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明”師:新教師、老教師都應該這樣做

做一名“明”師

明可以理解為明白、高明,俗話說“師傅不明弟子愚”,我們都要努力成為一名“明”師。


做一名“明”師:新教師、老教師都應該這樣做


一、備課要明。

1.認真研究教材

備課要從研究教材開始。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有一句名言:“把備課當成研究”。

備課最能考察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也是我們的能力快速提升的一個重要的渠道。於漪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要經歷三次備課。

第一次備課不看任何參考書、資料和教參,全憑自已的理解對教材進行一次整體把握。為了節約時間,我們可以在草稿紙上寫一個簡案。

第二次備課廣泛收集各種參考文獻資料,看看名師、教育專家是如何授課和對教材進行分析的,同時思考三個問題:

(1)哪些問題參考材料上想到了,我也想到了。

(2)哪些問題參考材料上想到了,我沒想到。

(3)哪些問題參考材料上沒有想到,我想到了。

第三次備課是在上一個平行班之後,總結經驗,進行教學反思之後再備一次課。(我們學校的語文老師基本帶一個班,沒有機會上第二次,老師可以把上課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及時記錄下來,以便下次課進行調整。)

有人將此總結為:三個關注,兩次反思。三個關注即關注自已、關注理念、關注學生。兩次反思即理念反思和行為反思。

2017年11月,教育部頒佈了《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該指導標準針對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給予了明確的指導。

以閱讀教學領域為例:

圍繞課文的教學解讀這一核心能力下,制定了四條能力指標。

1.能按讀者的常態閱讀方式理解和感受文本並反思自己的閱讀過程和閱讀方法。

2.能以專業的態度分析文本,依循體式特徵梳理文本的關鍵點。

3.能從學生的角度閱讀課文,揣摩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或困難,判斷學生理解和感受的疑難處。

4.能根據學段、年級和單元,按照定篇、例文、樣本、用件等課文類型對課文的教學功能予以定位。


做一名“明”師:新教師、老教師都應該這樣做


2.善於反思

葉瀾教授曾提出這樣的觀點:一個教師寫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一定能成為優秀教師。

(1).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

記錄下自己的課堂得失,逐漸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如果每節課都是“穿新鞋走老路”,不少教師之所以感到無話可說,原因在於寫作前沒有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

(2). 要有系統的思想。

許多教師的反思隨即性很強,往往是今天想到這點就寫這點,明天看到那點就思考那點,“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既孤立、零散不成系統,又沒有主題統領。從一些教育敘事、案例觀察來看,他們只是微觀、單向地解決一些教育、教學問題,給人一種散亂之感,就好比“珍珠”沒有串成一條項鍊,很難發揮整體效益。

(3). 三是反思要有深層思考、要有理論支撐。

我們要多讀書,尤其是理論方面的書籍,墊高自己的理論修養。拒絕理論,就是拒絕進步!

俗話說:理論並不能烤熟麵包,但是可以讓麵包更有味。


做一名“明”師:新教師、老教師都應該這樣做


3.把握學情

俗話說,備課備兩頭,另一頭是學生。

王榮生教授曾說,教師在把握學情的時候多數情況下為想當然。

摸清學情的方法,可以是課前談話,課前的測試,收集學生的疑難問題等。但是由於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每節課前都這樣去做。那麼我們也可以通過以下的手段來了解學情。

(1)通過複習瞭解。比如複習默寫生字詞語、背誦相關內容或重要知識點提問,瞭解哪些同學瞭解哪些學生比較用功、掌握較好,哪些同學存在問題,存在哪些問題,是學習態度問題還是記憶力、記憶方法的問題,對於有問題的同學,我們要牢記於心成為關注對象。

(2)關注學生平時的表現,課堂表現,在家的表現,全面瞭解做到心中有數,方可因材施教。把學生的學情做成檔案,我們就可以根據我們平時掌握的學情去推論他的學習意志、學習品質。比如,我們班有一個學生對於易讀錯的重點字詞掌握得比較差,這些字詞在課堂上都作為重點要讀很多遍,但是第二天檢查的時候他依然還會讀錯不少。這個學生在這個方面的知識的缺陷,就要引起我們的隨時留意。還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讓學生回答問題,瞭解學生的知識層次、思維層次、表達能力層次等,這些都是我們瞭解學情的方法。瞭解學情之後教師儘可能給學生提供一些幫助,幫助學生克服這些方面的困難。

當然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學生,我們也不要在頭腦中形成對這類學生的刻板印象,只要他們有一點進步我們就要表揚他們。


