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被遺忘的“光榮”——從“烏克蘭”號巡洋艦報廢說起(一)

去年7月21日,烏克蘭新任總統澤林斯基在在其社交媒體上發佈了一段視頻,視頻顯示的是澤林斯基視察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畫面,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是排水量高達1.2萬噸的“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的四號艦烏克蘭號,不過引人注目的並非是該艦強大的戰鬥力,而是該艦全身鏽跡斑斑、極為破敗的艦容。目前烏克蘭國防部已經正式報請總統下令,要拆除這艘已經完工95%的鉅艦,而理由是:烏克蘭不需要這樣的軍艦。

重溫被遺忘的“光榮”——從“烏克蘭”號巡洋艦報廢說起(一)

1164“光榮”級導彈巡洋艦,是蘇聯在解體之前建造的最後一款大型導彈巡洋艦,其武器裝備和艦載各類雷達、計算機等硬件已經趕上,甚至部分超過當時美國同等軍艦的水平,即使在蘇聯解體28年後的今天,光榮級導彈巡洋艦的單艦戰鬥力依然堪稱是世界翹楚,而這一型導彈巡洋艦也見證了蘇俄海軍由盛轉衰,並再次艱難起步的整個過程。

至今光榮級已經建成的前三艘軍艦依然是俄羅斯海軍戰備水平最高、出勤最頻繁的軍艦,唯獨被劃歸烏克蘭的第四艘“烏克蘭”號,儘管已經完工95%卻註定無法走向大海,只能面對被拆毀的命運,實在有些令人扼腕。

談起光榮級導彈巡洋艦,就不得不提到蘇聯海軍在冷戰時期的戰略規劃,因為光榮級導彈巡洋艦正是為整個蘇聯海軍大洋作戰計劃而服務的。

從1947年到1991年的“冷戰”是人類歷史迄今為止,武裝集團之間最大規模的軍備競賽,但因為兩大集團之間並未爆發全面戰爭,因此歷史上習慣於將其稱之為“冷戰”。在冷戰中,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在歐洲集結重兵,並且擺出一副進攻的姿態。

在1980年代冷戰最高峰時,不算其他華約國家,僅僅是蘇聯陸軍就裝備超過5萬輛主戰坦克,而且其中超過1萬輛T-72型第三代主戰坦克。而當時整個北約歐洲所有國家,包括美軍駐歐洲的部隊全部算進去,也只有不到2萬輛坦克,因此可以說,在陸地方面整個北約完全不是華約集團的對手。

重溫被遺忘的“光榮”——從“烏克蘭”號巡洋艦報廢說起(一)

但是,北約集團也有其重要的優勢,那就是佔據優勢的海軍和空軍。從1980年至今,美國海軍是全球唯一裝備排水量超過8萬噸的超級航母的海軍。在當時北約的海軍部隊控制著整個北大西洋航線,因此,一旦戰爭爆發,北約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將美國的部隊和武器裝備經海運運抵歐洲,這一點在1948年的柏林危機上得到充分的顯示。

1948年6月24日以蘇軍全面封鎖西柏林為標誌的第一次柏林危機持續大約1年時間,當時以美英法三國組織的強大空運力量動用了超過500架大型運輸機,總計完成277728架次飛行,空運211萬噸物資,完全滿足了當時250萬西柏林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通過打破第一次柏林危機,美國展示了自身強大的工業實力和運輸能力,而蘇聯也清楚,一旦美蘇在歐洲兵戎相見,美軍如此強大的空運能力,完全可以快速將各種物資、人員、裝備搶運西歐,蘇聯在裝備數量上的優勢並不能切實轉化為戰爭的勝利。

由於蘇聯本身在工業實力和科技水平上一直和西方存在差距,特別是經過二戰戰火的洗禮,雖然蘇聯紅軍成為擊敗納粹的核心力量,但是蘇聯的基礎工業一直相對薄弱這一點貫穿了整個冷戰。在二戰剛剛結束不久的1947年,冷戰剛剛爆發時,蘇聯的經濟總量僅相當於美國的30%左右,即使經歷了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兩任領導的大力建設,蘇聯的經濟總量也僅達到了美國70%的水平。

重溫被遺忘的“光榮”——從“烏克蘭”號巡洋艦報廢說起(一)

正是由於蘇聯在工業實力和國家綜合國力方面的差距導致蘇聯雖然在歐洲的陸地上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但是美蘇整體的戰略佈局而言,整個冷戰時期,蘇聯幾乎都是處於守勢。這種“在歐洲進攻,在全球防禦”的獨特戰略模式是蘇聯在冷戰時期的主要地緣態勢,而這種獨特的地緣也決定蘇聯海軍註定是一支“瘸腳”的海軍。

在冷戰時期,蘇聯海軍的發展大致經歷過三個階段。在1950~1960年代,蘇聯由於集中經歷恢復戰時創傷,加緊國內的經濟建設,而且海軍從軍艦的設計、建造等諸多方面都處於恢復期,所以這一時期的蘇聯海軍以近海防禦為主和中國海軍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雖然蘇軍在這段時間也建造過包括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等大型軍艦,但是整體上說,蘇聯海軍在這一時間是以驅逐艦、小型導彈艇、魚雷艇、潛艇為主力,以岸基航空兵配合海軍小型艦隊扶著保護蘇聯側翼濱海地區的安全,防止美國海軍對蘇聯濱海地區的登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