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大小是100纳米n95怎么挡住的?

冰寒于水629


新型冠状病毒大小是100纳米n95怎么挡住的?


现在正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流行期,市面上的口罩可以说是“一罩难求”,为了加强口罩的供应,一方面国内各地口罩生产商积极配合复工复产加大产能,另外也不乏民间一些创作高手,对诸如矿泉水瓶、橙子皮、文胸等加以改造,加入活性炭制成口罩加以应对。

而要搞清楚N95口罩是如何“挡住”新型冠状病毒的,我们还需要分别从N95口罩的基本情况以及该病毒是如何传播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什么是N95口罩?

现在提到最多的“N95口罩”并非特定的产品名称,而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简称“NIOSH”)认证的9种颗粒物防护口罩中的一种,只要符合N95的防护标准,并且通过NIOSH审查的产品均可以称为“N95型口罩”。

具体来讲,N95口罩不耐油,但能对空气动力学直径≥0.3µm的颗粒的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也就是说在相同大小粒子环境下,戴上N95口罩的人要比没有戴口罩的人所吸入的例子浓度要低95%以上。因此戴上N95口罩能够对非油性的粉尘、漆雾、酸雾、微生物以及飞沫等颗粒物的过滤效率达到95%以上。

N95口罩如何“挡”病毒?

当前在全国一定范围内迅速传播和蔓延的是一种名为2019-nCoV的新型冠状病毒,于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该病毒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同属冠状病毒的一个大型病毒家族。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冠状病毒

上文中讲到,N95口罩对直径在0.3微米(300纳米)及以上的颗粒过滤效率达95%,很显然对大小为100纳米(0.1微米)的新型冠状病毒无能为力。但是该病毒通常是依附飞沫或一些粉尘等颗粒传播的,而“飞沫”即为“唾沫横飞”的那种“沫”,咳嗽、打喷嚏,甚至说话间都有飞沫传播,而这些飞沫的大小通常在0.3微米及以上,正确佩戴N95就能够有效吸附和阻挡病毒进入呼吸系统。

当然并不是说戴上了N95口罩就可以无后顾之忧,到处闲逛或串门、聚会等,毕竟这种口罩只能阻挡绝大部分的飞沫,仍然有一定浓度的飞沫颗粒被吸入的可能,因此没有特别的事不要出门,并且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避免到人群聚集地活动,戴口罩之前或摘、换口罩后之后要用流动的清水充分吸收,避免病毒通过手传到其他地方。

这是一个科普性质的回答望给予推荐,欢迎大家纠正或补充!


地理那些事


新型冠状病毒大小只有100纳米n95怎么挡住的?

什么是“N95口罩”?

“N95口罩”不是口罩的品牌,也不是产品的型号。N95是一种口罩防护标准,该标准由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制定,只要符合N95的防护标准,并且通过NIOSH审查的产品均可以称为“N95型口罩”。

”N95“的含义是,对直径大于0.3微米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在95%以上。

0.3微米,也即300纳米。可见,即使是对这一尺寸的颗粒,N95口罩也不是100%都能挡住。 那么,为什么N95口罩能防住大小只有100纳米的病毒呢?

N95口罩过滤的原理

现代的一次性口罩与老式棉纱制成的口罩是完全不一样的。现代口罩不管是什么型号,其核心材料是其中间的喷熔布。喷熔布是由极细的聚丙烯纤维无规律交织粘结而成,其纤维直径可达1-5微米。

颗粒物被过滤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原理:

1 直接拦截: 尺寸较大的颗粒,由于难以穿过纤维之间的空隙,被拦截下来。

2 布朗运动:尺寸较小的颗粒,容易受到其他气体分子的不断撞击,造成它们的运动轨迹是无规则的布朗运动,从而被吸附于纤维表面,粒子越小,效应越强;

3 惯性撞击: 较大的粒子会因为惯性导致其依然维持原来的流动方向,因而撞击到滤材上,达到过滤的功能。质量越大及速度越快的粒子,过滤效果越好。

4 沉降作用:由微粒自身的重力引起的直接沉降,而被滤料捕获;质量越大,机会越多。

5 静电吸附:因纤维带电,诱使极细微粒吸附于纤维表面,粒径越小、质量越轻的粒子较易被吸引。

以上几种原理同时都在起作用,对于较大颗粒和较小颗粒都能起到一定的拦截作用。所以就算颗粒物比纤维孔径要小,也有一定拦截的能力,不是都能够钻过去。

生活经验也能告诉我们,空调过滤网孔径尽管很大,也能拦下很多细小的灰尘。

病毒在空气中飘散必须依赖飞沫

单独的一个或几个病毒是难以在空气中存的,它们一般是团体出动,依附在飞沫中传播。而飞沫的直径就要大很多了。很容易被口罩拦截下来。

如果患者戴口罩,能够更有效地阻挡飞沫在空气中的飘散。 一般人际接触,如果保持在2-3米以外的距离,大部分飞沫也已经沉降到地面,少量的再被口罩阻拦,一般危险性就已经大大减小了。

