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有哪些?为什么能够获胜?

耕读传家gdcj


淮海战役是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解放军共投入兵力约六十万人,而国军前后投入战场的共计约八十万人,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以华野的大胜告终,国军在长江以北的主力兵团基本上被全歼,其中包括十八军、第五军两个国军五大主力部队,以及黄维和邱清泉两个主力兵团。只有刘汝明与李延年的两个兵团收缩及时,撤离战场,退回淮河以南,未被歼灭,华中方面的张轸兵团也退回华中,未遭受重大打击。

粟裕一开始提出淮海战役计划的时候,其实只是小淮海计划,也就是在海州一带围歼黄百韬兵团,以吸引邱清泉兵团来援,实现围歼邱清泉兵团的目的。因为这是粟裕在中央立下的军令状,如果华野不想分兵南进,就必须在江北歼灭邱清泉兵团。从豫东战役开始,到济南战役,再到粟裕一开始提出的小淮海战役计划,主要目标实际上都是歼灭邱清泉兵团。但前两次邱清泉始终未上钩,豫东战役区寿年兵团替邱清泉兵团跳了坑,济南战役又是王耀武被歼灭。

但粟裕这个小淮海战役计划提出来以后,和中央电报往返,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一直在不断沟通,最后的计划是要打一个规模更大的淮海战役,也就是除了打掉黄百韬兵团之外,还要寻找机会歼灭刘汝明、李延年两个兵团,仍然是先打弱敌,再打强敌的套路。因为此时孙元良兵团和黄维兵团都不在华东战场,所以都不在淮海战役的围歼计划之内,甚至连距离黄百韬兵团比较近的李弥兵团也不在围歼计划之内。

在华野发起淮海战役之前,国军这边也在商讨下一步的计划,刘峙主张退守徐州,而杜聿明给国军统帅部出了个反攻济南的主意,于是开始调集兵力,于是将李弥兵团、邱清泉兵团、黄维兵团和黄百韬兵团沿陇海路一字排开,孙元良兵团也退守蚌埠,保障徐州后方,准备反攻济南,预订十月上旬完成部署,十月十五日开始进攻。但在预订的发起攻击日期尚未到来的时候,东北局势吃紧,国军统帅部临时将杜聿明抽调到了东北,指挥撤退东北残余兵力,这样就等于放弃了反攻济南的计划,错过了先发制人的机会。

粟裕后来知道杜聿明这个计划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感觉,但从客观情况来看,当国军已经开始部署的时候,华野正在济南战役之后进行休整,中野也还在华中和国军兜圈子,谁也看不出来华野和中野具备联合起来打一场决战性质的战役的能力。而且,当时粟裕和中央仍然没有确定下一步的具体作战计划,仍然在不断的电报来回商讨,一直到十月二十八日,才最终确定了先打黄百韬兵团的方案。甚至到了国军最终确定全线退守徐州,各兵团已经开始按计划调整部署的时候,华野预订发起战役的时间还没到。

但战争就是这样,无论事先的计划做得有多好,一旦打起来,就会有很多战前无法完全预料到的情况。黄百韬兵团已经开始撤退了,华野才仓促发起追击,当时其实也没有完全的把握能够把黄百韬兵团堵在徐州以东地区歼灭,而是准备在国军退守徐州之后再通过苦战来楔入黄百韬兵团与徐州之间的缝隙,以切割黄百韬兵团来围歼。但没想到这个关键时刻,国军统帅部接连送了大礼,临时决定让黄百韬兵团等着海州的四十四军一起撤退,导致黄百韬兵团的撤退推迟了两天,这就弥补了华野发起追击晚了两天的时间差。

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开始之后,中野的主要任务也是牵制国军华中部队,以免华中部队大举增援,没想到这时候黄维兵团却一直在不断东进,最终在蒙城和中野陷入激烈战斗。以中野当时的实力而言,阻击黄维兵团其实已经非常吃力,更不用说包围。因为中野当时缺乏重武器,所以在黄维兵团的猛烈攻势面前只能步步后退,以迟滞黄维兵团,未围歼黄百韬兵团争取时间。但这时候华野却以三个纵队的兵力增援中野,终于将黄维兵团包围在了蒙城一带,动弹不得。在黄维兵团被包围之初,本来也有机会突围向南走,但统帅部却否决了黄维这个请求,要求继续强行向东攻击,最终让黄维兵团也失去了逃生机会。

