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案例研究:现代战争要求动员速度要快,战争储备要充足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局座对马岛战争动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撰写了大量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选择其中一些内容进行连载,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商船是战时海军兵力的战略预备队

海军武器装备具有技术复杂、品种繁多、建造周期长和造价高等特点。一般来说,即便是具有较强海军舰艇建造和出口能力的发达国家,舰艇、潜艇从预研、设计、建造到装备部队也要10—15年,航空母舰、核潜艇等重型武器装备则长达20—25年,就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光是建造一艘中型水面舰艇也要4—6年,大型舰艇则需6—10年。

再则,海军装备价格也十分昂贵,是其它任何军兵种装备所无法比拟的。以美国为例,一艘重型核动力航空母舰80年代造价达34亿美元,90年代就涨到了45亿美元。


导弹巡洋舰和驱逐舰8-11亿美元,攻击型核潜艇则达15亿美元。现代海军装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战时难以突击性大批量生产,平时又不便大量存储的发展趋势。因此,如果能有效地挖掘战时工业动员的潜力,并能充分利用民用商船的话,将是中和平战矛盾的一个重要选择。

动员案例研究:现代战争要求动员速度要快,战争储备要充足


历史经验证明,战争期间,商船不仅能作为海军舰队的重要支援力量,经过改装,还能直接参加海军作战,弥补战争损失,迅速扩大海军规模,成为海军兵力的一个强有力的战略预备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对战舰、特别是航空母舰的需求量猛增,所以各国竟相赶建航母。


即使如此,整个战争期间,各国建造的航母总数还不到30艘。但在战争期间,美国用商船改装了590万吨的舰船,其中,改装的航空母舰就超过了100艘。这些用商船改装的护航航母在战争中担任了反潜护航、飞机运载、训练支援乃至攻击作战等多种任务,战绩赫赫。


仅在1943年4月至1944年9月的一年半间,英、美护航航母便在大西洋和北极水域击沉德潜艇约60艘,在反潜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并部分地弥补了因战前估计错误造成的兵力不均衡问题。

动员案例研究:现代战争要求动员速度要快,战争储备要充足

美国海军博格级护航航空母舰巴恩斯号 (来源:美国海军)


(三)现代战争消耗高、破坏力大

战争从来就是财富和物资的巨大消耗,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储备作后盾,便无法维持战争,更不能获取军事上的胜利。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共消耗了1000万吨弹药,美国消耗了18760万吨燃料,相当于和平时期10—20年的消耗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新技术、高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使现代化战争的消耗量直线上升。英国赴马岛远洋作战,一艘巡洋舰以18节航速从本土到战区便耗油约8100吨;战争中实际作战时间仅36天,英国就耗资21.8亿美元,平均每天近3000万美元。


弹药消耗15000多吨,平均每人日7.25公斤,是二次大战中美军人均每日弹耗的15倍;油料消耗50万吨,人均日耗油280公斤,是二次大战中美军人均日耗油的25倍。此外,现代战争的破坏性大,设(装)备战损率高。马岛海战中,英国参战舰艇中损失了20%,阿根廷参战飞机中损失了38%。

动员案例研究:现代战争要求动员速度要快,战争储备要充足


这种较和平时期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大批量的装备和物质消耗,要求国家必须进行战时经济动员,否则无力维持战争和夺取战争的胜利。同时,现代战争又具有爆发突然、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因此更要求动员速度要快,战争储备要充足,物源要丰富。


马岛海战爆发后,英国的造船、航空与航天等军工企业只用两天时间便由平时转入战时生产;二次大战中,苏联在战争爆发后第二天就实行了弹药生产的动员计划,一周后便批准了一季度的国民经济总动员计划,使得苏联军事经济的实力开始迅速扩大。


——摘自1990年代

马岛海战动员案例研究

张召忠


动员案例研究:现代战争要求动员速度要快,战争储备要充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