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登基时才三岁,为什么摄政王载沣不自己当皇帝?

猫眼观史


1908年对于清朝来说是不太平的一年。光绪和慈禧在24小时内先后去世,震惊了世人,好在慈禧在光绪死后就火速安排了皇位接班人,那就是溥仪,慈禧死后,溥仪的父亲载沣更是做了摄政王。有人就问了,当时慈禧已死,溥仪才三岁,作为摄政王的载沣为什么自己不做皇帝呢?


这就要从头开始说了。


慈禧和光绪帝之间的斗争,可以说从光绪亲政后就没有停止过,可结果我们都知道,都是慈禧完胜,光绪被囚禁。而且光绪帝的身体一直不好,也没有子嗣,这可是关乎到大清朝未来的大事。其实子嗣凋零问题,从道光开始就越发严重了,只是到了同治和光绪这里来了个总爆发。要怪就怪满族人喜欢近亲结婚,满族人才多少人,为了保证血统纯正和防止大权旁落,不和汉族联姻,当然满族人也和蒙古人结亲,不过这都解决不了问题。


到了晚年的慈禧对于皇位接班人的人选问题是越发重视。同治皇帝就是因为没有子嗣,所以没法才在皇亲中找了一个合适人选接了同治的班,他就是光绪。但是光绪在名义上接的还是咸丰的班,毕竟光绪和同治是平辈。可是合适的人选始终没有找到。


直到1906年溥仪出生,才被慈禧认定为是合适的皇位继承人,还把出生不久的溥仪抱到宫中抚养,足以看出慈禧的心思。溥仪后来被过继给光绪,同时一肩祧两房,也承继同治之子,继承大统。


那为什么慈禧就钟爱溥仪呢?


首先溥仪的生母是荣禄的女儿,也是慈禧的干女儿,而荣禄是慈禧最信任的大臣。

其次,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帝的兄弟,都是载字辈,论血缘也是非常近的。而且载沣和光绪不同,载沣这个人比较听话,没有野心,慈禧可以很好的控制。这点在以后就证明慈禧的眼光非常毒辣,看人很准。


溥仪出生后,慈禧也对载沣不错,刻意培养他,23岁的载沣就负责掌管健锐营,健锐营是负责京城守卫的,足见慈禧对载沣的信任;1907年又授予载沣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1908年正月正式担任军机大臣职务。这种火箭提拔的速度,在整个清朝都找不到第二个,载沣可以说是父以子贵了。


当初溥仪被慈禧选中作为皇位继承人,载沣一家就不情愿,可也是敢怒不敢言。或许有人问了,自己的儿子做皇帝怎么还不高兴呢?的确,要是太平年间,这肯定是一件好事,可是到慈禧晚年时期,大清朝什么样,大家还不清楚吗?有慈禧在,一切都还好说,就连袁世凯都不敢露出野心。要是慈禧也死了,谁还能镇得住那些臣子和治理这烫手的天下呢?


随着慈禧和光绪的先后去世,溥仪和载沣也正式登台,开始了他们最后三年的统治。载沣为什么不想自己做皇帝呢?


首先是自己不想也没有必要取代自己儿子做皇帝的,毕竟自己已经是摄政王了,最高权力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其次载沣这个人对于权力看的很清楚,也知道自己没有那个本事来治理天下,这点从处理袁世凯就可以看出来。后来面对袁世凯软硬兼施,载沣也不过多的讨价还价。清朝灭亡后,载沣索性就做他的寓公,不问世事,一直活到了1951年。这样的人其实还是很洒脱的,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如果一味的争权夺利,估计载沣也不会活多久吧。


还有就是溥仪做皇帝是慈禧钦点的,载沣不敢违背。即便慈禧死了,皇族中那些觊觎皇位的人也会盯着载沣出错。如果载沣敢自立为帝,那其他有野心的皇室成员肯定会借机对抗载沣,就算载沣笑到了最后,那对于皇族来说也是一次灾难,使本就危机四伏的清政权更加摇摇欲坠。这是载沣不想看到的。


历史局中人


载沣没有法理去继承皇位,也就是他没有资格当皇帝。

溥仪的上一任皇帝是光绪。

也就是光绪的下一任皇帝只能是他的儿子。大家都知道光绪没儿子,那也是有办法的:

