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泰斗楊小樓:一生飾演英雄無數,自身也是威武不屈


01

武生泰斗楊小樓,是一代名家,與餘叔巖、梅蘭芳號稱三大賢,是京劇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武生泰斗楊小樓:一生飾演英雄無數,自身也是威武不屈

楊小樓,原名楊三元,出身於梨園世家。

小樓父親楊月樓(1849-1890),面闊耳大,儀表堂堂,有“天官”之稱。平素待人忠誠仗義,在眾人之中很有威望,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深得“京劇鼻祖”大老闆程長庚的器重,所以後來當上了“三慶班”的管事,又擔任了精忠廟(即後來的梨園公會)的廟首。

光緒十四年(1888),楊月樓進入清宮昇平署,成為專門為慈禧太后演出的內廷供奉。《安天會》中飾演悟空頗享盛譽,有“楊猴子”之譽。《四郎探母》中楊延輝、《長坂坡》是他的傑作。

楊月樓深受慈禧欣賞,就在他病故這年,慈禧壽誕日,還給了他白銀20兩、藥4匣的賞賜。

楊月樓與譚鑫培,是換過帖的結義兄弟。1890年,47歲的楊月樓臨終之際,將自己的三子小樓託付給譚鑫培。從此,小樓拜在譚氏膝下為義子,譚鑫培按譚氏宗譜排序,為小樓取了新名叫“嘉訓”。

此時,喪父的小樓,只有十二歲。

02

江夏人譚鑫培,號稱“鬚生泰斗”,是京劇歷史中承前啟後的一個人物。

譚鑫培的唱腔,吸取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唱法之精粹,以其獨具的“雲遮月”嗓音,創造了飄逸灑脫的譚派唱腔。想當年譚鑫培的演出,轟動京師,市井之間有“家國興亡誰管理,滿城爭說叫天兒”之語。

譚鑫培表演《烏盆記》,外國公使對慈禧太后說,“戲詞沒聽明白,但從他悲婉的唱腔中,感覺到一個幽靈在哭泣。”

譚鑫培重情重義,他視小樓為己出,悉心教導。

十四歲那年,在譚鑫培的主持下,小樓進入了小榮椿科班學戲,為二科“春”字輩學生,排名春甫。

梨園這一行的人,都以科班為榮耀。不入科班的,甚至不能算是門裡出身。其重要性,好比仕途的科甲、和尚的受戒。科班的長處有三:一是管理嚴格,二是學的東西多,三是有名師親授。現在常用“文武昆亂不擋”稱讚一個好演員,其實只有科班出身的人能如此。

按照京劇界的傳統,十四歲學戲算是晚了。小樓身材單薄,個子瘦高,嗓音也不突出,因此他在科班裡學的是武生。

班主楊隆壽給小樓開蒙,教他的第一齣戲是《淮安府》。

小樓生性溫順又執拗,練功學戲非常刻苦,別人拿一個香火大頂,他來一個半;別人踢腿六百下,他踢八、九百下。因此他雖然學戲晚,但是由於勤學苦練加上心細,根基打得卻很好。他練功時穿的鞋子,十幾天就要穿壞一雙。

在科班學習期間,小樓的身高不斷的增高,身高臂長。這樣,唱戲時的姿勢,總是不太好看。

學了兩年戲後,到了他變嗓的時候,而身高,仍然在不停的增長,比同齡人高一頭,無合適配演之人,被譏為“象牙飯桶”。大家都覺得,他不適合演戲。

出班時,小樓因為嗓音一直沒有恢復,身高太高,搭班唱戲的時候,總是扮演一些龍套的角色。雖然譚鑫培一直幫助他,但也沒有太高的成就。

這時,就有人說小樓的閒話了,說楊月樓的兒子比英雄高半截,紮上靠差一塊,意思是諷刺他的技藝不行。這句傳到小樓母親的耳中,心裡很不是滋味,就讓小樓當面唱。結果一開腔,楊母心裡就涼了半截,認為“祖師爺不賞飯,兒子不是這塊料”。

為了不丟人,她就不讓小樓再唱戲了,在家裡吃他父親留下的老本過日子。

武生泰斗楊小樓:一生飾演英雄無數,自身也是威武不屈

03


一定要有人贏,為什麼不是我?總有人是角兒,為什麼不是我?

