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為什麼逃不過被殺?

看海382


軍事家,韓信怎麼也預想不到,戎馬一生最後死在婦人之手。其軍事上的優秀才華與政治上的不成熟形成了鮮明對比。韓信本身的弱點和過錯是一方面,但主要原因還是漢初的統治者,為消除異己,達到穩固自己統治的目的而採取的手段,他的死具有悲劇性和必然性。

一,性格上的不成熟

韓信處於秦末漢初的過渡階段,出身貧賤,年輕時生活困頓,曾受漂母贈飯之恩,也受過屠戶之子胯下之辱,經歷坎坷。年少的經歷,促使他形成錙銖必較的性格。

韓信是春秋戰國時期人物的縮影,那就是講究恩義,同時支持,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春秋之風;然而,新建成的大漢王朝創立者,卻是個雄才大略,不拘小節,可以說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韓信恰恰預估錯了這點,他想要成為劉幫共分天下的春秋士人,劉幫想要的卻是聽話的臣子。

二、政治思想的落後

皇帝與臣子的矛盾與對抗,延續了幾千年的歷史,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是為了穩固皇權,沒有皇帝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權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千年不變的定律。而韓信企圖與皇帝平分天下,擺脫自己臣子的地位,這是不為皇權所容忍的。古代政治體系都是為皇權服務的。韓信到封為淮陰侯後,與降侯周勃,潁陰侯灌嬰,舞陽侯樊噲等同侯,感到羞恥,居功恃才,不知道謙讓,不知明哲保身,這是為人臣子的大忌,自然招致統治者的猜忌。

三、卓越的軍事才能

韓信的軍事才能堪稱“國士無雙”,同為漢初三傑的蕭何,在劉幫面前評價韓信:“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如此顯赫的功績,封無可封,功高震主。劉幫作為皇帝,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尤其是持兵戈者,誰能放心?

太史公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能庶幾哉,於漢家勳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的確,韓信幫劉幫逐鹿中原,成就帝業的過程,屢建奇功,戰功赫赫,連劉幫自己說“連萬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但最後不免死於呂后之手。劉禹錫在韓信廟中寫道:“將略兵機命世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世人言:狡兔死,走狗烹,說的就是韓信吧。

韓信之死留給後世的影響足深遠的。




風雲淡


韓信為什麼逃不過被殺?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幫助劉邦平定天下的淮陰侯韓信,最終也沒有逃過文種的下場,被呂后誘殺於長安長樂宮,並被滅三族。

韓信為什麼逃不過被殺?這裡面有一定的必然性,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一、分封制開歷史倒車,韓信淪為歷史倒退的“祭品”

韓信之死,根子在於分封制!

周朝的分封制延續了近800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被終結,秦朝全面實行郡縣制。秦朝二世而亡後,項羽又復辟了分封制,結果四年後被劉邦再次統一。劉邦統一全國後,實行了的是分封制與郡縣制相結合的帝制。

韓信是六國貴族後裔,對分封制有濃厚的依戀情結。他帶兵平定齊地後,就寫信給劉邦要求封他為假齊王,劉邦為了拉攏他,封了他真齊王。但項羽被消滅後,劉邦很快解除了韓信的兵權,並改封韓信為楚王,後又降為淮陰侯。漢11年春,韓信因涉嫌謀反,被滅三族。

韓信之死,表面上是死於劉邦和呂后的猜忌,根子是死於“分封制”和“統一集權帝制”的衝突上,韓信是分封制復辟的“祭品”。

從歷史發展規律來看,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是歷史的進步。社會制度和社會形態發生重大改變後,相關的政治制度必須進行相應的變革,以適應新的社會制度發展的需要。

奴隸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交通不發達,周天子的中央政府控制力有限,無法對大面積的國土進行掌控,因此實行分封制,周天子與諸侯們共同掌管天下。

分封制的最大弊端就是諸侯容易做大,當中央政府對諸侯失去節制能力時,就會導致國家分裂,進而引發動亂,民生凋弊,社會倒退。周王朝自周武王分封后,從西周周夷王開始,對諸侯的控制和約束就下降了,東周以後,更是禮崩樂壞,日漸衰微,諸侯爭霸、兼併不斷,國家經歷了近500年才重歸一統。

“分封”導致“分裂”的根本原因是“分權”,封建社會為了解決這一弊端,就必須實行“集權”,與集權相配套的就是郡縣制。

劉邦要實現“集權”,就必須控制“分封”或者消滅分封。由於分封的歷史慣性,在漢初劉邦是實行分封和郡縣相結合的制度,這是根據當時的情況做出的權宜之計。

但是從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趨勢來看,“分封制”作為歷史的倒退,是必然要退出歷史舞臺的。堅持分封的王朝,不是出現分裂,就是會引發內亂。而享受分封的諸侯王,除了少數善終外,絕大多數淪為分封制這一歷史倒退現象的“祭品”:

