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有哪些?為什麼能夠獲勝?

耕讀傳家gdcj


淮海戰役是一次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解放軍共投入兵力約六十萬人,而國軍前後投入戰場的共計約八十萬人,但最後的結果卻是以華野的大勝告終,國軍在長江以北的主力兵團基本上被全殲,其中包括十八軍、第五軍兩個國軍五大主力部隊,以及黃維和邱清泉兩個主力兵團。只有劉汝明與李延年的兩個兵團收縮及時,撤離戰場,退回淮河以南,未被殲滅,華中方面的張軫兵團也退回華中,未遭受重大打擊。

粟裕一開始提出淮海戰役計劃的時候,其實只是小淮海計劃,也就是在海州一帶圍殲黃百韜兵團,以吸引邱清泉兵團來援,實現圍殲邱清泉兵團的目的。因為這是粟裕在中央立下的軍令狀,如果華野不想分兵南進,就必須在江北殲滅邱清泉兵團。從豫東戰役開始,到濟南戰役,再到粟裕一開始提出的小淮海戰役計劃,主要目標實際上都是殲滅邱清泉兵團。但前兩次邱清泉始終未上鉤,豫東戰役區壽年兵團替邱清泉兵團跳了坑,濟南戰役又是王耀武被殲滅。

但粟裕這個小淮海戰役計劃提出來以後,和中央電報往返,根據戰場形勢變化,一直在不斷溝通,最後的計劃是要打一個規模更大的淮海戰役,也就是除了打掉黃百韜兵團之外,還要尋找機會殲滅劉汝明、李延年兩個兵團,仍然是先打弱敵,再打強敵的套路。因為此時孫元良兵團和黃維兵團都不在華東戰場,所以都不在淮海戰役的圍殲計劃之內,甚至連距離黃百韜兵團比較近的李彌兵團也不在圍殲計劃之內。

在華野發起淮海戰役之前,國軍這邊也在商討下一步的計劃,劉峙主張退守徐州,而杜聿明給國軍統帥部出了個反攻濟南的主意,於是開始調集兵力,於是將李彌兵團、邱清泉兵團、黃維兵團和黃百韜兵團沿隴海路一字排開,孫元良兵團也退守蚌埠,保障徐州後方,準備反攻濟南,預訂十月上旬完成部署,十月十五日開始進攻。但在預訂的發起攻擊日期尚未到來的時候,東北局勢吃緊,國軍統帥部臨時將杜聿明抽調到了東北,指揮撤退東北殘餘兵力,這樣就等於放棄了反攻濟南的計劃,錯過了先發制人的機會。

粟裕後來知道杜聿明這個計劃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感覺,但從客觀情況來看,當國軍已經開始部署的時候,華野正在濟南戰役之後進行休整,中野也還在華中和國軍兜圈子,誰也看不出來華野和中野具備聯合起來打一場決戰性質的戰役的能力。而且,當時粟裕和中央仍然沒有確定下一步的具體作戰計劃,仍然在不斷的電報來回商討,一直到十月二十八日,才最終確定了先打黃百韜兵團的方案。甚至到了國軍最終確定全線退守徐州,各兵團已經開始按計劃調整部署的時候,華野預訂發起戰役的時間還沒到。

但戰爭就是這樣,無論事先的計劃做得有多好,一旦打起來,就會有很多戰前無法完全預料到的情況。黃百韜兵團已經開始撤退了,華野才倉促發起追擊,當時其實也沒有完全的把握能夠把黃百韜兵團堵在徐州以東地區殲滅,而是準備在國軍退守徐州之後再通過苦戰來楔入黃百韜兵團與徐州之間的縫隙,以切割黃百韜兵團來圍殲。但沒想到這個關鍵時刻,國軍統帥部接連送了大禮,臨時決定讓黃百韜兵團等著海州的四十四軍一起撤退,導致黃百韜兵團的撤退推遲了兩天,這就彌補了華野發起追擊晚了兩天的時間差。

圍殲黃百韜兵團的作戰開始之後,中野的主要任務也是牽制國軍華中部隊,以免華中部隊大舉增援,沒想到這時候黃維兵團卻一直在不斷東進,最終在蒙城和中野陷入激烈戰鬥。以中野當時的實力而言,阻擊黃維兵團其實已經非常吃力,更不用說包圍。因為中野當時缺乏重武器,所以在黃維兵團的猛烈攻勢面前只能步步後退,以遲滯黃維兵團,未圍殲黃百韜兵團爭取時間。但這時候華野卻以三個縱隊的兵力增援中野,終於將黃維兵團包圍在了蒙城一帶,動彈不得。在黃維兵團被包圍之初,本來也有機會突圍向南走,但統帥部卻否決了黃維這個請求,要求繼續強行向東攻擊,最終讓黃維兵團也失去了逃生機會。

而解放軍這邊,原定在打完黃百韜兵團之後,下一步的目標仍然是戰前預訂的李延年、劉汝明兵團,並沒有認為自己已經具備了直接殲滅黃維兵團的能力。但在打黃百韜兵團的時候,華野不斷應中野的要求,抽調部隊去增援中野,最後卻形成了對黃維兵團的優勢局面,所以打完黃百韜兵團之後,就沒有按照預定計劃去尋找圍殲李延年、劉汝明兵團了,而是直接順勢轉入圍殲黃維兵團。圍殲黃維兵團的時候,中野及當時已經增調過來的華野部隊未主力,華野圍殲黃百韜兵團的兵力則主要負責阻擊從徐州趕來增援的徐州的國軍李彌、孫元良和邱清泉兵團。

