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中,注入个人情感对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平有何帮助?

神韵轩书法


书法本身的功能,一是记事,二是抒怀情志。纵观历代和现代书家之大作,完全体现了书家的情感。兰亭序,寒食帖,和祭侄文,都显示了书家的情志,悲欢。现代毛泽东主席的书作,更是充满了书家的情怀志向。带有情感色彩的书法作品,才是不朽之作,是精品,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才能流芳百世。








一叶小舟82704


书法作品中书法家的情感表达是确实存在,而且是书法家的真情的流露,抽象寄托。有富有感情的作品,的点画多坚实,字形结构或整体作品章法团聚。

富有感情的书法作品,更带有一种韵致,有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充满一种精神的力量。甚至和欣赏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和交流。当然书法作品中的情感和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与交流需要欣赏者具有较丰富的书法知识和书法创作的情感体验。这种欣赏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的。

这个情感的投入,古人要比今人更胜一筹,在无硬笔工具书写时代,毛笔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非常重要,从官方文书到文人的书信和民间书法,无不倾如古人先贤的毕生精力。所以采有了《兰亭序》《祭侄文稿》这样的作品,包括《黄州寒食帖》。如果这些因为距离我们较远,不易理解,我们欣赏一下毛主席的诗词书法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毛主席书法和他的诗词一样,是毛主席伟大革命一生的红色历程和心路历程的诗词和书法艺术语言的表达。所以毛主席的书法和诗词中的情感最充沛也最高瞻远瞩。毛主席诗词很少有写自己的,几乎都与中国的革命有关。毛主席诗词和书法中的情感有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所以毛主席的书法气象格调宏伟远大,振撼人心和历史。若说题主这个问题,不能不谈毛主席的诗词与书法。


翰墨书道


书法家的情感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如何体现情感,比较难理解。但这是客观存在的。稍加观察,我们就能看出来个大概。

从历史的看,这个现象非常明显而直观。

一、高官书法的清雅正大,韵味中和

明中晚期之前,史上有名的书法家,清一色都是朝庭高官。他们的字,基本都是风格清朗俊逸,气象堂皇正大,绝无奇异狂怪的作品出现。在书法作品中,难以表现个人情感,无论其技法千变万化,但中正中庸,中规中矩,是其不变的主基调。这和他们的身份地位高度契合。在他们的作品中,清一色表现出深涵,内敛的丝丝情感。

(王羲之大报妹至帖)

(赵孟頫《归去来兮辞》)

蔡襄《澄心堂纸帖》

二、凡历史上出名的方外之士,专业书家,与高官书家风格迥异。两相对比,反差悬殊。

前者如怀素,八大,弘一。

(智永为僧,但为皇家御用,专为皇家及寺院书写书法范本。他的书法,和高官书法风格悉无二致。这不难理解)。

(怀素《自叙帖》)

(八大山人手札)

(弘一华严经句)

后者如张旭,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张旭、黄庭坚是地方小官,米芾是专业书画家;颜真卿国破家亡)

(张旭《断千字文》局部)

(黄庭坚《诸上座帖》局部)

(米芾《临沂使君帖》)

他们的书法风格,或博大雄浑浑,气象凛凛(如颜真卿);或江河奔流,澎湃激越(如怀素);或标新立异,迥出时伦(如张旭,黄庭坚,米芾);或泠然清轻,澄澈空明(如八大,弘一)。

从他们的书法风格,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自我情感无拘无束的畅快渲泻和出世人生的畅达表现,以及万事皆空的简净和寂灭。

三、明末清初书家群体的反叛与抗争的情感迸溅

明中后期至清初,政局变幻,先是严嵩擅威专权,后是魏忠贤结党营私,李自成荼毒为祸,清兵攻城掠地,朝廷士大夫,或被处死贬谪(如张瑞图),或身仕二朝,屈辱莫名(如王铎)或满腹经纶,“不得志于有司”(如徐渭,傅山)等等,高级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命途多舛。