  • ——項羽分封后,當年就發生內亂,五年後,項羽分封的18路諸侯王,除了劉邦當皇帝,衡山王后改封為長沙王的吳芮善終外,包括項羽在內的其餘16個諸侯王全部死於非命。

  • ——劉邦建國前後封了7個異姓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信、長沙王吳芮、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藏荼。除了趙王張耳早逝、長沙王吳芮以外,五個異姓王被滅族4個,韓王信和繼任的燕王盧綰外逃匈奴。

  • ——劉邦封的同姓王,親兒子除了代王劉恆成為漢文帝,其它封王的兒子都未得善終。到了漢景帝時還引發七國之亂。

  • ——呂后大封諸呂為諸侯王,呂后死後,呂氏被滅族。呂氏女子嫁給劉氏子孫生的孩子都無法倖免於難。

  • ——西晉司馬炎篡奪曹魏政權後,同樣大封同姓諸侯王。最終引發八國之亂,最後只有東海王司馬越活了下來,其它七王全部慘死。更讓人無語的是,八王之亂引發五胡亂華,中國陷入了近300年的長期南北大分裂狀態。

  • ——成吉思汗橫掃亞歐後建立大蒙古國,並分封四大汗國。但在蒙哥死後,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只是名義上承認元朝為宗主國,事實上是四個獨立國家,四個國家之間還經常發動戰爭。

綜上分析,除了蒙古四大汗國以外,分封制下的諸侯王大多沒有好下場,能善終是僥倖,不能善終的才是常態。韓信作為一方諸侯王,最後落得身首異處,也是歷史發展客觀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二、韓信的忠誠度並不高,坐地起價引發秋後算帳

作為君主而言,分封也好,託孤也好,最大的擔心是諸侯或重臣忠誠度出問題,這樣往往會雞飛蛋打一場空,不僅起不到分封或託孤的效果,還會禍及子孫或江山社稷。魏明帝曹叡臨死前將曹芳託孤給司馬懿,結果司馬懿篡奪了曹魏江山,這是最典型的案例。

劉邦剪除異姓王也是擔心異姓王忠誠度不足而禍及子孫及劉氏江山,而這一幫異姓王忠誠度又確實需要打問號,韓信在楚漢戰爭中的表現就讓劉邦不放心。

首先,韓信兩次背主。

韓信本來投奔項梁的,未被任用;項梁死後,劃歸項羽,好不容易混了個郎中,多次向項羽提出軍事建議,項羽都不採納。滅秦後,項羽大封天下為18路諸侯,劉邦被封漢王,離開關中去漢中,項羽東返彭城,韓信這時從項羽處逃離,追隨劉邦入漢中。

韓信被劉邦任命為連敖,因違反軍令差點被殺死,幸虧夏侯嬰救了他,又被任命為治粟都尉,不久又逃亡,被蕭何月下追回。

韓信兩次背主,“打工”心態暴露無疑,人生經驗豐富的劉邦對此是心知肚明的,哪個打工者會對老闆絕對忠誠?

其次,韓信在劉邦危難時,多次見死不救,引起劉邦不滿。

劉邦彭城被項羽擊敗後,逃到滎陽與項羽對峙,在取得京索之戰勝利後,分兵一路,讓韓信、張耳率領,討伐其它諸侯。韓信用計,破魏、滅代,連戰連捷。這個時候劉邦在滎陽與項羽交戰不利,士卒損耗較大,韓信沒有及時救援劉邦,軍隊精銳被劉邦強行調走一部分。

劉邦在滎陽兵盡糧絕,被楚兵圍困,幸虧紀信逛楚,才讓劉邦逃得一命。這個危急時刻,韓信也沒有伸出援手。

劉邦在成皋被圍後,只有自己和夏侯嬰逃出,二人一路向北,來到韓信軍營,強行奪取了韓信的主力部隊,回來繼續和項羽死掐。命令兵微將寡的韓信去攻打齊國,可見劉邦的內心極不滿意。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脩武。自稱使者,晨馳入張耳、韓信壁,而奪之軍。乃使張耳北益收兵趙地,使韓信東擊齊。漢王得韓信軍,則復振。

其三,韓信關鍵時候坐地起價,公然討要齊王,活脫脫一副“奸商”嘴臉。

韓信身為兵仙,兵少兵弱都難不倒他。他乘酈食其說服齊國放鬆警惕的時刻,出其不意攻破齊國,害得酈食其被齊王田廣處死。隨後,韓信又在濰水擊破20萬楚軍,斬殺了項羽帳下第一大將龍苴。

韓信平定河北和齊地後,按道理應該將主力去馳援劉邦。結果這個傢伙不僅按兵不動,還派使者去請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惹得劉邦破口大罵。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經張良、陳平提醒,劉邦知道韓信這時候不能得罪,於是就派張良去齊地封韓信為真齊王,讓他儘快帶兵過來協且劉邦破楚。