國軍這邊這時候東北撤退任務已經結束,杜聿明回到南京,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國軍統帥部的決定是採取下策,也就是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三個兵團的三十萬人撤離徐州,取道蕭縣、永城、渦陽、阜陽的路線南下,依託淮河再向北攻擊,救援黃維兵團。國軍統帥部並且表示接受杜聿明提出的“打就不能撤,撤就不能打”的要求,三個兵團出了徐州就直接撤退,不用再去救援黃維兵團。華野又是跟在國軍屁股後面追擊,前面阻擊的只有臨時調派的地方部隊,但這時候國軍撤退只走了一天,就在蕭縣到永城的大道上停了下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既沒有在蕭縣停下整頓,也沒有撤到永城去整頓,而是在陳官莊、青龍集一帶停下來了,而且一停就是兩天,這就又給華野把晚了的兩天送回來了,華野部隊從三日開始分批趕到,將杜聿明集團包圍起來了。

黃百韜兵團撤退時被解放軍在碾莊追上,黃維兵團前進到蒙城地區,杜聿明集團在陳官莊和青龍集一帶突然停下,對華野來說,這都可以算是得地利之便。黃百韜兵團是在尚未到達預訂地點的時候就被追上,還沒來得及構築工事,就被解放軍攻擊,黃維兵團本來長處在於戰車,但卻在蒙城河網縱橫交錯的地區被迫陷入苦戰,杜聿明本打算依託徐州防禦,或者退守淮河一線再戰,但最後的結果卻是被迫在蕭縣到永城之間被動應戰,既沒有徐州的永備工事可資利用,也沒有淮河地利之便可以依託。


從人和方面來說,解放軍投入的部隊雖然只有流失萬人,但動員參戰的地方部隊達到四十萬人,幫助華野保障後勤的民工達到五百萬人之多,中野與華野又精誠配合,毫無嫌隙,一切以大局為重。在中野苦戰黃維時,粟裕的兵力已經到了極限,連華野總部警衛團都已派出去參戰,卻仍然堅決增派部隊支援華野,而國軍各部隊之間相互拆臺,每個將領都想著保存實力相比,邱清泉兵團是淮海戰役中國軍兵力最強大的兵團,卻在救援黃百韜兵團和黃維兵團的時候都只是出工不出力,不肯把戰鬥力最強的第五軍派出去參戰。李彌和孫元良兩個兵團更是一聽說要撤退,就把電臺關閉,不接收總部電報電話,只管一路向南逃。如此算來,解放軍又得了人和。

天時方面,黃維兵團尚未殲滅、杜聿明集團已被包圍的那段時間,華野和中野經過一個月的連續苦戰,兵力已經用到了極限,各部隊不僅疲勞,而且傷亡都非常大,如果包圍強攻杜聿明集團,其實也是非常苦難的。其實,杜聿明也認為當時華野和中野並不具備直接吃掉自己的能力,最後還是需要四野南下才能對他的部隊形成壓倒性優勢。但在圍殲黃維兵團之後,杜聿明集團已經準備突圍之際,突然天降大雪,而且一下就是十天,國軍飛機無法起飛,給養不但無法補充充足,而且僅有的一些存貨都被消耗殆盡,等到十二月二十八日雪晴時,國軍統帥部雖然已經命令突圍,但正如杜聿明所說,官兵都已經餓壞了,根本沒有體力突圍。所以,最後華野圍殲杜聿明集團的時候,反而是上網比最小的一個階段,只有9.5:1,要比圍殲黃百韜時的2.8:1低得多了。

所以說,淮海戰役中解放軍雖然兵力少於對手,但是天時、地利和人和都在解放軍這邊,所以才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勝利。


蕭武


蒼茫大地介紹粟裕大將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大智大勇,指揮的孟良崮戰役,這也是解放軍軍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範例。



一、戰役背景:

1947年,國軍全面進攻被我軍打破,被迫改為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3月國軍進剿山東,兵力達24個整編師(軍)、60個旅,45萬人,以五大主力之三第74師、第5軍、第11師為骨幹,編三個機動兵團,第一兵團湯恩伯部共20個旅20萬人,為主要攻擊集團,三個兵團分別由臨沂、泰安、泗水向魯中山區全線進攻,企圖尋華野主力決戰。國軍為避免進攻中被華野分割殲滅,採取了“密集靠攏、加強維繫、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方針。

華野在山東共9個步兵縱隊和一個特種兵縱隊27萬人,處於劣勢。我華野從3月下旬到5月,主動出擊除在泰安殲敵72師外,沒有戰績。我華野根據中央軍委意見,於5月上旬將主力東移,後撤一步,以準備南下華中的2縱、7縱隱蔽集結於莒縣地區,以進魯南的6縱隱蔽在平邑附近地區,待機配合主力作戰。