痛苦不平的人生经历,郁结激愤的个人情感,矛盾,愤懑,无助,不平但又无力回天。书家群体将这种复杂纠结的情感,通过扬弃书法上所有的清规戒律,打破一切框框,不拘格套,任情而发,独抒性灵,随性挥洒。

同时,大幅纸张,绢本的使用,也为他们表现这种情感提供了物质保障。这是史上前所未见的巨变。

如:

张瑞图抛弃藏头护尾的传统戒律,作品表现为斩截爽利,锋芒毕露,锐角昂扬,英气凛然,把王羲之一系的内擫(即方折)风格推向极致;

(张瑞图《唐人诗条》)

傅山一反太平官员帖学末流的虚滑甜媚,作品表现为海河奔浪,滚滚而下,江河泛滥,汹涌澎湃。把王献之一系外拓(即圆转)风格推向极致;

(傅山自书诗条)

徐渭生不逢时,绝世困苦,九次自杀未成。其书法,点画不计工拙,左右冲突,前后迸溅,狂放不羁,变幻奇谲,山崩海立,撼人心魄。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愤懑的倾泻,痛苦的挣扎和激情的挥洒。

(徐渭《应制咏墨诗》)

王铎身仕二朝,书法同样渲泻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他的大幅作品,笔连字连,攲侧不稳;一笔到底,夭矫翻腾;点画浑厚遒劲,变幻莫测,笔力霸悍,大气磅礴。创造涨墨,前无古人,惊世骇俗。

(王铎《为单大年诗轴》)

他们的作品,借助书法,毫无保留的,不加修饰地饱含着对乱世人生离乱悲愤的尽情渲泻。一改历代帖学强调的秀雅含韵,转向重、拙、大,强调气势激昂。点画狼簎,笔势奔放,结体诡异,造型夸张,大小反差,对比强烈。

书法家的激情,反映在作品上,有如电闪雷鸣,金戈铁马,汹涌澎湃,浩浩荡荡。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绝无虚伪矫饰。

四、篆、隶、楷等静态字体,只能表现风格,无法表达情感。

情感是对传统的继承和扬弃的基础上,托书法的意象而生发的。情感不是想当然的注入进作品的,也不是照虎画貓模仿出来的。为注入虚无缥缈的假想的情感,只能使作品显得或扭捏作态,或无病呻吟,或胡涂乱抹。

古人说:“书,心画也”;“字如其人”。观照历史,信知言之不妄。

您认同,转发点赞;不认同,来日再见!


快乐书法营


没有个人情感的作品,谓之死书、呆书。书法中注入情感,是形成独特风格的必要条件,也是赋予作品艺术灵魂的必由之路。书法艺术须要借鉴,但绝不能囿于模仿,书法最耐人寻味之处,必然在于和而不同,必然要有“过人之处”。

将个人情感注入书法作品,是书者由临习到创作、从“小学生”到“研究生”转变过程中必须嵌入的步骤环节。

当然,这个情感建立在书法理论与实践酝酿发酵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既理性又感性、既遵循法度精神又极具个人特质的情感,是经过深思熟悉、启发顿悟之后的情感,决不是随心所欲想之当然。比方说有些江湖书法惯使野路子,你不能说他没有情感,而这种情感就脱离了书法基本的法度精神,是十分偏狭且“自我”的情感,这种情感有不如无。

成熟的书法家与书法作品,必须融入作者的个性元素,而情感情怀是这种个性元素的灵魂支撑。我们从一幅作品中,可以依循其技法特点与风格特征,联系并触摸到书者的情感情怀与情绪。比如,从《兰亭序》的温文尔雅可以透析出王右军的绅士风度与贵族气质,从《祭侄文稿》的粗犷豪迈可以联想到颜鲁公刚正不阿、热血沸腾的性格情怀,还有“八面出锋”米芾的狂放不羁……今人学书,学于古人取法乎上固然有理,但绝不可落窠入套,丧失个性情怀。