古代有一种过继的办法,由亲族选一人过继给没有后代的一脉,承继香火。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袁绍。

袁绍的父亲是袁逢,但由于是庶出,且伯父袁成无子,于是过继给袁成。袁绍本是袁术的亲哥哥,于是变成了堂哥。法理的改变,让原本什么都没有的袁绍,可以继承袁成的政治遗产和人脉资源,不落于袁术的政治资源。

再比如说司马攸,原本作为司马昭的儿子,是没有继承权的。但是他被过继给司马师,于是有了继承晋朝江山的法理性,虽然最终没有继承,但也被哥哥司马炎视为皇位威胁者。

所以,溥仪过继给光绪,法理上溥仪是光绪的儿子。溥仪只是生理上是载沣的儿子。

同样,光绪也不是醇亲王的儿子,而是咸丰皇帝的儿子,他法理性的妈妈就是慈禧。所以载沣是没有权利也没有法理继承皇位的,因为他是醇亲王的儿子。从载沣的官位也得知,他是摄政王,却不是太上皇,可见一斑。不过说那么多有啥用呢?大清都亡了


铯媒体


溥仪是载沣亲生儿子,载沣是摄政王,溥仪虽然是皇帝但年纪小,甚至都没亲政,清王朝就灭亡了;还有溥仪当皇帝是慈禧临终指定,光绪帝死后,慈禧太后让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具有合法继承性。清王朝此时内忧外患不断,作为摄政王的载沣哪会有心思想这些。

然后说说慈禧选择溥仪的原因:

第一、因为光绪帝(载湉 )没有子嗣、无后,不得不选新的继承人;

第二、溥仪和慈禧的关系;

老醇亲王是慈禧的妹夫,光绪帝和载沣都是老醇亲王的儿子,他俩是亲兄弟,溥仪是光绪帝的亲侄子;

第三、慈禧自己亲生儿子同治帝(载淳)早逝无后;

按道理来说,应该把溥字辈的过继给同治,按宗法制把同治这一宗续上。但是慈禧出于私利,把年纪小的载湉 (即后来的光绪帝)过继给咸丰,她好继续垂帘听政。后来光绪帝死了,慈禧太后让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





萌哥蛋蛋看世界


溥仪作为大清的最后的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皇帝,到底是悲哀还是幸运呢?

溥仪登基的时候只有三岁,而这个时候我们都知道溥仪的父亲就是载沣,摄政王,掌控大清的军政大权,当时来说大清的实际掌权者就是载沣,因为这个时候慈禧已经是死了。那么为什么光绪不传位给载沣也就是他的弟弟?而是传给了载沣的儿子,也就是光绪的侄子溥仪呢?或者说为什么后来载沣不自己直接把儿子赶下台自己当皇帝呢,因为这个时候毕竟溥仪才三岁能知道什么呢?

我们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溥仪确实是载沣的儿子,但是从法理上来说溥仪又不是载沣的儿子,当时不管是同治还是光绪都是没有子嗣的,而光绪,同治,载沣这几个都是兄弟了,载沣有儿子啊,就是溥仪,还有一个儿子,溥仪是长子,所以就把溥仪过继给同志和光绪两个皇帝了,这个时候溥仪已经是同治或者光绪的儿子了,并不是载沣的儿子了。同治死后就是自己的弟弟光绪当了皇帝,光绪死了自然是自己的“儿子”溥仪登基了。所以从这里来说载沣和皇位没有一点关系的,也是没有任何权利来继承皇位的,除非是光绪下诏传位给载沣,不然载沣如果当皇帝那就是造反。

当然后来慈禧,光绪都死了,这个时候天下已经是载沣的了,这个时候其实当不当皇帝都是一样的,自己的儿子才三岁,自己又是摄政王,而且目前很多人普遍都是认为载沣比较懦弱,优柔寡断的人,而且我们都知道大清灭亡以后很多大清的遗臣都是想复辟的,但是只有载沣非常平静的接受了这一切,从来没有想过复辟,从这里来看载沣应该是一个政治头脑非常清醒的人,知道大清已经是彻底没戏了。所以之前即使大清没有灭亡,自己也是肯定没想过要当皇帝的。


中国历史研究所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离世。慈禧临死之前,指定仅3岁的溥仪为下一任皇位的继承人,由溥仪的生父,25岁的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那么就有一个疑问:溥仪正值冲龄,而载沣正值盛年。中国古语有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那么载沣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呢?