做一名“明”師:新教師、老教師都應該這樣做


二、上課要明

備課只是對課堂流程及所要教授內容的一種假想,學生是動態的,我們的課堂也是一種動態的平衡。

1.密切關注學生的動態,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小學生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時間比較短,要密切關注學生在上課時的狀態,是真聽課還是假聽課?或者是沒有聽課?於永正老師說,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了,你還在講,是一種不明智的做法。當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時要及時調整好自己的教學方向或教學行為。或通過穿插故事,小幽默,或邊聽邊寫或說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我們的教學要面向所有學生。

課堂的教學要面向所有的學生,促進所有學生的發展。

我們不能被課堂假熱鬧的現象所迷惑,假熱鬧錶面上看學生讀的聲音洪亮,討論的熱烈,課堂充滿歡聲笑語,師生和諧融洽,也可能實際上學生的思想出於放散羊的狀態,不思考、懶得思考,教師不能把希望都寄託在少數幾個優生身上,他們回答問題聲音洪亮,表達清晰,邏輯思維較好,這往往會造成一種假象,老師會進而推測所有同學聽完之後都會了,其實還有很多同學沒有聽懂,或聽懂了沒法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這也是一種沒有聽懂的狀態。

總之,少數幾個人表演的課堂不是真正的課堂,而是一種病態的課堂,因為多數同學都是犧牲品。

我們初次接觸教學,多數老師都想和學生保持一定的親密關係,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往往會導致局面無法收拾,因為學生不是我們理想中的樣子——身體端正的坐著,兩眼放光期待著你。

現實教學中很少有這樣的場景出現,除非課設計的非常精彩。

所以,課堂一定要面向所有同學,對於基礎較為薄弱的同學,課堂教學要小步走、小坡度,讓每位同學都能跳一跳夠得著,在他們最近發展區進行教學。讓每位孩子都能體驗成功。這也是徐校的一貫的理念。


做一名“明”師:新教師、老教師都應該這樣做


3.給後進生多些關愛

後進生後進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敗,這些孩子的家長從嬰兒出生一直到現在就沒有認真地進行過教育,導致孩子越來越大,教育力不從心,只能寄希望於學校和老師。

說實在的,這些孩子老師基本上也是無能為力的,他們的習慣性格在0~6歲的時候就已經基本養成。

蒙臺梭利曾撰文呼籲政府官員,給嬰幼兒提供教育的幫助。設想如果政府或家庭從嬰兒出生時就給予他們正確的教育,這些兒童多半都會成為社會的棟樑,像卡爾威特一樣。卡爾維特出生的時候有些痴呆,但是他父親從嬰兒時期就進行正確的教育,他認為只要實施正確的教育,每個兒童都可以成為天才,卡爾威特就是這樣的天才,14歲的少年博士。

後進生多半是家長無條件管束的孩子,教師能做的就是多給他們一些溫暖,多在他們身上花些時間和精力,後進生之所以後進多半是缺乏閱讀,所以蘇霍姆林斯基就說不能僅僅就針對他的薄弱科目進行補差,這樣可能會越補越差,而應該讓他們進行廣泛的閱讀。

的確,閱讀對一個孩子來說太重要了,這些後進生多半也是很少閱讀的,他們不閱讀,許多知識甚至是常識道理他們都不懂,所以讓一個孩子愛上閱讀,教師功德無量。教師可以給他們推薦相關的書籍,這些書籍要符合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


做一名“明”師:新教師、老教師都應該這樣做


三、作業和輔導要明

作業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的途徑之一,輔導能夠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1.科學合理的佈置作業。

我們學生的語文作業包括1、2、3、4號本,大小冊,習字冊,家校聯繫本共8種作業。除了3、4號本是作文不需要每天都處理之外,其他六種作業教師每天都要批閱。在批閱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作業的對錯,還要關注學生的書面書寫等問題,有時候寧可讓他們做的慢一些,也要把書寫關抓牢。

作業要科學合理地佈置,可以嘗試分層佈置作業,對於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適當佈置一些拓展性的題目,基礎薄弱的同學可以做一些基礎類的作業,如語文的默寫、背誦作業。

總之作業量要適中,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則,能讓他們在學校裡完成的作業就在學校裡完成,在學校裡做一分鐘趕得上他在家裡的十分鐘。不讓他們做過多的重複性的低效率的作業,而是引導他們多讀書。


