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行軍打仗吃的啥?這可是門學問


行軍打仗中的“吃”可是一門大學問。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諸如此類的關於軍糧重要性的警告語在日常生活俗語與古籍記載中層出不窮。各個時代的軍糧來源,種類也各有不同。

先秦時期的軍糧主要來自於“田獵”。先秦時期田獵是軍糧的一個主要來源。以商朝為例,商朝田獵規模很大,一次出動上千人可獲得數百頭野獸。甲骨文就記載一次田獵,商人就獲得451只鹿。事實上戰國以後漢族才正式成為一個農耕民族,直到這時,五穀雜糧和一些品質不多的蔬菜才成為老百姓,也是軍隊的主要飲食。

中國古代行軍打仗吃的啥?這可是門學問

解讀甲骨文是我們瞭解商朝文化,軍事的重要途徑

解放軍一直自稱是小米加步槍贏得的戰爭,而小米,古代稱為粟米,是古代中國農業的一種重要農作物。中國古代軍隊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小米加刀矛的水平。秦朝富有,粟米積攢如山,秦國糧食富於諸國數十倍。秦律才有膽量和底氣來記載秦國境內幾乎到處都有萬石一積的糧倉。也正是因為如此,號稱虎狼之師的秦軍才能夠南征北戰,擊敗諸國,統一天下。而小米做為軍糧從上古時代一直持續到唐朝。因為古代中國政治和軍事中心都位於北方。其次,小米便於保存,唐朝留下的記載中生聲稱小米可保存9年,大米卻只有5年。事實上令人震驚的是,直到隋朝滅亡20年後,隋軍遺留在長安的存糧仍然可以食用。

中國古代行軍打仗吃的啥?這可是門學問

粟米,脫殼精製後即為小米

麵粉製品是很晚才成為軍糧的。主要原因是麵粉難以加工和生產,更重要的是古時人們不會發酵技術,做乾糧的面全部是未經發酵的,也就是俗稱的死麵。

中國古代行軍打仗吃的啥?這可是門學問

在古代生產力不高的情況下,加工麵粉這項工作著實讓人頭疼

麵粉製品到了明朝才得到發展,明軍為了在山區,林地,長途追擊敵軍。將圓麵餅,使用炭火烤炙,讓其酥脆鹹香,中間戳以小孔,用繩子串起來。十分方便士兵拿來攜帶食用。明軍野戰時所吃的一種副食做法是這樣的,把三升豆豉摻雜五升鹽搗碎,使其看起來像是泥狀,之後捻作成餅狀曝曬幹。明軍還有一種主食的做法是這樣的,將大米做成幹米飯運輸,吃的時候,用熱水泡開,就可以食用,民間俗稱水泡飯。

中國古代行軍打仗吃的啥?這可是門學問

光餅,抗倭明軍主要食物,相傳為戚繼光所發明

宋朝的禁軍士兵每月軍糧配給為2.5石,廂軍為2石,然而到了後期禁軍才配給月糧8,9鬥,甚至有糙米充好米,小鬥換大斗的現象。南宋末期開始經常出現拖欠軍糧的情況。隨著口糧不斷減少,宋軍戰鬥力也隨之表現出了一路下降的趨勢。肉蛋等副食就更不必提了,畢竟飯都吃不飽,哪裡有力氣披掛幾十斤重甲對戰北方遊牧騎兵?

中國古代行軍打仗吃的啥?這可是門學問

彪悍的北方遊牧騎兵

軍糧中還有一個重要角色,那就是鹽。鹽是人體力量來源,俗話說得好,“三天不喝鹹菜湯,覺得兩腳晃噹噹”。所以鹹鹽也是軍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漢朝為例,漢軍每人有3升鹹鹽的配給,而且鹽可以製作鹹肉,鹹魚和各種鹹菜。唐軍一天給小米2升,鹽半合,一年糧食七石二斗。

中國古代行軍打仗吃的啥?這可是門學問

食鹽可是一項重要的軍事物資

如果您覺得內容不錯,還請多多點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