華野主力東野後,陳、粟兩個預設的殲敵方案均未奏效。

二、戰機頓現

華野主力東移,蔣介石、陳誠誤判,以為華野攻勢疲憊,可能繼續向東北方向的淄川、博山方向撤退,於10日命令各部兼程前進,妄圖逼我軍在魯中山區決戰,顧祝同令3個兵團放膽向博山、沂水線疾進,右翼第一兵團改變原定的穩紮穩打戰法,不等第2、第3兵團統一行動,即以張靈甫74師為骨幹,在黃伯韜25師、李天霞83師配合下於次日自垛莊、桃墟進攻坦埠,企圖襲佔沂水至蒙陰公路,另以第7軍、整編48、65師在左右兩側掩護。華野偵知這一部署電,粟裕於12日晨下達1縱、4縱、6縱、8縱、9縱圍殲74師,以2、3、7、10四個縱隊阻援的作戰令,戰役於13日黃昏發起。



三、經過

74師在83師、25師掩護下自垛莊北進,被9縱擊退,隨後佔楊家寨等地,妄圖14日攻佔坦埠。

5月13日晚,我1縱、8縱一部在74師正面阻擊,主力從其兩翼趁隙向縱深楔進,1縱3師對外正面阻擊65師,主力割斷74師、25師聯繫,8縱割斷74師與83師的聯繫,一部佔領孟良崮東南的橫山老貓窩。4縱、9縱從正面攻擊,扼制了74師的進攻,6縱於14月抵垛莊西南地區。13日晚,張靈甫不顧前沿據點遭攻擊,仍想14日佔坦埠。

5月14日,張靈甫得知天馬山、馬牧池等地失守,怕被圍殲,倉促向孟良崮、垛莊方向撤退,並組織一部反擊。6縱在1縱一部協同下,於15曰拂曉攻佔垛莊,切斷74師退路,8縱攻佔萬泉山,同1縱、6縱打通聯繫,在蘆山、孟良崮地區四面合圍74師。蔣、顧以為74師是第一王牌,死守孟良崮,左右增援到位,可趁機與華野主力決戰。顧祝同嚴令新泰的11師、蒙陰的65師、桃墟的25師、青鴕寺的83師以及,河陽、湯頭的第7軍、48師迅速向74師靠攏;並調第5軍自萊蕪南下,20師從大汶口向蒙陰疾進,在蒙陰、青駝寺尋殲我華野主力。

粟裕見國軍10個師大舉來援,多數距孟良崮一至兩天路程,最近的僅十幾公里,於15日下令華野阻援部隊堅決阻止各路援軍,主攻部隊儘快幹掉74師。

15日晨,整編74師被圍困在孟良崮為核心的幾個山頭,即520、東西540、600、610高地,及蘆山、雕窩等地,74師的水源被切斷,大量美式裝備歇了菜,張靈甫上孟良崮把重炮、坦克等又丟棄了。激戰至16日上午,華野佔領全部主陣地,下午,華野前方將士以為74師被全殲,細心的華野粟總髮現我軍殲敵數與74師編制差萬人,部隊嚴密搜索,終將74師及83師1個團餘部全殲,張靈甫被擊斃。16日16時半戰鬥結束,華野發現敵臺仍在活動,4、8、9縱奉粟總命令搜索,到18日,又搜出7000餘人。

在華野主力圍攻74師過程中,華野2縱、3縱、7縱、10縱等拼死阻擊,國軍在蔣、顧嚴令督戰下,最近的距孟良崮5公里,炮彈能打到孟良崮,但74師照樣被殲。

四、勝利原因:

A、粟裕的卓越指揮才能及非凡膽魄。

粟總是我軍為數不多、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帥才,他用兵連當代孫武“劉帥"、主席五虎上將之首林帥也極為佩服。

B、我華野全軍精誠團結、密切配合,將士們捨生忘死。

C、張靈甫的驕橫授我殲敵良機。

D、國軍內部的矛盾,配合不十分到位。

李天霞作為七十四軍(師)的副軍長當年和張靈甫搶七十四軍軍長失敗,心有怨言,增援時就不太利索啦。如他的83師再衝進一個旅,我軍就夠嗆!

五、戰果及後話。

斯役,國軍被殲3.2萬,我軍傷亡1.2萬人,國軍被迫停止對山東的進攻。

顧祝同被撤掉陸軍總司令職務;黃百韜雖救援,但未達效果,被撤掉師長之職,後又重用,死在淮海戰場;湯恩伯被撤一兵團司令之職;李天霞未很好掩護及救援,撤職被捕。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很多,就說中國工農紅軍吧,四次反“圍剿”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最經典的我以為是湘江戰役。湘江戰役是我軍歷史上最激烈、最慘痛、最悲壯的一場戰役。

敵方:以何鍵任“追剿”軍總司令,指揮16個師分5路“追剿”;桂軍5個師佈置在全州、興安、灌陽一帶,粵軍4個師北進粵湘桂邊;還有貴黔軍在湘黔邊堵截,總兵力近30萬人。

紅軍:中央紅軍紅一軍團、紅三軍團、軍委縱隊和紅八、九軍團、五軍團。紅軍幾乎投入了全部兵力,共6萬多人。後來被授予共和國的元帥朱德、彭德懷、林彪、聶榮臻、劉伯承、羅榮桓、葉劍英都親自指揮參加。大將陳賡、黃克誠、羅瑞卿、張雲逸、肖勁光、譚政都親臨一線,浴血殺玫,還有30名上將和一大批少將都在其中。