抱庸浅谈。文中插图为抱庸习作。


抱庸詩書


个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礼记》中提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即是属于情绪范畴;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一种典型的情绪反应。

个人情感与书法创作的关系至为紧密。一方面,中国书法美学认为书法具有抒情功能,主张书法是人之心灵的写照与表现,书法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情感,表达情绪。蔡邕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或悲或喜。”孙过庭在《书谱》中认为,书法应该“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否则,“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提出书法创作的目的就是表达书者的情绪情感,这与汉代杨雄、明代项穆以及清代刘熙载等人的“书为心学”及相关命题是一脉相通的。

另一方面,不同的情感对书法创作的效果、气韵有不同的影响。元代有一位书法家叫陈绎曾,文辞汪洋浩博,书善真行草篆,他在《翰林要诀》中说:喜怒哀乐,各有分散。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自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书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笔者以为:喜、怒、哀、乐等不同的创作情绪,影响人体的“内气”变化,而“内气”的变化又影响人手臂的伸缩转折等,从而导致字的面貌则有舒展、险峻、内敛、流丽之别,不仅如此,即使同类情绪,由于深浅程度不同,也会在书法艺术作品中表现出“变化无穷”的味道和韵致。





春池洗砚


书法二字,可以这样解释:就是在文学创作中随着自己的激情震荡,灵魂震憾,举笔疾书,一吐为快,就是书法。而毫无文学根基,卖弄技巧,装神弄鬼,不是书法!〈我就是要怼下面发言的那位智慧书法,字如蚯蚓,胸无点墨,不知羞!)





鉴水渔翁


个人感情,既当时写字时的情绪,或豪情万丈,或愤懑悲戚,或酒酣耳热得意忘形,或睹物思人忧愁多虑,这些或正面或负面的情绪,都能通过书家手中的毛笔宣泄出来,铺陈于纸上,以感染观者。

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

一、兰亭集序

兰亭之大名,世人皆知。

东晋永和年间,一帮儒雅文人相聚于会稽山阴兰亭。文人聚集,免不了饮酒作诗,是日,共得诗三十七首,众人便将所做之诗统为一册,又公推王羲之作序。

那天王羲之喝大了,比起朝中做官,王羲之更喜欢和这帮不羁潇洒的同好相聚,看着身旁诸好友妙句频出,王羲之无比兴奋,这才是我辈儒家子弟该有的样子,瞧那溪水潺潺,雨雾缭绕;欣赏丝竹声声,轻歌曼舞;享受着偎红倚翠,红袖添酒。王羲之沉浸在这场文坛盛会里,渐渐地,酒意上涌,文思仿佛火山熔岩一般欲待喷薄而出,于是再也忍耐不住,随手扯过一张蚕茧纸,饱蘸浓墨恣意挥毫,于是一篇飘逸潇洒神乎其技名动天下的《兰亭集序》横空出世!

第二天,当王羲之再审视时,亦觉得此帖远超自己平日之作,只是对其中偶尔抹出的墨团不甚满意,遂提笔重写,却再也写不出原帖所具有的潇洒恣意的味道。

为什么?因为这时已属王羲之刻意为之,没有了当日特有的情绪和气氛,这便是情感推动,情绪宣泄所赋予作品的独特风采。

现在流传后世的据说是后人摹本,传说右军真迹被唐太宗李世民带进了坟墓,随后李世民的昭陵又被军阀温韬给盗掘,但是据当时记载,从昭陵取出的宝贝里并没有《兰亭集序》,近代有学者研究指出,正本《兰亭集序》很可能陪葬在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中。