韓信被封為齊王后,依然不發兵來救劉邦,劉邦打不嬴項羽,只得與項羽簽訂鴻溝協議,騙項羽放回劉太公和呂雉。項羽引兵東歸,劉邦聽從張良、陳平之計,撕毀和議,率兵追擊項羽,又被項羽打敗,只得在固陵堅守。派人召韓信、彭越來會戰,二人不聽。沒辦法只得採用張良的計謀,分封大量的土地給他們,韓信、彭越分到土地才答應出兵。後來就是著名的垓下之戰,項羽兵敗後自刎烏江,楚漢戰爭結束。

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刻,韓信不僅不發兵救援劉邦,而且還坐地起價,封王了還不滿意,還要增加封地,完全是一副“奸商”嘴臉。劉邦怎麼不可能不忌恨韓信,又怎麼不可能不對韓信、彭越這些“奸商”秋後算帳?

因為韓信對劉邦的忠誠度並不高,天下平定後,立即遭到劉邦清算,先是軍權被奪,隨後不久又先後改封楚王、降為淮陰侯,直到被滅族。

三、韓信軍事能力太強,忠誠度又不高,哪個帝王都不放心

俗話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韓信忠誠度不高劉邦倒不害怕,真正讓劉邦害怕的是韓信的軍事才能。

韓信被蕭何推薦給劉邦時,就顯示了卓越的戰略眼光。並獻“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劉邦非常順利地就滅了三秦,還定關中,當上了他夢寐以求的關中王。

兵敗彭城後,楚漢滎陽對峙,韓信開始了他開掛般的軍事表現:

——用疑兵之計聲東擊西,偷襲安邑,俘虜魏王豹,平定魏地;

——輕鬆擊破代地,打跨代國軍隊,在閼與擒獲夏說,平定代地;

——在主力被劉邦抽走的情況下,在井陘之戰中背水一戰,運用奇計擊破趙國20萬軍隊,斬成安君、俘虜了趙王歇和廣武君李左車;

——用李左車計謀,一封書信就讓燕國歸順;

——用蒯徹之計,一舉而下齊國,平定齊地;

——濰水之戰,水淹楚軍,射殺大將龍且;

——垓下之戰,十面埋伏,打敗項羽,幫助劉邦取得最終的勝利。

整個楚漢戰爭中,劉邦消滅的諸侯只有關中三秦王及韓王鄭昌,其餘諸侯魏、代、趙、燕、齊、楚基本都是韓信消滅的,消滅的諸侯軍隊至少達到了70%以上,特別是強大的、幾乎不可戰勝的項羽楚軍都敗在韓信手下。被後世譽為“兵仙”。

這麼傑出的軍事才能,忠誠度又不高,哪個皇帝都不放心。哪怕是兵權被褫奪,也不放心。只有殺了,才會安心。

因此,韓信之死,不是因為功高震主,而是因為能力太超強了,“慶忌不死,魯難未已”,劉邦為了讓“漢難”不再發生,只能處死韓信。

當然,韓信之死還有其情商不高、政商低下、沒有真正朋友等因素,但這些都不是決定因素,造成韓信必死的決定因素就是:分封制是開歷史倒車,誰開誰翻車;忠誠度不高、軍事才能又奇高,這讓任何皇帝都無法安心!有了這些因素,韓信之死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一葉碧雲


韓信必須死,總的來說有兩個原因:第一,韓信能力太強,功高蓋主。第二,韓信太過招搖,不懂得低調做人。

韓信能力有多強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之後,先是“明修找道,暗度陳倉”,出漢中消滅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翦,平定關中三秦之地。接著,韓信出兵平定魏國,俘虜魏王豹;北擊代國陳餘,活捉代相夏說,代國滅亡。然後,韓信背水一戰,大破趙國;在韓信的凌厲攻勢之下,燕國望風而降。在酈食其說齊歸漢之後,韓信又率兵滅掉齊國。最後,各路聯軍在韓信指揮之下將項羽圍困於垓下,項羽兵敗自刎而亡。

“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韓信的評價。韓信還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可以說漢朝的天下大部分都是韓信平定的。相比之下,劉邦帶兵則是屢戰屢敗,如果沒有韓信楚漢之爭結果難料。

韓信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 謀求齊王之位。

韓信平定齊國之後,上書劉邦說齊國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希望自己可以代理齊王以安定局勢。而此刻的劉邦正被項羽圍困於滎陽,形勢萬分危急。韓信的上書讓劉邦大為惱怒,但劉邦為了安撫韓信還是正式任命他為齊王。

  • 不遵漢王調令

公元前202年,劉邦決定趁楚軍疲憊飢餓之時發動突襲,約韓信和彭越一起合圍楚軍。結果韓信和彭越都未能如期南下,致使劉邦在楚軍的反擊下大敗而歸。為了調動韓信,劉邦將陳(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劃為齊王韓信的封地,並由韓信指揮楚漢決戰。之後,韓信才率兵南下與劉邦會和。

