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逃不过被杀?

看海382


军事家,韩信怎么也预想不到,戎马一生最后死在妇人之手。其军事上的优秀才华与政治上的不成熟形成了鲜明对比。韩信本身的弱点和过错是一方面,但主要原因还是汉初的统治者,为消除异己,达到稳固自己统治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他的死具有悲剧性和必然性。

一,性格上的不成熟

韩信处于秦末汉初的过渡阶段,出身贫贱,年轻时生活困顿,曾受漂母赠饭之恩,也受过屠户之子胯下之辱,经历坎坷。年少的经历,促使他形成锱铢必较的性格。

韩信是春秋战国时期人物的缩影,那就是讲究恩义,同时支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春秋之风;然而,新建成的大汉王朝创立者,却是个雄才大略,不拘小节,可以说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韩信恰恰预估错了这点,他想要成为刘帮共分天下的春秋士人,刘帮想要的却是听话的臣子。

二、政治思想的落后

皇帝与臣子的矛盾与对抗,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为了稳固皇权,没有皇帝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权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千年不变的定律。而韩信企图与皇帝平分天下,摆脱自己臣子的地位,这是不为皇权所容忍的。古代政治体系都是为皇权服务的。韩信到封为淮阴侯后,与降侯周勃,颍阴侯灌婴,舞阳侯樊哙等同侯,感到羞耻,居功恃才,不知道谦让,不知明哲保身,这是为人臣子的大忌,自然招致统治者的猜忌。

三、卓越的军事才能

韩信的军事才能堪称“国士无双”,同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在刘帮面前评价韩信:“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如此显赫的功绩,封无可封,功高震主。刘帮作为皇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尤其是持兵戈者,谁能放心?

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能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的确,韩信帮刘帮逐鹿中原,成就帝业的过程,屡建奇功,战功赫赫,连刘帮自己说“连万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最后不免死于吕后之手。刘禹锡在韩信庙中写道:“将略兵机命世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世人言:狡兔死,走狗烹,说的就是韩信吧。

韩信之死留给后世的影响足深远的。




风云淡


韩信为什么逃不过被杀?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帮助刘邦平定天下的淮阴侯韩信,最终也没有逃过文种的下场,被吕后诱杀于长安长乐宫,并被灭三族。

韩信为什么逃不过被杀?这里面有一定的必然性,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分封制开历史倒车,韩信沦为历史倒退的“祭品”

韩信之死,根子在于分封制!

周朝的分封制延续了近800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被终结,秦朝全面实行郡县制。秦朝二世而亡后,项羽又复辟了分封制,结果四年后被刘邦再次统一。刘邦统一全国后,实行了的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的帝制。

韩信是六国贵族后裔,对分封制有浓厚的依恋情结。他带兵平定齐地后,就写信给刘邦要求封他为假齐王,刘邦为了拉拢他,封了他真齐王。但项羽被消灭后,刘邦很快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韩信为楚王,后又降为淮阴侯。汉11年春,韩信因涉嫌谋反,被灭三族。

韩信之死,表面上是死于刘邦和吕后的猜忌,根子是死于“分封制”和“统一集权帝制”的冲突上,韩信是分封制复辟的“祭品”。

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发生重大改变后,相关的政治制度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新的社会制度发展的需要。

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发达,周天子的中央政府控制力有限,无法对大面积的国土进行掌控,因此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与诸侯们共同掌管天下。

分封制的最大弊端就是诸侯容易做大,当中央政府对诸侯失去节制能力时,就会导致国家分裂,进而引发动乱,民生凋弊,社会倒退。周王朝自周武王分封后,从西周周夷王开始,对诸侯的控制和约束就下降了,东周以后,更是礼崩乐坏,日渐衰微,诸侯争霸、兼并不断,国家经历了近500年才重归一统。

“分封”导致“分裂”的根本原因是“分权”,封建社会为了解决这一弊端,就必须实行“集权”,与集权相配套的就是郡县制。

刘邦要实现“集权”,就必须控制“分封”或者消灭分封。由于分封的历史惯性,在汉初刘邦是实行分封和郡县相结合的制度,这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的权宜之计。

但是从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分封制”作为历史的倒退,是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坚持分封的王朝,不是出现分裂,就是会引发内乱。而享受分封的诸侯王,除了少数善终外,绝大多数沦为分封制这一历史倒退现象的“祭品”:

  • ——项羽分封后,当年就发生内乱,五年后,项羽分封的18路诸侯王,除了刘邦当皇帝,衡山王后改封为长沙王的吴芮善终外,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余16个诸侯王全部死于非命。

