大臣已经有不同的意见,姜维等力主征战的大将都在外征战,因而朝中主张投降的人居多,刘禅踌躇再三,才听从了谯周的主张,选择投降。

投降之后,他被魏国人安排住在了洛阳,还得到了封侯,是为安乐侯,而他的部下大臣们,大多也得到了一定的爵位。

总的来看,他的生活待遇也不会差,虽然没什么人生自由。

乐不思蜀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刘禅居住在洛阳,司马昭还是有些不放心,亲自去问他是否思念蜀国。

刘禅当然选择说不思念啊,这是无疑的。

只是后来他上了厕所回来,司马昭再次问是否思念蜀国。这次他却说:“父辈皆安葬在蜀地,没有一天是不思念的。”

这是郤正安排他这么说的,这种口气,一下子被司马昭认出,于是问:是不是郤正叫你这么说的?

刘禅连答是的。其中刘禅是不是在同郤正演戏,我们不得而知。

最终的结局是,刘禅就这样度过了余生,留下的名声不太好,而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他的陵墓还被推平了。


小吴阅历史


你好,我是逐梦,我们一起在史籍中找答案。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余人。---《三国志》

刘禅投降后,司马家给他的待遇不低,封为安乐公,享有食邑万户,服侍的奴仆有数百人。还赏赐绢万匹,其他的东西不计其数,子孙当中封侯的有五十多人。

公泰始七年薨于洛阳。---《三国志》

史书上记载刘禅投降后的生活很少,只交代他在泰始七年死于洛阳,也就是公元271年,距离他投降263年,投降后又生活了8年,至少衣食无忧。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郄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西,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郄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汉晋春秋》

这是关于刘禅乐不思蜀的来源。

刘禅的子嗣后代都死于西晋永嘉之乱(公元307年-313年)


带志逐梦


魏国将领邓艾和钟会攻至成都之后,蜀汉后主刘禅选择不抵抗投降,但是在一开始,曹魏政权制定的计划中,是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让他仍然管辖这一地区。所以邓艾在接受了投降之后就把刘禅留在成都自己返回。

结果在第2年,邓艾就被关押起来,钟会也跑到成都附近来扯杆子拉大旗作乱,最后当然还是被曹魏政权平定。在经历这一次混乱之后,曹丕选择将刘禅举家迁到洛阳,并将其封为安乐公。

曹丕在封刘禅为安乐公的时候,说了一大段话,大概意思是:

这天下的安定是最重要的。

当年汉室统治十分腐败,导致天下不明,所以曹操趁机兴起,安抚百姓,逐鹿中原。而刘备趁机割据才得以偏安于西南一域,建立蜀汉小朝廷。

前面说了,天下安定最重要,所以我继承了我爹曹操的遗志,继续平定天下。

幸亏刘禅你识时务,懂得天下大事,投降才是正途。你看你多好,投降之后就不用再委屈自己,承受治理国家带来的烦恼。

总之你干的是很棒的,我要奖赏你。

所以,曹丕对于刘禅的态度还是不错的,他也遵守了他的诺言,赐给刘禅及其后人大量的赏赐。封刘禅为安乐公,邑万户,同时还赏赐绢绸万匹,婢女百人。刘禅的后代们被封为侯的一共有50多人。

直到晋朝泰始七年,刘禅才在洛阳安详去世。

刘禅在投降之后过的到底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曹魏政权对待汉献帝的态度来看,刘禅应该过得也不错。

当年汉献帝去世的时候,曹魏国主可是亲自为其披麻戴孝,这待遇没得说。


一盘拉条子


对于刘禅世人的评价是不一的,有人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但也有人说他虽然比不上刘备等父辈之人,但从不愿蜀中生灵涂炭而选择投降曹魏来看,也是个明白事理之人。

公元263年,钟会、邓艾大军南征蜀汉,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之后刘禅等人被迁往魏国都城洛阳,毕竟不能让你待在川蜀一带吧,不然就算你不愿意反抗,你的部下们也难免会动点小心思。迁往洛阳是非常好的办法,既可以监视刘禅的一举一动,还免了蜀汉旧臣反叛的理由,可谓一举两得。

刘禅到了洛阳后,被封为安乐县公,这个封号也是体现了司马昭等人的意图,你刘禅就安安乐乐的在洛阳度过余生就好了,不要搞事情啊,不然没好果子吃。刘禅也确实是受规矩,在洛阳安乐的度过了余生。

之前,司马昭特地安排了一次宴会来试探刘禅,看他是否会思念蜀汉。不过令司马昭意想不到的是,刘禅对着歌舞人生的场景显得十分欢乐,丝毫没有变现出思念蜀汉的情绪,于是就落得一个乐不思蜀的典故。

公元271年,刘禅逝世了,逝世后的刘禅被封为思公!你们认为刘禅究竟是真的乐不思蜀,还是明哲保身故意为之呢?

人贵有自知之明,刘禅是最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能要的了什么,有多大肚子吃多少饭,做不了统一天下的霸主,做一个安安乐乐的降王有何不妥吗?总不能再学南唐后主李煜都亡国了,还要伤春悲秋,哀伤故国,那才是早死!

万恶的皇位继承制服!父传子,父传子,当把一个国家传给平庸的人手中,得到更多的是失望,甚至是亡国败家的失望。


赚几块钱可难了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魏蜀吴三国的末代君主,相对来说蜀国的君主即刘禅是过的最好的那一个。虽然日后留下骂名,但是不得不说,他是那种深谙人情世故的人,也因此刘禅才能安享余生。下面请听我给您分解。

一、刘禅的困境

蜀国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移居洛阳。这就等于断掉了刘禅的根基,刘禅身边除了一批旧臣之外可以说是既无力量,也无民心。因此刘禅想要复国那基本上是个不可能事件。

当时是司马昭把持朝政,司马昭是个什么人?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可以体现出来了。这个人是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人,是个善于玩弄权势的弄臣。与这种人相处,一个不小心可能自己就是身死,因此刘禅如何与司马昭处理好关系,便成了重要的事情。

二、刘禅的处理

刘禅该怎么办?先说复国这一条路吧。在姜维死后,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复国基本上就不可能了。当然,若是刘禅回到蜀国,凭借蜀地复国,或许有可能。然而真的能吗?未必。首先来说,当时蜀汉对于蜀地的剥削太过于苛刻,蜀地人民恐怕很难再去支持刘禅。另一方面,刘禅本人身边也缺少一套能够帮助他复国的班底。

另外再说司马昭,面对着多疑且多智且多杀的司马昭,刘禅该怎么办?硬刚?你看看吴后主孙皓硬刚司马炎的下场就知道了。刘禅硬刚司马昭,恐怕下场也差不多。因此也只能卖拙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刘禅也只能说出经典台词:“此间乐,不思蜀。”假装自己已经忘掉蜀地,只想着这里的快乐生活。但是你想一下,刘禅毕竟是皇帝啊!这里再好,能比得上做皇帝吗?可见刘禅此话并非出于真心。

三、刘禅的下场

刘禅被迁到洛阳后,被封为了安乐县公。并且司马昭还赐给他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后面刘禅的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也多达五十余人。后刘禅死于洛阳,终年64岁,也可以说做了一个富家翁安享晚年了。

你看,刘禅凭借自己的容忍,还是下场不错,至少还是个富家翁,而且还荫庇了自己的子孙。不由得让人想起朱元璋曾经写诗: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这样的生活,也是一种快乐啊。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