病毒数量太少不足以致病

少量的病毒接触不足以使人感染疾病,只有一次性接触数量足够多,才有可能发病。所以尽管N95口罩不可能达到100%的拦截效率,N99甚至N100也不一定做得到,但是即使有少量的漏网之鱼,也不可能兴风作浪。

在医院环境,病毒的密度较高,所以风险相对大,需要防护等级更高的口罩,以及严格的卫生和消毒程序。在一般生活环境,因为本身病毒数量就不多,所以N95,甚至普通医用口罩就足以满足大多数人需要。

口罩的过滤孔径越小,对空气的阻力就越大,越会感到呼吸困难,实际戴着是很难受的。我看见好多人因为憋气,时不时地总是把口罩拉下来呼吸一会儿,这样反而失去了戴口罩的意义。所以,口罩怎么选择,没有必要特别纠结。

#关注新型肺炎#


郑医生百嗑


本来不想回答的,看到很多人说不到点子上,用最简单的语言科普一下:

N95口罩的过滤效果不仅仅是物理过滤,还有静电吸附,口罩是由多层构成的,在空气通过过滤层的时候,过滤层中的静电会把细菌病毒这样的细小颗粒吸附在上边

所以口罩在遇到水以后就会失去效果,众所周知 水是可以导电的,就是因为水破坏了过滤层,失去了静电!

再有一方面,病毒虽然个体很小,但他们只能和别的东西融合在一起 才能漂浮在空气中,比如飞沫、气溶胶,所以他们的实际体积要大很多,物理过滤一部分,静电再吸附一部分,这就是专业口罩的工作原理!

另外进行一下科普:任何口罩兜水都不漏,这是因为水的张力,而不是因为过滤效果好!喷上酒精 口罩就会漏水,因为酒精的张力是不一样的,等酒精彻底挥发彻底变干,就又能兜住水了,这是一个伪科学 别乱传


可防可控


现在市面上是一罩难求呀!这几天无论是去药店还是诊所,别说n95,就连n90和其它普通口罩都没有货,这段时间还是不出门为好。那么,n95口罩是怎么分类的,它们能防护住新型冠状病毒吗?



n95是一种口罩的防护标准,并不是指具体的某种口罩产品。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共认证了9种防护口罩,大类分为3类,分别用n、r和p表示,具体是代表不耐油、耐油和防油。n系列的口罩适用于非油性颗粒物的防护,主要是对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进行防护。95这个数字,表示对直径大于0.3微米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在95%以上。


新型冠状病毒的直径大小平均为100纳米,也就是0.1微米,从这个数字看似乎挡不住病毒。但是别忘了新型冠状病毒是依靠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的,直接接触我们可以通过及时清洗和杀毒避免,而飞沫的直径一般为3微米左右,在这个级别上,我们佩戴的n95口罩,可以高效的把飞沫吸附住。另外,防护口罩都是分层结构,主要材料包含以聚丙烯为主的熔喷层,对病毒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所以,n95口罩对防护病毒传播具有很明显的作用。

但是,任何一种口罩也不能100%隔离病毒,都有一定的概率,因此,在这段特殊时期,还是尽量不要外出,更不要去人流密集的场所,最大限度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N95口罩不是防病毒,它的作用是隔断飞沫的传播,感染者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在短时间的接触中病毒尚存活可引起感染,而飞沫只有近距离才能引起传播,N95口罩可以隔绝大多数飞沫。

所谓的N95口罩,表示暴露在规定数量的专用试验粒子下,口罩内的粒子(直径≥0.3微米)浓度要比口罩外粒子浓度低95%以上。其中95%这一数值不是平均值,而是最小值。按照能够过滤的粒子体积来计算,这样的口罩其实只能防住细菌和少数体积较大的病毒,对于体积更小的病毒(100纳米)以下的病毒其实是无能为力的,幸好病毒结构简单,不能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活,通过呼吸道的传播主要是因为病毒依附在飞沫中,

体积小的飞沫虽然飘散在空气中,但也不利于病毒存活,体积大的直接掉地上了,粘在衣服或者鞋上,病毒很快就会死亡,所以飞沫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飞沫飘散距离通常在1米左右的范围内,在病毒流行期间,在空旷的地方,人和人距离比较远,一般也不用戴口罩,而在人群较集中的地方,N95口罩能够隔离大多数体积较大的飞沫,这就能够有效防止大多数的病原传播。

