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春滿園野菜杯”散文大賽作品展播《鴨綠江第一漂》


第二屆“春滿園野菜杯”散文大賽作品展播《鴨綠江第一漂》


鴨綠江第一漂

(一)

從鴨綠江畔的小城臨江溯江而上,有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長川,這裡自古就是鴨綠江上的一個重要的渡口,是行船和放排人停靠休息的地方,放排人稱這裡為“排窩子”。

早就知道這裡,卻每次都是匆匆而過,很少有機會近距離遊覽。今年中秋過了,終於抽出時間,來到長川古渡。

我們幾位文友一到這裡,就看到寫著“鴨綠江漂流”的招牌上,有這樣一首佚名的詩。

把酒臨風仙人遊

青山碧水一望收

無邊佳景無盡夢

聚在長川古渡頭

雲影水中天地闊

竹筏江上蕩清流

秋花爛漫風解語

心曠神怡放歌喉……

這幾句詩,此情此景是再適合不過的了,秋高氣爽的季節,意氣想投的文友,滔滔的江水,絢麗的秋色,真想效仿古人,在酒酣耳熱之際,寫下逐水而傳的詩句。

渡口的李總熱情地請我們漂流,在興奮中穿上救生衣,忽然覺得有點鄭重其事了。

剛上筏子的時候,心還真有些惴惴,不知道這是怎樣的一次驚險之旅,筏子從岸邊緩緩地駛向江心。看著眼前的青山綠水,這種感受和在岸邊觀賞是完全不一樣的,碧綠的江水,時時能看到水草和魚,天光水影間,心境就變得開闊起來。


第二屆“春滿園野菜杯”散文大賽作品展播《鴨綠江第一漂》


(二)

臨江因傍鴨綠江而得名,從秦漢時期就有人類居住,到了唐朝渤海國時期,臨江更是渤海國西京鴨綠府,經濟文化相當繁盛,當時的朝貢道有兩條,一條是陸路,一條是水路,無論哪條路,臨江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鴨綠江是朝貢道的唯一水路,可以直達黃海再到中原,鴨綠江也因此成了一條黃金水道,曾有過日過千帆的記載。長白山區出產的木材和各種各樣的供品,就這樣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土。

朝貢——自古以來就是東北地區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一方面代表著地方政權對中央政權的追隨和認可,另一方面也代表著東北與中土血脈相連的關係。

在中國大型河流中,極少有自東向西流的,而鴨綠江發源於長白山,正是自東向西流——彷彿代表著人心向背,從關東向著中原而去。

鴨綠江從那時起就形成了放排的傳統。長白山區的樹木被砍伐後,編成木排,用漂流的方式運到丹東,再運到全國各地,在那運輸不發達的時代,這不啻於最好的運輸方法了。

今天,中國為了保護長白山的自然資源,早已經實行了森林的禁採禁伐,當然也不會再有木排順江而下的情景,只有對岸的朝鮮還不時地有木排在鴨綠江上漂流而過。

漂流作為一種運動和娛樂項目,源於古代的放排是毋庸置疑的,在這一傳統已經難得一見的今天,如果想感受一下,到鴨綠江上來漂流,是個很好的選擇。


第二屆“春滿園野菜杯”散文大賽作品展播《鴨綠江第一漂》


(三)

筏子駛到江心,很快就到了一個險灘——黑瞎子哨,前人放排的過程中,有著無窮無盡的艱險,鴨綠江上光是大的險哨就有80多個。

黑瞎子哨與別的險哨相比,已經不算太險的地方了,但經過時也是驚心動魄的,這裡水流湍急,至此漂流的速度一下子加快了,急浪衝擊著礁石,好在船工經驗豐富,臨危不亂,划著筏子避開了暗礁,即使這樣,一個大浪打來,我們的小筏子一下子進了很多水,我衣服褲子和鞋當即都溼了,深秋的江風還是有幾分涼的,我們都不敢亂動,筏子裡積了三寸深的水,沒有排水的工具,我就用自己的鞋子來舀水,反正都溼透了。自古以來,在鴨綠江上放排、漂流和游水的人有很多,但用鞋子來舀水可能只有我一個。

過了險灘,江面變得寬闊了,筏子悠悠地行駛在江面,水面倒映著青山,野鴨子在江面上飛翔,楓葉和秋花在岸上招搖,異國的小村子,那麼清晰的呈現在眼前,古樸的房子,雞鳴狗叫聲和炊煙,悠閒騎車的人,把我們帶回到遙遠的過去。

船工說,秋天的水已經小了些,夏天時很多來漂流的人多,他們都要打水仗,那才叫刺激。

我沒那麼勇敢,但我慶幸,慶幸領略過鴨綠江第一漂——更接近原汁原味的野漂。那沒有驚險的漂流,就如同故事沒有起伏,還有什麼意思呢。

我也慶幸,被鴨綠江的浪溼了一身,這注定會是我人生中最美的記憶之一。


第二屆“春滿園野菜杯”散文大賽作品展播《鴨綠江第一漂》


(四)

經過了險灘的人,才更能感受到安寧平靜的快樂。

陽光晴暖,照在身上懶洋洋的,同行的文友們詩情湧動,在江上吟詩、談笑,盡情享受著快樂的時光。

灑落身上的鴨綠江水,會變成粒粒珍珠,會變成珠璣文字,然後再變成一篇篇動人的文章。

李總說他會找來還健在的鴨綠江老排工,為給我們唱原汁原味的鴨綠江放排曲。

我的心裡期待著,同時還有一個願望——讓我們一起努力,把那些千百年來流傳的下來的美好,留在筆端。

看著藍天白雲和碧水,忽然有了激情,一曲船工號子,自然而然地飛出了歌喉,歌聲隨著秋風飛向晴空,在這山水間迴盪。

濤聲不斷歌不斷

回聲盪漾白雲間羅

高峽風光看不盡

輕舟飛過萬重山

……


第二屆“春滿園野菜杯”散文大賽作品展播《鴨綠江第一漂》


董知遠 :本名董筠 吉林省作協會員,白山市作協副主席,臨江市作協主席,曾出版和創作長篇小說《春風幾許愁》《長白山之戀》《老電影院》,並在《上海文學》《海燕》《綠洲》《作家》《遼河》《吉林日報》《文壇風景線》《天津日報》等報刊發表過多篇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