一、慈禧太后的意志无人敢违背。

慈禧太后原为咸丰皇帝的懿贵妃。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皇帝以木兰秋狝为名,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861年病逝于此。咸丰死后,懿贵妃的儿子载淳即位为帝,年号“同治”。同治年幼,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从此开启了慈禧太后掌握国家实际最高权力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序幕。同治无嗣而终,慈禧为了能继续保持至高无上的权力,选择过继自己的侄子加外甥,醇亲王的儿子载湉为帝,年号“光绪”,继承的是咸丰皇帝的大统。时间到了1908年,慈禧在垂危之际,选择了仅三岁的溥仪为新的皇帝,继承自己的亲儿子,同治皇帝的大统,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慈禧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自然不会不知道“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的道理。慈禧选择溥仪为帝,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私心。但因为她已经掌握帝国最高权力达近半个世纪之久,虽然命不久矣,在统治集团内部,依然没有人敢违背她的意志。



二、载沣没有必要。

溥仪虽然入嗣同治,兼祧光绪。虽然名义上已经是别人的儿子了,但毕竟实际上还是载沣的亲生儿子。载沣没有必要抢自己儿子的皇位。另一方面,慈禧太后指定载沣为摄政王。载沣虽然没有皇帝之名,在帝国最后三年的时间里,却是掌握着真正皇帝的权力。所以,载沣没有必要自己去当皇帝。


三、载沣自己当皇帝可能会导致皇族内部的分裂和更大的国家动乱。

慈禧太后临死之时,皇族内部正值盛年的皇族宗室,不止载沣一人。由溥仪当继承人,是慈禧太后钦点的,没有敢违背。但如果载沣想自己当皇帝,不免让其他正值盛年的宗室,也有当皇帝的野心。当时大清王朝已是摇摇欲坠,如果在这个时候出现皇族内部因争夺皇位而发生争斗,势必会导致统治阶层内部的分裂和国家更大的动乱。

四、载沣有一定的政治洞察力,政治野心较小。

载沣即位摄政王时,大清王朝烽烟四起,摇摇欲坠。面对着这样一个烂摊子,载沣的政治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他对于大清的前途也不看好。所以等到载沣卸任摄政王回到王府的时候,对妻子刘佳氏说:“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所以在大清亡国以后,载沣更多的把眼力放在如何维护皇室优待条件上。对于一些满清遗臣寻求复辟,载沣并不感兴趣。1917年张勋复辟,载沣也表现的比较冷淡。后来溥仪要去东北,载沣也是极力劝阻。再到后来,载沣受溥仪邀请去了东北,只月余便返回北平,不问政事,只至新中国成立后在北平离世。所以说,载沣的政治野心较小,在他当摄政王时,面对那样一种政治形势,也没有必要自己当皇帝,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综合以上几点因素,虽然在大清王朝的最后三年时间,摄政王载沣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但却并没有当皇帝。

欢迎各位读者关注,点赞,收藏,转发。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阿鲁恩佐


1908年12月2日,3岁的溥仪被放在太和殿的龙椅上,哭着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在完成登基仪式后,他成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父亲载沣,则被慈禧任命为摄政王。

按理说,当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政治能力很强的载沣显然比3岁的溥仪更适合做皇帝。而且虽说溥仪是慈禧立的,但慈禧已死,载沣为什么不直接夺位呢?