而解放军这边,原定在打完黄百韬兵团之后,下一步的目标仍然是战前预订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并没有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了直接歼灭黄维兵团的能力。但在打黄百韬兵团的时候,华野不断应中野的要求,抽调部队去增援中野,最后却形成了对黄维兵团的优势局面,所以打完黄百韬兵团之后,就没有按照预定计划去寻找围歼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了,而是直接顺势转入围歼黄维兵团。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中野及当时已经增调过来的华野部队未主力,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兵力则主要负责阻击从徐州赶来增援的徐州的国军李弥、孙元良和邱清泉兵团。

国军这边这时候东北撤退任务已经结束,杜聿明回到南京,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国军统帅部的决定是采取下策,也就是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兵团的三十万人撤离徐州,取道萧县、永城、涡阳、阜阳的路线南下,依托淮河再向北攻击,救援黄维兵团。国军统帅部并且表示接受杜聿明提出的“打就不能撤,撤就不能打”的要求,三个兵团出了徐州就直接撤退,不用再去救援黄维兵团。华野又是跟在国军屁股后面追击,前面阻击的只有临时调派的地方部队,但这时候国军撤退只走了一天,就在萧县到永城的大道上停了下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既没有在萧县停下整顿,也没有撤到永城去整顿,而是在陈官庄、青龙集一带停下来了,而且一停就是两天,这就又给华野把晚了的两天送回来了,华野部队从三日开始分批赶到,将杜聿明集团包围起来了。

黄百韬兵团撤退时被解放军在碾庄追上,黄维兵团前进到蒙城地区,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和青龙集一带突然停下,对华野来说,这都可以算是得地利之便。黄百韬兵团是在尚未到达预订地点的时候就被追上,还没来得及构筑工事,就被解放军攻击,黄维兵团本来长处在于战车,但却在蒙城河网纵横交错的地区被迫陷入苦战,杜聿明本打算依托徐州防御,或者退守淮河一线再战,但最后的结果却是被迫在萧县到永城之间被动应战,既没有徐州的永备工事可资利用,也没有淮河地利之便可以依托。


从人和方面来说,解放军投入的部队虽然只有流失万人,但动员参战的地方部队达到四十万人,帮助华野保障后勤的民工达到五百万人之多,中野与华野又精诚配合,毫无嫌隙,一切以大局为重。在中野苦战黄维时,粟裕的兵力已经到了极限,连华野总部警卫团都已派出去参战,却仍然坚决增派部队支援华野,而国军各部队之间相互拆台,每个将领都想着保存实力相比,邱清泉兵团是淮海战役中国军兵力最强大的兵团,却在救援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的时候都只是出工不出力,不肯把战斗力最强的第五军派出去参战。李弥和孙元良两个兵团更是一听说要撤退,就把电台关闭,不接收总部电报电话,只管一路向南逃。如此算来,解放军又得了人和。

天时方面,黄维兵团尚未歼灭、杜聿明集团已被包围的那段时间,华野和中野经过一个月的连续苦战,兵力已经用到了极限,各部队不仅疲劳,而且伤亡都非常大,如果包围强攻杜聿明集团,其实也是非常苦难的。其实,杜聿明也认为当时华野和中野并不具备直接吃掉自己的能力,最后还是需要四野南下才能对他的部队形成压倒性优势。但在围歼黄维兵团之后,杜聿明集团已经准备突围之际,突然天降大雪,而且一下就是十天,国军飞机无法起飞,给养不但无法补充充足,而且仅有的一些存货都被消耗殆尽,等到十二月二十八日雪晴时,国军统帅部虽然已经命令突围,但正如杜聿明所说,官兵都已经饿坏了,根本没有体力突围。所以,最后华野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时候,反而是上网比最小的一个阶段,只有9.5:1,要比围歼黄百韬时的2.8:1低得多了。

所以说,淮海战役中解放军虽然兵力少于对手,但是天时、地利和人和都在解放军这边,所以才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萧武


苍茫大地介绍粟裕大将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大智大勇,指挥的孟良崮战役,这也是解放军军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一、战役背景:

1947年,国军全面进攻被我军打破,被迫改为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3月国军进剿山东,兵力达24个整编师(军)、60个旅,45万人,以五大主力之三第74师、第5军、第11师为骨干,编三个机动兵团,第一兵团汤恩伯部共20个旅20万人,为主要攻击集团,三个兵团分别由临沂、泰安、泗水向鲁中山区全线进攻,企图寻华野主力决战。国军为避免进攻中被华野分割歼灭,采取了“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

华野在山东共9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27万人,处于劣势。我华野从3月下旬到5月,主动出击除在泰安歼敌72师外,没有战绩。我华野根据中央军委意见,于5月上旬将主力东移,后撤一步,以准备南下华中的2纵、7纵隐蔽集结于莒县地区,以进鲁南的6纵隐蔽在平邑附近地区,待机配合主力作战。