  • ——刘邦建国前后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王信、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藏荼。除了赵王张耳早逝、长沙王吴芮以外,五个异姓王被灭族4个,韩王信和继任的燕王卢绾外逃匈奴。

  • ——刘邦封的同姓王,亲儿子除了代王刘恒成为汉文帝,其它封王的儿子都未得善终。到了汉景帝时还引发七国之乱。

  • ——吕后大封诸吕为诸侯王,吕后死后,吕氏被灭族。吕氏女子嫁给刘氏子孙生的孩子都无法幸免于难。

  • ——西晋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后,同样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引发八国之乱,最后只有东海王司马越活了下来,其它七王全部惨死。更让人无语的是,八王之乱引发五胡乱华,中国陷入了近300年的长期南北大分裂状态。

  • ——成吉思汗横扫亚欧后建立大蒙古国,并分封四大汗国。但在蒙哥死后,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只是名义上承认元朝为宗主国,事实上是四个独立国家,四个国家之间还经常发动战争。

综上分析,除了蒙古四大汗国以外,分封制下的诸侯王大多没有好下场,能善终是侥幸,不能善终的才是常态。韩信作为一方诸侯王,最后落得身首异处,也是历史发展客观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二、韩信的忠诚度并不高,坐地起价引发秋后算帐

作为君主而言,分封也好,托孤也好,最大的担心是诸侯或重臣忠诚度出问题,这样往往会鸡飞蛋打一场空,不仅起不到分封或托孤的效果,还会祸及子孙或江山社稷。魏明帝曹叡临死前将曹芳托孤给司马懿,结果司马懿篡夺了曹魏江山,这是最典型的案例。

刘邦剪除异姓王也是担心异姓王忠诚度不足而祸及子孙及刘氏江山,而这一帮异姓王忠诚度又确实需要打问号,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表现就让刘邦不放心。

首先,韩信两次背主。

韩信本来投奔项梁的,未被任用;项梁死后,划归项羽,好不容易混了个郎中,多次向项羽提出军事建议,项羽都不采纳。灭秦后,项羽大封天下为18路诸侯,刘邦被封汉王,离开关中去汉中,项羽东返彭城,韩信这时从项羽处逃离,追随刘邦入汉中。

韩信被刘邦任命为连敖,因违反军令差点被杀死,幸亏夏侯婴救了他,又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不久又逃亡,被萧何月下追回。

韩信两次背主,“打工”心态暴露无疑,人生经验丰富的刘邦对此是心知肚明的,哪个打工者会对老板绝对忠诚?

其次,韩信在刘邦危难时,多次见死不救,引起刘邦不满。

刘邦彭城被项羽击败后,逃到荥阳与项羽对峙,在取得京索之战胜利后,分兵一路,让韩信、张耳率领,讨伐其它诸侯。韩信用计,破魏、灭代,连战连捷。这个时候刘邦在荥阳与项羽交战不利,士卒损耗较大,韩信没有及时救援刘邦,军队精锐被刘邦强行调走一部分。

刘邦在荥阳兵尽粮绝,被楚兵围困,幸亏纪信逛楚,才让刘邦逃得一命。这个危急时刻,韩信也没有伸出援手。

刘邦在成皋被围后,只有自己和夏侯婴逃出,二人一路向北,来到韩信军营,强行夺取了韩信的主力部队,回来继续和项羽死掐。命令兵微将寡的韩信去攻打齐国,可见刘邦的内心极不满意。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脩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

其三,韩信关键时候坐地起价,公然讨要齐王,活脱脱一副“奸商”嘴脸。

韩信身为兵仙,兵少兵弱都难不倒他。他乘郦食其说服齐国放松警惕的时刻,出其不意攻破齐国,害得郦食其被齐王田广处死。随后,韩信又在潍水击破20万楚军,斩杀了项羽帐下第一大将龙苴。

韩信平定河北和齐地后,按道理应该将主力去驰援刘邦。结果这个家伙不仅按兵不动,还派使者去请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惹得刘邦破口大骂。

《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经张良、陈平提醒,刘邦知道韩信这时候不能得罪,于是就派张良去齐地封韩信为真齐王,让他尽快带兵过来协且刘邦破楚。

韩信被封为齐王后,依然不发兵来救刘邦,刘邦打不嬴项羽,只得与项羽签订鸿沟协议,骗项羽放回刘太公和吕雉。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听从张良、陈平之计,撕毁和议,率兵追击项羽,又被项羽打败,只得在固陵坚守。派人召韩信、彭越来会战,二人不听。没办法只得采用张良的计谋,分封大量的土地给他们,韩信、彭越分到土地才答应出兵。后来就是著名的垓下之战,项羽兵败后自刎乌江,楚汉战争结束。

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刻,韩信不仅不发兵救援刘邦,而且还坐地起价,封王了还不满意,还要增加封地,完全是一副“奸商”嘴脸。刘邦怎么不可能不忌恨韩信,又怎么不可能不对韩信、彭越这些“奸商”秋后算帐?