從1934年11月27 日到12月1日,五天五夜,天上,敵人的飛機呼嘯而過,狂轟濫炸,地面,各個獈口、渡口被強敵封鎖。陣地丟了又奪,奪了又丟,來回拉據式交鋒。最為慘壯的是紅五軍團34師,全師5000 官兵在師長陳樹湘的帶領下,擔任後衛掩護任務,同十幾倍於己的敵軍鏖戰4天5夜,官兵英勇奮戰,彈盡糧絕,全軍覆沒。陳樹湘腹部中彈,負傷被俘,他趁敵人不備,用手扯斷了自己的腸子,英勇就義,為新中國的建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幾萬名紅軍官血染湘江,湘江戰役使紅軍從長征開始時的8萬6千人一下子銳減到3萬人,戰況激烈,損失慘重。當地老百姓曾言“十年不喝湘江水”,可見當時的悲壯。

有一種佔領叫失敗,有一種勝利叫撒退。湘江戰役,在敵人國追堵截,重兵包圍的困境下,紅軍官兵撕開了一個口子,殺出了一條血路,走出了新中國的希望。

湘江戰役能取得慘勝,是因為黨領導的紅軍是有信仰、有主義的人民軍隊,是紅軍指戰員將士用力、不怕流血犧牲、能征善戰。當然也有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各自為戰、自保實力的因素。

讓我們永遠銘記湘江戰役的英烈們!





zj史海拾貝


昆陽之戰,“位面之子”劉秀以8000人的部隊,硬是打敗了王莽的40萬大軍,這簡直就是人民幣玩家吊打普通玩家的節奏。

當時,為了撲滅起義軍,王莽調集了40萬大軍圍攻昆陽,而昆陽守軍只有八千人。很多人都主張放棄昆陽城,這也不能說這些人是貪生怕死,畢竟這是正常人的想法。但是,這時候劉秀站出來了,力主守衛昆陽。他認為,昆陽是個小城,方圓只有數里,王莽集中40多萬大軍在城下,“族旗蔽野,埃塵連天,徵鼓之聲聞數百里”,將小小的昆陽城圍的水洩不通,這是劣勢,同樣也是優勢,昆陽城小,官軍能夠展開的部隊不多,40多萬人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後面充當啦啦隊的角色,漢軍雖然人少,但是能保證各個關口都有人防守,彌補了數量上的缺陷。而且,漢軍主力正在圍攻宛城,如果放棄昆陽,那麼王莽的這40多萬大軍就能立刻揮師,去解宛城之圍,在內外夾擊下,漢軍主力必敗無疑,其餘部隊也免不了各個擊破的命運,最後,昆陽守軍一直決定,打。

就在官軍對昆陽的合圍還沒有完成之前,王常就派了劉秀等十三騎出城,調集援兵。劉秀來到定陵、郾城等地,調集了數千騎兵,支援昆陽。不過,王邑對這多出來的幾千人絲毫不放在心上。劉秀趁王邑麻痺大意,主動出擊,斬殺官軍數千人,取得了一次不小的勝利,但是官軍依然佔絕對優勢。

為了打亂官軍部署,漢軍組織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隊,劉秀自告奮勇,當了敢死隊的隊長,要說劉秀真不愧是上天選定的男人,這三千人衝入40萬官軍大營,穿插於敵軍各部之間,由昆陽城東穿插遷回到城西昆水,又從昆水上直衝官軍中軍,如入無人之境,打的官軍陣腳大亂,城內的漢軍趁此機會,衝出城與官軍決戰,一時間殺聲震天,而王邑仍然認為這只是一次小規模進攻,只部署了一萬人來迎戰漢軍,其餘幾十萬大軍都當起了觀摩團,這樣送人頭的主將,恐怕歷史上也找不出第二個了。這時候,“位面之子”劉秀髮動的終極秘法--“隕石召喚術”,據《後漢書》載:“晝有云氣如壞山,墮軍上,軍人皆厭,所謂營頭之星也。”戰場上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天降隕石,砸到了官軍的大營裡,一時間,天雷滾滾,狂風大作,大雨如注,官軍驚恐不已,潰不成軍,“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之不流”。40萬大軍,頓時土崩瓦解,王邑僅帶數千人,逃到洛陽,幾乎是全軍覆沒。


一卷青史


毛澤東指揮的四渡赤水之戰,就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戰爭的典範戰役。

大家都知道在毛澤東帶領中國軍隊,進行土地革命戰爭的時候,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對紅軍發動過大規模的圍剿戰爭。

當然了多數都被毛澤東領導的軍隊給打敗了。

蔣介石很無奈,他一點都不理解。為什麼每次兵力,都是工農紅軍的數倍,甚至十幾倍。但是,偏偏就不能打一次勝仗呢?