华野主力东野后,陈、粟两个预设的歼敌方案均未奏效。

二、战机顿现

华野主力东移,蒋介石、陈诚误判,以为华野攻势疲惫,可能继续向东北方向的淄川、博山方向撤退,于10日命令各部兼程前进,妄图逼我军在鲁中山区决战,顾祝同令3个兵团放胆向博山、沂水线疾进,右翼第一兵团改变原定的稳扎稳打战法,不等第2、第3兵团统一行动,即以张灵甫74师为骨干,在黄伯韬25师、李天霞83师配合下于次日自垛庄、桃墟进攻坦埠,企图袭占沂水至蒙阴公路,另以第7军、整编48、65师在左右两侧掩护。华野侦知这一部署电,粟裕于12日晨下达1纵、4纵、6纵、8纵、9纵围歼74师,以2、3、7、10四个纵队阻援的作战令,战役于13日黄昏发起。



三、经过

74师在83师、25师掩护下自垛庄北进,被9纵击退,随后占杨家寨等地,妄图14日攻占坦埠。

5月13日晚,我1纵、8纵一部在74师正面阻击,主力从其两翼趁隙向纵深楔进,1纵3师对外正面阻击65师,主力割断74师、25师联系,8纵割断74师与83师的联系,一部占领孟良崮东南的横山老猫窝。4纵、9纵从正面攻击,扼制了74师的进攻,6纵于14月抵垛庄西南地区。13日晚,张灵甫不顾前沿据点遭攻击,仍想14日占坦埠。

5月14日,张灵甫得知天马山、马牧池等地失守,怕被围歼,仓促向孟良崮、垛庄方向撤退,并组织一部反击。6纵在1纵一部协同下,于15曰拂晓攻占垛庄,切断74师退路,8纵攻占万泉山,同1纵、6纵打通联系,在芦山、孟良崮地区四面合围74师。蒋、顾以为74师是第一王牌,死守孟良崮,左右增援到位,可趁机与华野主力决战。顾祝同严令新泰的11师、蒙阴的65师、桃墟的25师、青鸵寺的83师以及,河阳、汤头的第7军、48师迅速向74师靠拢;并调第5军自莱芜南下,20师从大汶口向蒙阴疾进,在蒙阴、青驼寺寻歼我华野主力。

粟裕见国军10个师大举来援,多数距孟良崮一至两天路程,最近的仅十几公里,于15日下令华野阻援部队坚决阻止各路援军,主攻部队尽快干掉74师。

15日晨,整编74师被围困在孟良崮为核心的几个山头,即520、东西540、600、610高地,及芦山、雕窝等地,74师的水源被切断,大量美式装备歇了菜,张灵甫上孟良崮把重炮、坦克等又丢弃了。激战至16日上午,华野占领全部主阵地,下午,华野前方将士以为74师被全歼,细心的华野粟总发现我军歼敌数与74师编制差万人,部队严密搜索,终将74师及83师1个团余部全歼,张灵甫被击毙。16日16时半战斗结束,华野发现敌台仍在活动,4、8、9纵奉粟总命令搜索,到18日,又搜出7000余人。

在华野主力围攻74师过程中,华野2纵、3纵、7纵、10纵等拼死阻击,国军在蒋、顾严令督战下,最近的距孟良崮5公里,炮弹能打到孟良崮,但74师照样被歼。

四、胜利原因:

A、粟裕的卓越指挥才能及非凡胆魄。

粟总是我军为数不多、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帅才,他用兵连当代孙武“刘帅"、主席五虎上将之首林帅也极为佩服。

B、我华野全军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将士们舍生忘死。

C、张灵甫的骄横授我歼敌良机。

D、国军内部的矛盾,配合不十分到位。

李天霞作为七十四军(师)的副军长当年和张灵甫抢七十四军军长失败,心有怨言,增援时就不太利索啦。如他的83师再冲进一个旅,我军就够呛!

五、战果及后话。

斯役,国军被歼3.2万,我军伤亡1.2万人,国军被迫停止对山东的进攻。

顾祝同被撤掉陆军总司令职务;黄百韬虽救援,但未达效果,被撤掉师长之职,后又重用,死在淮海战场;汤恩伯被撤一兵团司令之职;李天霞未很好掩护及救援,撤职被捕。


苍茫大地顾炜斌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很多,就说中国工农红军吧,四次反“围剿”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最经典的我以为是湘江战役。湘江战役是我军历史上最激烈、最惨痛、最悲壮的一场战役。

敌方:以何键任“追剿”军总司令,指挥16个师分5路“追剿”;桂军5个师布置在全州、兴安、灌阳一带,粤军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还有贵黔军在湘黔边堵截,总兵力近30万人。

