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明”师:新教师、老教师都应该这样做

做一名“明”师

明可以理解为明白、高明,俗话说“师傅不明弟子愚”,我们都要努力成为一名“明”师。


做一名“明”师:新教师、老教师都应该这样做


一、备课要明。

1.认真研究教材

备课要从研究教材开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把备课当成研究”。

备课最能考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也是我们的能力快速提升的一个重要的渠道。于漪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经历三次备课。

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资料和教参,全凭自已的理解对教材进行一次整体把握。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可以在草稿纸上写一个简案。

第二次备课广泛收集各种参考文献资料,看看名师、教育专家是如何授课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同时思考三个问题:

(1)哪些问题参考材料上想到了,我也想到了。

(2)哪些问题参考材料上想到了,我没想到。

(3)哪些问题参考材料上没有想到,我想到了。

第三次备课是在上一个平行班之后,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之后再备一次课。(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基本带一个班,没有机会上第二次,老师可以把上课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下次课进行调整。)

有人将此总结为:三个关注,两次反思。三个关注即关注自已、关注理念、关注学生。两次反思即理念反思和行为反思。

2017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该指导标准针对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给予了明确的指导。

以阅读教学领域为例:

围绕课文的教学解读这一核心能力下,制定了四条能力指标。

1.能按读者的常态阅读方式理解和感受文本并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

2.能以专业的态度分析文本,依循体式特征梳理文本的关键点。

3.能从学生的角度阅读课文,揣摩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判断学生理解和感受的疑难处。

4.能根据学段、年级和单元,按照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等课文类型对课文的教学功能予以定位。


做一名“明”师:新教师、老教师都应该这样做


2.善于反思

叶澜教授曾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教师写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

(1).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

记录下自己的课堂得失,逐渐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如果每节课都是“穿新鞋走老路”,不少教师之所以感到无话可说,原因在于写作前没有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2). 要有系统的思想。

许多教师的反思随即性很强,往往是今天想到这点就写这点,明天看到那点就思考那点,“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既孤立、零散不成系统,又没有主题统领。从一些教育叙事、案例观察来看,他们只是微观、单向地解决一些教育、教学问题,给人一种散乱之感,就好比“珍珠”没有串成一条项链,很难发挥整体效益。

(3). 三是反思要有深层思考、要有理论支撑。

我们要多读书,尤其是理论方面的书籍,垫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

俗话说:理论并不能烤熟面包,但是可以让面包更有味。


做一名“明”师:新教师、老教师都应该这样做


3.把握学情

俗话说,备课备两头,另一头是学生。

王荣生教授曾说,教师在把握学情的时候多数情况下为想当然。

摸清学情的方法,可以是课前谈话,课前的测试,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等。但是由于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每节课前都这样去做。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的手段来了解学情。

(1)通过复习了解。比如复习默写生字词语、背诵相关内容或重要知识点提问,了解哪些同学了解哪些学生比较用功、掌握较好,哪些同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是学习态度问题还是记忆力、记忆方法的问题,对于有问题的同学,我们要牢记于心成为关注对象。

(2)关注学生平时的表现,课堂表现,在家的表现,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方可因材施教。把学生的学情做成档案,我们就可以根据我们平时掌握的学情去推论他的学习意志、学习品质。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对于易读错的重点字词掌握得比较差,这些字词在课堂上都作为重点要读很多遍,但是第二天检查的时候他依然还会读错不少。这个学生在这个方面的知识的缺陷,就要引起我们的随时留意。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思维层次、表达能力层次等,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学情的方法。了解学情之后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方面的困难。

当然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我们也不要在头脑中形成对这类学生的刻板印象,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我们就要表扬他们。


做一名“明”师:新教师、老教师都应该这样做


二、上课要明

备课只是对课堂流程及所要教授内容的一种假想,学生是动态的,我们的课堂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1.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小学生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时间比较短,要密切关注学生在上课时的状态,是真听课还是假听课?或者是没有听课?于永正老师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了,你还在讲,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当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方向或教学行为。或通过穿插故事,小幽默,或边听边写或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我们的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