如果它有重见天日的一天,想来一心想开乾陵而未遂的郭沫若先生泉下有知也该有些许欣慰。

二、祭侄文稿

公元七五五年,身宽体胖的安禄山反了,这个据说非常灵活的胖子很有些本事,一时间煌煌大唐被这死胖子搅得天翻地覆,唐玄宗逃出长安,路上还弄死了杨玉环。

可我大唐并没有屈服,朝堂主流声音也是抵抗到底,誓灭叛军,于是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涌现了无数英雄豪杰,其中有一个特别的人——颜真卿。

颜真卿,不光是个伟大的书法家,也是一个秉性刚直,为官清廉历仕四朝的名臣,《祭侄文稿》就是出自颜真卿之手。

“祭侄”祭的是颜真卿堂兄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这两人都被叛军杀害。

颜真卿在山东做官,颜杲卿在河北常山郡当太守,当叛军起时,天下大乱朝廷政令不通,于是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就成了两兄弟间的联络员,在烽火硝烟中往来奔波联络互通,于是两地联结,互为犄角,抵抗叛军。

无奈叛军势大,不久,颜杲卿父子城破被俘,惨遭杀害。就义之时,颜杲卿父子宁死不降,口中怒骂叛军,又被割舌断手,凌迟处死,此役,颜氏一族被杀者有三十余人。

直到战事终结,朝廷才有余力对颜氏一族加以封赏,可是到这个时候连好好安葬他们都做不到,只找到了侄子的部分遗骸和头骨。

可想而知颜真卿是在何等悲戚的心情下写出这篇文的,亲人死难,家国破碎,颜真卿心痛哀恸,巨大的悲伤愤懑下挥毫而就一气呵成。

整部作品二百三十四字,字字泣血,二十三行,行行血泪!

这便是情绪的神奇力量,正是痛感战争残酷,至亲死别这样的极致感情,才赋予了这部作品独特的气质,使之流传千古!

可悲的是这样一部满载国仇家恨的作品竟然被湾省某些人借给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这都是些什么玩意?

(此处略去各地方言骂人话三百字……)

——————————————

这是两个正面例子,王羲之和颜真卿很好地驾驭了这两种极喜极悲的情绪,并将之诉之纸端,成就了千古名作。

但是极端起伏的情绪和感情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好则容易被情绪左右,不但写不出好的作品,而且容易让人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若是你本身的创作水平已经到了收放自如的境界,适当的感情注入却能令你的创作更具灵气,写出更有风格的作品。


九应


罗丹说:“艺术即情感。”

说到底,书法也是用来抒情的。

别的不说,天下三大行书,都是抒情的。

但是,尽管抒情,如果你用错了手段,别说书法艺术水平,就连书法也不是了!

试想,用单线平涂抒情,还是书法吗?那是图画。

顿脚书、吼书、针管书、倒书、密密麻麻书,非常抒情啊,可那是书法吗?不是,那是行为艺术。

书法就得按法度来,书法要抒情就得戴着法度的镣铐跳舞。

书法创作中,注入个人情感肯定能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平,但应该注入在书法的点画、结体、行气、章法里,而不是舍弃书法或外加一些非书法的东西。

书法的技法越好,表达情感越贴切越充分,技法情感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技法不到家,情感与书法就是两张皮。例如甜俗的书法不能用来写《祭侄文稿》,例如粗野的书法不能用来写《兰亭序》,例如适合用帖写的内容不应该用碑,反之亦然。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浮躁,应该先把书法的法度搞懂,用笔法抒情,不然就会是非法倒卖个人情感。


大悔忆智冰


或者写行书、草书,有时会有一种激情。有激情要在书法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不失规矩,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孙过庭《书谱》对此境界的概括是非常精到的。他说:“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寄于胸襟,自然融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庖丁解牛,技术高超,又精熟之至,虽目无全牛则胸有成竹,刀锋所致,游刃有余。这个比喻正是用来说明笔墨技术精熟之后,到达心手两忘的境界,此时人之情感统御创新,情感所发,笔墨所至。所谓心闲手敏,意胜于法,正是书法创作时的崇高境界。这时的创作,不去追求什么既定的目标,也没有什么事先的巧于布置,运笔随着心意走。脑海里的字,随着诵读的词句缓缓流出,笔画的粗细方圆,字的大小结构,形的正侧斜倾,墨的浓淡枯润,全凭着记忆和性情,信笔而来,散落于纸。如问为何如此,答曰:习惯使然,精熟使然。书到精熟,无心于变,自然触手皆变。书至熟时,信笔而书,笔墨的风神、妍润、枯劲、闲雅随之而来,便到无心而为、却臻完美的崇高境界。

