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篇」如何做好远程办公?

庚子春节长假己成过去!

面对“新冠”病毒威胁,集团各单位认真学习落实中央政治局2月3日常委会精神,确保防控工作落实落细,确保各类业态积极有效复工。在线办公、远程服务等多种新的工作方式已成当下工作新常态。

为适应这种“人不到岗心到位”的工作新方式,努力实现疫情防控和集团年度各项工作的双胜利,本期的 “共克疫情 中版在行动”专题,特别联合北师大职业心理健康OHP实验室,为开启“远程办公”模式的朋友们提供一点点心理调适的小知识,期待对您小有帮助哦。

什么是远程办公?

通常来讲,远程办公是指“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实现非本地办公,如居家办公、异地办公等等”。这在国外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而目前在国内却并不多见。

远程办公使我们能发挥对工作更多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更加自主的分配工作时间和安排、调整工作内容。并且由于更加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几乎忽略不计的通勤时间,远程办公更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远程办公也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来自同事的社会支持,这也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我们也会有更多的时间能够用来陪伴家人,也许我们能借助这个机会更好的平衡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远程办公存在的问题


第一,自控力的考验。因为远程办公不需要打卡、不需要赶公交、不需要在办公室受各种监督,我们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完全以结果为导向。有时候我们会无所事事地刷微博、逛淘宝、逛京东,然后给自己的上司谎称说完成了某项工作,导致效率低下。


第二,根据社会存在理论,面对面沟通被认为是最高效的社会沟通媒介。电子沟通降低了面对面沟通交流的频率,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质量,即上司担心对下属的控制减少,我们自身会担心被孤立和信息枯竭,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情感关注会大大减少,这可能让我们感到焦虑,产生工作拖延。


第三,如果电子沟通不及时,我们会担心自己错过了某些关键信息,产生被排斥的感觉,造成焦虑和恐惧。


第四,由于电子沟通没有面对面沟通提供的工作线索多,在进行沟通时信息会受到限制,在相互传播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从而造成对工作和自我角色的不确定性,导致我们体验到更多的冲突、沮丧和疲劳。

那么,怎样进行远程办公呢?

领导篇


领导者与团队


培养远程协作能力

在远程办公过程中,远程协作能力对团队绩效有着重要影响,而远程协作过程则常常被领导者的行为所影响。

领导者可以通过以任务为导向的行为,如提供指导、反馈、资源等,来增强远程团队沟通和协作。领导者关于强调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行为同样有助于远程合作。如果领导者能够在团队成员之间培养良好的工作关系,就能有效提升远程团队的协作能力,塑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增加信任感

信任是影响远程工作效率的重要方面,它可以减少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由于远程团队一般更倾向于以任务为导向,因此建立信任无疑是一个挑战。

在远程团队中,更多的社会交流可以促进信任的产生。据此,远程团队的领导者可以通过定期建立丰富的媒体沟通渠道,如视频会议、实时协作通讯等方式,让成员能同步交换信息,增加对彼此的需要,培养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

预防团队冲突

远程工作往往面临着不同形式的团队冲突。其中,领导者需要留心团队中可能出现的两种冲突:

◆关系冲突:指团队成员对人际差异的认知。

◆任务冲突:指团队成员对任务不同观点的感知。

在远程环境中,若团队成员之间沟通和协作不足、信息流通不畅,个人就更容易将团队流程故障或违反规范的行为归咎于个人,而不是情境因素。

一般来说,特定情境下的任务冲突对团队有积极的影响;而关系冲突通常只会降低个体满意度,并损害工作绩效。

人际关系冲突常常是我们工作时团队冲突的典型表现,积极沟通可以有效避免关系冲突的发生。领导者可以考虑组织远程会议、建立沟通规范,让成员互相更新工作状态,明确成员任务职责,避免由于缺乏沟通而产生的潜在误解。

而对于部分远程的团队来说,还存在一些团队成员线上办公,另一些团队成员仍在线下办公的特殊情况。这种办公形式的交流方式是零碎的,这会在团队中产生不同的交互规范,并加深物理上分离的团队成员之间的隔阂。因此,在这类办公形式的团队中,领导者需要特别注意加深线上、线下员工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团队的效率。

增强时间意识

在家工作的员工通常很容易分心,跟家人说几句话,或者帮忙扫地、倒垃圾,工作状态被打断后,有时需要很久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这就影响了工作效率。

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清晰划分出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因此,在实行远程办公时,领导者可以和团队成员约定:

任务的发起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描述、完成时限、成员构成和明确的责任人。

收到任务时责任人和相关成员需要及时回复。

◆责任人需要根据完成时限,合理评估工作完成时间。

◆任务执行进度、问题和计划的沟通要基于书面记录,形成周全的任务计划。

◆领导或者项目责任人抓任务执行结果,实时跟进任务计划中的问题。


领导者与个人


激发对专业的尊重

远程团队中,领导者是最了解整个团队的目标、资源和流程的人。特别是在同步协调具有挑战性的远程团队中,成员可能会对他们的角色和完成任务的方法感到困惑。因此,领导者可以通过邮件来明确每个成员的责任,并提供与每个成员的特殊情况相关的指导。这种定制化的任务建议不仅能指导个人完成任务,还能增强成员对领导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尊重,将领导者视为自己想要学习的榜样。