红军: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军委纵队和红八、九军团、五军团。红军几乎投入了全部兵力,共6万多人。后来被授予共和国的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聂荣臻、刘伯承、罗荣桓、叶剑英都亲自指挥参加。大将陈赓、黄克诚、罗瑞卿、张云逸、肖劲光、谭政都亲临一线,浴血杀玫,还有30名上将和一大批少将都在其中。

从1934年11月27 日到12月1日,五天五夜,天上,敌人的飞机呼啸而过,狂轰滥炸,地面,各个獈口、渡口被强敌封锁。阵地丢了又夺,夺了又丢,来回拉据式交锋。最为惨壮的是红五军团34师,全师5000 官兵在师长陈树湘的带领下,担任后卫掩护任务,同十几倍于己的敌军鏖战4天5夜,官兵英勇奋战,弹尽粮绝,全军覆没。陈树湘腹部中弹,负伤被俘,他趁敌人不备,用手扯断了自己的肠子,英勇就义,为新中国的建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几万名红军官血染湘江,湘江战役使红军从长征开始时的8万6千人一下子锐减到3万人,战况激烈,损失惨重。当地老百姓曾言“十年不喝湘江水”,可见当时的悲壮。

有一种占领叫失败,有一种胜利叫撒退。湘江战役,在敌人国追堵截,重兵包围的困境下,红军官兵撕开了一个口子,杀出了一条血路,走出了新中国的希望。

湘江战役能取得惨胜,是因为党领导的红军是有信仰、有主义的人民军队,是红军指战员将士用力、不怕流血牺牲、能征善战。当然也有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各自为战、自保实力的因素。

让我们永远铭记湘江战役的英烈们!





zj史海拾贝


昆阳之战,“位面之子”刘秀以8000人的部队,硬是打败了王莽的40万大军,这简直就是人民币玩家吊打普通玩家的节奏。

当时,为了扑灭起义军,王莽调集了40万大军围攻昆阳,而昆阳守军只有八千人。很多人都主张放弃昆阳城,这也不能说这些人是贪生怕死,毕竟这是正常人的想法。但是,这时候刘秀站出来了,力主守卫昆阳。他认为,昆阳是个小城,方圆只有数里,王莽集中40多万大军在城下,“族旗蔽野,埃尘连天,征鼓之声闻数百里”,将小小的昆阳城围的水泄不通,这是劣势,同样也是优势,昆阳城小,官军能够展开的部队不多,40多万人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后面充当啦啦队的角色,汉军虽然人少,但是能保证各个关口都有人防守,弥补了数量上的缺陷。而且,汉军主力正在围攻宛城,如果放弃昆阳,那么王莽的这40多万大军就能立刻挥师,去解宛城之围,在内外夹击下,汉军主力必败无疑,其余部队也免不了各个击破的命运,最后,昆阳守军一直决定,打。

就在官军对昆阳的合围还没有完成之前,王常就派了刘秀等十三骑出城,调集援兵。刘秀来到定陵、郾城等地,调集了数千骑兵,支援昆阳。不过,王邑对这多出来的几千人丝毫不放在心上。刘秀趁王邑麻痹大意,主动出击,斩杀官军数千人,取得了一次不小的胜利,但是官军依然占绝对优势。

为了打乱官军部署,汉军组织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刘秀自告奋勇,当了敢死队的队长,要说刘秀真不愧是上天选定的男人,这三千人冲入40万官军大营,穿插于敌军各部之间,由昆阳城东穿插迁回到城西昆水,又从昆水上直冲官军中军,如入无人之境,打的官军阵脚大乱,城内的汉军趁此机会,冲出城与官军决战,一时间杀声震天,而王邑仍然认为这只是一次小规模进攻,只部署了一万人来迎战汉军,其余几十万大军都当起了观摩团,这样送人头的主将,恐怕历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个了。这时候,“位面之子”刘秀发动的终极秘法--“陨石召唤术”,据《后汉书》载:“昼有云气如坏山,墮军上,军人皆厌,所谓营头之星也。”战场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天降陨石,砸到了官军的大营里,一时间,天雷滚滚,狂风大作,大雨如注,官军惊恐不已,溃不成军,“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之不流”。40万大军,顿时土崩瓦解,王邑仅带数千人,逃到洛阳,几乎是全军覆没。


一卷青史


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就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战争的典范战役。

大家都知道在毛泽东带领中国军队,进行土地革命战争的时候,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过大规模的围剿战争。

当然了多数都被毛泽东领导的军队给打败了。

蒋介石很无奈,他一点都不理解。为什么每次兵力,都是工农红军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但是,偏偏就不能打一次胜仗呢?