  • 私藏敵將鍾離眛

項羽敗亡之後,劉邦就收回了韓信的兵權,並將他改封為楚王。項羽手下將領鍾離眛與韓信關係很好,兵敗後投奔了韓信。劉邦記恨鍾離眛,要求韓信將他逮捕交給朝廷,韓信不從。隨後,劉邦借巡視之機將韓信逮捕,最後赦免了韓信之罪,將他降為淮陰侯。

  • 叛變未遂被誅

在韓信佔領齊國之後,手下謀士蒯通就曾勸他自立以逐鹿天下,韓信不忍背叛劉邦而拒絕。被貶為淮陰侯後,韓信整日悶悶不樂、滿腹怨恨。公元前197年,鉅鹿郡守陳豨起兵叛變,韓信準備在京城與陳豨裡應外合。結果消息洩露,韓信被呂后和蕭何生擒後誅殺。

可憐可惜,一代兵聖韓信落得如此下場。時也,命也!韓信就曾對劉邦說過:“天下已定,我固當烹!”說明韓信深知自己的處境和命運,只不過不甘於如此罷了。


時光山人


韓信是劉邦的左膀右臂,為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室立下了不朽功勳。後來韓信被解除兵權,封為楚王。他又被人密告謀反,又被貶為淮陰侯。最後呂后與蕭何合謀將其殺害,夷其三族。那麼張韓信如此般的大能,為何難逃一死?我想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功高震主

韓信為劉邦打下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為開國第一功臣。韓信的統兵作戰能力遠在劉邦之上,在軍中的威望自是極高。對於這樣一個人,劉邦怎麼可能放心。

二、性格上比較自負,孤傲

韓信在軍中幾乎瞧不起任何人,就連劉邦他也不放在眼裡。劉邦就曾問韓信,“以我的才能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陛下不過將十萬”。那劉邦又問,“你能帶多少兵?”韓信答“我越多越好啊。”試問,哪個主子願意聽這樣的話?

三、政治能力欠缺

我們不得不承認,韓信於統兵作戰方面確是當世無雙,不過他還是鬥不過劉邦這個老狐狸。 他於政治方面太天真了,沒有政治頭腦,不像劉邦那樣會玩弄權術。

四、韓信曾是項羽部下,且與鍾離昧交好

韓信曾是項羽部下,不過得不到重用,從而轉投劉邦。這一點雖不致命,但劉邦難免心懷芥蒂。不過,那最要命的還是他與鍾離昧的交好。鍾離昧是項羽部下,項羽敗亡後,他投靠了韓信。劉邦要求追捕鍾離昧,但韓信卻派人保護他,這豈能讓劉邦順心。

五、有大才,有抱負

韓信的才能自不必說,那是劉邦遠遠不及的。而劉邦作為一國之君,心胸又不是多寬廣,所以害怕韓信的才能蓋過自己,從而威脅自己地位。另外,韓信當年能忍受胯下之辱,可見此人心志之堅定,抱負之宏大。

所以,韓信難逃一死。


青楓雨霜


(一)當年韓信領兵出征平定了魏、徇趙、脅燕,平定齊後,他的心態開始膨脹了,有了驕縱的情緒,於是他找了手下的人寫了一封信告訴劉邦說“齊國現在已經被平定了,但是缺少一個王來管理,我希望你能封我做個齊王”劉邦此時正被項羽圍在滎陽,他看了書信後,大為光火,大罵韓信不來救自己,卻想自立為王。這時張良勸劉邦答應韓信,因為韓信是個天才軍事家,在楚漢戰爭間他有很大的作用。沒有辦法,漢王劉邦只好答應了。但對韓信不滿的心緒已經埋下了。

(二)韓信的軍事才能在戰爭中展現的一覽無餘,他的軍事才能和表現讓劉邦心存戒備,這樣的軍事天才,軍隊在他的手裡簡直戰無不勝。古人云,功高震主,韓信的威名讓劉邦感到十分忌憚,之後不久便找個藉口免去了韓信對軍隊的權力並把他貶到楚國當王。

(三)韓信最後被皇帝貶為淮陰侯,本來應該審時度勢,為人低調,明哲保。但他卻經常發些不滿的話,這些話傳到劉邦和皇后的耳邊。即使劉邦可以不在意,但呂后狠辣的性格肯定要殺死韓信的。在劉邦率領大軍討伐陳豨之際,呂后找來了漢朝的相國蕭何,說韓信和陳豨是一夥的,想要謀反。於是二人密謀除去韓信。當天呂后傳一道懿旨招韓信進宮。韓信身邊的謀士勸韓信不要進宮,怕韓信遭遇不測。可韓信自大狂妄,大搖大擺就進宮了。最後被呂后所殺。


歷史冷知識鉤沉


胯下之辱、蕭何月下追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戰無不勝、國士無雙、推陳出新、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功高震主、鳥盡弓藏 等等多達30幾個。這麼多的成語都與同一個中國驚世偉人有關,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韓信,後人奉他為〝兵仙〞、〝神帥〞。。。