(溥仪登基)

我们先说,为什么慈禧不让年富力强的载沣继承皇位。

说起来载沣这个人有很多优点,他为人低调,做事踏实,又很有才学,慈禧相当看得起他。

深得重用的载沣也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在1894年,由于在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杀害,德国不但逼着清廷在克林德丧命之地立碑,还要求他们到德国负荆请罪。

由于载沣既是光绪的胞弟,又是慈禧的亲外甥,所以成了去道歉的不二人选。

载沣到了德国后,德国人竟提出“向德皇跪拜谢罪”的条件。载沣尽管平时为人谦和,但当时却坚决不同意这个条件。甚至很硬气地准备打道回府。最后还是经过双方协商,才改为鞠躬行礼。

此事一时轰动国内外,就连国际上也称赞载沣为“中国之贤王”。如此,载沣的政治能力再次得到了慈禧的肯定。而载沣也因此飞黄腾达,在他25岁时,便坐上了军机大臣的位子,成了清廷最高领导圈中年轻有为的青年干部。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

光绪无子,当时清朝又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危险时刻。按理,慈禧应该找个成年有才干的人做大清朝的掌舵人。可是,她却选择了载沣才3岁的儿子溥仪。

按慈禧的诏命,溥仪被过继给光绪,同时肩祧两房,承继同治之子,继承皇位。而一直倍受慈禧重用的载沣,则被任命为摄政王。

(慈禧剧照)

慈禧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有三个原因。

一、慈禧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再加上当时她并未考虑到自己会死。所以她为了把权力牢牢抓在手中,只可能立一个小孩子做皇帝,这样她就能继续垂帘听政。

二、载沣之所以得慈禧重用,是因为载沣很乖,听话。说明白点,就是天生的打工仔,执行能力不错,但领导能力不行。这一点,从他后来处理袁世凯的问题就能看出来。所以慈禧认为他做国家决策者是不合适的。

三、载沣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奕譞本来有7子,夭折了3个,还剩载湉、载沣、载洵和载涛。其中载湉4岁时被过继给咸丰,成为光绪帝;载洵被过继给瑞郡王奕志的后人;载涛又被过继给钟郡王奕诒,所以载沣就成了奕譞这一支的独子。如果把载沣再过继给咸丰(也可以说过继给慈禧),奕譞这一支就没有后人了。奕譞曾在慈禧政变中有功,慈禧怎么也不可能干出让他绝后的事,所以载沣就没有机会成为合法的帝位候选人了。

不过,虽说慈禧并没有选载沣为继承人。但是,慈禧选定溥仪后,几个小时后就去世了。那时候,溥仪年幼,隆裕太后仁弱,正是夺权篡位的好机会,为何载沣没有直接夺权篡位呢?

(载沣剧照)

我认为载沣之所以不直接做皇帝,也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载沣不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

他理想的是“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那种生活。所以当他辞职后,他很高兴地对家人说,我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另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也说过载沣虽然拥有国家最高权力,但他是个老实人,和他的祖父一样,是把权力看得很淡的人。

二、载沣没有必要篡位。

他已经掌管了军政大权,溥仪又是他亲儿子,将来溥仪亲政后,他顺理成章就是太上皇了。

三、载沣是个顾虑很多的人。

载沣做摄政王后,认识到手握北洋军军权的袁世凯,对自己独掌大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再加上光绪之死,袁世凯脱不了干系。所以为了巩固权力,也为了给光绪报仇,载沣打算杀掉袁世凯。

但他左思右想,还是找来奕劻和张之洞等人商量。

奕劻就说了一句,杀了袁世凯,北洋军造反怎么办?就让载沣吓住了。最后只是撤了袁世凯的职,让他回家洗了睡。

这个事做得极不漂亮。袁世凯这人若不杀,就不要闹得大家都知道。知道了又不杀,等于放虎归山,再想让他忠于清王朝,那是不可能的。

四、载沣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北洋军明里暗里不听从载沣调遣。眼看各地纷纷独立,清王朝岌岌可危。无奈的载沣,只得任命袁世凯为掌管军政大权的总理大臣,并解散了他一手创建起来的皇族内阁,辞去了摄政王职务。

载沣但凡有一点私心,他大不了抱着和清王朝同归于尽的心也要满足私欲的话,也依然可以疯狂一回。不过他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在政治上能力实在平庸,又说话容易结巴,哪里能做皇帝呢!