因为韩信对刘邦的忠诚度并不高,天下平定后,立即遭到刘邦清算,先是军权被夺,随后不久又先后改封楚王、降为淮阴侯,直到被灭族。

三、韩信军事能力太强,忠诚度又不高,哪个帝王都不放心

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韩信忠诚度不高刘邦倒不害怕,真正让刘邦害怕的是韩信的军事才能。

韩信被萧何推荐给刘邦时,就显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并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刘邦非常顺利地就灭了三秦,还定关中,当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关中王。

兵败彭城后,楚汉荥阳对峙,韩信开始了他开挂般的军事表现:

——用疑兵之计声东击西,偷袭安邑,俘虏魏王豹,平定魏地;

——轻松击破代地,打跨代国军队,在阏与擒获夏说,平定代地;

——在主力被刘邦抽走的情况下,在井陉之战中背水一战,运用奇计击破赵国20万军队,斩成安君、俘虏了赵王歇和广武君李左车;

——用李左车计谋,一封书信就让燕国归顺;

——用蒯彻之计,一举而下齐国,平定齐地;

——潍水之战,水淹楚军,射杀大将龙且;

——垓下之战,十面埋伏,打败项羽,帮助刘邦取得最终的胜利。

整个楚汉战争中,刘邦消灭的诸侯只有关中三秦王及韩王郑昌,其余诸侯魏、代、赵、燕、齐、楚基本都是韩信消灭的,消灭的诸侯军队至少达到了70%以上,特别是强大的、几乎不可战胜的项羽楚军都败在韩信手下。被后世誉为“兵仙”。

这么杰出的军事才能,忠诚度又不高,哪个皇帝都不放心。哪怕是兵权被褫夺,也不放心。只有杀了,才会安心。

因此,韩信之死,不是因为功高震主,而是因为能力太超强了,“庆忌不死,鲁难未已”,刘邦为了让“汉难”不再发生,只能处死韩信。

当然,韩信之死还有其情商不高、政商低下、没有真正朋友等因素,但这些都不是决定因素,造成韩信必死的决定因素就是:分封制是开历史倒车,谁开谁翻车;忠诚度不高、军事才能又奇高,这让任何皇帝都无法安心!有了这些因素,韩信之死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一叶碧云


韩信必须死,总的来说有两个原因:第一,韩信能力太强,功高盖主。第二,韩信太过招摇,不懂得低调做人。

韩信能力有多强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后,先是“明修找道,暗度陈仓”,出汉中消灭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翦,平定关中三秦之地。接着,韩信出兵平定魏国,俘虏魏王豹;北击代国陈馀,活捉代相夏说,代国灭亡。然后,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国;在韩信的凌厉攻势之下,燕国望风而降。在郦食其说齐归汉之后,韩信又率兵灭掉齐国。最后,各路联军在韩信指挥之下将项羽围困于垓下,项羽兵败自刎而亡。

“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韩信的评价。韩信还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可以说汉朝的天下大部分都是韩信平定的。相比之下,刘邦带兵则是屡战屡败,如果没有韩信楚汉之争结果难料。

韩信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 谋求齐王之位。

韩信平定齐国之后,上书刘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希望自己可以代理齐王以安定局势。而此刻的刘邦正被项羽围困于荥阳,形势万分危急。韩信的上书让刘邦大为恼怒,但刘邦为了安抚韩信还是正式任命他为齐王。

  • 不遵汉王调令

公元前202年,刘邦决定趁楚军疲惫饥饿之时发动突袭,约韩信和彭越一起合围楚军。结果韩信和彭越都未能如期南下,致使刘邦在楚军的反击下大败而归。为了调动韩信,刘邦将陈(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划为齐王韩信的封地,并由韩信指挥楚汉决战。之后,韩信才率兵南下与刘邦会和。

  • 私藏敌将钟离眛

项羽败亡之后,刘邦就收回了韩信的兵权,并将他改封为楚王。项羽手下将领钟离眛与韩信关系很好,兵败后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眛,要求韩信将他逮捕交给朝廷,韩信不从。随后,刘邦借巡视之机将韩信逮捕,最后赦免了韩信之罪,将他降为淮阴侯。

