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因柳永而“三变”|世人皆知我风流,有谁可解真忧愁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风流倜傥,却潦倒一生。是真心“忍把浮名,换了浅唱低吟”,还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词因柳永而“三变”|世人皆知我风流,有谁可解真忧愁

不管怎么猜测,一个事实就是柳永对宋词的贡献很大,宋词的全面革新,柳永当属第一人。

先说说柳永其人

柳永,原名三变,中年后改名永。出生官宦世家早年过着典型的纨绔子弟生活,出入于歌楼酒肆、烟花柳巷,填词作曲,自比“白衣卿相”,还夸下海口“忍把浮名,换了浅唱低吟”,据说,这首词传到了当时皇帝仁宗那里,说此子既然不需要浮名,就去专门填词吧。后来,屡试不中,直到换了皇帝,到景佑元年考中进士,做了个叫屯田员外郎的小官,这在宋朝是个不管事的小小副职,故世称“柳屯田”。

后来柳永想在官场有所作为,就挖空心思作了一首《醉蓬莱》,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想博皇帝老儿欢喜,却未对相关情况了如指掌,出现了颂词与悼词的暗合,犯了大忌,“自此不复进用”。

宋词因柳永而“三变”|世人皆知我风流,有谁可解真忧愁

柳永一生两次得罪仁宗皇帝,毫无悬念的终身潦倒。但是,他在宋词艺术形式的创新上功不可没,《四库提要》中写道:

词至晚唐五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 。

归纳起来,恰有三变。

第一变:改变了词的体式格局

统观整个唐五代词,就体制而言,都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宋初的词人常用的仍旧是小令。

柳永则是大量创作慢词的第一人,他一生创作长调慢词一百二十五首,从根本上改变了小令一统天下的词坛格局,使慢词得以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使词体制容量扩大,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意境。

柳永创作的最长一首的慢词《戚氏》调,共达二百一十二字。

宋词因柳永而“三变”|世人皆知我风流,有谁可解真忧愁


第二变:改变了词的音乐体制

柳永自幼浪迹歌楼酒肆,熟音律,在扩大词的体式的同时,也创制了许多新的词调,完善了宋词的音乐体制。

柳永常常借旧为新,重新填词,赋予旧曲的新意,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雨霖铃】,或改调或分段,像【洞仙歌】【夜半乐】【安公子】等,都有柳永的改变或者完善的痕迹。

柳永还自创新曲,比如,【合欢带】【秋蕊引香】【临江仙引】【诉表情近】等等,在他的努力下,宋词出现了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相得益彰的时期。清代陈锐在《褒碧斋词话》中对柳永评价非常高。

词源于诗,而流为曲,如柳三变,纯乎其为词矣。

宋词因柳永而“三变”|世人皆知我风流,有谁可解真忧愁


第三变:改变了词的审美取向

宋词由“雅”到“俗”的转变是一种必然。虽然根本原因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所致,但经济基础不会直接引起审美观念的改变,其中,柳永起了引领的作用。

柳永独一无二的生活经历,让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市民大众的生活与情感有着真切的体验,他一改文人词的路数,创作了大量满足市民大众审美需求的“俗”词。这些词作,曲调新鲜音律婉切,感情朴素自然,引起了大众情感的共鸣。

宋词因柳永而“三变”|世人皆知我风流,有谁可解真忧愁

宋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的话语,就可见一斑。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总结:世人皆知我风流,谁人能解我忧愁

柳永的一生,是孤苦寥落的一生,他以三变之名,促进了宋词的“三变”,影响了整个宋词的发展。郑振铎就认为:

东坡词虽取境取意与柳七绝异,然在奔放铺叙一方面,当也是暗受耆卿势力的笼罩的。

最后,用柳永的《蝶恋花》结尾吧,也算是一种遥祭,虽微不足道却心意真切。

宋词因柳永而“三变”|世人皆知我风流,有谁可解真忧愁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