蒋介石不信这个邪,所以,他决定亲征了。

当然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到时候,蒋介石就亲自上战场指挥了。但是,因为朱德和周恩来应对得当,最后,他们击败了蒋介石带来的四十万大军。

蒋介石沉默了。他意识到红军的战斗力,意识到红军的强大。

这一次失败,让蒋介石更加重视毛泽东领导的工农红军了。

于是,蒋介石打算再组织一次兵力,彻底的歼灭工农红军。

于是,红军长征路上的,四渡赤水之战,开始打响了。

要知道这一战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只有三万人。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几十万之众,他们的军队是工农红军的十倍还要有余。

蒋介石采用层层包围的策略,形成一个包围圈,不断向工农红军所在地推进。

他想用通过缩小战斗地界的方法,来一举歼灭工农红军。

此刻对于红军来说,真的是惊险万分。

但是,面对敌人的这种战术,毛泽东也想好了应对策略。那就是集中我军的主要兵力,穿插在敌人的行军路途当中,给予敌军以猛烈的进攻。

采用一鼓作战的战术,对其中的某一支军队,发动能猛烈进攻、能一次歼灭多少敌人就歼灭多少。能不恋战,就不恋战。

最终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就是,使用这种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把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几十万大军打的落荒而逃。

这一战被毛泽东视为,他的军事生涯中,打的最为得意的一战。

当然了毛泽东指挥的其他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有,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汉史趣闻


1.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2.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3.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



4.赤壁之战 这场战役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战役了。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5.长勺之战 长勺(sháo)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


冷月读史


古代军队,一般有严格的兵种划分,士兵占领,骑兵冲锋,弓兵掩护,等一系列的划分规定。中国古代兵法在现在看来都有重要的意义,用兵之道,变化无常。如果一个将领熟读兵法的话,他所带领的士兵也可以更好的发挥他的价值。

一、牧野之战:

主帅对比:姜尚、周武王 VS 商纣王

兵力对比:不足10万VS17万(一说70万)

兵力相差:1.7倍/7倍

先秦时期的牧野之战,周武王和姜子牙的兵力仅有尚不足二十万,商纣王的兵力足足有七十万多,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使得战争天平好像一直向纣王那里晃去。但是了解背景的人都知道,仁义之师和乌合之众的差距实在是天壤之别,最重要的因素是纣王已经不得民心,大势所趋。最终战争刚打没多久,自己人纷纷倒戈。这就叫做不战自胜虽然这次战役赢得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客观的分析不难看出,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二、柏举之战:

兵力对比:吴国:孙武、磕闾 (3万)VS楚国(20万)

兵力相差:6倍

战绩: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春秋战国时期的柏举之战,由吴国对战楚国。双方实力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及其手下大将孙武、伍子胥(又一说是伍员)带领的三万精兵,在孙武的精密部署下始终占据上风,合理运用吴军的灵活,迂回包抄,以逸待劳,寻找机会进行决战等计策,并且第一次作用阵法,打的楚军不知所措。五进五出,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著名典例,孙武: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其过人的谋略是制胜的关键。

三、阴晋之战:

兵力对比:魏国:吴起 (5万)VS秦国(50万)

兵力相差:10倍

战国时期的阴晋之战,由吴起率领的五万兵力对阵秦惠王亲自率领的五十万兵力,兵力差距之大,可想而知,这次战役的战略意义对于秦魏双方都尤其重要。吴起身为魏军的统帅深知这一点,便用奖励战功的方法来激励魏军,极大的提高士气,当时吴起的变法也使魏国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再加上激励的办法。军队战斗力更加得到了升华。虽然秦国兵力占据明显优势,但是那个时候的秦国军队没有丝毫斗志可言,说难听点就是赶鸭子上架,不得不去没有半点积极性。所以说此战魏国人笑到了最后。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秦国的东进计划再一次泡汤,魏国更是腾出手来向东方进军称霸,秦国的实力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殆尽,在好几代君主的休养生息实力才有所缓和。

四、昆阳之战:

主帅对比:绿林军刘秀VS新军王莽

兵力对比:1.7万VS43万

兵力相差:25倍

王莽夺权后面临最大的起义军就是南方的绿林军,王莽的新军在进攻南方的绿林军时在昆阳城形成了胶着的局面,虽然新军在兵力上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面对顽强守城的绿林军却屡遭失利,刘秀的士兵在他的鼓舞下士气高涨,而攻城的新军因久攻不下而士气低落,一增一减刘秀带着几千人的部队一次次冲散敌方的包围,最后打新军丢盔弃甲,尸痕遍野。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自古今来,兵不在多,将不在广,国家强大与否,有很多必不可缺的因素。整体的国民素质,国家领地的大小,君主的个人素养,其中还有最重要的是带兵将领的谋略,上文所介绍的诸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无一例外都是有出色的将领带领之下走向了成功,白起,吴起,伍子胥,孙武,刘秀等等出色的战略家都是非常伟大的将领。我们理应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在现代化的世界未必没有用武之地。但还是衷心的希望从今往后没有战争,人民能够好好生活,我们的社会能够更好的发展。我们都一样,是最棒的,为美好家园创造未来。


