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思茅:黨建引領築牢疫情防控“銅牆鐵壁”

雲南省普洱市中心城市思茅區居住著23萬常住人口,有561個小區,小區是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關卡和關鍵環節。

自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來,思茅區強化黨建引領,合理佈局、統籌資源、重心下移,全面加強小區管理管控,築牢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

築牢小區防疫“主心骨”

健全組織體系。構建“鄉鎮(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黨組織——小區黨組織”網格化管理體系,在黨員具有一定規模、一定自我管理能力的小區建立小區黨支部,開展黨的工作和活動;黨員人數較少,自我管理能力較弱的小區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由網格黨支部以小區為單位劃分黨小組。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了南屏鎮磨鹽小區、水利施工隊等小區黨支部,實現了黨的工作在小區的有效覆蓋。

選優配強書記。按照“有能力善管理、有威望善溝通、有熱情善服務”的“三有三善”標準,選優配強小區黨支部書記,優先選任小區居民中的離退休黨員領導幹部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充分發揮他們在小區的影響力、組織力和號召力。提倡小區黨組織負責人和業主委員會主任“一肩挑”,將優秀的現任業委會主任發展為黨員、引導小區黨員在業委會競選任職。目前,業委會主任為黨員的50餘人,黨員擔任業委會委員的200餘人。

建立網上指揮部。根據工作職責、任務分工、作戰區域,把工作組、網格黨組織、小區分別建立工作群組,並通過指揮協調機構統籌發佈作戰指令,建立臨時小會用微信群視頻、單位會議用“學習強國”APP、區級會議用視頻系統的迅捷化網絡指揮體系,行成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疫情防控作戰網絡。

鍛造小區防疫“主力軍”

百名幹部下基層。區級統籌部署,數百名機關事業黨員幹部下沉小區排查點,在社區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調度下不間斷開展值守,不漏查一車,不漏看一人。區紀委監委、區委組織部通過隨機督查、電話訪談、信息收集、專題調研等方式進行分析研判,識別、儲備了55名錶現突出的黨員幹部,約談了幹部31人,提醒談話20人,問責12人。

千名黨員進小區。在無人管理小區、老舊小區、住戶較多小區等區域設立“黨員先鋒崗”,居民小區黨員、掛鉤聯繫單位黨員主動履職擔當、亮明身份作表率。做好每一時段進出車輛的消毒、人員登記、測量體溫併為居家隔離住戶提供志願服務。目前,全區共在各小區設置黨員先鋒崗300餘個,每天1000餘名黨員奮戰在小區。

萬名群眾齊動員。積極動員小區物業公司、各類協會、志願者等參與小區防控和管理。思茅鎮五一路社區下崗職工安幫和劉紅夫婦,非公企業職工普愛萍和趙華夫婦等主動請纓,堅守小區值守20余天;南屏鎮鳳凰路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李峰與妻子歐陽娜娜是服務於小區的“模範夫妻檔”……在疫情防控和小區管理中,正是有這樣許許多多的愛心群眾,為小區把好了疫情防控的“最後一道關”。

擰緊小區防疫“責任鏈”

形成責任閉環。指揮部與各鄉(鎮)、各創文“掛包聯幫”責任單位,鄉(鎮)與社區,社區與小區,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嚴密體系、作戰體系。明確各社區、小區責任人、值守人和聯繫方式,統籌組織開展小區疫情排查、政策宣傳、志願服務和管控等工作。

黨員包樓包戶。以“零死角、零盲區、零疏漏”為目標,發揮網格、小區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動員掛聯單位黨員、社區黨員、小區內居住黨員進行包樓、包戶、包人,以一枚黨徽、一個體溫計、一張排查表、一個二維碼、一瓶消毒液織起小區防疫控疫“紅色安全網”。

隨機督查通報。從區、鎮兩級抽調人員組成督查組,採取時間、路線“雙隨機”的方式對居民小區進行督查,督查結果採用“紅黑榜”的形式向社會進行公佈。目前,對全區561個小區進行全覆蓋督查2次,對居民居住較多、近期返回人數較多的重點小區每2天覆蓋督查1輪,並通過媒體及時向社會公佈疫情防控工作不力的小區及相關掛聯單位。

激活小區防疫“紅色細胞”

當好摸底排查“排頭兵”。黨員幹部根據責任分工配合社區工作人員挨家挨戶上門進行排查,向群眾普及防疫知識,教育引導群眾科學防控。目前,共3000餘名黨員投入排查工作,排查小區住戶5萬餘戶15萬餘人。

當好重點人群管控“排頭兵”。對排查出的到湖北及武漢務工的返鄉人員、到湖北及武漢出差、探親、訪友、旅遊的返回人員等重點人群,由機關黨員成立先鋒隊負責定人定點包保,每天與鄉(鎮)衛生院人員一起定時上門測量體溫、做好群眾思想穩定工作,實時指揮部向反饋情況。

當好服務群眾“排頭兵”。部分小區黨員主動推出“微信菜單”服務,通過微信聯繫、電話聯絡、定時定點服務等,為小區居民提供了配菜送貨、物品投遞等服務,以“暖心”的微服務搭建起了黨員與群眾的“直通橋”。


通訊員:羅成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