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真沒意思,太累!"——我的孩子為什麼會有厭學情緒?

一位母親最近打來電話,說她很苦惱:


因為疫情期間不上學不復工,每天她只好陪伴兒子一同學習。


兒子上初二,最近不知道為什麼,一提到學習,臉上就出現煩躁的神情。一拿起書本,就哈欠不斷。做作業時也磨磨蹭蹭,拿塊橡皮也能拿半天。


媽媽讓他把最近的課本複習一下,他就衝媽媽說一句:"沒什麼可複習的。"媽媽追問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學習真沒意思,太累!"他的媽媽很是焦慮,電話打到了班主任那兒。誰知班主任卻直截了當地告訴她,孩子現在很厭學,本打算節後找家長聯繫呢,卻被突發而來的疫情給耽誤了。


孩子這種對學習的反應,實際上是厭學的一個典型案例。對學習煩躁、厭煩,不想學,但又不得不學,於是出現了消極應付的情況。


磨刀不誤砍柴工,今天我們暫且先討論一下厭學有何心理特點?當前學生厭學不外乎有以下三個特點:不想學、不用學、不會學。



01. 不想學


這類學生看到的是苦學仍有落榜的,賣力仍有失業的,也就打消了主動學習的念頭。譬如看到初嘗辣椒的人涕淚齊下,他也就望而生畏,徹底排斥這種"享受"了。

1.受社會大氣候的影響

現代學生有著比我們更迅捷的信息和思維,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審視世界、觀察社會,結果看到的是知識分子給人家打工、沒有文化也能當老闆。這時候如果老師或家長僅用言語去說教就會顯得蒼白無力。


2.受各種新聞媒體的影響

當今某些報紙雜誌、電影、電視,強調背景關係,這往往使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感到望而卻步;或過多談情說愛,使學生盲目模仿;或大力吹捧各種名星,使學生敬若神明。但他們不曾看到成功人士付出艱辛的血和淚,只看到成功背後細如紗織的關係網。因此他們不再比學習、比能力,而是比關係、比父母。


3.受不包分配的影響

在過去,"象牙塔"內的驕子們令多少人羨慕,而如今大學生求職難者比比皆是,甚至個別更是拿錢上完大學再轉個圈回老家務農,因此別說學生,家長就已阻止他們繼續求學了。

02. 不用學


這類學生也懂得辣椒富含多種維生素,但不吃也餓不死,可從其他渠道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當然也就不用吃了。


1.受考試紀律的影響

老師們最頭疼的是學生上課不聽講、下課不看書,殊不知這是其自釀的苦果。平時考試監考不嚴,閱卷過鬆,學生不愁高分。更有甚者為了提高升學率或是在區縣的排名,老師們會想方設法"神押題","幫助"學生投機取巧,不狠學也能拿高分兒。


2.受家庭環境的影響

一種父母有權勢、有地位,自能得高分、上名校、謀好職;一種家庭極端貧困,或愚昧落後,孩子自然不用學;而第三種居多,這部分家長明知孩子不想學但又不忍心也不放心將其送進社會這個"大染缸"。

03. 不會學


以上兩類厭學者是少數,還有一大部分人要歸入"不會學"的行列了。有人說,21世紀的文盲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


長期以來,教材枯燥,教法老套,教師一味主動熱情地扶著、揹著學生走,而學生被動麻木如盲人,雖能到達目的地,但不能在思考中收穫成功的經驗,享受一個"思想者"的樂趣。這樣,學生不僅領會不到學習方法,而且還產生了厭學情緒。


如果知識不再是營養豐富的天然美食,怎能不令學生厭惡之極?


寫在最後:


郁達夫說"一個民族不出人才,是民族的悲哀"。學生想學而不會學,難道不是為人師者的悲哀嗎?也許,作為老師和家長,現在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教育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