所以,不管如何,载沣从没有想过做皇帝这事。

(参考史料:《我的前半生》《晚清宫廷生活见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是七哥

两个原因。

第一,这是慈禧的安排,作为慈禧的宠臣,载沣是不会违背的。(慈禧剧照)

载沣,和光绪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虽是兄弟,但两人对慈禧的态度全然不同。(光绪)

光绪明目张胆地反对慈禧,载沣则相对比较乖巧,讨慈禧欢喜。因而,载沣备受慈禧厚爱,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军机大臣,最后直奔清廷中枢。

最终,在慈禧的授意下,将载沣的儿子溥仪送上皇位,载沣当上了摄政王。

这种格局,是慈禧希望看到的,既没有人为光绪平反,也不会有人动摇慈禧的地位,敢挖慈禧的坟头。

第二,载沣,性格比较平稳,处事中庸,不具备野心。

慈禧之所以看上载沣,就是因为这一点。

载沣平庸,处理国家大事,可能不怎么样。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载沣也不会动摇慈禧留下的政治格局。一旦政治的天平打破,载沣是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来应对的。

举一个最好的例子,载沣想要铲除袁世凯,本来是要彻底除掉他的,但却在张之洞、奕匡等人的阻挠下,留下了袁世凯一命,最终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这一次政治较量,就很好地说明了载沣的水平,载沣身为朝中中枢,手握清朝最高权柄,连一个小小的袁世凯都收拾不了,更不用谈论什么,废除皇帝,自己上位了。

本事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这一点,载沣也是明白的。

所以,也才会有载沣卸任后,高兴的说到:回家陪孩子吧!

我是七哥,欢迎大家多多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我,每天带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认知!


岁七夸父


首先,溥仪继位,载沣当摄政王,这是慈禧的安排,不是谁说改就能改的:

“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着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前因穆宗毅皇帝(同治)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现在时势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

这意思说的很明白,溥仪继位而不掌权,有事情由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商量着办。

慈禧虽然在治国方面一塌糊涂,但是她在政治斗争方面的水平却非常高。

慈禧活着的时候,各路政治势力根本就没有出头的机会。不要说维新派、革命派,就连后来灭了清朝的袁世凯,在慈禧活着的时候也是卑卑伏伏。直到慈禧闭眼的前一刻,她说的话在清朝都比圣旨还要圣旨。

那么,在慈禧死后,载沣为什么没有推翻这个决定,自己当皇帝呢?

首先,载沣不想当皇帝。


有朋友可能说了,天底下还有人不愿意当皇帝?!

嘿,还真别奇怪,天底下还真的就有人不愿意当皇帝,载沣就是其中之一。

为啥呢?因为皇帝并不仅仅意味着最高的权力,也以为着最大的危险。如果自己实力不足就僭越皇位,下场会比谁都惨。

溥仪接过来的这个皇位可不是一般的皇位,而是一个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的封建帝国的皇位,是一个内忧外患,矛盾重重的政权的首领。

这可不是明朝万历、清朝乾隆这种享福的皇帝的皇位,而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以当时清朝的形势来看,搞不好要当亡国之君的!

而且,载沣本人也根本就没有什么权力欲。

你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对权力十分渴望是正常的。而载沣作为天潢贵胄的亲王,本就衣食无忧,对权力并没有那么渴求。载沣本人酷爱读书文玩,对于政事并没有什么兴趣,本来在政坛也不太显眼。他曾经在家里书房挂了一副字——“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这显然是想当无事王爷的意思。

别说当皇帝,连慈禧让他当的摄政王,他都叩头推辞,气的慈禧骂他:此何时而讲谦让,真奴才也!

连摄政王都不情愿当,你说他愿意当皇帝?

从后来的表现上看,载沣的确对政治没有任何兴趣。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载沣就辞了摄政王的位置,把大清江山置于不顾了。而曾经掌握中国最高权力的他,居然就此就真的安心做了寓公,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这之后,无论是北洋军阀、国民政府还是日本人,都请不动他。连张勋复辟这种事情,载沣都表现的极为冷淡。溥仪去了东北之后,力邀载沣来长春,载沣禁不住劝,本人去了一趟,仅仅待了一个月就回到了北京,从此闭门谢客,谁也不见。

载沣一直活到了1951年,建国之后,周总理有一次提起他,周总理说载沣安心当寓公,没有受敌人的诱惑,保持了晚节,这很好。



其次,载沣也没必要当皇帝。

大家有所不知,当摄政王或者太上皇,可比当皇帝爽多了!

