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從歷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來自: 2020-02-17《大公中原網》 責任編輯:王宏宇

2月14日,在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九場新聞發佈會上,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鄭邦山針對教育的本質和追求,發表了一段引人深思的講話。

【大公中原網訊】“我也不禁想起戰爭時期河南大學八年抗戰的辦學歷史,河大師生犧牲9人,失蹤25人。在烽火連天和戰爭硝煙中,河南大學堅持敵前辦學,秉承教育報國,表現出‘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應該說這也是我們河南教育的精神。”

河南大學:從歷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2月14日,在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九場新聞發佈會上,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鄭邦山針對教育的本質和追求,發表了一段引人深思的講話。

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奮發前行

這不禁讓我們思緒萬千,記憶飄回到那段革命先賢用蕩氣迴腸的壯舉寫就的不凡歲月。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12月,豫北豫東相繼淪陷,河南大學被迫遷離開封,開始了為時八年的抗戰辦學歷史。學校先後輾轉遷徙至信陽雞公山,南陽鎮平,洛陽欒川、嵩縣,其中,在嵩縣潭頭(今欒川縣潭頭鎮)辦學長達5年。

1944年5月,日寇入侵潭頭,製造駭人聽聞的“潭頭血案”。學校被迫再次轉移到南陽荊紫關,陝西漢中、寶雞等地,直到抗戰勝利才重返開封。在抗戰辦學的八年中,河大師生在烽火連天中克服種種困難,匯聚一大批知名學者,堅持開課,堅持辦學,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保存中原文化教育血脈、賡續科學文明火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間,教育部考績,河南大學名列第二,上課總時數為全國之冠。

1942年,河南大學升為國立,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在顛沛流離的年代,河大師生用艱苦奮爭、堅守執著為中國抗戰時期的高等教育史寫下了悲壯而又自豪的一頁,並獲得了至今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辦學精神。

歲月長河,歷史足跡不容磨滅;時代變遷,河大精神熠熠生輝。回望歷史,我們更能準確地找到當下自己在時代演進座標中的位置,進而更加明確當下的我們應當扛起什麼樣的責任擔當,肩負什麼樣的歷史使命,並從中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奮發前行。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面臨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投入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大考的“考生”,都是這場戰爭的“戰士”,身上肩負責任之重大、面臨任務之艱鉅不言而喻。這就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勇敢擔當,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共同目標而持續戰鬥、絕不鬆懈。

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明確自己的職責所在,用深刻思考與實際行動詮釋“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奮鬥精神的當下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教育的永恆使命,無論是硝煙四起的戰爭年代,還是我們正置身其中的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把災難當成教材,把生活當成課堂,讓孩子們在親身經歷中接受最直接的教育,獲得最真實的體悟,從而更全面地成長成才,這是教育本質的體現和追求。

教育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

疫情雖然暫時把師生阻擋在了校園之外,我們的教育卻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要把這場戰役當成一場生命教育,通過疫情讓學生更加明白生命之可貴,更加珍愛生命、尊重生命;這也是一場信念教育,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堅忍不拔、從容不迫的奮鬥精神,樹立學生百折不撓、絕不妥協、戰之必勝的堅強信念;這還是一場科學教育,要讓學生懂得在國家危難的關鍵時刻,只有拿起科學的武器才能解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最終贏得戰役的勝利;這同時也是一場道德教育,通過抗擊疫情,進一步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赤誠仁愛、胸懷天下的大愛情懷。

正如鄭邦山在講話中所說,“在災難和不幸面前,讓災難見證我們堅定成長的足跡,讓不幸成為通向幸福的橋樑。”面對疫情,把我們應該做的、能夠做的、通過努力能夠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最佳,保持良好的、積極的心態,所有人共同面對、共同參與、共同承擔,風雨同舟、攜手共進,便會取得戰役最終的勝利!這便是歷史給當下的我們帶來的啟發與思考,也是我們奮勇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