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

Liuming118


現如今國內一共存在著三個故宮,這三個故宮一個坐落在北京、一個坐落在遼寧瀋陽、一個坐落在臺灣臺北。



北京故宮

在這三個故宮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存在當屬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修建於明朝朱棣年間,到現如今已經經歷了600多年的風雨歲月。

雖然在溥儀退位之後,北京故宮就失去了其尊貴的皇宮地位,但是其存在感在歷史中卻一點都沒有減少,在往後多年時間中仍舊作為東方宮殿的代表吸引著很多人前往參觀。


而在民國時期,北京故宮其實就已經被開闢成了博物館,擁有了供遊人參觀、遊覽的功能。

在進入現代之後,北京故宮的情況也沒有發生太多改變,仍舊作為博物館以及宮殿遺蹟供人們參觀。

瀋陽故宮

歷史第二悠久的則是坐落於東北大地上的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最早修建於努爾哈赤時期,在當時,滿清勢力還僅侷限在東北地區,所以他們所修建的宮殿自然也就坐落在了東北。

在努爾哈赤去世後,他的兒子皇太極繼承了他的寶座。

而在皇太極上位後,他則又對瀋陽故宮進行了擴建,將原本並不是多麼霸氣的瀋陽故宮擴建得頗具霸氣起來。


不過在順治被皇太極的老弟帶入關後,這瀋陽故宮卻不再有什麼人居住,接下來開始變成了一個簡單的擺設品。

當然,這並不是說瀋陽故宮在清朝入關後就被遺棄了,在清朝入關後,瀋陽故宮仍舊是有人看顧的,在一些特定時間裡,那些入了關的皇帝們也會在巡視東北的時候專門到瀋陽故宮中居住、憑弔一番,來這裡感受一下他們祖先曾經的拼搏精神。

在乾隆時期,他更是數次下令讓人對瀋陽故宮進行了擴建,讓這原本就已經初具霸氣的宮殿變得更加霸氣起來。

只是無論再怎麼擴建,這瀋陽故宮都總不如北京故宮那麼霸氣,畢竟瀋陽故宮的總面積也才6萬多平方米,而北京故宮的面積直接就達到了72萬平方米。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是我們國內現如今歷史最短的故宮,修建於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到現如今也才50多年的歷史。

如果從歷史的厚度上來說,這臺北故宮根本比不過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要說館藏的珍重程度,臺北故宮就不輸於其他地方了。

因為這臺北故宮裡的文物直接就是當年從北京故宮裡運出來的。

在抗戰爆發前夕的時候,為了防止北京故宮裡的文物在北京淪陷後丟失,所以國民政府早早就轉移了北京故宮中的眾多珍貴文物。

在那個時候,北京故宮裡什麼文物最珍貴,國民政府就拿什麼文物,幾乎把北京故宮裡的精華都給掏了出來,因此我們想想就知道臺北故宮裡的文物到底有多麼珍貴了。

而從面積上來說,臺北故宮也有著很大的優勢,那16萬平方米的面積直接就把瀋陽故宮給比了下去,不過臺北故宮都是現代建築,除了那些文物可以看一下之外,倒沒什麼好看的。


故宮不是專稱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的原因。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故宮並不是一個單獨的名稱,“故宮”是一個泛指,只要是曾經的舊宮殿,都可以被稱之為故宮,就如同博物館一樣,只要一座建築規格足夠、收藏了足夠的文物,都可以被稱之為“博物館”。

而除了上面所說的三個故宮之外,最廣為人知的故宮還有一個,那就是南京故宮。

這南京故宮早在朱元璋稱吳王的時候就已經修建,只是那個時候規模比較小,只能被稱之為吳王府,後來是在他奠定了整個天下之後,這吳王府才被朱元璋擴建成了非常輝煌的南京故宮。


從面積上來說,這南京故宮的規模要比北京故宮大上很大,足有100多萬平方米。

只不過在歷經了種種劫難之後,這南京故宮最終還是沒有幸免下來、消失在了那悠悠的歷史之中。


孤客生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

蔣氏是個深謀遠慮的人,他不但在國民政府撤退的時候,帶走了很多文化、科技領域的人才,還下令把華夏文明結晶的許多珍稀文物運送出去,以免在戰火中毀於一旦,或落入他人之手。