我們先來看看韓信 何許人也?蕭何、韓信、張良,這三個人被稱為漢初三傑。韓信(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秦末先參加反秦投奔項梁、項羽,得不到重用。不得已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為治粟都尉,後經蕭何保舉封為大將,韓信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又平定了魏國。之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背水一戰而擊敗趙國,同時派人降服了燕國。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騎兵,平定剩下趙國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奪其精兵後,令其攻打齊國,之後韓信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韓信開始進攻楚國,項羽被迫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

後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反被項羽擊敗。漢五年,自立“假齊王”而後正式被封齊王。最後韓信與劉邦、梁王彭越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自刎。項羽死後即被解除兵權,改封為楚王,之後又被人誣告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最後被斬殺於鍾室,並誅滅其三族。韓信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如此的驚世功勞 為什麼會逃不過被殺呢?

1、韓信經常居功自傲、野心勃勃。在楚漢之爭的關鍵時刻,曾威逼劉邦封齊王和領地,並時常有謀反或背逆的嫌疑。公元前203年,韓信自立為“假齊王”,劉邦最初不滿,但從大局著想,劉邦不得已給他封齊王及領地,而且據傳說還給了他“五不死”的承諾: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光不死、見血不死、見鐵不死。但這件事情已經埋下了他被殺的禍根隱患。韓信被殺時,是吊於鐘樓大鐘下,頭為大鐘所罩,腳懸空於地面,無法頂天立地;使用竹刀或桃木劍殺之,似合乎當年的“承諾”。。。

2、為社會的穩定發展,避免再次出現楚漢相爭。蕭何與呂后依劉邦之意設計殺了韓信,清除了再度戰亂的隱患。因此,殺掉韓信,是為西漢王朝的穩定除了一害,於歷史發展有益。韓信生逢亂世,有統軍之能,有練兵之識,力挽狂瀾大破西楚霸王,扶大廈將傾。門生故將遍佈天下,楚漢群雄當中,無人可與之匹敵。一旦起兵謀反,極有可能推翻這個初建的王朝。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還是清除殺掉的好。。。

3、年齡的差距,導致韓信的謀反或僭越的可能性大。韓信25歲被劉邦拜為大將,26歲即立下蓋世齊功,28歲就佈下十面埋伏剿滅項羽,從而結束了持續四年的楚漢戰爭。如此耀眼的人生簡歷,恐怕中國歷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對於劉邦來說,除了讚賞之餘,更多的是心有餘悸。而此時的劉邦已經花甲之年,韓信才35歲,太子劉盈從小軟弱,劉邦一死,難保韓信不會起兵謀反。所以,殺韓信,劉邦實際上是默許的。。。

4. 深刻的政治因素。能征善戰的猛將,對封建帝王的獨裁統治,無疑是最大的威脅。先有呂后誅韓信,後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朱元璋殺30位功臣等等。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開國皇帝都會想盡辦法把跟隨自己的開國功臣都殺掉,這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開國皇帝都擔心這些人功高蓋主,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出於安全起見,還是把他們都殺掉的好。韓信之功毫不誇張地說,劉邦能夠擊敗項羽得到天下,有一半的功勞屬於韓信。只要是威脅到劉家王朝的統治,不管任何人,絕不放過。這是歷代封建統治者維護皇權至高無上的需要。。。


辰曦微陽


韓信眾所周知是楚漢時期的兵神 自己率領三萬弱旅 與漢高帝約定 分兵而擊 漢高帝在滎陽一帶與楚霸王項羽對峙 而韓信則完成戰略包圍 先後平定 魏、代、趙、燕、齊等國 當劉邦打敗之時 更是奪取韓信兵權才有了與項羽再戰的能力 到了最後楚漢決戰 項羽由於懼怕韓信 便派使者 對韓信說 將軍投楚則楚勝 將軍降漢則漢一統天下 韓信的謀士 萠徹更是對其說 將軍不如於楚漢三分天下 後被韓信否定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這樣了為什呢韓信還會被殺呢?

第一 背後捅刀子

當劉邦與項羽對峙的時候 劉邦這邊有個縱橫家叫酈食其 他跟劉邦說我有辦法權齊國投降 劉邦就派酈食其出使齊國 沒想到酈食其真的說降了齊國 結果在之前劉邦也派出了韓信攻打齊國 韓信剛走到齊國就聽說齊國降了 本想回家 結果受到手下鼓動 還是攻打齊國 導致酈食其被齊王殺死 當韓信打下齊國之後 心態一變 不想再走了 想當齊王 於是就派使者 假模假樣的對劉邦說 齊國這地方太亂了 我想當個假王在這裡鎮守一下 劉邦一聽當時就被氣的火氣上湧 我讓你去打齊國 你竟然做起了齊王夢 因為當時與項羽對峙不能跟韓信翻臉 再加上陳平與張良的勸說 捏著鼻子將韓信封為真齊王 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 窮寇宜追的錯誤抉擇