小田134511223


兵力比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比一百,五千对五十万,并且,人少的一方获得了完胜,这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抗击契丹南侵的定州之战。


关于李存勖其人,名气很大,说他是五代时期的战神级人物,应该没有多少人有意见。五代时期遍地烽火,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在刀口上讨生活,李存勖从十一岁就跟着他老爹李克用随军砍人,二十四岁继任河东节度使,并袭封晋王。

李存勖的战功很多,故事很长,其他方面在此就不作赘述,今天主要讲一下921年李存勖亲率五千精骑大败契丹五十万大军的战役。

天祐十八年,也就是921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契丹所有军队南下,空国入寇,号称五十万,这个数字可能有水份,不过三四十万的兵力应该是有的。契丹军队也就是后来的辽军,战斗力是很强的,辽国也是东亚大陆的霸主。契丹军长驱直入,连克十余城,一直打到定州,就是如今的河北定州市。

而当时李存勖的主力,正在围攻镇州,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石家庄附近一带。得到消息,李存勖立即亲率五千精骑救援定州。922年正月十三日,晋军与契丹前锋已经十分接近。

其实这时,晋军内部也是有不同意见的,毕竟契丹人拥有压倒性的兵力,并且战斗力很强。哪怕李存勖是是战神复生,如此的兵力对比,也很难不让人恐惧。一部分晋军开了小差,将领们也建议避其锋芒。但是他们的主帅是李存勖,他说道:我率数万兵马平定山东,如今遇到小小契丹便要逃避,有何面目君临四海。


当时契丹已经建国,国土广阔,兵强马壮,实力远超李存勖,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更是一位雄主,历史成就超过李存勖太多,然而在李存勖口中,却被称为小小契丹。可见李存勖雄心有多大,对自己有多自信。

然而李存勖并非有勇无谋之辈,他之所以敢以五千人出击,一方面是对自己战力的自信,另外一方面,契丹军虽众,但行动迟缓,与晋军相遇的只是其前锋部队,大部队还在后面未到达战场,这也是李存勖敢于出击的原因。

于是李存勖亲率精骑五千主动出战,契丹前锋也以骑兵为主,但可能是李存勖威名太响,或者是之前被打怕了,见到李存勖亲自冲锋,契丹人竟连接战的勇气都没有,超过一万名骑兵转身就逃。李存勖兵分两路,追杀不止,契丹人损失惨重,第一阵就大折锐气。

《新五代史-李存勖传》契丹万余骑,遽见帝军,惶骇而退。帝分军为二广,追蹑数十里,获安巴坚之子。


退到望都,耶律阿保机收住兵马,试图与李存勖决战,虽然先输了一阵,折了些人马,但想想几十万人马对五千,送上去让人砍,也得把晋军累死,但是耶律阿保机没有料到的是,军心一旦涣散了,败退的军队将如同波浪一般,一波波把自己人拍死在沙滩上。

正月十七日,两军开始了战斗,开始果然像耶律阿保机预料的那样,在一眼望不到边的契丹军队中,李存勖的五千人马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被包围了,虽然晋军战斗力惊人,也架不住人海战术,从中午杀到傍晚,左冲右突,也没能冲出包围。

关键时刻,大将李嗣昭带领三百骑兵,注意人数,是三百,没错,就是这么横。三百人视数十万人于无物,击破重围,救出李存勖,随即合兵一处,发起冲击。契丹人怕是吓破了胆,见过能打的,没见过这么能打的,简直不是人,只恨爹娘少给两条腿,几十万人的溃败,场面可想而知有多混乱,多数人不是被晋军砍死的,是自相拥挤踩踏而死的。

李存勖一直追击到易州,当时正是正月间,地面积雪深达五尺,这么大的部队溃退,又冻又饿,又死了一大批,被李存勖一直追到幽州,契丹人才算能喘口气。

《契丹国志》:晋王趋望都,为契丹所围,力战,出入数四,不解。李嗣昭引三百骑横击之,晋王始得出,因纵兵奋击,太祖兵败,遂北至易州。会大雪弥旬,平地数尺,人马死者相属,太祖乃归。

