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茜
我認為不應該遠遊。如父母身體好,可採取短遊的形式,帶上父母一起去旅遊。如情況和條件不允許,又決定外出旅遊,那麼前提是安排好父母的生活,和父母說明情況,在保證父母日常生活不受影響的情況,進行一些短途的旅遊。
大中攝影
必須得呀
我就是早就有這樣的想法,可以母親座飛機和船很不適應,只帶父親把我總感覺不合適,所以帶上母親有時間再國內轉。
別等父母身體不行了再想出去就晚了。
加油 我們這些做子女的 “麵包會有的,咖啡會有的,雞蛋灌餅也會有的”
張鑫的Vlog
這個問題應該因人而論,如果你有工作和固定收入,理所當然可以陪在父母身邊。我家是農村的,為了改變家庭狀況,離開父母外出打工也是身不由己。那一年因為母親生病,我立即回家照顧母親,至到母親完全康復才又離開父母。
過河的螞蟻
父母在應該遠遊嗎?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里仁》”
“方”指一定的去處、方向,更可以說是指“方法”。
孔子所提出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贍養責任。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這裡的在家或不遠遊可以有多重意義:或者是在家務農贍養父母,或者是在家照顧父母的起居,或者是避免父母因子女遠遊而擔心等等。
如果子女出遠門,又沒有確定的方向、地點,那麼勢必造成父母長久的牽掛,對父母身體、身心健康都不利。所以孔子才特別強調“遊必有方”。其主要是表達要對父母盡責。 也可理解為孔子強調子女應贍養並孝順父母,但並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確的目標、方向時遠走他鄉去奮鬥。
現代與古代的區別
孔子的時代已經遠去,幾千年的時代變遷,社會的進步,讓我們跟他老人家所處的環境、條件已經千差萬別,相去甚遠。
在馬車、牛車還是身份象徵的年代,在騎馬、騎驢還是土豪特權的時期,面對交通閉塞、通訊遲緩、山水阻隔,對遠遊的人來說,一旦家中父母有什麼意外、不幸,從傳遞信息到趕回家中,花上數月半年是很正常的事情。真有什麼緊急情況,根本不可能返回處理。
中國有句俗話:養兒防老。養孩子是為了給自己養老送終。一是防備老了無人贍養照顧,還有重要的一點:送終。傳統觀念認為,老人去世時子女都守在身邊,是最欣慰的事,也才算是壽終正寢。
因此,在一個重孝道的國度,在交通、通訊極不發達的年代,並不主張父母健在時,子女遠遊。萬不得已,也必須有正確的方法。
21世紀的今天,交通、通訊高度發達,幾千公里轉眼抵達,一天之內可以完成過去一輩子也無法達到的距離。所以“父母在不遠游”早已經成為過去,被歷史所淘汰。現在是不僅父母在可以遠遊,還可以帶上父母一起遠遊。
孤旅Alone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孔子生活的年代距離現在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彼時,信息不發達,一封家書,有時幾個月都收不到。另外,交通也不便捷,出行通常是馬車,牛車,坐小船,富豪一點可以騎馬,幾千裡的路可能要走上一年半載。家中一旦有事,在外的遊子從得到消息,再趕回家中可能要幾個月甚至一年不止的時間,等回到家啥都來不及了,所以,孔子有這一說。
另外,我們也要佩服孔子他老人家,他不把話說死,而是留有餘地,他補充道“遊必有方”。我們都知道,儒家的文化講得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孔子鼓勵德才兼備的年輕人要外出幹一番事業,這從小者說可以光宗耀祖,從大者講也是忠君體國。既然幹事業,就要外出,但是外出要有個相對固定的工作地址,家中有事也可以在最短時間內通知到你。
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早已不是孔夫子生活的年代。通訊上我們有手機,信息可以秒達,交通上我們有飛機,就算是遠居國外,一天也可以到家。這時候如果還要堅守“父母在,不遠遊”的老理,明顯就是不合時宜了。
我個人覺得,有本事的人不但自己展翅高飛,還可以帶著父母一起鵬程萬里。沒有能力帶父母一起遠行的人,可以在法定節假日回家與父母團聚。
總之,我們趕上了好時代,夢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但是,請遠征的遊子內心務必銘記,無論你飛多高,漂多遠,千萬要記住,父母是我們的根,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不老真言
父母在不遠游,是一句古話,有沒有道理呢?肯定有,如果是春節或者中秋節最好不要出去旅遊,多陪陪父母。
如果夏季秋季有年休假,只要父母親身體沒有啥問題,可以出去10-15天,放鬆一下心情也不錯。
所以沒有絕對的,看自己家的具體情況,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平常除了工作,多關心關心父母親,每天或者隔幾天回家看看父母就好。
真誠斌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人人皆知,並且把它當作了一個人孝順的行為之一,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要時時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其實,這句話後邊還有一句呢,“遊必有方”,是說如果出遠門要有明確的方向,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讓二老放心,不要擔心。
我們希望每天守護著父母親,父母當然也希望我們在身邊,尤其是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如果能有既在父母身邊,又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有自己的事業、工作,那當然是非常完美的事情了。
如果我們不能天天守在父母身邊,父母肯定理解,老人也希望我們有生活的目標,有美好的生活前景,當我們的奮鬥目標需要我們出門離開父母,一定要安置好自己的父母,並且將自己奮鬥的事情告知父母,並時常回家探望,請父母放心。
當父母上了年紀,生活逐漸不能自理了,一定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重心,迴歸到父母身邊,照顧好父母的晚年生活。[贊]
A向日葵般溫暖女子
父母在應該遠遊嗎?