當時韓信已經決定幫劉邦打項羽 而且楚國大將龍且已經死於韓信手中 項羽聽到龍且被殺心神大亂 自己已經孤立無援 便跟劉邦約定和談 劃江而治 隨後項羽率兵回彭城 這時候張良跟陳平向劉邦建議 應該召集韓信 彭越二人將項羽一舉殲滅 免得養虎為患 劉邦於是率兵挺進 同時派出使者通知韓信、彭越二人隨後合圍,結果劉邦在前線差點都被項羽打死 韓信跟彭越二人卻一兵未動 後來還是張良向劉邦建議給二人封上 才形成合圍之勢 也造就了十面埋伏跟烏江自刎的結局 一開始韓信既然已經決定幫助劉邦奪取天下就應該全力協助 但他卻為了一點封賞導致劉邦大敗 這件事更讓劉邦心中暗恨 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 意圖謀反

這時候劉邦已經奪取天下 更是將韓信從齊王變為了楚王 這下韓信心裡不舒服了 心說 你幾個意思? 楚國能跟齊國比嗎? 讓我離開富庶的齊國到這貧瘠之地就任 我立下赫赫戰功 你就這麼對我? 韓信心中越想越不高興 把自己灌個爛醉 結果還跟周圍的人大發牢騷 說自己反了他 後來劉邦聽了 非常害怕 因為朝中吹牛的人不少 能打得過韓信的真沒有 這時候陳平給劉邦獻了一計 智勤韓信 果然將韓信抓住 但是這時候劉邦還是不太捨得殺他 就將他封為淮陰侯 軟禁在京師 這是第三次

第四 這次不僅意圖謀反 還做足了準備 更是假傳聖旨

當時漢朝剛建立不久 各大異姓王野性未馴 隔三差五就有一個造反的 所以劉邦天天平叛 為了讓自己少平叛 就派朝中的心腹大臣陳豨去做代相 幫自己監督代國 結果臨走前韓信將陳豨叫去 一臉關心的對他說 兄弟啊 現在大王殺外臣都殺紅眼了 你這次去要小心啊 雖然你是心腹重臣 但是萬一有人一直說你壞話 大王一不小心把你也給殺了 那就太冤了 如果說大王要殺你 你想要造反 哥哥一定支持你 你在外面 我再裡面給你當內應 結果嚇的陳豨惶惶不可終日 終於還是反了 於是劉邦又騎馬上陣親自去平反。 韓信嘿嘿一笑, 劉邦走了 這偌大的京師還有誰能擋我嗎? 於是假造聖旨 釋放囚犯 歸自己掌管 萬事俱備只等一舉攻入皇宮 拿下皇后太子 結果沒想到走漏了風聲,造反的是被呂后知道 呂后召集蕭何商量對策 蕭何可是劉邦死忠,便對呂后說您可以假裝開慶功宴 就說高帝已經誅滅 陳豨 這事應該慶祝 邀請韓信然後將他一舉拿下 隨後蕭何親自去請韓信 並跟他說 要是不去 萬一呂后認為你要謀反 那不就說不清了嘛。 韓信一想 對啊 別被她再看出什麼 於是選擇進宮 結果被殺

韓信被殺 一部分是因為他功高蓋主 但更主要的是不安於現狀 優柔寡斷 一步步將自己逼上了絕路


年方十八O


公元前196年,韓信被呂后騙入宮中殺害。韓信死前喊出" 狡兔死,走狗烹″的名句。表達其對劉氐家族卸磨殺驢的作法嚴重不滿。作為大漢帝國皇帝的劉邦,對呂后殺害韓信的舉動釆取了默認的態度。為什麼劉邦對韓信之死如此冷漠,甚至還有些許高興呢?難道韓信之死真的是劉邦卸磨殺驢的結果嗎?是什麼原因導致韓信的死亡呢?

我們先來看看劉邦對待功臣的態度。劉邦建漢以後,功勞最大的八個人被分為王。在這八人之中,有的莫名被殺,有的被逼謀反,最後兵敗被殺。可以說這幾個人的下場都非常悽慘。唯一善終的長沙王,因為早死而躲過一劫。可以看出,消滅這些手握重兵的功臣是劉邦的既定策略。

我們再來看看劉邦與韓信的恩怨,公元前204年,韓信領兵伐齊。剛走到半路,前方傳來消息,齊國已經投降了。原來,在韓信伐齊之前,劉邦已派出酈食其為首的說客團,前往齊國勸降。在酈食其的勸說下,齊王決定投降並解除邊境守備。按理說,此時的齊國已經投降,韓信沒有必要再出兵了。可韓信的手下卻勸韓信道:"雖然齊國已經投降,可漢王並沒有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況且你折騰這麼多年,也不過攻下幾十座城池,他酈食其憑藉一張嘴,就攻下七十餘城,功勞遠在你之上。你為什麼要把攻勞讓給他呢?在手下人的勸說之下,韓信決定繼續伐齊,部隊很快到達齊國首都。韓信伐齊的消息傳來,齊王大怒,認為是酈食其欺騙了他,便將酈食其扔進了油鍋。齊王殺掉酈食其並不能改變戰爭的結局,在韓信的進攻下,齊國最終滅國。