  • 叛变未遂被诛

在韩信占领齐国之后,手下谋士蒯通就曾劝他自立以逐鹿天下,韩信不忍背叛刘邦而拒绝。被贬为淮阴侯后,韩信整日闷闷不乐、满腹怨恨。公元前197年,巨鹿郡守陈豨起兵叛变,韩信准备在京城与陈豨里应外合。结果消息泄露,韩信被吕后和萧何生擒后诛杀。

可怜可惜,一代兵圣韩信落得如此下场。时也,命也!韩信就曾对刘邦说过:“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说明韩信深知自己的处境和命运,只不过不甘于如此罢了。


时光山人


韩信是刘邦的左膀右臂,为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室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韩信被解除兵权,封为楚王。他又被人密告谋反,又被贬为淮阴侯。最后吕后与萧何合谋将其杀害,夷其三族。那么张韩信如此般的大能,为何难逃一死?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功高震主

韩信为刘邦打下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开国第一功臣。韩信的统兵作战能力远在刘邦之上,在军中的威望自是极高。对于这样一个人,刘邦怎么可能放心。

二、性格上比较自负,孤傲

韩信在军中几乎瞧不起任何人,就连刘邦他也不放在眼里。刘邦就曾问韩信,“以我的才能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陛下不过将十万”。那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我越多越好啊。”试问,哪个主子愿意听这样的话?

三、政治能力欠缺

我们不得不承认,韩信于统兵作战方面确是当世无双,不过他还是斗不过刘邦这个老狐狸。 他于政治方面太天真了,没有政治头脑,不像刘邦那样会玩弄权术。

四、韩信曾是项羽部下,且与钟离昧交好

韩信曾是项羽部下,不过得不到重用,从而转投刘邦。这一点虽不致命,但刘邦难免心怀芥蒂。不过,那最要命的还是他与钟离昧的交好。钟离昧是项羽部下,项羽败亡后,他投靠了韩信。刘邦要求追捕钟离昧,但韩信却派人保护他,这岂能让刘邦顺心。

五、有大才,有抱负

韩信的才能自不必说,那是刘邦远远不及的。而刘邦作为一国之君,心胸又不是多宽广,所以害怕韩信的才能盖过自己,从而威胁自己地位。另外,韩信当年能忍受胯下之辱,可见此人心志之坚定,抱负之宏大。

所以,韩信难逃一死。


青枫雨霜


(一)当年韩信领兵出征平定了魏、徇赵、胁燕,平定齐后,他的心态开始膨胀了,有了骄纵的情绪,于是他找了手下的人写了一封信告诉刘邦说“齐国现在已经被平定了,但是缺少一个王来管理,我希望你能封我做个齐王”刘邦此时正被项羽围在荥阳,他看了书信后,大为光火,大骂韩信不来救自己,却想自立为王。这时张良劝刘邦答应韩信,因为韩信是个天才军事家,在楚汉战争间他有很大的作用。没有办法,汉王刘邦只好答应了。但对韩信不满的心绪已经埋下了。

(二)韩信的军事才能在战争中展现的一览无余,他的军事才能和表现让刘邦心存戒备,这样的军事天才,军队在他的手里简直战无不胜。古人云,功高震主,韩信的威名让刘邦感到十分忌惮,之后不久便找个借口免去了韩信对军队的权力并把他贬到楚国当王。

(三)韩信最后被皇帝贬为淮阴侯,本来应该审时度势,为人低调,明哲保。但他却经常发些不满的话,这些话传到刘邦和皇后的耳边。即使刘邦可以不在意,但吕后狠辣的性格肯定要杀死韩信的。在刘邦率领大军讨伐陈豨之际,吕后找来了汉朝的相国萧何,说韩信和陈豨是一伙的,想要谋反。于是二人密谋除去韩信。当天吕后传一道懿旨招韩信进宫。韩信身边的谋士劝韩信不要进宫,怕韩信遭遇不测。可韩信自大狂妄,大摇大摆就进宫了。最后被吕后所杀。


历史冷知识钩沉


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战无不胜、国士无双、推陈出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功高震主、鸟尽弓藏 等等多达30几个。这么多的成语都与同一个中国惊世伟人有关,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韩信,后人奉他为〝兵仙〞、〝神帅〞。。。

我们先来看看韩信 何许人也?萧何、韩信、张良,这三个人被称为汉初三杰。韩信(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秦末先参加反秦投奔项梁、项羽,得不到重用。不得已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为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封为大将,韩信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又平定了魏国。之后请命北伐拿下代国,背水一战而击败赵国,同时派人降服了燕国。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楚骑兵,平定剩下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令其攻打齐国,之后韩信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韩信开始进攻楚国,项羽被迫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

后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反被项羽击败。汉五年,自立“假齐王”而后正式被封齐王。最后韩信与刘邦、梁王彭越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自刎。项羽死后即被解除兵权,改封为楚王,之后又被人诬告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最后被斩杀于钟室,并诛灭其三族。韩信联合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如此的惊世功劳 为什么会逃不过被杀呢?