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


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

據統計,國民黨在離開大陸前,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共有2900多箱。

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文物853箱,以及來自瀋陽故宮、熱河行宮、國子監等其它地方的文物482箱。

這些文物分幾批運送到臺灣,每次運送都有國民黨兩名少將一級的軍官親自押送,到場有三方交接。


蔣經國下令,所有文物必須有三個少將在場嚴格密封,啟封時三個部門的負責人在場。如有丟失和損壞,軍法從事。

1957年,在有關部門組織下,部分文物開始對外展覽。

1962年,國民黨決定在臺北建造故宮,選址在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當年即破土動工。

1965年臺灣故宮(故宮博物院)竣工,總面積將近16公頃,依山傍水、宏偉壯觀。

既然是故宮,建築風格也是中國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風格別具一格,外面看只有兩層,內部結構卻有4層。


整棟建築白牆綠瓦,因為梅花是謂"國花",全院呈梅花形。

其中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珍稀文物多達80多萬件,文物保有量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

最老的故宮——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之所以最老,是因為它建成時間最早,是明清兩代皇帝辦公居住的地方,大家都把它叫紫禁城。

既然是中國最高統治者居住的地方,建築規模是最大的,建築材料是最考究的,建築工藝是最好的。

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中心,不僅是中國皇宮建築的精品,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古建築(群)之一。


北京故宮位居世界五大宮的首位(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全部建築仿造當時的南京故宮,工期長達14年(一直到1420年)。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目前中國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故宮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民間都傳說有故宮的殿宇宮室一共有9999間半,被稱為"宮殿海洋",氣勢宏偉,蔚為壯觀。

北京故宮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城牆高達10米,城外的護城河寬達52米。

紫禁城內的主體建築分為內宮和外殿兩部分。


外殿部分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朝廷舉行重大活動和儀式、開會的場所。內殿則由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部分組成,是皇帝和自己家屬生活的地方。

最孤單的故宮——瀋陽故宮:

說它最孤單,是說它因為位置偏僻,文物保有量少,客流量相對於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來說要少的多。

瀋陽故宮不用問,肯定是位於遼寧瀋陽,坐落在瀋陽市的瀋河區,它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瀋陽故宮也叫盛京皇宮。


東北是滿清的發祥地,瀋陽故宮是滿清統治者沒有入關前建造的皇宮,建造於公元1625年,距今已經有390多年曆史。

瀋陽故宮佔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全院共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大多都保存完好。

不過瀋陽故宮的藏品被滿清皇帝帶到北京一部分,被國民黨帶到臺北一部分,亂世流離一部分,留在那裡的文物已經少的可憐。

儘管如此,這裡收藏的文物也是稀世珍寶,比如努爾哈赤的劍,皇太極的腰刀和鹿角椅等都絕無僅有,價值連城。

但因為其歷史悠久,瀋陽故宮仍然是國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在200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無論是瀋陽故宮還是北京故宮的建造都說明一個真理,歷代封建統治者打天下就是為了奴役人民,自己縱情享樂的。

他們名義上是為了拯救天下蒼生,是替天行道,其實都是為了家族和集團的利益。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那些統治者在飽經戰亂後,不去休養生息、不管百姓死活,去大興土木,大建朝堂,給天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北京故宮建造的時候,所用的“金磚”都來自千里之外,所用的木材更是要翻山越嶺到西南邊陲去採伐,動用的勞工多達上億人次。

他們不管是盛夏還是嚴冬,都要在這裡像奴隸一樣為統治者勞動,受盡苦難。

因此可以這樣說,故宮的一磚一石,都浸透了百姓的血汗。

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的故宮,除了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結晶",也都凝結了勞動者的斑斑血淚。


歷來現實


故宮,顧名思義就是以往的皇宮。其實不止三個故宮,總共有四個,分別是南京故宮、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其中南京、北京、瀋陽三座故宮是明清時期的宮苑,只有臺北故宮不是皇帝宮苑,所以總共有四座故宮。

南京故宮

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大明王朝早期的首都並不在北京,而在南京,當時叫應天府。南京故宮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此時朱元璋還沒有稱帝,只是吳王。因而此時稱“吳王新宮”。其規模也是按照王府的規格修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稱帝后,建立了三個都城,分別是南京(應天府)、北京(開封)、中都(鳳陽)。在其稱帝的次年,人、物力都集中去修建中都城了,因而便暫停了南京故宮的修建。公元1375年,朱元璋又重新恢復了南京故宮的擴建,至1392年,基本完成南京故宮的修建。