在韓信滅齊的同時,漢王劉邦卻被項羽困在榮陽,動彈不得。為此,不停的派人向韓信求救。而此時的韓信,卻自侍功高,向劉邦討要封賞,要求劉邦立其為假王(代理齊王),聽到這個消息的劉邦,滿臉憤怒。最終在張良的勸說下,才迫不得已封韓信為齊王。韓信這才出兵解圍。榮陽之圍解除後,項羽因為缺糧而退至垓下。劉邦率軍尾隨而至。並與韓信,彭越等約定,到時共同出兵殲滅項羽的軍隊。可到了約定時間,彭越,韓信等都沒有來。為此,劉邦不得不劃出大量的土地,分封給韓信,彭越等人,以換取他們出兵。韓信等人得到土地後,這才出兵與劉邦一起,消滅項羽於垓下。

項羽一滅,劉邦馬上就趕往韓信的軍營,奪了韓信的兵權,並將韓信貶為楚王。

韓信無奈,只得赴楚地上任。

韓信到楚地後,發現楚地的治安極其複雜。為了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韓信組織了一支小規模的警衛部隊。不久,韓信的故人鍾離昧來投,韓信收留了他。鍾離昧是項羽手下的得力干將,曾多次將劉邦逼入絕境,劉邦對此恨之入骨。為此特意發了通輯令。要求各地捉拿鍾離昧。韓信此時收留鍾離昧,無疑給自己惹上了禍端。

果不其然,韓信私建衛隊,和收留鍾離昧一事被劉邦知道了。文武百官都認為韓信要謀反,力主武力解決。劉邦對此沉默不已。劉邦深知,以自己的軍事能力,跟本無法戰勝韓信,且韓信並無反心。如果貿然起兵,恐將韓信逼上絕路,那樣就麻煩了。劉邦的心思,馬上就被陳平猜到了。陳平於是建議劉邦去楚國的邊境之地雲夢巡視,趁韓信拜見之機將其拿下。因為,按照古代的規定,天子巡視,附近諸侯都要來拜見。此時陳平提出這種建議,就是料定韓信並無反心,定會出來拜見劉邦。如果韓信真有反心,派兵襲擊劉邦,那後果是不可設想的。

事實證明,陳平的建議是可行的。

劉邦到達雲夢以後,不費吹灰之力就將韓信拿下。拿下韓信以後,劉邦並沒有殺他,只是把他貶為淮陰侯,將其軟禁在京司。劉邦不殺韓信,倒不是因為其大度,而是實在找不出什麼證據來。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心中憤憤不平。更知道劉邦討厭自己,於是乾脆裝病不朝。

由於韓信長期閉門不出,劉邦一時抓不到的把柄,因而也不能對他採取什麼措施。

韓信雖然小心,可還是在陰溝裡翻了船。公元前196年,陳稀謀反,劉邦率兵平叛,留下呂后和太子監國。而此時,韓信的家裡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件,從而給了呂后殺害韓信的借囗。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韓信的一個家奴因為偷竊而被韓信抓了起來。這個家奴的哥哥為了營救他,於是跑到宮中狀告韓信謀反。劉邦一直逮不住的機會被呂后逮到了,呂后自然要抓住這個機會,替劉邦除掉這個心腹大患,於是上演了長樂宮中韓信被殺的那一幕…

看完了劉邦對待功臣的態度,以及韓信與劉邦之間的恩怨,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方面,韓信之死確實是劉邦卸磨殺驢的結果,沒有劉邦的支持和縱容,就是借呂后一千個膽子,他也不敢殺死韓信。另一方面,韓信之死又不完全是劉邦的原因,從韓信害死酈食其,求封齊王那一刻起,韓信的結局就註定了。


姚武Yw


功高蓋主這句話我想大家都聽說過。

韓信可以說是戰無不勝,再被蕭何推薦給劉邦之時,被譽為國士無雙。 劉邦的江山可以說有一半都是歸功於韓信的軍事才能。 我們都知道公元前202年,劉邦戰勝了西楚霸王項羽,從而建立了漢朝,那個時候劉邦54歲了,而韓信才僅僅29歲,並且韓信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且在當時可以說是威望很高。皇帝最怕的就是能兵善戰的將軍威望高, 如果他要造反的話,劉邦可以說是沒有勝算的,這讓劉邦一直很忌憚,更何況韓信還那麼年輕。

就算劉邦會因為戰場需要韓信放棄殺他的想法。

呂后也不會放過韓信,呂后很有深謀遠慮,在他看來劉邦稱帝已經50多了,而在楚漢對峙之時更是受過箭傷,仍未痊癒。這一點呂后也不確實劉邦能撐多久,必須得為將來考慮,而劉盈可以說是文弱的少年,一旦劉邦駕崩,如果韓信起兵造反,那時候誰能壓制韓信?