1、韩信经常居功自傲、野心勃勃。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刻,曾威逼刘邦封齐王和领地,并时常有谋反或背逆的嫌疑。公元前203年,韩信自立为“假齐王”,刘邦最初不满,但从大局著想,刘邦不得已给他封齐王及领地,而且据传说还给了他“五不死”的承诺: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光不死、见血不死、见铁不死。但这件事情已经埋下了他被杀的祸根隐患。韩信被杀时,是吊于钟楼大钟下,头为大钟所罩,脚悬空于地面,无法顶天立地;使用竹刀或桃木剑杀之,似合乎当年的“承诺”。。。

2、为社会的稳定发展,避免再次出现楚汉相争。萧何与吕后依刘邦之意设计杀了韩信,清除了再度战乱的隐患。因此,杀掉韩信,是为西汉王朝的稳定除了一害,于历史发展有益。韩信生逢乱世,有统军之能,有练兵之识,力挽狂澜大破西楚霸王,扶大厦将倾。门生故将遍布天下,楚汉群雄当中,无人可与之匹敌。一旦起兵谋反,极有可能推翻这个初建的王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还是清除杀掉的好。。。

3、年龄的差距,导致韩信的谋反或僭越的可能性大。韩信25岁被刘邦拜为大将,26岁即立下盖世齐功,28岁就布下十面埋伏剿灭项羽,从而结束了持续四年的楚汉战争。如此耀眼的人生简历,恐怕中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对于刘邦来说,除了赞赏之余,更多的是心有余悸。而此时的刘邦已经花甲之年,韩信才35岁,太子刘盈从小软弱,刘邦一死,难保韩信不会起兵谋反。所以,杀韩信,刘邦实际上是默许的。。。

4. 深刻的政治因素。能征善战的猛将,对封建帝王的独裁统治,无疑是最大的威胁。先有吕后诛韩信,后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朱元璋杀30位功臣等等。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开国皇帝都会想尽办法把跟随自己的开国功臣都杀掉,这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开国皇帝都担心这些人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出于安全起见,还是把他们都杀掉的好。韩信之功毫不夸张地说,刘邦能够击败项羽得到天下,有一半的功劳属于韩信。只要是威胁到刘家王朝的统治,不管任何人,绝不放过。这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需要。。。


辰曦微阳


韩信众所周知是楚汉时期的兵神 自己率领三万弱旅 与汉高帝约定 分兵而击 汉高帝在荥阳一带与楚霸王项羽对峙 而韩信则完成战略包围 先后平定 魏、代、赵、燕、齐等国 当刘邦打败之时 更是夺取韩信兵权才有了与项羽再战的能力 到了最后楚汉决战 项羽由于惧怕韩信 便派使者 对韩信说 将军投楚则楚胜 将军降汉则汉一统天下 韩信的谋士 萠彻更是对其说 将军不如于楚汉三分天下 后被韩信否定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这样了为什呢韩信还会被杀呢?

第一 背后捅刀子

当刘邦与项羽对峙的时候 刘邦这边有个纵横家叫郦食其 他跟刘邦说我有办法权齐国投降 刘邦就派郦食其出使齐国 没想到郦食其真的说降了齐国 结果在之前刘邦也派出了韩信攻打齐国 韩信刚走到齐国就听说齐国降了 本想回家 结果受到手下鼓动 还是攻打齐国 导致郦食其被齐王杀死 当韩信打下齐国之后 心态一变 不想再走了 想当齐王 于是就派使者 假模假样的对刘邦说 齐国这地方太乱了 我想当个假王在这里镇守一下 刘邦一听当时就被气的火气上涌 我让你去打齐国 你竟然做起了齐王梦 因为当时与项羽对峙不能跟韩信翻脸 再加上陈平与张良的劝说 捏着鼻子将韩信封为真齐王 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 穷寇宜追的错误抉择