为什么?该有的权力全都有,该有的义务却都没有。

无论是摄政王还是太上皇(李渊这种被迫的不算),在封建社会之下,这群人的权力都丝毫不比皇帝小。摄政王管的一般都是一个不懂事的小皇帝,而太上皇这种存在,在封建伦理之下,无论儿子孝顺不孝顺,皇帝都要装出一副孝顺的样子。

由于有权力没义务,因此颇有一些人愿意当太上皇。比如从宋高宗赵构开始,南宋连着三个皇帝都当了太上皇。

对于载沣来说,自己顶着谋逆的名义去抢了自己儿子的皇位,图个啥呢?就为了在龙椅上坐坐?

载沣不可能合法的坐上皇位,想当皇帝一定要谋逆,这是风险很大而且名声很不好的事情。而载沣在这一番操作之后,顶着杀头的风险,待着篡逆的帽子,自己的权力却没有加大,这亏本的买卖谁做?

更何况,溥仪是载沣最喜爱的儿子。把皇位费大劲从自己儿子手里抢回来,再把皇位传回给自己儿子?这不是小孩过家家,载沣作为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是绝对不会干这种傻事的。


小约翰


溥仪是载沣的儿子,为什么慈禧在临终前不让载沣当皇帝,而是让三岁的溥仪当皇帝,并且还让载沣当摄政王呢?作为一个正逢多事之秋的国家,让一个三岁小孩来当国家领导人,那不是往国家往火坑里推吗?

其实慈禧之所以立溥仪为皇帝,而不立载沣,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她的家族叶赫那拉氏有关。载沣的嫡母(不是生母)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也就是说溥仪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嫡孙子。

再有当溥仪继位后,虽然摄政王是载沣,但宫中实际权力在隆裕太后手中,隆裕太后是谁?她是光绪的皇后,但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她的父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也是属于叶赫那拉氏家族的人。

说句实话,慈禧太后其实不愿意将权力交给任何人,但能立的人必须得是爱新觉罗氏,这个她改变不了,同时又得是与叶赫那拉氏很亲近的人,那就只有载沣和溥仪两人。

相比于已经成年的载沣,三岁的溥仪当然更好控制,也更容易为隆裕太后掌政奠定基础,试想一下,如果是载沣继位的话,那么就没有隆裕太后什么事了,换句话说,也就没有叶赫那拉家族什么事了。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选定溥仪为皇帝的过程,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光绪皇帝那时还没死,不过他马上就要死了(慈禧太后即将要把他毒死)。当时慈禧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据说灵柩已在宫内准备就绪。

当慈禧病危的时候,曾召集军机大臣世续、张之洞、那桐入内,奕劻正去东陵验收慈禧地宫未回。“慈禧问诸臣近支王子入宫读书相关的事,众臣知道慈禧这是想要立新皇帝了。

因为当时的王子都很年幼,当时世续说:“太后拟选储,为社稷万世计,此周文武之用心,甚盛,甚盛!惟今内忧外患,交乘涛至,窍以为宜选年长者。”世续的意思是应该立一个成年的,而不是从那些年幼的王子中选择。

慈禧拍床怒骂道:“此何等重事,而若敢妄言!”“实际慈禧上已胸有成竹,怎么可能真正听取大臣的意见?而且世续所说的,正好与慈禧的主意相悖,故遭怒骂。

张之洞看着势头不对,替世续说情:“世续承太后垂询,据所愚虑,约略言之。立储自宜承宸断。”于是慈禧假装沉默了好久才慢慢地说:“载沣子溥仪尚可,但年稚耳,须教之。”

张之洞说:“载沣懿亲贤智,使摄政,当无误。”他还引出顺治初多尔衮摄政之事来佐证。太后说:“得之矣,趣拟诏。”第二天,军机大臣奕励从东陵回京,他也是主张立长的人,但是草召已经拟好,入时给他一看,他也就不敢说什么了。

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着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又懿旨:“前因穆宗皇帝未有储二,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祧穆宗毅皇帝为酮。现在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二,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穆宗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又懿旨:“现值时事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即皇帝亲裁政事。”