课堂的教学要面向所有的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我们不能被课堂假热闹的现象所迷惑,假热闹表面上看学生读的声音洪亮,讨论的热烈,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师生和谐融洽,也可能实际上学生的思想出于放散羊的状态,不思考、懒得思考,教师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少数几个优生身上,他们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表达清晰,逻辑思维较好,这往往会造成一种假象,老师会进而推测所有同学听完之后都会了,其实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听懂,或听懂了没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也是一种没有听懂的状态。

总之,少数几个人表演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而是一种病态的课堂,因为多数同学都是牺牲品。

我们初次接触教学,多数老师都想和学生保持一定的亲密关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往往会导致局面无法收拾,因为学生不是我们理想中的样子——身体端正的坐着,两眼放光期待着你。

现实教学中很少有这样的场景出现,除非课设计的非常精彩。

所以,课堂一定要面向所有同学,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课堂教学要小步走、小坡度,让每位同学都能跳一跳够得着,在他们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让每位孩子都能体验成功。这也是徐校的一贯的理念。


做一名“明”师:新教师、老教师都应该这样做


3.给后进生多些关爱

后进生后进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这些孩子的家长从婴儿出生一直到现在就没有认真地进行过教育,导致孩子越来越大,教育力不从心,只能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

说实在的,这些孩子老师基本上也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的习惯性格在0~6岁的时候就已经基本养成。

蒙台梭利曾撰文呼吁政府官员,给婴幼儿提供教育的帮助。设想如果政府或家庭从婴儿出生时就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这些儿童多半都会成为社会的栋梁,像卡尔威特一样。卡尔维特出生的时候有些痴呆,但是他父亲从婴儿时期就进行正确的教育,他认为只要实施正确的教育,每个儿童都可以成为天才,卡尔威特就是这样的天才,14岁的少年博士。

后进生多半是家长无条件管束的孩子,教师能做的就是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多在他们身上花些时间和精力,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多半是缺乏阅读,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就说不能仅仅就针对他的薄弱科目进行补差,这样可能会越补越差,而应该让他们进行广泛的阅读。

的确,阅读对一个孩子来说太重要了,这些后进生多半也是很少阅读的,他们不阅读,许多知识甚至是常识道理他们都不懂,所以让一个孩子爱上阅读,教师功德无量。教师可以给他们推荐相关的书籍,这些书籍要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


做一名“明”师:新教师、老教师都应该这样做


三、作业和辅导要明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的途径之一,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1.科学合理的布置作业。

我们学生的语文作业包括1、2、3、4号本,大小册,习字册,家校联系本共8种作业。除了3、4号本是作文不需要每天都处理之外,其他六种作业教师每天都要批阅。在批阅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作业的对错,还要关注学生的书面书写等问题,有时候宁可让他们做的慢一些,也要把书写关抓牢。

作业要科学合理地布置,可以尝试分层布置作业,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适当布置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做一些基础类的作业,如语文的默写、背诵作业。

总之作业量要适中,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能让他们在学校里完成的作业就在学校里完成,在学校里做一分钟赶得上他在家里的十分钟。不让他们做过多的重复性的低效率的作业,而是引导他们多读书。


2.错题集中订正与单独订正。

有经验的教师都比较重视错题的订正,错题是学生知识的盲区,通过分析学生的错误答案可以推知他们在知识方面、思维方面的缺陷,帮助他们弥补缺漏。有些类型的题目,如果学生出现大面积的错误,要么是学生的知识面窄,要么是老师没有讲解透彻,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少数同学的少数错题,可以课后单独辅导,这些同学往往都是后进生。