蔣介石不信這個邪,所以,他決定親征了。

當然了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到時候,蔣介石就親自上戰場指揮了。但是,因為朱德和周恩來應對得當,最後,他們擊敗了蔣介石帶來的四十萬大軍。

蔣介石沉默了。他意識到紅軍的戰鬥力,意識到紅軍的強大。

這一次失敗,讓蔣介石更加重視毛澤東領導的工農紅軍了。

於是,蔣介石打算再組織一次兵力,徹底的殲滅工農紅軍。

於是,紅軍長征路上的,四渡赤水之戰,開始打響了。

要知道這一戰毛澤東帶領的工農紅軍只有三萬人。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幾十萬之眾,他們的軍隊是工農紅軍的十倍還要有餘。

蔣介石採用層層包圍的策略,形成一個包圍圈,不斷向工農紅軍所在地推進。

他想用通過縮小戰鬥地界的方法,來一舉殲滅工農紅軍。

此刻對於紅軍來說,真的是驚險萬分。

但是,面對敵人的這種戰術,毛澤東也想好了應對策略。那就是集中我軍的主要兵力,穿插在敵人的行軍路途當中,給予敵軍以猛烈的進攻。

採用一鼓作戰的戰術,對其中的某一支軍隊,發動能猛烈進攻、能一次殲滅多少敵人就殲滅多少。能不戀戰,就不戀戰。

最終毛澤東帶領的工農紅軍就是,使用這種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把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的幾十萬大軍打的落荒而逃。

這一戰被毛澤東視為,他的軍事生涯中,打的最為得意的一戰。

當然了毛澤東指揮的其他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有,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漢史趣聞


1.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闢了道路。牧野之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2.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3.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是新朝末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這場大戰的主戰場在昆陽一線(今河南省葉縣),故稱為昆陽之戰。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



4.赤壁之戰 這場戰役應該是最廣為人知的戰役了。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5.長勺之戰 長勺(sháo)之戰發生於春秋時期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


冷月讀史


古代軍隊,一般有嚴格的兵種劃分,士兵佔領,騎兵衝鋒,弓兵掩護,等一系列的劃分規定。中國古代兵法在現在看來都有重要的意義,用兵之道,變化無常。如果一個將領熟讀兵法的話,他所帶領的士兵也可以更好的發揮他的價值。

一、牧野之戰:

主帥對比:姜尚、周武王 VS 商紂王

兵力對比:不足10萬VS17萬(一說70萬)

兵力相差:1.7倍/7倍

先秦時期的牧野之戰,周武王和姜子牙的兵力僅有尚不足二十萬,商紂王的兵力足足有七十萬多,如此懸殊的兵力差距,使得戰爭天平好像一直向紂王那裡晃去。但是瞭解背景的人都知道,仁義之師和烏合之眾的差距實在是天壤之別,最重要的因素是紂王已經不得民心,大勢所趨。最終戰爭剛打沒多久,自己人紛紛倒戈。這就叫做不戰自勝雖然這次戰役贏得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但是客觀的分析不難看出,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二、柏舉之戰:

兵力對比:吳國:孫武、磕閭 (3萬)VS楚國(20萬)

兵力相差:6倍

戰績: 千里破楚,五戰入郢

春秋戰國時期的柏舉之戰,由吳國對戰楚國。雙方實力仍然有較大的差距,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及其手下大將孫武、伍子胥(又一說是伍員)帶領的三萬精兵,在孫武的精密部署下始終佔據上風,合理運用吳軍的靈活,迂迴包抄,以逸待勞,尋找機會進行決戰等計策,並且第一次作用陣法,打的楚軍不知所措。五進五出,攻破楚國都城郢都,也是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著名典例,孫武: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其過人的謀略是制勝的關鍵。

三、陰晉之戰:

兵力對比:魏國:吳起 (5萬)VS秦國(50萬)

兵力相差:10倍

戰國時期的陰晉之戰,由吳起率領的五萬兵力對陣秦惠王親自率領的五十萬兵力,兵力差距之大,可想而知,這次戰役的戰略意義對於秦魏雙方都尤其重要。吳起身為魏軍的統帥深知這一點,便用獎勵戰功的方法來激勵魏軍,極大的提高士氣,當時吳起的變法也使魏國軍隊戰鬥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再加上激勵的辦法。軍隊戰鬥力更加得到了昇華。雖然秦國兵力佔據明顯優勢,但是那個時候的秦國軍隊沒有絲毫鬥志可言,說難聽點就是趕鴨子上架,不得不去沒有半點積極性。所以說此戰魏國人笑到了最後。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秦國的東進計劃再一次泡湯,魏國更是騰出手來向東方進軍稱霸,秦國的實力在這次戰役中損失殆盡,在好幾代君主的休養生息實力才有所緩和。

四、昆陽之戰:

主帥對比:綠林軍劉秀VS新軍王莽

兵力對比:1.7萬VS43萬

兵力相差:25倍

王莽奪權後面臨最大的起義軍就是南方的綠林軍,王莽的新軍在進攻南方的綠林軍時在昆陽城形成了膠著的局面,雖然新軍在兵力上有著絕對的優勢,但是面對頑強守城的綠林軍卻屢遭失利,劉秀的士兵在他的鼓舞下士氣高漲,而攻城的新軍因久攻不下而士氣低落,一增一減劉秀帶著幾千人的部隊一次次衝散敵方的包圍,最後打新軍丟盔棄甲,屍痕遍野。昆陽之戰中,身為偏將軍的劉秀一戰而天下聞名,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明代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這樣讚揚昆陽之戰中的劉秀:"一戰摧大敵,頓使何宇平"。