当时韩信已经决定帮刘邦打项羽 而且楚国大将龙且已经死于韩信手中 项羽听到龙且被杀心神大乱 自己已经孤立无援 便跟刘邦约定和谈 划江而治 随后项羽率兵回彭城 这时候张良跟陈平向刘邦建议 应该召集韩信 彭越二人将项羽一举歼灭 免得养虎为患 刘邦于是率兵挺进 同时派出使者通知韩信、彭越二人随后合围,结果刘邦在前线差点都被项羽打死 韩信跟彭越二人却一兵未动 后来还是张良向刘邦建议给二人封上 才形成合围之势 也造就了十面埋伏跟乌江自刎的结局 一开始韩信既然已经决定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就应该全力协助 但他却为了一点封赏导致刘邦大败 这件事更让刘邦心中暗恨 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 意图谋反

这时候刘邦已经夺取天下 更是将韩信从齐王变为了楚王 这下韩信心里不舒服了 心说 你几个意思? 楚国能跟齐国比吗? 让我离开富庶的齐国到这贫瘠之地就任 我立下赫赫战功 你就这么对我? 韩信心中越想越不高兴 把自己灌个烂醉 结果还跟周围的人大发牢骚 说自己反了他 后来刘邦听了 非常害怕 因为朝中吹牛的人不少 能打得过韩信的真没有 这时候陈平给刘邦献了一计 智勤韩信 果然将韩信抓住 但是这时候刘邦还是不太舍得杀他 就将他封为淮阴侯 软禁在京师 这是第三次

第四 这次不仅意图谋反 还做足了准备 更是假传圣旨

当时汉朝刚建立不久 各大异姓王野性未驯 隔三差五就有一个造反的 所以刘邦天天平叛 为了让自己少平叛 就派朝中的心腹大臣陈豨去做代相 帮自己监督代国 结果临走前韩信将陈豨叫去 一脸关心的对他说 兄弟啊 现在大王杀外臣都杀红眼了 你这次去要小心啊 虽然你是心腹重臣 但是万一有人一直说你坏话 大王一不小心把你也给杀了 那就太冤了 如果说大王要杀你 你想要造反 哥哥一定支持你 你在外面 我再里面给你当内应 结果吓的陈豨惶惶不可终日 终于还是反了 于是刘邦又骑马上阵亲自去平反。 韩信嘿嘿一笑, 刘邦走了 这偌大的京师还有谁能挡我吗? 于是假造圣旨 释放囚犯 归自己掌管 万事俱备只等一举攻入皇宫 拿下皇后太子 结果没想到走漏了风声,造反的是被吕后知道 吕后召集萧何商量对策 萧何可是刘邦死忠,便对吕后说您可以假装开庆功宴 就说高帝已经诛灭 陈豨 这事应该庆祝 邀请韩信然后将他一举拿下 随后萧何亲自去请韩信 并跟他说 要是不去 万一吕后认为你要谋反 那不就说不清了嘛。 韩信一想 对啊 别被她再看出什么 于是选择进宫 结果被杀

韩信被杀 一部分是因为他功高盖主 但更主要的是不安于现状 优柔寡断 一步步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年方十八O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骗入宫中杀害。韩信死前喊出" 狡兔死,走狗烹″的名句。表达其对刘氐家族卸磨杀驴的作法严重不满。作为大汉帝国皇帝的刘邦,对吕后杀害韩信的举动釆取了默认的态度。为什么刘邦对韩信之死如此冷漠,甚至还有些许高兴呢?难道韩信之死真的是刘邦卸磨杀驴的结果吗?是什么原因导致韩信的死亡呢?

我们先来看看刘邦对待功臣的态度。刘邦建汉以后,功劳最大的八个人被分为王。在这八人之中,有的莫名被杀,有的被逼谋反,最后兵败被杀。可以说这几个人的下场都非常凄惨。唯一善终的长沙王,因为早死而躲过一劫。可以看出,消灭这些手握重兵的功臣是刘邦的既定策略。

我们再来看看刘邦与韩信的恩怨,公元前204年,韩信领兵伐齐。刚走到半路,前方传来消息,齐国已经投降了。原来,在韩信伐齐之前,刘邦已派出郦食其为首的说客团,前往齐国劝降。在郦食其的劝说下,齐王决定投降并解除边境守备。按理说,此时的齐国已经投降,韩信没有必要再出兵了。可韩信的手下却劝韩信道:"虽然齐国已经投降,可汉王并没有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况且你折腾这么多年,也不过攻下几十座城池,他郦食其凭借一张嘴,就攻下七十余城,功劳远在你之上。你为什么要把攻劳让给他呢?在手下人的劝说之下,韩信决定继续伐齐,部队很快到达齐国首都。韩信伐齐的消息传来,齐王大怒,认为是郦食其欺骗了他,便将郦食其扔进了油锅。齐王杀掉郦食其并不能改变战争的结局,在韩信的进攻下,齐国最终灭国。