小樓天性喜歡唱戲,經過這次挫折,他發誓一定要唱紅。

在強者看來,所有的遭遇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傷害,都是調整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良機。

於是,小樓針對自己的缺點:嗓子和身高,細心揣摩。

舊戲班裡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不瘋魔,不成活”。意思是說,一個演員要想在舞臺上有所作為,不勤學苦練不成;而且一般的勤學苦練還不成,一定要達到廢寢忘食,甚至“瘋瘋癲癲”的程度,這樣才能練出真功夫來。

這個時期,小樓不再說話,交談時用手比劃。每天一早,出去練功;下午,去劇場觀看其他演員演出;晚上,總結反思。

噤聲養功一百天後,小樓根據張二奎一派的唱腔,找到了根據自己條件的發聲方法,並領悟出一抬、二連、三趨、四顫的方法,解決了自己身高臂長舞臺上動作不好看的毛病。

之後,小樓去見義父譚鑫培。譚鑫培觀看了他的表演後,很興奮,認為小樓終於可以子承父業了。於是,又介紹他拜著名武生俞菊笙為師。

武生泰斗楊小樓:一生飾演英雄無數,自身也是威武不屈

04

此時的小樓22歲,得俞氏真傳,技藝大進。後以“小楊猴子”藝名演於津門,《長坂坡》為其家傳,《豔陽樓》為俞親授,加上猴戲《水簾洞》等一炮而紅。

當時,就連飯館跑堂的端著菜,也學小樓的聲調高喊“閃開了!”這是《豔陽樓》高登的臺詞,可見小樓在津門影響之深。

1906年,29歲的小樓,被清宮昇平署以“民籍教習”的身份挑選入宮,成為了內廷供奉。至此,楊家父子兩代,先後均為內廷供奉。

當年清宮中,設有專為演戲而設的管理機制,稱為“南府”,後改為“昇平署”。昇平署的職責之一,是負責為慈禧太后挑選進宮唱戲的京劇藝人。楊隆壽、李順亭、孫菊仙、時小福、譚鑫培、陳德霖、汪桂芬、王瑤卿等名角,都曾進宮為“內廷供奉。”

慈禧太后喜歡戲,而且真懂戲。她對戲詞、穿戴和扮相,都有自己的見解和改進。慈禧看過小樓的戲後,說道:“這猴兒真不賴!”

小樓進宮演過三十六齣戲,其中以《長坂坡》和《金錢豹》兩出,慈禧點得最多。

小樓身長八尺,高大魁梧,扮相英武,虎形猿臂,站在臺上是氣宇軒昂,一派英挺飄逸的大丈夫氣概,加之嗓音嘹亮、聲腔激越,演出趙雲、姜維、高寵等英雄人物,充滿了威武雄豪之感。

慈禧喜歡看小樓的戲,對他也是恩寵有加。小樓作為內廷供奉,是四品頂戴,前無古人。

業界人士雲,挑上升平署的錢糧,這在戲界,等於一步登天。但同為內廷朝奉,受寵程度卻大不相同。

在慈禧面前,最紅的當屬小樓,而她最不喜王長林、李永泉二人。

所以他們兩人常說——

人家楊小樓,在宮裡來演戲,如同小兒往姥姥家來一個樣,我們兩個人來演戲,彷彿來打刑部官司的犯人一樣!

後來,慈禧與小樓兩人間的事越傳越神,幾乎成了街頭巷議,婦孺皆知的八卦消息。小樓有口難辯,伴君如伴虎,如此熱議,傳到慈禧耳中,後果如何?