呂后也知道太子終究要繼承大統,於是為了給兒子抹掉未來路上荊棘,再加上呂后一直想要專權,想要重用外戚,但是礙於韓信是劉邦手下名將,這就間接造成大臣與外戚之間的矛盾,為了兒子也為了能夠獨攬大權,也不會放過韓信。

之後呂后聯合蕭何,用陰謀暗算把韓信殺了。韓信也是萬萬沒想到蕭何也會聯合呂后一起想要殺他, 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其實也可能是劉邦授意呂后和蕭何剷除韓信的,這就不難解釋為何劉邦平叛陳豨叛亂回來之後得知韓信被殺,先喜後悲的表現。









帶你走進中國歷史長河


首先,楚漢戰爭時,劉邦對韓信由猶豫到信任再到不滿。劉邦在剛得到韓信之時,對韓信的實力是不瞭解的。《史記》中記載言:“上未之奇也”,韓信早年欲從漢軍中亡去之時,蕭何去追韓信,劉邦誤以為蕭何要離開漢軍,憂心仲仲,韓信跑了,劉邦完全不知,或者說至少沒有反應:而蕭何的離開卻讓劉邦大為震動,說明在劉邦的心裡,蕭何遠遠比韓信要重要,而後蕭何向劉邦表明去追韓信時,劉邦對韓信的態度依然十分不屑一顧,說道:“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

劉邦對韓信的任命多得益於蕭何的高度肯定,韓信的才華得到舞臺展現,才有了後來的漢中獻策,逐鹿中原的興國之路。我們可以發現,劉邦對韓信的評價由漢中獻策時開始的,到後來認為韓信是可以和張良、蕭何同列的漢初三傑之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魄籃,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韓信出陳倉,定三秦,出關,收魏,河南,漢軍節節勝利。背水一戰韓信使用疑兵之計,出奇兵兩千佔領趙城。韓信的軍事才能在楚漢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而此時的風光無限,卻有著一絲隱憂,這要從兩次封王的請求說起,第一次封王的請求是立張爾為趙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這次封王的請求雖不是為自己,但是這個“代立”二字便顯得不是很穩妥,有學者認為,韓信名為張耳,實為後來自請為王開先例。

這樣一來,這次封王請求就是不合為臣之道的“越權請命”。第二次封王的請求是自請,韓信擊潰齊軍之後,派人傳信給正處於包圍之中的劉邦,請求漢王劉邦立其為齊王,漢四年,遂皆降平齊。

韓信的言行,終是被劉邦漢室所不容。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5年),韓信被呂后、蕭何等騙至漢宮長樂鍾室誅殺,且夷三族,罪名是“謀反”。

韓信謀反的罪名是否成立呢?

我們可以看到《史記》中有如下記載:““陳豨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候契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陳豨曰:“唯將軍令之。’
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隆下之信倖臣也。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這段材料中表明韓信教陳稀謀反,且願為內應,而且有所行動。但是據學者考證,這是不成立的。

其一,陳陳豨辭淮陰候時,既然“闢左右”,兩人又率手步行於庭院之中。韓信與陳淼的談話,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的?

其二,韓信既然清楚陳陳豨乃劉邦的“信倖臣”,正被重用。而陳陳豨毫未透露有謀逆之意,以韓信受冷遇之處境,怎麼敢冒昧陳陳豨策反?如果不成,豈不大禍臨頭?

《史記》中有關紀、傳,相關韓信“謀反”的事蹟,除《淮陰侯列傳》其他的僅僅是輕描淡寫,有的乾脆不寫,特別是在記敘陳豨事時,一字未提韓信唆使其謀反事,亦未提及二人所謂勾結的言行。

在韓信風頭正勁手握重兵之時,兩次有人勸說他謀反,背叛漢王,一是投楚:一是自立為王,楚、信、漢三強鼎立,但這兩次都被韓信拒絕了,可見韓信的內心是忠於劉邦的,不然既然想反,為何能一再錯過這大好時機?故而,謀反的罪名是強加於韓信身上的,是因其功高震主不得不除的理由。

韓信性格上的缺陷導致自己成了加強皇權上的犧性品。韓信的性格。他過於急功近利,又不懂得謹慎自保。所謂的“功高震主”,本質是劉邦不允許有誰能夠威脅到他皇權的穩固。在楚漢戰行爭之初,劉邦處於客觀需要,十分倚重韓信,君臣合力,能夠在打天下中共創佳績。到了守天下之時,皇權就需要不斷鞏固。出於封建專制的侷限性,在當時的人才是不能夠完全放開手腳的,特別是韓信為人有性格缺陷,自然要成為皇帝寶座下的犧牲者。

韓信死後,劉邦解決了心頭大患,但也嘆息韓信的才華,權力中心的鬥爭不能避免流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