1.“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出自《論語》中的《里仁》這一篇文章裡,是聖人孔子教導我們,有父母在,就不要去遠的地方工作或者學習,如果非要去,也要告訴父母去哪裡,在幹什麼,為什麼要去,以免父母擔心,可以隨時保持聯繫。
2.在聖人孔子那個年代,由於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出一趟遠門需要很久時間,道路難走,信息不通,杳無音信,外出不安全,不清楚什麼情況,這是父母最為擔心的。所以,在父母活著的時候,最好不要出走遠的地方,免得他們擔心,再者,父母老年時,沒有人照顧,養兒為防老,所以最好不要遠遊。
如果不得已要出去,也要安排好父母的生活,也要讓父母知道你在什麼地方,知道什麼情況,以便隨時好聯繫。
3.到了現在的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的發達,信息的方便,人才流動變得越來越頻繁,家庭生活和父母養老變得條件越來越好,和孔夫子時代的條件變得不可同日而語,遠遊的人成了普遍現象,甚至出國都變得很正常,所以“父母在不遠游”也就變得越來越不那麼重要了。
4.即使到了現在社會,聖人孔子的話還是有著現實的教育意義,遠遊的人,遠遊的時候,一定要“遊必有方”,要多聯繫父母,要照顧好父母的晚年生活,讓父母老年無憂。
豫州絃歌
這始終是一個矛盾。按照祖訓,父母在,不應該遠遊。但是面對人生的激烈競爭,為了生存和發展,為了養家餬口,常常是不得不牙一咬,就背井離鄉,不得不遠遊;而且隨著開放和全球化,這個遠,有時候還不是一般的遠,也許是之前的列祖列宗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到的?
在農業時代,男耕女織,封建閉塞,即使不遠行,生活似乎這樣安分守己,得過且過。同時交通通信都非常落後,一旦遠行,也許是永別,養兒防老的意義又何在。
好在,現在已經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條件也改善了,即使遠行也並不意味著一定是永別。
而且,常常又有了“好兒女志在四方”的說法,為了事業,不是不可以遠行。但是,老年人年紀大了,也成為弱勢群體,是非常需要照顧,這好像每一個人剛剛來到這個世上,是父母親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非常的不容易,孝順父母已經成為代代相傳的美德,因此,即使遠行,也必須把父母照顧好,甚至帶著父母遠行更好。
MBA3點0
父母在不遠游,是一句古話,有沒有道理呢?如果放在古代,沒有火車,沒有飛機,沒有私家車,沒有電話,沒有手機,在騎著毛驢走世界的時代,人一旦離開家,就和家裡信息隔斷了。兒行千里母擔憂,今天到哪裡了,吃的咋樣?住的咋樣?路上有沒有強盜,事情辦的咋樣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會令老人擔心。所以在古代子女出門,就會增加父母的擔心,在以孝為文化核心的時代,如果讓父母親擔心就是不孝的一種表現了。同時由於交通落後,通訊落後,一旦外出,如果父母親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到哪裡去通知子女呢?那可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啊。所以在科技落後的古代,父母在不遠游,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滄海桑田,時至今日,交通工具可以一日幾千裡,通訊工具可以隨時發定位,發視頻,視頻聊天,無論天涯海角,如在眼前。所以子女完全可以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無論是上學就業還是到遠方去旅遊都沒有空間上萬水千山的阻隔了。
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任何話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父母在不遠游,這句話現在是有點過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