後來,小樓決定棄藝出家,在西便門外的白雲觀掛單出家,當了道士,自號“超範子”。

1908年,慈禧過世。1910年,32歲的小樓,正是好年華,以武生掛頭牌挑班,此後馳騁舞臺二十六年。

坊間傳聞,令小樓對西太后敬而遠之,退避三舍;不過,日後小樓見了已遜位的末代皇帝溥儀,仍是雙膝跪地,口稱臣下,聲聲問安。

楊小樓,有情又有義。

武生泰斗楊小樓:一生飾演英雄無數,自身也是威武不屈

05


梅蘭芳對楊小樓極為尊重,他認為,譚鑫培、楊小樓這兩位大師對他影響最大。

說來話長, 梅家在庚子年,搬到百順衚衕居住。隔壁住的是楊小樓、徐寶芳兩家(寶芳是徐蘭沅的父親,蘭沅是梅先生的姨父)。後來梅家又搬入徐、楊兩家的前院,跟他們同住了好幾年。

1921年,兩人合作《霸王別姬》,珠聯璧合。

小樓飾演項羽,威猛雄壯;蘭芳飾演虞姬,千嬌百媚。

“萬人空巷瞻顏色,半為英雄半美人”,兩人的表演,是伯仲之間,平分秋色。

想霸王一生的大業,頃刻之間煙消;與自己心愛的女人,也要生離死別。雙重蒼涼,化作了聲聲長嘯,也令人永遠記住了霸王,記住了小樓……

此後,每有義務戲,總是以小樓、蘭芳的這出《霸王別姬》為壓臺大軸。

小樓曾說——

我唱了一輩子《霸王別姬》,可是沒掙過錢!

這話一點不錯,因為堂會最能掙錢,但多因為項羽、虞姬結果都死 ,嫌不吉利,演的不多;而義務戲則無錢可得也,故小樓有此語。

話雖至此,《霸王別姬》均為兩人的傳世之作。

小樓更是感慨——

我們倆唱慣了,抽冷子跟別人一唱,敢則是卯不上勁,也怪事,我們倆一塊唱,我也不知道哪兒來的一股子勁。

武生泰斗楊小樓:一生飾演英雄無數,自身也是威武不屈

06


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佔據了東北。小樓用他獨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一腔憤慨。

他集中人馬,排演《甘寧百騎劫魏營》,並在1934年的天津春和大戲院上演。

小樓飾演的大將甘寧,威風凜凜,在劫營之前,面對眾位將士,慷慨陳詞,以京劇武戲特有的英武與鏗鏘,展現了真英雄折劍黃沙、裹屍而還的愛國壯志。

而小樓真正想要表達的就是:通過這部戲,讓當時的四萬萬同胞,感受到的都是英雄之氣的強大感召!

1936年,漢奸殷汝耕,要在通縣過生日,並舉辦堂會,出重金邀請楊小樓壓軸。可楊小樓不為所動,即使面臨著抄家危險,也以“不當亡國奴”為理由加以拒絕。殷氏惱羞成怒,最後強行讓楊小樓的外孫劉宗楊,代替其外公演出。

1937年國破家亡,人到暮年的小樓,再次披掛演出。他在第一舞臺與郝壽臣,合作出演《九伐中原》。劇中,姜維到了生命的窮途,唸白道:四十五萬鐵甲雄兵,只剩下七人五騎……

姜維此時是英雄末路,他眼見蜀漢江山易主,唱唸之中口吐鮮血,涕淚交流。

殊途同歸,此時抱病登臺的楊小樓,也咳出鮮血……

武生泰斗楊小樓:一生飾演英雄無數,自身也是威武不屈

1938年2月14日,楊小樓逝世於北平。那一天,恰逢農曆正月十五。

楊小樓,活了六十春秋,從少年喪父到拜師學藝,無論唱戲還是做人,他都以弘毅堅韌恪守著自己的責任。

面對皇宮的恩寵,面對強權的威逼,楊小樓都做到了對道義的堅持。

一生飾演英雄無數,自身也是威武不屈,應該是對楊小樓最恰當的評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