自古今來,兵不在多,將不在廣,國家強大與否,有很多必不可缺的因素。整體的國民素質,國家領地的大小,君主的個人素養,其中還有最重要的是帶兵將領的謀略,上文所介紹的諸多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無一例外都是有出色的將領帶領之下走向了成功,白起,吳起,伍子胥,孫武,劉秀等等出色的戰略家都是非常偉大的將領。我們理應學習他們的先進思想,在現代化的世界未必沒有用武之地。但還是衷心的希望從今往後沒有戰爭,人民能夠好好生活,我們的社會能夠更好的發展。我們都一樣,是最棒的,為美好家園創造未來。


小田134511223


兵力比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一比一百,五千對五十萬,並且,人少的一方獲得了完勝,這就是後唐莊宗李存勖抗擊契丹南侵的定州之戰。


關於李存勖其人,名氣很大,說他是五代時期的戰神級人物,應該沒有多少人有意見。五代時期遍地烽火,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在刀口上討生活,李存勖從十一歲就跟著他老爹李克用隨軍砍人,二十四歲繼任河東節度使,並襲封晉王。

李存勖的戰功很多,故事很長,其他方面在此就不作贅述,今天主要講一下921年李存勖親率五千精騎大敗契丹五十萬大軍的戰役。

天祐十八年,也就是921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契丹所有軍隊南下,空國入寇,號稱五十萬,這個數字可能有水份,不過三四十萬的兵力應該是有的。契丹軍隊也就是後來的遼軍,戰鬥力是很強的,遼國也是東亞大陸的霸主。契丹軍長驅直入,連克十餘城,一直打到定州,就是如今的河北定州市。

而當時李存勖的主力,正在圍攻鎮州,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石家莊附近一帶。得到消息,李存勖立即親率五千精騎救援定州。922年正月十三日,晉軍與契丹前鋒已經十分接近。

其實這時,晉軍內部也是有不同意見的,畢竟契丹人擁有壓倒性的兵力,並且戰鬥力很強。哪怕李存勖是是戰神復生,如此的兵力對比,也很難不讓人恐懼。一部分晉軍開了小差,將領們也建議避其鋒芒。但是他們的主帥是李存勖,他說道:我率數萬兵馬平定山東,如今遇到小小契丹便要逃避,有何面目君臨四海。


當時契丹已經建國,國土廣闊,兵強馬壯,實力遠超李存勖,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更是一位雄主,歷史成就超過李存勖太多,然而在李存勖口中,卻被稱為小小契丹。可見李存勖雄心有多大,對自己有多自信。

然而李存勖並非有勇無謀之輩,他之所以敢以五千人出擊,一方面是對自己戰力的自信,另外一方面,契丹軍雖眾,但行動遲緩,與晉軍相遇的只是其前鋒部隊,大部隊還在後面未到達戰場,這也是李存勖敢於出擊的原因。

於是李存勖親率精騎五千主動出戰,契丹前鋒也以騎兵為主,但可能是李存勖威名太響,或者是之前被打怕了,見到李存勖親自衝鋒,契丹人竟連接戰的勇氣都沒有,超過一萬名騎兵轉身就逃。李存勖兵分兩路,追殺不止,契丹人損失慘重,第一陣就大折銳氣。

《新五代史-李存勖傳》契丹萬餘騎,遽見帝軍,惶駭而退。帝分軍為二廣,追躡數十里,獲安巴堅之子。


退到望都,耶律阿保機收住兵馬,試圖與李存勖決戰,雖然先輸了一陣,折了些人馬,但想想幾十萬人馬對五千,送上去讓人砍,也得把晉軍累死,但是耶律阿保機沒有料到的是,軍心一旦渙散了,敗退的軍隊將如同波浪一般,一波波把自己人拍死在沙灘上。

正月十七日,兩軍開始了戰鬥,開始果然像耶律阿保機預料的那樣,在一眼望不到邊的契丹軍隊中,李存勖的五千人馬就像大海中的一葉孤舟被包圍了,雖然晉軍戰鬥力驚人,也架不住人海戰術,從中午殺到傍晚,左衝右突,也沒能衝出包圍。

關鍵時刻,大將李嗣昭帶領三百騎兵,注意人數,是三百,沒錯,就是這麼橫。三百人視數十萬人於無物,擊破重圍,救出李存勖,隨即合兵一處,發起衝擊。契丹人怕是嚇破了膽,見過能打的,沒見過這麼能打的,簡直不是人,只恨爹孃少給兩條腿,幾十萬人的潰敗,場面可想而知有多混亂,多數人不是被晉軍砍死的,是自相擁擠踩踏而死的。

李存勖一直追擊到易州,當時正是正月間,地面積雪深達五尺,這麼大的部隊潰退,又凍又餓,又死了一大批,被李存勖一直追到幽州,契丹人才算能喘口氣。

《契丹國志》:晉王趨望都,為契丹所圍,力戰,出入數四,不解。李嗣昭引三百騎橫擊之,晉王始得出,因縱兵奮擊,太祖兵敗,遂北至易州。會大雪彌旬,平地數尺,人馬死者相屬,太祖乃歸。

這一仗,打得契丹人聞風喪膽,從此再也沒敢去惹李存勖,也是李存勖逆天戰力最好的註解。


小院之觀


1946年2月我東北民主聯軍挫敗日本關東軍殘部瘋狂反撲的“通化暴動”就很經典,不足500人的我通化警備部隊,擊敗了20000多人的日軍餘孽、國民黨特務、土匪和叛變隊伍,可謂以少勝多的典範戰例,而勝利的關鍵是能夠及時採取“斬首行動”,打亂了敵人的指揮體系。

