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麦区遭受冻害带给我们的启示值得注意

我国黄淮海麦区和江淮麦区历史上都曾遭受过冻害。如湖北省1968年11月和12月平均气温12.6℃和7.6℃,比历年分别高1.1℃、1.9℃,而1969年1月和2月份降到1℃、-2℃,比历年分别低2.5℃、5.5℃,麦苗遭受严重冻害造成穗数和穗粒数减少。河南省1966年2月21~24日、3月5日发生过两次早春低温冻害;1962年4月2日在南阳地区,1974年在豫西,1983年在中南部的新蔡县等地发生低温冷害。安徽省1987年出现较大面积的冬季冻害,1995年出现早春冻害。江苏省1976年出现冬季冻害。经历了多年的冻害,人们总结得出,小麦冻害与寒潮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也与品种、播期和栽培管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防御冻害应采取以下一些对策措施。

黄淮海麦区遭受冻害带给我们的启示值得注意


1.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布局

我国黄淮海麦区北部宜种冬性品种,中部宜种冬性、半冬性品种,南部宜种半冬性品种。江淮之间麦区宜种半冬性品种和抗寒性较好的春性品种,亦可搭配种植春性品种。适宜种植春性品种的地区提早播种的地块也出现了严重冻害,过早播种多是因为早播抢墒(播晚了失墒,又无灌溉条件,只能干种等雨出苗),或农民为了播完外出打工而进行的。在这种形势下,江淮之间麦区和黄淮南部麦区应注意适当限制抗寒性差的春性品种的种植面积,避免冻害造成损失;使用抗冻性差的春性品种,农业技术部门应向农民说明播种适期和早播的严重危害。

黄淮海麦区遭受冻害带给我们的启示值得注意


2.按照品种冬春特性,合理安排播种期

2005年1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省调查,发现冻害严重的地块均是使用春性品种且过早播种而引起的。所以,在黄淮南部和江淮之间麦区容易发生寒潮降温的地区,选用小麦品种时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特性的品种,对小麦播种期做合理安排。要严格掌握春性品种在容易发生寒潮的地区播种的合理播种期,不要早播,以免冻害隐患。

黄淮海麦区遭受冻害带给我们的启示值得注意


3.培育壮苗,安全越冬

实践证明,小麦冬前壮苗的植株内有机养分积累多,分蘖节含糖量高,壮苗与旺苗、弱苗相比具有较强的抗寒力。即使在遇到不可避免的冻害情况下,其受害程度也大大低于旺苗和弱苗。培育壮苗的主要措施有培肥地力、适期播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和氮肥后移技术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