病毒传播需要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冠状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所以大家都需要做好预防措施,而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和接触传播,都属于近距离传播,减少接触患者、佩戴好口罩就能几乎隔绝各种传播可能,传染源的危害比较大,是带病毒的野生动物或者感染的人群,前者可以利用消毒液或者火焰消灭,后者只需要隔离治疗,核酸多次检测转阴后即代表痊愈。基于病毒传播的特征,本次一些地方采取的减少人门户外活动走亲串友等密切接触的办法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好处的,如果大家都能待在家里半个月不出门,发热了或者有其他疑似症状打120求助就好,但事情当然不可能这么简单,人还是要吃喝拉撒的,总少不了走动,口罩主要就是这个时候用的,主要还是需要近距离和别人接触时佩戴。

医用的外科口罩也能起到相同的隔离作用,不过那种口罩的使用时限稍微短一些,而口罩的佩戴也讲究方式方法,不是随便地挂在脸上就行了,手尽量不能触碰口罩的内侧,手脚裸露在外,有可能接触飞沫,所以也得勤洗手,最好是用流动的清水洗手。


来看世界呀


首先,大家都知道病毒要依附于微粒或飞沫上才能传播。

其次,看一下测试口罩过滤效率的气溶胶,多个标准使用的都是计数中值粒径为0.075微米(也就是75纳米),质量中值粒径为0.26微米,粒径分布有一定的几何标准差,一般是1.86。也就是说,挑战气溶胶中数量最多就是75微米的粒子。

并且,研究表明,滤料一般对粒径在0.2微米至0.3微米范围的气溶胶最易穿透。这是由于比这个粒径更小的粒子的布朗运动更强烈,反而更容易被滤料截获。n95代表对这种气溶胶的过滤效率超过95%,所以100nm也就是0.1微米不是问题。


手捻彤管


朋友,不用讲N95,你就研究一下那种看似很简单的医用蓝色口罩的构造你就明白了。

分层的,中间有一层能溶解吸附病毒。

不是过滤,是溶解吸附。

所以口罩需要一定时间更换新的。


别说人间不值得


根据世卫组织公开资料,新型冠状病毒直径约0.08微米,以3M 8511PB1(N95)口罩为例,能95%过滤0.075微米物质,所以是有效的。

另外N95是一种标准,N代表非油性颗粒物,95代表防护级别最小值95%。符合N95标准的口罩非常多,除了观察最小过滤物质直径外,还要注意口罩为医用,工业用还是其他用途。


calvinplus


口罩挡住的是飞沫,病毒本来就挡不住。口罩能挡住病毒要P4实验室干什么?


令狐令狐令狐


时至农历岁末,从湖北散播开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神经都紧绷起来了。据说有些看不到希望的颓废青年都瞬间精神了,积极面对看似马上到来的灾难似乎更要紧!毕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嘛!在困境中,人类往往能激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太安逸了,反而会让人变得碌碌无为。

2003年,在全球互联网正在经历泡沫破灭寒冬的时候,因为“非典”,百度、腾讯、淘宝疯狂“野蛮生长”。通信、物流、娱乐(内容)也都在这个时候得到了非常可怕的成长。各行各业的商业活动,贸易往来,在这个时候,都开始变得更加频繁、重要。

希望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在让我们精神紧张的同时,也能激发出一些新的突破性创造!只要积极面对生活,一切都会好的,不会有过不了的坎,千万不能低估人类解决问题的潜能。

电镜下的新型冠状病毒,直径在100纳米左右

接下来粉体圈就科普一下,为啥N95口罩可以防冠状病毒?首先了解病毒和病毒的传播途径。上图是电镜下的冠状病毒,直径在100纳米左右,假若单颗粒行动起来,可谓是无孔不入的,啥口罩也防不了他。但不要惊慌,病毒不会自己长腿或者插上翅膀

广东省疾控中心介绍冠状病毒,可能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传播;二是与病人的密切接触;三是触摸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用脏手触碰嘴巴、鼻子或眼睛。

实际上,口罩就是防止病毒是以在患者咳嗽或者打喷嚏过程中的以飞沫为载体非接触性传播,飞沫直径是大于5微米,因此,只要拦截住飞沫就基本可以将病毒拦截下来了。N95口罩设计是对0.3微米颗粒的过滤超过95%,因此,佩戴N95口罩防护是基本安全的。

这是破坏性的喷雾造粒呀

关于喷嚏颗粒的大小的测定,对于粉体圈的颗粒表征企业来讲,简直是小菜一碟。丹东百特、真理光学、欧美克等企业都有专业的测试雾滴的粒度仪。只不过测试时候,实验人员要做好防护呀,患者也要多打几个喷嚏而已,尽可能让粒度仪更容易捕捉到颗粒信号。

(仅此一乐,但方法理论可行)

最后,特别提醒的是,一般情况下,飞沫传播只有与传染源近距离接触才可能实现,而距离传染源1米以外是相对安全的,距离2米以上是绝对安全的。因为,没有外部条件(如风力)的帮助,飞沫喷射到两米以外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相信科学的力量,面对这个小小的恶魔冠状病毒,还是会有很多防护办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