为此,载沣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日的日记中写道:“叩辞至再,未邀俞允,即命携之入宫。万分无法,不敢再辞,钦遵于申刻携溥仪人宫。”载沣本来就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况且,同治、光绪两帝的命运,举朝皆知,把不满3岁的幼子送到火坑里去,载沣舍不得,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可以预料,儿子当上愧儡皇帝之后,自己也将陷入困境,凶多吉少。但他畏惧慈禧权势,不得不听从。

当时溥仪去慈宁宫见到慈禧,那时候慈禧已经快死了,给小皇帝留下了非常可怕的形象,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记载:“我记得自己忽然处在许多陌生人之间,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帏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


魏青衣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坎坷曲折,做过皇帝,也当过战犯;享受过,也流亡过。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溥仪三岁便继位为帝,从此失去了童年,或许,皇家也从没有童年的存在。幸运的是,溥仪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终的亡国之君,直到1967年才去世。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年仅三岁的溥仪做了皇帝。

据说慈禧确定溥仪为继承人时,光绪帝尚处于弥留之际,得知新皇是年仅三岁的溥仪时,沉默半晌,无奈说道:

“找一个年岁大些的岂不更好吗?”

不过这太后的旨意谁敢违背呢?当时的清廷已经快走到了尽头,年幼的小皇帝根本没有办法处理朝政,于是,清朝最高的统治权就落到了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手里。

隆裕太后是个女人,无法做皇帝,摄政王载沣是个成年王爷,声望又很高,而为什么他没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呢?

其实溥仪即位,除了年龄太小,并无其他不妥之处。

于公,按照出身来说,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皇帝的亲弟弟,祖父爱新觉罗·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但是按照光绪的遗愿,还是更希望自己年长的弟弟或者是有才干的堂弟继位,延续大清帝业。


而慈禧临终前已经想好要立新帝,当时的皇族呼声最高的莫过于载沣。但是慈禧只顾自己娘家跟侄女利益,找他那样一个小孩子做皇帝。而载沣是光绪帝的亲弟弟,能力强,人脉广,血统纯正,素来威望不低,如果让他继承皇位也是名正言顺的。

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叶赫那拉氏的后人,慈禧希望在她走后,隆裕能够当上清廷的掌权者,而载沣已经成年,远没有还是三岁小孩的溥仪好控制,如果让他做了新帝,那隆裕想掌权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为了让自己家族得利,慈禧还是决定要找一个小孩子来当傀儡,所以慈禧选择了溥仪。

其一是溥仪年龄小,好控制,如果他做了皇帝,隆裕就可以用太后的身份仿照自己一样掌控大权。其二溥仪是载沣的儿子,就算载沣想做皇帝,也不会和儿子去争,那么隆裕的权力就能够留存下来。还有一个原因,同治与光绪本身就是兄弟辈分,假如再找个弟弟即位,显示大清朝皇脉后继无人,让国际友人和民间百姓耻笑。

基于这样的原因,慈禧便通过自己的势力去暗中操控整件事情。就这样,年幼的溥仪成了皇帝。而溥仪做了皇帝后,他的父亲载沣成了摄政王。



按理说,就算溥仪是皇帝,以载沣的身份地位完全可以去推翻他从而取而代之,为什么他没有这么做呢?

这其中有四点原因。

第一点两人毕竟是父子关系,而且载沣很喜欢溥仪这个儿子。自从溥仪出生后,载沣就将他视为自己的掌中宝,就算是自己当了皇帝以后也是要把皇位传给溥仪的,那么既然现在儿子做了皇帝,复有何求?

而慈禧也正是算准了载沣会因为这层关系不会去自己当皇帝,才会选中了溥仪。

第二点,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兼军机大臣,大权在握,做皇帝图的不就是权力吗,既然权力到手了,那这个皇位谁做还有区别吗?再加上皇帝是自己的儿子,自己下什么命令他也不会反对。

第三点,这是慈禧遗命,不敢违背,自己一家可谓已经是名正言顺的拥有皇权,何苦去触犯慈禧这一伙利益集团,冒不必要的风险,去争夺一个不必要的名分呢?

最后一点,此时的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大厦将倾,载沣未必不喑此情,他自己本身也未必见得愿意当一个大概率的末代皇帝,以这种身份刻入历史,愧对先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