後隨著大明政治中心的北移,宮內建築逐漸殘破,至南明弘光元年,南京故宮中很多建築都已坍塌,弘光帝也只是做了簡單的修葺。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洪秀全在修建天王府的時候,拆取了南京故宮大量的石材。湘軍攻破南京後,太平放火燒城,而湘軍也是大肆放火,經過這場浩劫這後,南京故宮基本蕩然無存,只留下了斷壁殘垣。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就是大家熟知的紫禁城,紫禁城曾是明清兩代宮苑,於永樂四年開始設計籌建,其設計藍本便是南京故宮,紫禁城的修建前籌備了僅十一年,直到永樂十五年才正式開工修建。永樂十八年,紫禁城修建成功,不久朱棣便正式遷都北京。而以前的首都南京改為陪都。

紫禁城在大明統治時期曾多次遭大火,但很快又被重新修葺,至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成為紫禁城新的主人,後清軍入關,李自成被迫西撤,李自成在撤退前,點火焚燒了紫禁城,僅部分建築倖免於難。清軍掌管紫禁城後,清朝統治者又重新修繕並擴建了紫禁城。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自此紫禁城改稱故宮。

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是滿清統治者入關前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建成於大清崇德元年。歷時十一年左右。

滿清入關遷都北京後,其政治中心逐漸南移,盛京成為陪都,瀋陽故宮也就成為了“陪都宮殿”。瀋陽故宮在乾隆年間又得到了多次改建和擴建。1924年,瀋陽故宮為奉天省政府接管,後又於1926年,籌建為博物館。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又稱中山博物院,始建於1962年,於1965年建成,主要是用來收藏從大陸運到臺灣的皇家舊藏、稀世珍寶等。因其收藏大量藏品,且其建築風格仿照古建築建造而成,因而也被成為故宮。


混沌聊史


臺北故宮:

1948年底,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一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文物運臺後,先存臺中市,租借臺中市糖廠倉庫存放。1950年 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1957年,在亞洲協會贊助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1965年,在現址建成新館。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臺灣“行政院”公佈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規程》,規定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由故宮博物院保管使用,將來國家統一後,遷臺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中央博物院歸併故宮博物院後,故宮博物院全部文物由臺中運至臺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開幕。至此,運臺文物才得到一個適當的保存環境。運臺文物主要為書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琅、雕刻、文具、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初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併入後,增至242592件。連同整理後的檔案30餘萬件及受贈、收購1萬餘件,目前共有60萬件。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7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琅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2014年11月23日,北京故宮吉祥物首度對外亮相,該吉祥物源自中國傳統的吉祥龍鳳形象,分別為龍“壯壯”和鳳“美美”。2019年2月19日-20日,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和故宮博物院將聯合於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這是故宮94年來首次開放夜場參觀。

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距今近400年曆史,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

清朝入關前,其皇宮設在瀋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瀋陽故宮佔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是一處包含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古代遺址。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瀋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1961年,國務院將瀋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瀋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李泉湧


瀋陽故宮是後金政權在老家東北建立的大型宮殿,北京故宮則是從元朝元大都的基礎上,由後來的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建成的,清軍入關後,延用了北京的故宮。一般稱之為明清故宮,或者叫做紫禁城。

而臺北故宮,則是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建立的一個文物博物館,大家都知道,蔣介石在國共內戰後期,處於不利的地位。他下定了決心,把老巢遷往臺灣。把故宮的文物精品,都運到了臺灣。

下面分別詳細說明: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

一、瀋陽故宮

中國瀋陽故宮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

清朝遷都北京後,故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瀋陽故宮🇨🇳

後經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和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築100餘座以及古建築114座,至今保存完好,

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瀋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瀋陽 故宮於1625年開 始興 建,距今已有近400年曆史。 瀋陽 故宮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的清入關前的皇宮。1616年,明朝女真族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諸部的過程中,於今 遼寧 新賓 境內赫圖阿拉城建國稱汗,建立“大金”地方政權。1621年進佔遼瀋地區,1625年由 遼陽 遷都至 瀋陽 ,並在城內啟建皇宮;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後續建,並於1636年在這座皇宮中正式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清遷都 北京 , 瀋陽 故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即紫禁城,是兩朝廿四位皇帝的。故宮始建於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位於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北京故宮是第一批、第一批,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故宮現為,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

