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评丨对磷酸氯喹这样的抗疫“老药”应有兜底保障

东方时评丨对磷酸氯喹这样的抗疫“老药”应有兜底保障

  2020年2月1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连日来呼声很高的磷酸氯喹、阿比多尔被纳入其中,作为抗病毒治疗的试用药物。然而这两种药物,都属于有数十年历史名副其实的“老药”,由于是药企的“鸡肋”,或停产或少量生产。(据2月20日《财经》)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还在继续,科研专家们也在抓紧寻找能够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磷酸氯喹、阿比多尔两种“老药”重新走入公众视野,这证明了这些老药的价值,更是“老药新用”的最好实践。

  对抗疾病最理想的办法是能够对症下药,找到治疗的药物。但很多时候,特效药并不是那么容易发现的,因为药品临床使用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和动物实验,确保副作用最小。众所周知,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而像磷酸氯喹这样的“老药”用于临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药物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方面应该说更有保障,而且这些“老药”的价格一般也比较低,不但可以节约医保经费,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而对于公众而言,“老药”重装上阵、焕发生机,也有利于纠正看病必须用新药、用贵药的错误用药观念。

  磷酸氯喹、阿比多尔两种“老药”入选抗病毒试用药物,让我们有了重新审视“老药”价值的机会。但高兴之余,却难免有些遗憾,那就是“老药”和新药一样,存在产量与需求的矛盾。由于药价便宜,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高,药企不挣钱等因素,药企已经基本不生产此类“老药”,或者说,这些救命药并不是随便就能买得到的。而这种“老药”难求的局面其实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只不过这个问题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又集中暴露出来。

  老药物美价廉,花小钱治大病,理应成为临床的主要药品。可在医药市场上,此类“老药”由于药价便宜、利润低、不赚钱,结果变成了鸡肋,不但药企不爱生产,医院也不爱用。尤其是在存在药品提成和回扣的情况下,看病的医生更愿意选择那些高价的新药,而不愿意开如磷酸氯喹、阿比多尔这样的“老药”。恶性循环的后果就是“老药难寻”、老药停产。

  为解决低价老药的供应问题,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为低价药定价松绑,明确上百种低价药的生产企业可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定价。而2019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宣布,各部门正积极推进药品保供稳价工作,加强短缺药品集中生产和储备。有关部门认定3个药品生产企业联合体为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保障约60个易短缺药品的稳定生产供应。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短缺药品等生产供应保障能力建设,推进中央和地方两级常态短缺药品储备。这些举措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老药的生产和供应保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明明有药可吃,可却没有生产厂家或者市场供应不足,这无疑是最大的遗憾。特殊时期,我们当然可以采取措施让药企加大“老药”生产比重,满足市场供应。但在笔者看来,对于磷酸氯喹这样的“老药”更应该建立兜底保障机制,通过对企业生产进行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保持一定的市场供应量和临床使用量,只有这样,我们在急用时才不会“临时抱佛脚”,手忙脚乱。

*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