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被拖延症打敗,我用了3樣“工具”,完成了一年的目標

去年年底,你一定說過一句話,你現在還記得嗎?


不止你,你的朋友,你的同事,甚至你的老婆/老公,

他們很可能也和你說過同樣一句話,

而且,這句話,通常只有在年底才會說。


現在,你想起你說過的這句話了嗎?我來給你點小提示吧——

“哎,今年的目標又沒有完成。。。”

怎麼樣,是不是如夢初醒?如雷貫耳?


為了不被拖延症打敗,我用了3樣“工具”,完成了一年的目標


先別自責和內疚(說實話你也不太擅長這兩樣……)

說點讓你寬慰的,全世界像你一樣缺乏行動力的人,大約有65億人。

這樣心裡舒服點吧?頓時又風輕雲淡歲月靜好了吧?


這個數據是根據美國Statisticbrain統計的,全世界只有8%的人,

能在年底完成自己的所有目標。(這些人還要臉嗎?就非得讓別人尷尬嗎?)

那麼,今年呢,今年你又給自己立flag了嗎?

今年年底,你會對自己說什麼?重複昨天的故事?


這樣人生會好無聊。我們總得做點讓自己覺著牛逼的事兒吧。


如果你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人,那麼我建議,你可以立一個新的flag:升級你的行動工具箱!

這個概念是心理學書籍《人生模式——識別你的核心認知》裡作者提到的概念。

概念挺唬人的,我們坦白說吧,就是升級你的執行力。


怎麼升級呢?書中提到三種路徑:


第一:更換你的動力系統——從非自我決定到自我決定


人類行為是靠動機驅動的,動機又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非自我決定“的動機,一類是“自我決定”的動機。


什麼是“非自我決定”的動機,就是那些趨於外界壓力,或者獎懲,而不得不去做得事,或者漫無目的、缺乏控制的去做得一些事。這樣的動機被成為“外部動機”。


比如,在公司裡,做一份你不喜歡的工作,如果沒有上司的監督就不會去做,這個顯然就是在外界壓力逼迫下的動機,很顯然屬於非自我決定,不是自己發自內心要去做的事。


那麼,自我決定是什麼呢?


提出“自我據定論”的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認為,那種由自己的意志決定——自己真心想做的,往往由興區、享受、為獲得內在滿足而做的,才叫做自我決定。這樣的動機稱為“內部動機”。


提升我們的行動力的第一步,就是將非自我決定的“外部動機”,切換為來自自我決定的“內部動機”。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必須去做自己去感興趣的事兒?比如有人說,我只有一個興趣,就是跟漂亮的異性一起抵足而眠,那我每天都去做這樣的事兒嗎?


這裡就存在一個很大的認知誤區,就拿你喜歡的這件事來說,每天讓你必須幹夠8小時,不定期還得加個班,如果在床上還要使用互聯網的話,那就得實行996工作制。你幹完還要打卡、寫日報給上司和老闆看。我敢打賭你這個興趣堅持不了半年。當然,你這個人能不能堅持半年還得另說呢。


為了不被拖延症打敗,我用了3樣“工具”,完成了一年的目標


所以呢,你看,你的有些興趣,本身就是不靠譜,極其經受不住考驗的。根據心理學的標準,人真正對某種事物達到極端喜歡的情況,和極端厭惡的情況一樣少,大多數都介於中間。


你可以這樣理解,你對工作和你對“抵足而眠”的愛,其實是不愛不少,不偏不倚的。這是你將外部動機切換為內部動機的必要認知:再感興趣的事情,一將它納入你的8小時工作系統中,它就沒那麼有趣了。


基於這個認知,現在我們將一切事務統一設置為“零興趣”,到這裡,是不是就沒有所謂的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了?因為興趣消失了?


不啊!你工作努力,錢掙多了,你就會發現你重新擁有了一個無可比擬的興趣——賺錢啊!而且由此還會引發很多平常你沒有發現的興趣,比如打打高爾夫,保齡球,買買奢侈品,甚至去澳門摸兩把。


所以,你看,興趣是非常善變的,你別太在意它。還是先來調整你的動力模式。


如果一開始,你沒辦法用內部動機去控制自己,可以先從外部動機開始。


最基本的,獎賞、激勵和懲罰,就是一種外部措施,也是外部動機的初級階段。

再進一步,增加個人認識,比如自己去認識到工作的重要性,它給人自身帶來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最後,外部激勵和內部認知達成一致,就是你自己也認識到工作對你個人甚至全家的意義,同時,也從工作中獲得工資、獎金等等激勵和回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這樣你就漸漸體驗到工作的樂趣,慢慢便會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因此,《人生模式》認為,當你為某個目標,某項工作奮鬥時,只有這些更靠近內部動機的目標,才能支撐你持續地付出。


為了不被拖延症打敗,我用了3樣“工具”,完成了一年的目標


第二:升級你的導航系統——開啟成長型心智模式


你怎麼看待你的目標?


你注重執行過程中自己的出色表現呢?還是自身表現出的進步?