臺北故宮:

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博物院),俗稱臺灣故宮(博物院)或臺北故宮(博物院),別名中山博物院,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博物館以及臺灣八景之一,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與漢學研究機構。[15][17][18][19]館舍坐落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2段221號和臺灣省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

蔣介石在國共內戰中失利,於是他的國民黨退守臺灣,掠奪了很多北京故宮的珍貴文物。

其中不少傳世孤品,例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翡翠白菜🥬等等。

臺北故宮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為仿造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沖天式,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特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南京故宮、、、、和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子非魚


故宮是古代皇帝的住所,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雖然都是故宮,但背後的意義卻不同。


瀋陽故宮

公元1625年,努爾哈赤下令於瀋陽修建宮殿,整體建築仿照北京故宮,但規格不及北京故宮的百分之一。

之後,清朝定鼎中原,並遷都北京,瀋陽故宮就此成為陪都。

在瀋陽故宮中,還保存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一些日用品,清朝皇帝每次東巡都會在此住上一段時間。

而且瀋陽故宮也是清朝的一座寶庫,在清朝入關之初,其統治者擔心江山不穩,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會將中原珍寶運往瀋陽故宮,不過這些寶物因為戰亂大多都已經丟失了。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皇宮,在永樂十八年建成,明朝皇室是第一代入駐者。

在明朝滅亡之後,清朝的統治者入駐北京故宮,此後的北京故宮見證了兩代王朝的興衰。

北京故宮整體建築規模宏達,氣勢磅礴,是我國最大的古建築群,而且還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故宮中,最常見的就是各式各樣的“龍”,據統計,僅僅出現在宮殿中的龍就有四萬多條,可以說是龍的世界。


臺北故宮

在老蔣離開大陸後,他下令修建了臺北故宮,這座建築於公元1962年開始修建,整體建築佔地16公頃,內部珍藏了從大陸運來的國家文物。

不過這座建築算是仿古建築,看起來有點類似北京故宮,但兩者不論是規模,還是歷史價值都不可同日而語。

如果只從外表看來,北京故宮以紅色調為核心,而臺北故宮以黃色和青色為主,算是比較明顯的區別。

雖然有三座故宮,但北京故宮才是最重要的建築。


東方大史


故宮指的是皇帝住的地方,也叫皇宮,可臺北皇宮並不是皇帝的居所,它比較特殊,臺北故宮確切地講應該是叫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大量的稀世珍寶。

大家最熟悉的故宮應該是北京故宮,它位於北京城內,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居於世界五大宮之首,至今已經580多年的歷史,多數人都去領略過它的風采。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於永樂四年開始籌建,北京原來叫應天府。這裡原是朱棣的封地,他奪得皇位後,在南京稱帝。可是他始終認為應天府才是他的龍興之地,所以一直想把京都搬到北京。

經過十一年的修建,北京故宮建成,朱棣也終於圓了他回北京的夢。

故宮大多修建寬大壯麗,這樣才能顯示出天子的尊貴和氣派,唐初駱賓王有詩云:“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這正是要通過故宮的氣派來顯示皇家的無上尊貴。

(朱棣)

北京故宮又叫紫禁城,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有典故的。紫氣本就預示著吉祥之意,紫微宮又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而人間的皇帝自稱是天之子,皇宮又是禁地,不可以隨意出入,所以又叫紫禁城。

現在北京故宮是是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它的歷史地位和研究價值不可估量,研究人員們也正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始建之初,曾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好東西都被帶到了臺北,放入了臺北故宮,事實並非如此。

(臺北故宮)

有這種錯覺是因為北京故宮太低調,許多東西都被收藏著沒有被展出,另外就是故宮太大了,沒法一次性逛完。再加上北京故宮的展品都被放在舊木質的展廳裡,不能進行隨意改造,沒法用現代化手段使展品更加美倫美奐,所以會給人一種錯覺。