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书写速度较慢,有的不能完全记录下老师的答案,比较省便的方法是,教师讲完之后把答案投射到投影仪上让学生抄写,抄完之后学生自己再读两遍以加深印象。对于开放性的题目,应该由学生自由讨论,拓宽学生的思路,不必拘泥参考答案。

部分后进生的错题可能较多,就是要抽出时间有耐心地帮助他们题题过关,并让他们熟记做错了内容。大小册上的有些题目,有思考的难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不妨参考这些题目,并把它们融入到课文的讲解中去,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在做题时候的思考难度,不然学生在做题时,答案五花八门,无法批改,还要重新花时间来讲解,既耽误时间又降低了学习效率。

3.紧盯后进生防止不及格。

班级中最值得牵挂的人是后进生,他们做题的答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你猝不及防,要清楚后进生后进的原因是什么后进在哪些地方,老师最好做一些笔记做成档案,如有的后进生回家,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有的后进生做事做作业很磨蹭,做两分钟就要玩手指,玩笔等不良行为,有的后进生很努力,但是成绩就是上不去。不同的情况要不同对待,比如对于磨蹭的后进生,老师只能1对1的去盯着,时时耳提面命,当他走神的时候及时提醒,对于很努力的后进生要多鼓励,交给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等,总之后进生提高成绩,班级的均分就会提高,及格率就可以提高,要提防不及格的学生。


做一名“明”师:新教师、老教师都应该这样做


四、阅读与写作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凡是名师无一不强调教师读书的重要作用。我这里重点提2位老师,他们的做法给我了很大的震撼。高子阳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包括专业类书籍,文学作品。

(一)、“251”识字教学体系专业阅读

我认为,小学阶段,学生要学的2500个汉字,我一定要懂每一个,也就是说该把2500个汉字一一教活。于是,我购买了这些书,每教一个字,就这么读着:

1.《汉字源流字典》

2.《汉字图解字典》

3.《汉语大字典》

(二)、“1525+N”或“3211”整本书教学体系专业阅读

要想让自己的孩子与学生爱上童书,我必须爱上这些书。从2004年春季开始,我疯狂般的购买及阅读了二三千本图画书、桥梁书与纯文字的经典童书。我建立起了自己的这个阅读体系:

最近,我又做了调整,开始了“3211”整本书读写小实验:

1. 每周读“3本”绘本;

2. 2.每周读“2”本桥梁书;

3. 3.每周读“1”本较厚的书;

4. 4.每周写“1”篇小文章。

(三)、教育报刊之阅读

每一年我都自费订阅10多种杂志,从工作至今没有停止。我为什么这么做?有以下几个原因:

2.看优秀教师们在干什么,以督促自己必须干(在阅读中,会立即发现哪些名师还在干,哪些名师早就不干了,哪些名师真的走了,哪些新名师出来了);

3.新的理念是什么?哪些东西是旧的?这样就可以清楚自己的研究是落后的,还是适时的,还是前卫的。

(四)、无体系的休闲式阅读

每一年,最起码要读几本与语文教育教学不太相关的书。比如莫言、家书、茅盾文学奖作品、年度名家散文、《货币战争》等。

(五)、教育、心理、管理等名著的长期阅读

这些书必须读!因为我是老师,不能放弃自己理论阅读。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定期的报告,无论如何都得读。《陶行知全集》我啃下来过……有人说理论无所谓,我们能上好课就行。国外有句谚语:理论不能烤熟悉面包,但能让面包更有味儿。理论不能让你上好课,但能让上课更有味儿,更有原创味儿。

所以,一年下来,每个月怎么得读起码一本这方面的书。

管建刚,每天坚持写一点。他的两句话我很受启发,每天逼自己写1000字的文章,每天留下一个故事,他以每年出一本书甚至是两本书的速度让人惊叹。这些书都是他每天坚持写的结果。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阅读与写作。网络上有一句话,你想你孩子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老师,那你就成为那样的老师。


做一名“明”师:新教师、老教师都应该这样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