这一仗,打得契丹人闻风丧胆,从此再也没敢去惹李存勖,也是李存勖逆天战力最好的注解。


小院之观


1946年2月我东北民主联军挫败日本关东军残部疯狂反扑的“通化暴动”就很经典,不足500人的我通化警备部队,击败了20000多人的日军余孽、国民党特务、土匪和叛变队伍,可谓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而胜利的关键是能够及时采取“斩首行动”,打乱了敌人的指挥体系。

(开国中将刘西元)


吉林省通化市地处长春市东南,临近中朝边境,抗战末期是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司令部”所在地(长春总司令部之外的野战指挥所),也是在苏联红军发起进攻后,东北日军逃往朝鲜或转道回国的必经之路,因此一度聚集了许多日军机关和部队。1945年8月末苏军进驻通化,解除了当地日军主力第125坦克师团的6000余人的武装,并实施军事管制。


然而在日军高层的暗中指使下,第125师团参谋长藤田实彦大佐等部分顽固分子拒不缴械,纠集3000余人连夜出逃,藏匿于通化山区的老爷岭林地,试图保存力量东山再起。这次事件后来被部分日本人称为“第一号逃跑”,因为藤田在第125师团和通化地区的日军中“威望”较高,足可以掀起一股腥风血雨。



(藤田实彦)


藤田实彦,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33期、陆军大学第42期,1937年曾作为轻装甲车的少佐中队长参加淞沪会战,1942年升任大佐战车联队长,1945年1月担任坦克师团参谋长,是日军内部的“军事专家和后起之秀”,时年46岁,若非日本投降,这厮差一步就要跨进将军行列。


在日本关东军特务头子池田中将的撮合下,藤田很快与国民党“东北南部先遣军司令”莫德惠搭上了线,后者封其为“通化前进区司令官”,同时受国民党通化党部书记孙耕尧直接指挥,任务是搜罗散兵游勇对抗民主联军,发起暴乱以配合国民党中央军对通化地区的接收。



(莫德惠)


为了驱使日军残部为自己卖命,孙耕尧一口气答应了藤田组织和参加暴动的三个条件:通化地区的日本兵不回国、不失业、暴动成功后集体前往台湾。1945年12月15日,藤田化名“田友”正式加入国民党,同时潜回通化城区,开始串联和发动放下武器的日本士兵和侨民参加暴动,不料却因同胞揭发而被捕。


通过对藤田实彦的阴谋活动的掌握,以及我军打入敌人内部侦察员的汇报,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刘西元(后任38军政委)警觉起来,迅速布置抓捕日军战犯,将120多名大尉以上军官全部监押。命令部队在2月2日晚查抄敌人的暴乱总指挥部,将孙耕尧等5名首要分子抓获并紧急处决。

与此同时,我军将航校、炮校里作为内应的日本留用人员全部逮捕或软禁,保证了飞机、坦克和大炮不落入暴动日军的手中,这次成功的“斩首行动”对通化平叛意义十分重大。



(东北民主联军战士)

根据情报,敌人阴谋暴乱的总兵力达到20000余人,其中日本关东军残部10000人、投靠国民党的伪满军和土匪10000人,还有企图作为内应的日本人、收编部队600人;由于通化支队主力外出执行任务,市内仅留500余人,加上武装起来的机关干部也不过600人,敌我兵力对比非常悬殊。

1946年2月3日凌晨4时,逃脱羁押的藤田实彦指挥13300多名日军按计划发起暴乱,分头向市政府、通化支队司令部、公安局等目标疯狂进攻,遭到严阵以待的通化支队迎头痛击;通化医院里留用的日本医生和护士,也动手残杀了我军伤病员参与暴乱,但由于暴乱日军缺乏武器而大多使用军刀、斧头等武器,500多我军战士在炮兵的支援下顽强地守住了各要点。



(日本关东军)

由于兵力紧张,负责看押战犯的只有一个班的战士,就在暴动日军即将营救成功的危急时刻,该班战士果断用机枪将120多名战犯全部射杀,使日军缺乏骨干从而失去有效指挥,继续着群龙无首的状态。

中午时分,回援的通化支队主力和朝鲜支队赶到战场,迅速击溃了日伪军的暴动主力,至当晚6时许基本平定暴乱,藤田等28名日本军人躲入日本人居住区,第二天终被搜出;战后统计,东北民主联军共毙伤俘敌4000余人,余皆溃散。



(抓获藤田)

民主联军之后在通化城进行了整整两周的地毯式搜捕,计有1800名日本人被处决,3000多人被关押,尤其是朝鲜支队的战士对日本人极为憎恨,搜捕中大开杀戒,春节期间没有挂对联的住宅一律剿灭,藤田实彦一个月后在监狱里羞愤自杀。