臺北故宮也是三大故宮中最年輕的一位,也叫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山博物院,位於臺北京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1948年12月22日,大約65萬件國寶文物乘著海艦來到了臺北。這些文物在戰爭期間幾經漂泊,先是被運到南京,隨後又被送到臺北。這樣大規模的文物遷移,在歷史上是從沒有過的。

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館已經成為一個教育中心,它讓人們對祖國的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是清朝初期的皇宮,這是我國關外唯一一座皇家建築。清朝遷都北京後,瀋陽故宮就成了陪都。

天命十年,努爾哈赤在瀋陽定都,並開始修建皇宮。後來清朝入關,這裡變成了陪都,但它的地位始終不減,因為這裡是清朝的龍興之重地,所以一直倍受清朝皇帝們的重視。

康、乾、嘉、道四位皇帝還曾先後10次來這裡拜謁祖先,以表達自己對先皇的開國之功的仰慕之情。朝隆皇帝還曾把北京的珍寶源源不斷地運到此地進行收藏,表示自己不忘根本,從而奠定了瀋陽故宮的地位,使它成為三大故宮之一。

(瀋陽故宮大政殿)

1961年,故陽故宮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三大故宮雖各處不同地點,但都因為其中保存的珍貴文物而名聞天下。這些歷史文物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中都凝結著勞動人民的血汗。無論是故宮建築的一磚一瓦,還是那些稀有的珍貴之物,無不彰顯著中華文化悠久的歷史,那是人類共同的珍寶,需要我們共同去守護。(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千水千山


北京故宮

明朝早期叫做皇城,明朝中後期到清朝叫做紫禁城。

明清時期作為皇家的宮殿,守備森嚴。

民國元年到民國十二年,作為遜清小皇帝溥儀的暫時居住地。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正式對外開放。

北京故宮內現在保藏有100萬件文物,定時展出。

位於北京的中軸線,佔地72萬平方米,裡面房間數量多達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

北京故宮現在是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之一。

北京故宮的雪天絕美,初雪落下,每年都會有遊客專門去看,也有媒體爭相報道。

故宮內長年生活著一批宮貓,十分可愛,遊客很是喜歡。

瀋陽故宮

又稱盛京故宮。清朝遷都後,稱為“陪都宮殿”“留都宮殿”。

皇太極在位期間建造完成,是清朝最早期的皇宮。

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就出生在瀋陽故宮裡永福宮。

滿清入關以後,康熙帝曾三巡盛京,住在瀋陽故宮;乾隆帝東巡盛京時,還對瀋陽故宮進行了擴建。

瀋陽故宮的建造風格更具少數名族風格。

比如呈梯形的鳳凰樓,也有象徵八旗制度的十王廳,是滿清皇族日常“上班”的地方。

瀋陽故宮內,珍藏著大量宮廷藝術品。

到瀋陽,一定要進瀋陽故宮看一看啊。

臺北故宮

建造於1962年,1966年對外開放。

相比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臺北故宮建造得最晚。

館內有69.6萬件藏品,展品每三個月更換一次。

鎮館之寶有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富春山居圖》......

如果路過臺北,不要錯過喲。

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臺北故宮,各自有獨特的建築風格,皆有大量珍貴藏品,都值得走進去看一看。


午後紅茶在面前


知識不夠,閒話來湊。

很遺憾,臺北故宮我沒去過,其餘兩處有幸參觀過。

先說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明成祖朱棣遷都的產物。朱棣靖難的這段歷史就不多做解釋了,他成帝前被封為燕王,駐地就是今天的北京。

登基後,蒙古後裔不停的下來搶劫,而當時北平也實在沒有能獨當一面的將才,人呢?這麼大的明朝還沒有一個能打仗的了?還真沒有,朱元璋殺了多少先不說,就剩下的有限幾人,要不就是還沒到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候,要不就是剛剛被朱棣靖難了。一時也沒有人選。這朱棣一想,這不行啊,這在家待著心裡也不踏實啊,再說了,朱棣本身就好戰,哪能受得了這窩囊氣。

遷都,啥也別說了,我把家按北平,我看你還敢來不。於是就下令遷都,在北平建起了皇宮。這就是北京故宮初建的目的。當然,遷都這麼大的事不是那麼草率就決定的。這裡面有沒有政治需求,各位小夥伴自己下去鑽研去,這裡就不做解釋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深挖一挖。這裡只是交代北京故宮最初只是朱棣的家。