多數人更注重自己的表現,這種看重也沒什麼錯,它是激勵自己去爭上游的一種競爭心態,但它的負面影響是,容易讓人再遇到障礙和挫折時感受到恥辱,甚至受到很大的打擊而一蹶不振。


更看重過程中的進步的人,在遇到障礙和挫折時,因為他不太看重表現,因此,自己的表現優劣對他的影響較小,他的思維更容易聚焦到問題的解決上:我怎樣才能搞定它?是努力的程度不夠嗎?是方法不對嗎?是需要去拜師學藝嗎?


這樣一來,他在面對困難時,心理層面更堅韌,收穫也更多。


追求成長進步,就是一種成長型心智模式,它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的概念。


德韋克博士發現,有些人相信智力、性格,都是天生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可改變。而另一些人則傾向於智力、性格,都是可以提升、完善的。所以,前者的心智模式叫做“僵固型心智”,後者的心智模式叫做“成長型心智模式”。


僵固型心智模式的人,傾向於讓自己任何時候都表現出聰明能幹、傑出人才的樣子,並且一定要證明這一點;


成長型心智模式的人,則相信自己的聰明才智是可以不斷提升的,他們的首要原則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僵固型心智模式的人,認為失敗和障礙會顯得自己很無能,所以他們會盡力避免和隱藏;

而成長型心智則認為失敗和犯錯在所難免,最好的辦法是直面和克服。


為了不被拖延症打敗,我用了3樣“工具”,完成了一年的目標


你看這兩種模式,雖然都在為一件事努力,但前者更多的是在事情的過程中展示自己的才幹,而後者則獲得了自身能力和價值的提升,無論最終這件事的結果怎樣,很明顯,後者比自己之前更強了。


在做好事情的過程中,成為了更好的更有價值的自己。這應該是我們追逐目標的更大意義所在。


這也是為什麼《人生模式》中,將成長新心智稱為“導航系統”的原因了。


第三:善用行動槓桿——建立具體的“執行意圖”


我今年的計劃是讀100本書。

但一年到頭一本沒讀完。

為什麼?這個不怪我,要怪就要怪我的大腦。

因為大腦愛腦補,一旦你告訴自己“我要讀完100本書”“我要去10個城市旅行”“我要掙夠100萬”,大腦就會天真地以為你已經完成了這些目標。


為什麼呢?因為大腦只接受到了“目標”這個信號,而沒有接收到具體的“完成步驟”的信號。


基於此,認知心理學家彼得·格爾維茨提出一個概念,叫做“執行意圖”。


什麼是執行意圖?上面我提到,我一年計劃讀100本書,這是一個目標意圖,就被大腦無情忽略了。執行意圖與目標意圖相對,為了不被大腦忽略,它走的是一條“觸發”大腦反應的路線。彼得·格爾維茨將這個路線設計為“如果……那麼……”,即“如果出現了情況X,那麼我就做出Y反應”。


什麼意思呢?


比如:目標意圖為:我今年要減肥30斤;

改成執行意圖:如果早晨7點前起床,我就去晨跑。、

目標意圖為:我今年要讀100本書;

改成執行意圖:如果晚上8點吃完飯,我就看半個小時書。


彼得和他的同事做了研究,結果發現,以“如果……那麼……”的句式來制定目標的執行意圖,更能夠讓人切實地去做事。因為“如果……那麼……”非常切合我們大腦本身的“語言”——觸發。我們很容易就能記住這個格式,而且經過了“如果”後,會自動觸發“那麼”,因為在制定這個句式本身時,實際上它所遇到的障礙已經在腦子裡預演了一遍,比如“7點前起床”“8點吃完飯”等,覺著不夠,你還可以加點別的進來。這樣一來,你思想上就做好了應對困難的準備,真正實施階段反而輕鬆了。


養成習慣後,“執行意圖”會深入到潛意識中,像條件反射一樣,不假思索就會做出反應,毫不費力,執行力就這樣練出來了。


這個彼得·格爾維茨真的牛,用他的方法,能讓一個懶漢變成一個勤漢,讓拖延症變成效率狂。更牛的是,他還有一個心理學家老婆,他老婆又給他的“執行意圖”理論做了一次版本升級,並且起了一個諢名:“WOOP大法”。


聽上去頗有“葵花寶典”的威猛氣魄,不過請放心——幹嘛,先把刀放下,我讓你拿刀了嗎?——先請放心,不需要自殘自傷,只要寫幾行字即可:


W:代表Wish(願望),設定你的目標;(掙100萬)

O:代表Outcome(圖景),目標實現後的最好圖景。(去北京五環外買個衛生間)

O:代表Obstacle(障礙),你執行中會遇到哪些困難。(一個月只能掙8000千)

P:代表Plan(計劃),用上面將的執行意圖,來設定你一個月掙10萬的執行計劃。


說完感覺這兩口子真的是,為了不讓對方閒著,都沒少費心思啊。


最後,這個世界充滿誘惑,信息過載,我們隨時面臨著被帶偏、被打斷、被幹擾的狀況,這些都是我們成功路上的障礙。所以,更需要找到有力的行動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執行力,掃清障礙。


希望2020年年底你曬朋友圈的時候,說了和別人不同的話,發了和別人不同的圖。


為了不被拖延症打敗,我用了3樣“工具”,完成了一年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