(開國中將劉西元)


吉林省通化市地處長春市東南,臨近中朝邊境,抗戰末期是日本關東軍的“戰鬥司令部”所在地(長春總司令部之外的野戰指揮所),也是在蘇聯紅軍發起進攻後,東北日軍逃往朝鮮或轉道回國的必經之路,因此一度聚集了許多日軍機關和部隊。1945年8月末蘇軍進駐通化,解除了當地日軍主力第125坦克師團的6000餘人的武裝,並實施軍事管制。


然而在日軍高層的暗中指使下,第125師團參謀長藤田實彥大佐等部分頑固分子拒不繳械,糾集3000餘人連夜出逃,藏匿於通化山區的老爺嶺林地,試圖保存力量東山再起。這次事件後來被部分日本人稱為“第一號逃跑”,因為藤田在第125師團和通化地區的日軍中“威望”較高,足可以掀起一股腥風血雨。



(藤田實彥)


藤田實彥,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33期、陸軍大學第42期,1937年曾作為輕裝甲車的少佐中隊長參加淞滬會戰,1942年升任大佐戰車聯隊長,1945年1月擔任坦克師團參謀長,是日軍內部的“軍事專家和後起之秀”,時年46歲,若非日本投降,這廝差一步就要跨進將軍行列。


在日本關東軍特務頭子池田中將的撮合下,藤田很快與國民黨“東北南部先遣軍司令”莫德惠搭上了線,後者封其為“通化前進區司令官”,同時受國民黨通化黨部書記孫耕堯直接指揮,任務是蒐羅散兵遊勇對抗民主聯軍,發起暴亂以配合國民黨中央軍對通化地區的接收。



(莫德惠)


為了驅使日軍殘部為自己賣命,孫耕堯一口氣答應了藤田組織和參加暴動的三個條件:通化地區的日本兵不回國、不失業、暴動成功後集體前往臺灣。1945年12月15日,藤田化名“田友”正式加入國民黨,同時潛回通化城區,開始串聯和發動放下武器的日本士兵和僑民參加暴動,不料卻因同胞揭發而被捕。


通過對藤田實彥的陰謀活動的掌握,以及我軍打入敵人內部偵察員的彙報,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司令員兼政委劉西元(後任38軍政委)警覺起來,迅速佈置抓捕日軍戰犯,將120多名大尉以上軍官全部監押。命令部隊在2月2日晚查抄敵人的暴亂總指揮部,將孫耕堯等5名首要分子抓獲並緊急處決。

與此同時,我軍將航校、炮校裡作為內應的日本留用人員全部逮捕或軟禁,保證了飛機、坦克和大炮不落入暴動日軍的手中,這次成功的“斬首行動”對通化平叛意義十分重大。



(東北民主聯軍戰士)

根據情報,敵人陰謀暴亂的總兵力達到20000餘人,其中日本關東軍殘部10000人、投靠國民黨的偽滿軍和土匪10000人,還有企圖作為內應的日本人、收編部隊600人;由於通化支隊主力外出執行任務,市內僅留500餘人,加上武裝起來的機關幹部也不過600人,敵我兵力對比非常懸殊。

1946年2月3日凌晨4時,逃脫羈押的藤田實彥指揮13300多名日軍按計劃發起暴亂,分頭向市政府、通化支隊司令部、公安局等目標瘋狂進攻,遭到嚴陣以待的通化支隊迎頭痛擊;通化醫院裡留用的日本醫生和護士,也動手殘殺了我軍傷病員參與暴亂,但由於暴亂日軍缺乏武器而大多使用軍刀、斧頭等武器,500多我軍戰士在炮兵的支援下頑強地守住了各要點。



(日本關東軍)

由於兵力緊張,負責看押戰犯的只有一個班的戰士,就在暴動日軍即將營救成功的危急時刻,該班戰士果斷用機槍將120多名戰犯全部射殺,使日軍缺乏骨幹從而失去有效指揮,繼續著群龍無首的狀態。

中午時分,回援的通化支隊主力和朝鮮支隊趕到戰場,迅速擊潰了日偽軍的暴動主力,至當晚6時許基本平定暴亂,藤田等28名日本軍人躲入日本人居住區,第二天終被搜出;戰後統計,東北民主聯軍共斃傷俘敵4000餘人,餘皆潰散。



(抓獲藤田)

民主聯軍之後在通化城進行了整整兩週的地毯式搜捕,計有1800名日本人被處決,3000多人被關押,尤其是朝鮮支隊的戰士對日本人極為憎恨,搜捕中大開殺戒,春節期間沒有掛對聯的住宅一律剿滅,藤田實彥一個月後在監獄裡羞憤自殺。

