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球似乎進入振動模式,那地球會不會是個生命體呢?

人間閒話


我是科博熊,遺落在世界角落的知識,等著我們一起發現。關注我,與你分享更多科學知識。

地球進入振動模式,估計意思是說最近地球經常地震吧。要說地球是不是生命呢?

從生命的定義來看,生命要有繁衍能力,而地球顯然具有運動能力,卻不具有繁衍能力,所以科學上不能定義為生命。然而,把地球理解成生命,能幫助人類更好與地球相處。

首先地球內部分為地核、地幔和地殼三大圈。其中地殼以上的岩石圈、生物圈等構成人類生活最緊密的圈層。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就如同細菌生活在人體的皮膚上。即使如今的核武器爆炸,也頂多把地球表面炸一道,並不會傷到地球根本。

有人把地球比喻成活的熱的物體。火山是他的鼻孔,岩漿是他的血液,地震是他的脈搏,火山活動是生命力的象徵。

如今地球進入振動模式,就像這個生命體的心臟在起跳。然而,地球僅僅是稍微有點反應,對人類都是巨大的災難。所以,把地球當個生命體,好好保護起來,也是變相的在保護人類。

人類在嬰兒時期也會把運動的物體看做是生命體,這能幫助人類理解生命。隨著知識的積累,生命的概念也會發生變化。像人這樣有思想有反應的動物,才被通常認為是生命。當然,後來植物、微生物也被加進來視作生命。

然而,這只是科學方面的認定。在國外有宗教是崇尚物活論的,把萬物都看成有思想的生命體。因此,在平常交流時,把地球看做生命體也不算錯。


科博熊


詩人明確自己的觀點如下:

地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生命體。

肯定有些會拿動植物和地球比較,這就如同你身上的蟎蟲,蟎蟲也沒感覺到你的生命特徵,只覺得你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質提供者,對於你的運動,就像人類感覺到的地球的震動。

比較過後,再細說地球的生命特徵。

地球和動植物一樣,都是物質,所以都存在著物質三態循環演化,而且地球和動植物一樣,有完整的生命系統。

天體作為一種物質生命體,天體的生命體特徵只能在天體的特徵和差別中找。

比如,自轉,自轉是天體生命的體溫,如果天體體溫正常,那麼天體自轉就週期短,如果天體衰老了,那麼天體的自轉週期就漫長了。

再比如,公轉,天體的公轉軌道是天體的年齡段,越年輕的天體,那麼它的公轉軌道半徑就越大,如果天體到了暮年,天體的公轉軌道半徑就越小。

當然,天體的元素不同,也展示天體的年齡不同,輕元素就越多,如果重元素多了,那麼它就進入老年期了。

地球也呼吸,也進行能量交換,可能有人說不可能,沒什麼不可能的,君不見,龐大的鯨魚,只吃微生物,那麼更龐大的地球的飲食只能是渺觀物質了。

好了,你對地球是一個生命體,還有什麼不理解的,評論區留言進行討論。


詩人的眼睛83314


地球就是變形金剛裡的宇宙大帝,我們就是上面的機器人,後來宇宙大帝認為機器人對自己有危險,就策反了守護者(狂派)殺戮上面的居住者,博派就跑了,跑到了火星上,重新建立家園,從此博派和狂派開始地火戰爭,打了一萬年,最終火星博派發射的滅地核彈消滅了宇宙大帝和狂派,但博派也遭受到極大的核打擊,只有少量博派活下來,因為沒有辦法長期記錄,於是畫了很多壁畫,留下很多石像和巨型圖案,但博派生命是有限的,在此後的五百萬年,那些遺蹟被人們遺忘,就像現在的人類一樣,不知道來自哪裡?經歷過什麼?也不知道腳下的地球是活的……


馬家小姑娘


20世紀後期生物學家琳·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1938—2011)和英國化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合作提出了一個假說,認為生命是一種改變行星的現象,地球“活著的”和“非生命”部分之間的區別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明確。許多科學界人士將他們的理論——稱為“蓋亞假說”(Gaia hypothesis)——視為偽科學,並質疑他們的科學品格。現在,馬古利斯和洛夫洛克或許可以得到正名了。近期的研究發現使我們有理由更認真地對待這一假說。蓋亞假說的核心是對行星及其生命之間關係的洞察,新研究改變了我們對這一關係的理解,也影響著我們在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的嘗試。

在對地球生物圈進行整體研究時,馬古利斯和洛夫洛克意識到,地球生物圈具有生命的某些特性。它似乎會表現出“穩態”,即自我調節的體內平衡。地球的許多生命維持特徵都表現出了令人驚歎的穩定性。從氣溫變化範圍、大氣氧含量到海洋的酸鹼度、鹽度和化學物質含量,所有這些都通過生物作用調節。幾億年來,所有這些特徵都維持在一個使生命能夠繁盛的範圍內。洛夫洛克和馬古利斯推測,生命整體與其環境通過某種方式相互作用,調節著這些全球性特徵。他們認為地球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活著的有機體。洛夫洛克將這個有機體稱為“蓋亞”(Gaia)。


馬古利斯和洛夫洛克的研究顯示了達爾文關於生物演化的圖景是不完整的。達爾文確定了生命因環境變化而不斷適應的機制,使我們看到地球上所有生命是一個連續體,一個基因從共同根源擴散、增殖的過程。在達爾文主義者看來,地球本質上是一個具有一系列變化背景的舞臺,生命必須調整自己。然而,是什麼(或者是誰)在改變佈景呢?馬古利斯和洛夫洛克提出,生命戲劇並不是在一個“死”的地球舞臺上展開的,這個舞臺本身就是動態的,是一個更大的生物實體——由生物圈和在生物圈內塑造、響應並循環的“非生命”部分組成的蓋亞——的一部分。是的,生命會適應環境變化,通過自然選擇塑造自己,但生命也會推動並改變環境,改變地球。這就像你現在呼吸的空氣一樣明顯,空氣中的氧氣正是來源於生命。因此,演化並不是對無生命事件的一系列適應,而是一個反饋系統,一種交換。生命並沒有簡單地將自己侷限在地球的動態變化中,相反,生命和地球在共同演化的過程中互相塑造。當你開始以這種方式觀察這個星球時,你會看到珊瑚礁、石灰岩懸崖、河口三角洲、沼澤和堆滿蝙蝠糞的海島都是一個更大生命實體的一部分。你會意識到,地球的整個表面和深處其實都是活著的。


西安交大黎荔


是的,太陽系就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的一個細胞,地球又是這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所有生物就相當於病毒、細菌。人類是就些病痛、細菌中最頑固,最具破壞力的沒有之一。這故事還得從百億年前說起…………


小城春又


用量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吧


銅陵吃貨俱樂部


振動模式?你真樂觀。現在是熱啟動模式。能孕育生命的星球,本身就是生命。咱們中古時期就說過:天意,就是天地意識。天賦,也就是天地賦予生物的。


泛獨


地球,只是我們口中宇宙這個生命體的一個細胞。


白色風車41


有可能。

人腦不過是一堆肉,都能有意識,地球這麼大,它是活的也不稀奇。人有血液,地球有岩漿、有石油、有水,誰知道哪個是它的血液?


首席戰略研究員


狹義的生命體為有機有細胞的,廣義的為運動著的。地球搭載著有機生命體並進行著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多項運動!所以是生命體![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