最可笑的是,挑唆暴动的国民党骨干分子都躲在家中没有参与战斗,准备坐收渔人之利:如果日本人得手,他们会出来摘桃子,如果日本人失败,他们也将没有责任。


度度狼gg


战役: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大小战斗的总和。是军队为达到战争的局部或全局性目的,按一个总的作战企图,在统一指挥下实施的。属于战争与战斗间的作战行动。既然是战役,那就有一定的规模,所以像张飞十二骑断后吓住五千曹军,不能算战役,不能入选;文鸯单骑冲阵,一人对八千,这是个人武力,不能算战役;“甘宁百骑劫魏营”之类的战斗,这是战术,不是战役。而杜袭以五十人对刘表一万人,虽然很勇敢,但却没有取得最终胜利,所以不能入选。至于空城计,诸葛亮带着两个童子,战胜司马懿二十万大军这事,小编只能说:电视剧看多了,这是演艺,是小说,不是历史。所以能的称上战役的,起码要上万人以上的规模。古语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大家心目中战争要胜利,就应该是以多打少,才有较大概率胜利的机会;但是,有没有以少胜多的战役呢?下面,小编就为您盘点一下这十场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TOP、9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瓜分去荆州的一部分。

双方实力对比:曹操23万,孙刘联军5万。结果:曹操北撤,损失过半。

TOP、8 白沟河之战

明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军大将军李景隆率军60万人,号称百万人,进抵白沟河,谋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燕王闻讯,率马步军20万人迎战。二十四日,燕师自苏家桥循河而进,遭到建文帝将平安所部万余人伏击,先锋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燕师死伤惨重,引军而退。次日,朱棣复率军渡河求战,平安所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降将陈亨中伤而逃。朱棣率精锐数干人冒矢突入阵中,杀伤建文帝军队甚众。是时,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出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燕王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几被瞿能所获。傍晚,瞿能复率兵搏战,俞通渊、指挥滕聚也领兵赴战,燕师惊惧。时适旋风骤起,吹折李景隆将旗,军中为之相视而动。遂乘机以精骑突出绕其后乘风纵火,挥师猛攻,斩杀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平安为朱能所败,建文帝军队溃散,死伤10余万人。燕师追至月样桥,再败其军,杀溺蹂躏死者数万人。李景隆率余众逃往济南。

双方实力对比:朱棣20万,李景隆60万。结果:李景隆60万几乎损失殆尽,朱棣取得决定性胜利。

TOP、7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形势图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蒲松龄的一幅著名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将项羽的破釜沉舟与勾践的卧薪尝胆并列。

双方实力对比:项羽五万,秦军四十万。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

TOP、6 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此战,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双方实力对比:朱元璋20万,陈友谅65万。结果:朱元璋以伤亡万余代价全歼陈友谅。

TOP、5萨尔浒之战

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结果:曹操招降了三十余万军队,整编为青州军。

TOP、4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双方实力对比:袁绍11万,曹操2万。结果: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TOP、3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双方实力对比:东晋8万,前秦80余万。结果:东晋以五千军队的伤亡换来了前秦的灭亡。

TOP、2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

双方实力对比:周武王5万,商纣王70万。结果:大胜。

TOP、1 护步达冈之战

史上最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金收国元年(辽天庆五年,1115年),得知黄龙府失守的消息,辽天祚帝率70万大军,几乎倾其全部兵力,企图一举消灭新生的金政权。当时金太祖只有 2万人,两军比例是1比35,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对抗战。完颜阿骨打认为,虽然辽兵数十倍于己,又来势汹汹,却是乌合之众,庸将怯兵,不足为惧。若是主动出击,成功有望。他为鼓舞军心,在众将士面前仰天大哭,说:“当初,我领你们起兵,是为了咱们不再受辽欺压,让女真人有个属于自己的国家。不想,天祚帝不肯容我,亲自来征讨。我们现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拼以死战,转危为安;另一条是你们抓我一个,献给天祚帝,杀我一族,投降契丹,或许能转祸为福。将士们听罢无不哭泣,决定与辽军决一死战。两军交战后,金军将士个个冲锋在前,杀出一条条血路。辽兵如潮水般,退潮又涨潮。正当两军打得正酣时,辽朝内部出现政治纷争,另立政权。天祚帝放弃这一消灭金军千载良机,回军自救。完颜阿骨打抓住良机,紧追猛打,终于在护步答冈追上辽军,与辽军短兵相接,左右包抄,辽军大败。此战,阿骨打歼灭辽军七十万,辽国主力尽灭。

双方实力对比:金国2万,辽国70万。结果:辽国70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金国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