最可笑的是,挑唆暴動的國民黨骨幹分子都躲在家中沒有參與戰鬥,準備坐收漁人之利:如果日本人得手,他們會出來摘桃子,如果日本人失敗,他們也將沒有責任。


度度狼gg


戰役: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大小戰鬥的總和。是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局部或全局性目的,按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在統一指揮下實施的。屬於戰爭與戰鬥間的作戰行動。既然是戰役,那就有一定的規模,所以像張飛十二騎斷後嚇住五千曹軍,不能算戰役,不能入選;文鴦單騎衝陣,一人對八千,這是個人武力,不能算戰役;“甘寧百騎劫魏營”之類的戰鬥,這是戰術,不是戰役。而杜襲以五十人對劉表一萬人,雖然很勇敢,但卻沒有取得最終勝利,所以不能入選。至於空城計,諸葛亮帶著兩個童子,戰勝司馬懿二十萬大軍這事,小編只能說:電視劇看多了,這是演藝,是小說,不是歷史。所以能的稱上戰役的,起碼要上萬人以上的規模。古語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大家心目中戰爭要勝利,就應該是以多打少,才有較大概率勝利的機會;但是,有沒有以少勝多的戰役呢?下面,小編就為您盤點一下這十場中國歷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TOP、9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瓜分去荊州的一部分。

雙方實力對比:曹操23萬,孫劉聯軍5萬。結果:曹操北撤,損失過半。

TOP、8 白溝河之戰

明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軍大將軍李景隆率軍60萬人,號稱百萬人,進抵白溝河,謀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燕王聞訊,率馬步軍20萬人迎戰。二十四日,燕師自蘇家橋循河而進,遭到建文帝將平安所部萬餘人伏擊,先鋒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師奮戰,所向披靡。燕師死傷慘重,引軍而退。次日,朱棣復率軍渡河求戰,平安所部擊敗燕後軍將領房寬部,降將陳亨中傷而逃。朱棣率精銳數幹人冒矢突入陣中,殺傷建文帝軍隊甚眾。是時,李景隆突然揮師繞出燕師背後,實施前後夾擊。燕王三易其馬,矢盡揮劍作戰,幾被瞿能所獲。傍晚,瞿能復率兵搏戰,俞通淵、指揮滕聚也領兵赴戰,燕師驚懼。時適旋風驟起,吹折李景隆將旗,軍中為之相視而動。遂乘機以精騎突出繞其後乘風縱火,揮師猛攻,斬殺瞿能父子及俞通淵、滕聚等將領,平安為朱能所敗,建文帝軍隊潰散,死傷10餘萬人。燕師追至月樣橋,再敗其軍,殺溺蹂躪死者數萬人。李景隆率餘眾逃往濟南。

雙方實力對比:朱棣20萬,李景隆60萬。結果:李景隆60萬幾乎損失殆盡,朱棣取得決定性勝利。

TOP、7 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形勢圖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蒲松齡的一幅著名的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將項羽的破釜沉舟與勾踐的臥薪嚐膽並列。

雙方實力對比:項羽五萬,秦軍四十萬。經此一戰,秦朝已名存實亡。

TOP、6 鄱陽湖之戰

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

雙方實力對比:朱元璋20萬,陳友諒65萬。結果:朱元璋以傷亡萬餘代價全殲陳友諒。

TOP、5薩爾滸之戰

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結果:曹操招降了三十餘萬軍隊,整編為青州軍。

TOP、4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雙方實力對比:袁紹11萬,曹操2萬。結果:殲敵7萬餘,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

TOP、3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雙方實力對比:東晉8萬,前秦80餘萬。結果:東晉以五千軍隊的傷亡換來了前秦的滅亡。

TOP、2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它這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 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淇縣南、衛河以北,新鄉市附近)進行的決戰。由於帝辛(商紂王)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牧野之戰並沒有完全消滅商朝,商朝原領地的一部分作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國,作為商朝的延續,商朝南征的軍隊也沒有被完全消滅。周武王死後,武庚聯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發動“三監之亂”,最終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殘餘勢力才被完全消滅。

雙方實力對比:周武王5萬,商紂王70萬。結果:大勝。

TOP、1 護步達岡之戰

史上最大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金收國元年(遼天慶五年,1115年),得知黃龍府失守的消息,遼天祚帝率70萬大軍,幾乎傾其全部兵力,企圖一舉消滅新生的金政權。當時金太祖只有 2萬人,兩軍比例是1比35,這是人類戰爭史上不可思議的對抗戰。完顏阿骨打認為,雖然遼兵數十倍於己,又來勢洶洶,卻是烏合之眾,庸將怯兵,不足為懼。若是主動出擊,成功有望。他為鼓舞軍心,在眾將士面前仰天大哭,說:“當初,我領你們起兵,是為了咱們不再受遼欺壓,讓女真人有個屬於自己的國家。不想,天祚帝不肯容我,親自來征討。我們現在只有兩條路,一是拼以死戰,轉危為安;另一條是你們抓我一個,獻給天祚帝,殺我一族,投降契丹,或許能轉禍為福。將士們聽罷無不哭泣,決定與遼軍決一死戰。兩軍交戰後,金軍將士個個衝鋒在前,殺出一條條血路。遼兵如潮水般,退潮又漲潮。正當兩軍打得正酣時,遼朝內部出現政治紛爭,另立政權。天祚帝放棄這一消滅金軍千載良機,回軍自救。完顏阿骨打抓住良機,緊追猛打,終於在護步答岡追上遼軍,與遼軍短兵相接,左右包抄,遼軍大敗。此戰,阿骨打殲滅遼軍七十萬,遼國主力盡滅。

雙方實力對比:金國2萬,遼國70萬。結果:遼國70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金國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