在韩信灭齐的同时,汉王刘邦却被项羽困在荣阳,动弹不得。为此,不停的派人向韩信求救。而此时的韩信,却自侍功高,向刘邦讨要封赏,要求刘邦立其为假王(代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的刘邦,满脸愤怒。最终在张良的劝说下,才迫不得已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这才出兵解围。荣阳之围解除后,项羽因为缺粮而退至垓下。刘邦率军尾随而至。并与韩信,彭越等约定,到时共同出兵歼灭项羽的军队。可到了约定时间,彭越,韩信等都没有来。为此,刘邦不得不划出大量的土地,分封给韩信,彭越等人,以换取他们出兵。韩信等人得到土地后,这才出兵与刘邦一起,消灭项羽于垓下。

项羽一灭,刘邦马上就赶往韩信的军营,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将韩信贬为楚王。

韩信无奈,只得赴楚地上任。

韩信到楚地后,发现楚地的治安极其复杂。为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韩信组织了一支小规模的警卫部队。不久,韩信的故人钟离昧来投,韩信收留了他。钟离昧是项羽手下的得力干将,曾多次将刘邦逼入绝境,刘邦对此恨之入骨。为此特意发了通辑令。要求各地捉拿钟离昧。韩信此时收留钟离昧,无疑给自己惹上了祸端。

果不其然,韩信私建卫队,和收留钟离昧一事被刘邦知道了。文武百官都认为韩信要谋反,力主武力解决。刘邦对此沉默不已。刘邦深知,以自己的军事能力,跟本无法战胜韩信,且韩信并无反心。如果贸然起兵,恐将韩信逼上绝路,那样就麻烦了。刘邦的心思,马上就被陈平猜到了。陈平于是建议刘邦去楚国的边境之地云梦巡视,趁韩信拜见之机将其拿下。因为,按照古代的规定,天子巡视,附近诸侯都要来拜见。此时陈平提出这种建议,就是料定韩信并无反心,定会出来拜见刘邦。如果韩信真有反心,派兵袭击刘邦,那后果是不可设想的。

事实证明,陈平的建议是可行的。

刘邦到达云梦以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韩信拿下。拿下韩信以后,刘邦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将其软禁在京司。刘邦不杀韩信,倒不是因为其大度,而是实在找不出什么证据来。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心中愤愤不平。更知道刘邦讨厌自己,于是干脆装病不朝。

由于韩信长期闭门不出,刘邦一时抓不到的把柄,因而也不能对他采取什么措施。

韩信虽然小心,可还是在阴沟里翻了船。公元前196年,陈稀谋反,刘邦率兵平叛,留下吕后和太子监国。而此时,韩信的家里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件,从而给了吕后杀害韩信的借囗。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韩信的一个家奴因为偷窃而被韩信抓了起来。这个家奴的哥哥为了营救他,于是跑到宫中状告韩信谋反。刘邦一直逮不住的机会被吕后逮到了,吕后自然要抓住这个机会,替刘邦除掉这个心腹大患,于是上演了长乐宫中韩信被杀的那一幕…

看完了刘邦对待功臣的态度,以及韩信与刘邦之间的恩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韩信之死确实是刘邦卸磨杀驴的结果,没有刘邦的支持和纵容,就是借吕后一千个胆子,他也不敢杀死韩信。另一方面,韩信之死又不完全是刘邦的原因,从韩信害死郦食其,求封齐王那一刻起,韩信的结局就注定了。


姚武Yw


功高盖主这句话我想大家都听说过。

韩信可以说是战无不胜,再被萧何推荐给刘邦之时,被誉为国士无双。 刘邦的江山可以说有一半都是归功于韩信的军事才能。 我们都知道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了西楚霸王项羽,从而建立了汉朝,那个时候刘邦54岁了,而韩信才仅仅29岁,并且韩信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在当时可以说是威望很高。皇帝最怕的就是能兵善战的将军威望高, 如果他要造反的话,刘邦可以说是没有胜算的,这让刘邦一直很忌惮,更何况韩信还那么年轻。

就算刘邦会因为战场需要韩信放弃杀他的想法。

吕后也不会放过韩信,吕后很有深谋远虑,在他看来刘邦称帝已经50多了,而在楚汉对峙之时更是受过箭伤,仍未痊愈。这一点吕后也不确实刘邦能撑多久,必须得为将来考虑,而刘盈可以说是文弱的少年,一旦刘邦驾崩,如果韩信起兵造反,那时候谁能压制韩信?