如果任笔胡来,聚墨成形,激情是有了,却写得一片涂鸦,有何艺术性可言?所以,书法激情的表达是要有基础的,那就是必须具备笔法、结构、章法的功底,必须掌握运笔、运墨,懂得笔势之妙,一句话,表达激情的作品要合乎规矩,才能称道。好比是世界体操比赛,动作难度再高,也必须合乎标准。难度既高,又合乎标准,再表演得轻松自如,才能达到世界比赛的至高境界。书法的创新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者情感往往来自于环境,或是由于受书写的内容影响,产生发自于内心的与所写的内容共鸣的情感。孙过庭《书谱》有云: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孙过庭讲的正是情感在挥写作品时的种种影响。相传兰亭雅集之日,王羲之酒酣之际,挥毫写就《兰亭序》,次日醒来再书,竟不能再现当时之韵味。这正是在情感支配下的淋漓尽致的发挥,是超越自我的不可复制的杰作。

我也有这样的体会,譬如写作品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和《宿药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两首诗,那是悠然孤独的情感,仿佛身在静谧的月光之下,面对松风群山在遐想。此时,在笔端下流出的字迹,大小相近,提按相间,援笔多而疾笔少,圆笔多而方笔少,润笔多而枯笔少,作品呈现一派疏朗、平和的景象:诗词言志,书法达情,书写时的心情与作品的意境是相通的、连贯的。这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雲斐书画


书法创作中,不但要注入情感,还要注入意念,没有情感的注入,字就机械呆板,没有生机,没有灵魂,没有意念(虔诚而忠实的态度)的注入,字则软弱虚飘,没有骨力,没有坚实厚重的感觉。

书法有两大功能,一个是观赏性,一个是抒情性。一幅好作品,能让人看了,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越看越有味,越看越耐看。无意之间,让人浮想联翩,心旌摇曳。相传,欧阳询一次骑马外出郊游,偶然发现晋代大书法家索靖的碑刻,便立马下来看了一会儿,看完觉得索靖的字很平常,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他牵马刚刚离开石碑不远,又觉得不放心,于是回来再看一遍,这一次他觉得字写的还可以,有自己的风格,算得上一位书法家。等他骑上马走上好一段路的时候,觉得碑上的字好象还没看够,于是又策马扬鞭赶了回来,仔细的揣摩碑上的字体来,这一次,他越看越痴迷,深深的被索靖的书法所折服,在碑前一坐就是三天,不肯离去。

关于书法的抒情性,孙过庭说,羲之写《乐毅》,情则多怫郁;《黄庭经》则怿怡虚无;《太史箴》则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逸思神超,……

书法作品的各种风格,其实是书家的情感所致,字象即是心象,它是人的内心情感世界的外化,即使同一个书家,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展现出来的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

我们的各种感情,是如何在书法中呈现出来的呢?书法作品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书法本身的笔墨点画线条结体形态气势的变化来表达,二是通过作品的文字内容来表达。比如,颜真卿《祭侄稿》,即使我们不理解作品内容到底写了什么,通过它的“气象”我们也能体悟到书者那种失去亲人的悲愤之情和大义凛然的精神气节。再看岳飞的《出师表》,岳飞的忠义报国之志和诸葛亮的忠义文章,交相辉映,一股英烈之气在字里行间驰骋纵横,势不可挡。

书法者,抒发也,写字者,写志也。心有豪情壮志字乃气象万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