瀋陽故宮。這個不是太熟悉,但是也是知道一點皮毛。

和北京故宮一樣,瀋陽這座建築也和遷都有些關係。

話說努爾哈赤有一天早上起來,就把人都召呼齊了說:我決定了,一會搬家,大家都去瀋陽,別和我說不同意,我說了算。就這樣,努爾哈赤政權就雷厲風行的去了瀋陽。

到瀋陽後這個大個政權得有個辦公地方啥的,於是修建了兩個辦公室:一個叫大政殿,一個叫十王亭。這就遷出了瀋陽故宮的故事。當然,和北京故宮不同的是,最開始努爾哈赤不住這裡,這是單位。不是家,後來經過100多年的建設,最後到咱們乾隆大帝手裡才算完工。這就是為什麼會有瀋陽故宮了。當然,歷史細節當然不是這麼簡單。

最後說說臺北故宮。它其實相對簡單多了,一句話:放置文物的展廳。當年有許多文物漂流到臺灣,由於當時時局複雜,這些文物在臺灣還住過好長一段時間山洞。如果有人來看參觀,就在山洞裡,打開箱子,拿出寶貝,放在箱子上看,看完再放回去。後來條件成熟了。建立了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些文物才算有了家。

綜上所述,這三個故宮咋來的,都有了交代。在這裡,多句嘴。雖然都是故宮,也都是博物院,與臺北故宮不同的是,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在建築本身就是文物,是世界文化遺產,這兩座皇家宮殿承載著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和璀璨無比的中華文化。歲月靜載,這沉澱下來的厚重卻是別處遙不可及的。相信每一位站在太和殿前都會有一聲驚歎吧。

PS 我姥姥


姑蘇表哥不慕容


故宮,故宮,曾經的皇宮。因此三座故宮之中有一座是假故宮。


在5000年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封建王朝和統治集團。這些封建王朝和統治集團在自己的統治領土範圍內都曾經修建過用來供皇帝及皇室其他成員使用的宮殿!

但是不幸的是,由於中國歷史上戰亂不止,再加上中國建築多以木質結構為框架。因此許多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所居住的皇宮都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而大清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享國接近300年。清朝的早期政權後金國發源於我國的東北地區。曾經與大明王朝並存了幾十年。後經政權不斷的發展壯大,與大明王朝之間的力量對比此消彼長!在這期間,已經開始不服明朝管制的滿族統治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完成了統一滿族和蒙古等關外遊牧民族地區之後,在中國的瀋陽當時的盛京修建了屬於自己的皇宮。這便是瀋陽故宮的來歷。



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幾十萬大軍攻入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城。隨後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攻駐紮在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卻不想在吳三桂和滿洲八旗子弟的聯合作戰下兵敗如山倒!闖王李自成率領殘軍撤出北京城。將這座皇城拱手讓給了滿清政府。


隨後在攝政王多爾袞的主導下,順治小皇帝從盛京皇宮搬入到了北京紫禁城之中。因此這座大明王朝的皇城便又成為了清王朝的統治中心。這座舉世聞名的紫禁城也得以保存完整而且不斷修建完善,繼續發揮著它的作用。這便是北京故宮的來歷。

而至於臺北故宮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冒牌貨。臺北故宮完全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催生出來的時代產物。臺北故宮並沒有用來供歷史上的哪位皇帝居住或者作為權力的中心存在過。修建臺北故宮時,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王朝早已經滅亡了50年。



而之所以在臺北修建這座故宮,是為了用來存放和展覽那些從北京故宮和南京博物院運來的中國古代珍貴文物。老蔣和小蔣在離開大陸之時,將這些屬於中國人民的珍貴文物全部偷偷運到了寶島。


實際上“臺北故宮”的真實名字並不叫臺北故宮。它真實的名字叫做臺北故宮博物院。修建於1962年,一期建成於1966年。後面又多次經歷擴建工程,雖然其開始建設至今不過只有短短的50多年,但是由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內存放著大量的珍貴文物。因此在三座故宮之中反而很有影響力!

我們期待三座故宮,尤其是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之中所儲存的文物能夠早日的團聚在一起,尤其是那些本放置於北京故宮之中的文物,北京故宮之中依然為其虛位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