吕后也知道太子终究要继承大统,于是为了给儿子抹掉未来路上荆棘,再加上吕后一直想要专权,想要重用外戚,但是碍于韩信是刘邦手下名将,这就间接造成大臣与外戚之间的矛盾,为了儿子也为了能够独揽大权,也不会放过韩信。

之后吕后联合萧何,用阴谋暗算把韩信杀了。韩信也是万万没想到萧何也会联合吕后一起想要杀他, 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其实也可能是刘邦授意吕后和萧何铲除韩信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刘邦平叛陈豨叛乱回来之后得知韩信被杀,先喜后悲的表现。









带你走进中国历史长河


首先,楚汉战争时,刘邦对韩信由犹豫到信任再到不满。刘邦在刚得到韩信之时,对韩信的实力是不了解的。《史记》中记载言:“上未之奇也”,韩信早年欲从汉军中亡去之时,萧何去追韩信,刘邦误以为萧何要离开汉军,忧心仲仲,韩信跑了,刘邦完全不知,或者说至少没有反应:而萧何的离开却让刘邦大为震动,说明在刘邦的心里,萧何远远比韩信要重要,而后萧何向刘邦表明去追韩信时,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依然十分不屑一顾,说道:“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刘邦对韩信的任命多得益于萧何的高度肯定,韩信的才华得到舞台展现,才有了后来的汉中献策,逐鹿中原的兴国之路。我们可以发现,刘邦对韩信的评价由汉中献策时开始的,到后来认为韩信是可以和张良、萧何同列的汉初三杰之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魄篮,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韩信出陈仓,定三秦,出关,收魏,河南,汉军节节胜利。背水一战韩信使用疑兵之计,出奇兵两千占领赵城。韩信的军事才能在楚汉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此时的风光无限,却有着一丝隐忧,这要从两次封王的请求说起,第一次封王的请求是立张尔为赵王,“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 这次封王的请求虽不是为自己,但是这个“代立”二字便显得不是很稳妥,有学者认为,韩信名为张耳,实为后来自请为王开先例。

这样一来,这次封王请求就是不合为臣之道的“越权请命”。第二次封王的请求是自请,韩信击溃齐军之后,派人传信给正处于包围之中的刘邦,请求汉王刘邦立其为齐王,汉四年,遂皆降平齐。

韩信的言行,终是被刘邦汉室所不容。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5年),韩信被吕后、萧何等骗至汉宫长乐钟室诛杀,且夷三族,罪名是“谋反”。

韩信谋反的罪名是否成立呢?

我们可以看到《史记》中有如下记载:““陈豨为钜鹿守,辞於淮阴侯。淮阴候契其手,辟左右与之步於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陈豨曰:“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隆下之信幸臣也。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这段材料中表明韩信教陈稀谋反,且愿为内应,而且有所行动。但是据学者考证,这是不成立的。

其一,陈陈豨辞淮阴候时,既然“辟左右”,两人又率手步行于庭院之中。韩信与陈淼的谈话,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

其二,韩信既然清楚陈陈豨乃刘邦的“信幸臣”,正被重用。而陈陈豨毫未透露有谋逆之意,以韩信受冷遇之处境,怎么敢冒昧陈陈豨策反?如果不成,岂不大祸临头?

《史记》中有关纪、传,相关韩信“谋反”的事迹,除《淮阴侯列传》其他的仅仅是轻描淡写,有的干脆不写,特别是在记叙陈豨事时,一字未提韩信唆使其谋反事,亦未提及二人所谓勾结的言行。

在韩信风头正劲手握重兵之时,两次有人劝说他谋反,背叛汉王,一是投楚:一是自立为王,楚、信、汉三强鼎立,但这两次都被韩信拒绝了,可见韩信的内心是忠于刘邦的,不然既然想反,为何能一再错过这大好时机?故而,谋反的罪名是强加于韩信身上的,是因其功高震主不得不除的理由。

韩信性格上的缺陷导致自己成了加强皇权上的牺性品。韩信的性格。他过于急功近利,又不懂得谨慎自保。所谓的“功高震主”,本质是刘邦不允许有谁能够威胁到他皇权的稳固。在楚汉战行争之初,刘邦处于客观需要,十分倚重韩信,君臣合力,能够在打天下中共创佳绩。到了守天下之时,皇权就需要不断巩固。出于封建专制的局限性,在当时的人才是不能够完全放开手脚的,特别是韩信为人有性格缺陷,自然要成为皇帝宝座下的牺牲者。

韩信死后,刘邦解决了心头大患,但也叹息韩信的才华,权力中心的斗争不能避免流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