2.錯題集中訂正與單獨訂正。

有經驗的教師都比較重視錯題的訂正,錯題是學生知識的盲區,通過分析學生的錯誤答案可以推知他們在知識方面、思維方面的缺陷,幫助他們彌補缺漏。有些類型的題目,如果學生出現大面積的錯誤,要麼是學生的知識面窄,要麼是老師沒有講解透徹,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對於少數同學的少數錯題,可以課後單獨輔導,這些同學往往都是後進生。

由於小學生,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學生,書寫速度較慢,有的不能完全記錄下老師的答案,比較省便的方法是,教師講完之後把答案投射到投影儀上讓學生抄寫,抄完之後學生自己再讀兩遍以加深印象。對於開放性的題目,應該由學生自由討論,拓寬學生的思路,不必拘泥參考答案。

部分後進生的錯題可能較多,就是要抽出時間有耐心地幫助他們題題過關,並讓他們熟記做錯了內容。大小冊上的有些題目,有思考的難度,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也不妨參考這些題目,並把它們融入到課文的講解中去,這樣就降低了學生在做題時候的思考難度,不然學生在做題時,答案五花八門,無法批改,還要重新花時間來講解,既耽誤時間又降低了學習效率。

3.緊盯後進生防止不及格。

班級中最值得牽掛的人是後進生,他們做題的答案,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你猝不及防,要清楚後進生後進的原因是什麼後進在哪些地方,老師最好做一些筆記做成檔案,如有的後進生回家,不能及時完成作業,有的後進生做事做作業很磨蹭,做兩分鐘就要玩手指,玩筆等不良行為,有的後進生很努力,但是成績就是上不去。不同的情況要不同對待,比如對於磨蹭的後進生,老師只能1對1的去盯著,時時耳提面命,當他走神的時候及時提醒,對於很努力的後進生要多鼓勵,交給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等,總之後進生提高成績,班級的均分就會提高,及格率就可以提高,要提防不及格的學生。


做一名“明”師:新教師、老教師都應該這樣做


四、閱讀與寫作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凡是名師無一不強調教師讀書的重要作用。我這裡重點提2位老師,他們的做法給我了很大的震撼。高子陽建立自己的閱讀體系,包括專業類書籍,文學作品。

(一)、“251”識字教學體系專業閱讀

我認為,小學階段,學生要學的2500個漢字,我一定要懂每一個,也就是說該把2500個漢字一一教活。於是,我購買了這些書,每教一個字,就這麼讀著:

1.《漢字源流字典》

2.《漢字圖解字典》

3.《漢語大字典》

(二)、“1525+N”或“3211”整本書教學體系專業閱讀

要想讓自己的孩子與學生愛上童書,我必須愛上這些書。從2004年春季開始,我瘋狂般的購買及閱讀了二三千本圖畫書、橋樑書與純文字的經典童書。我建立起了自己的這個閱讀體系:

最近,我又做了調整,開始了“3211”整本書讀寫小實驗:

1. 每週讀“3本”繪本;

2. 2.每週讀“2”本橋樑書;

3. 3.每週讀“1”本較厚的書;

4. 4.每週寫“1”篇小文章。

(三)、教育報刊之閱讀

每一年我都自費訂閱10多種雜誌,從工作至今沒有停止。我為什麼這麼做?有以下幾個原因:

2.看優秀教師們在幹什麼,以督促自己必須幹(在閱讀中,會立即發現哪些名師還在幹,哪些名師早就不幹了,哪些名師真的走了,哪些新名師出來了);

3.新的理念是什麼?哪些東西是舊的?這樣就可以清楚自己的研究是落後的,還是適時的,還是前衛的。

(四)、無體系的休閒式閱讀

每一年,最起碼要讀幾本與語文教育教學不太相關的書。比如莫言、家書、茅盾文學獎作品、年度名家散文、《貨幣戰爭》等。

(五)、教育、心理、管理等名著的長期閱讀

這些書必須讀!因為我是老師,不能放棄自己理論閱讀。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定期的報告,無論如何都得讀。《陶行知全集》我啃下來過……有人說理論無所謂,我們能上好課就行。國外有句諺語:理論不能烤熟悉麵包,但能讓麵包更有味兒。理論不能讓你上好課,但能讓上課更有味兒,更有原創味兒。

所以,一年下來,每個月怎麼得讀起碼一本這方面的書。

管建剛,每天堅持寫一點。他的兩句話我很受啟發,每天逼自己寫1000字的文章,每天留下一個故事,他以每年出一本書甚至是兩本書的速度讓人驚歎。這些書都是他每天堅持寫的結果。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閱讀與寫作。網絡上有一句話,你想你孩子的老師是什麼樣的老師,那你就成為那樣的老師。


做一名“明”師:新教師、老教師都應該這樣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