作出实际贡献

领导者对员工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会让员工更有动力在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因此,领导者可以通过即时通讯与每个成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此外,领导者可以根据成员独特的办公环境,帮助成员设定个性化的工作目标,确定完成工作的流程。与此同时,领导者还可以为成员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和反馈。

联系情感

除了为每个成员的任务提供建议和支持外,领导者还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关系来增进成员对自己的感情。领导者在协助每个成员完成任务之外,可以尝试与成员沟通感情,关心成员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状况,增强社会情感纽带。

培养忠诚

在他人面前保护成员、支持成员,将直接有助于提高忠诚度。例如,当一个团队成员的工作在一次视频会议中被高层管理人员质疑时,领导者可能会站出来为他/她辩护,并帮助解释,而不是责备。这样的公开支持可以极大地提高成员的忠诚度。


总的来说,最有效的远程团队领导者,可以确保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学习、成长、贡献,并感觉自己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增强每个成员的团队体验。只有领导者建立出能够激发团队最佳绩效的工作环境,明确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是帮助远程团队建立高效而可预见的任务和关系流程,才能使团队克服远程合作中的种种挑战。


员工篇


自我调适


提高自控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通向成功人士的最优秀的品质之一,伟大的NBA篮球明星科比回答自己为什么如此成功时,说了一句话:“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所以远程办公最需要的就是自控力,给自己设置时间管理,每天像去公司上班一样打卡,列个工作的任务清单,一项一项的认真完成。

多使用电子产品进行面对面沟通

面对面沟通可以很好的进行人际之间的情感反馈,我们与上司之间、我们与同事之间在面对面的工作交流时可以相互捕捉双方之间的表情、情绪、态度等,提高上司对下属的理解与把控、同事之间的情感交流质量和信息传达准确及时性,使信息达到最大程度的共享。所以在远程办公时,提高面对面的电子沟通频率可以大大减少员工的远程办公的心理不适应以及工作拖延。

设置工作信息通知和及时反馈提醒

反馈是指员工收到关于同事工作表现的直接和清晰信息的程度,通过反馈员工之间可以不断了解各自之间的表现,提高各自工作完成的安全感。员工自身需做到工作信息通知接受到位并及时反馈,明确自身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任务及期望,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沮丧和疲劳。


工作与家庭


规划好在家的工作日程

不同于去工作场所的上班,居家工作时,大家工作安排完全随心情(deadline),经常工作到兴起时忘记吃饭,甚至夜不思寝。显然这不是一个好习惯,老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规划好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才能长期保持较高的生产力,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好在家的工作日程,大家可以试试看以下的一些方法:

◆与工作团队的交流:确认一下你的工作时间,清楚地说明你这一天什么时候在工作,这周的哪几天在工作,以便团队更好地交流互动。

◆与家庭的交流:让家人清楚你的工作日程,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你是“在工作”,这个时候尽量让他们不要打扰你,保证自己的工作效率。

◆安排一些工作后的事情:虽然这些天不能去看电影,也不能去外面吃饭,不过还是可以定好晚上给家人秀一秀自己的厨艺,或者找一些适合一家人玩的家庭游戏等等,让自己从工作中解脱出来。

定好家庭生活的规则

你有过在家吃着饭突然被老板@的经历吗?有没有很想马上放下一切投入工作怀抱的冲动。就像在工作时尽量不要被家庭生活打扰一样,在规划好的家庭生活里,也尽量不要去忙工作的事情。

在家庭生活中不要想工作的事情,好好生活同样是一种能力。当然如果你的工作本来灵活性就很高,计划中本来这一天应该工作八个小时,那么可以试试把工作时间安排成“7+1”或“6+2”,提前预留一些时间给这些突发的事件,毕竟规范稳定的工作可遇不可求,其他时间就扮演好丈夫,妻子,儿女,父母的角色。


我们能够理解在这个时候需要上班无疑对我们的内心是一种挑战,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克服对于疾病的担忧。但或许,工作是一个帮助我们缓解心理压力进行调适的好方法呢?被网络上纷繁的虚假消息搞得头大,不如分散一些注意力到工作中,重点关注科学渠道发布的病毒传播的风险提示与情况,高效并积极地生活。


参考文献

_

[1] Pugliesi, Karen. (1995). Work and Well-Be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Employment.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6. 57-71. 10.2307/2137287.

[2] Loher, Brian & Noe, Raymond & Moeller, Nancy & Fitzgerald, Michael. (1985).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of Job Characteristics to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0. 280-289. 10.1037/0021-9010.70.2.280.

[3] Gajendran, Ravi & Harrison, David. (2007).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nknown About Telecommuting: Meta-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Mediators and Individual Consequences. Th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2. 1524-41. 10.1037/0021-9010.92.6.1524.

[4] Bloom, Nicholas & Liang, James & Roberts, John & Ying, Zhichun. (2013). Does Working from Home Work?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Experimen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30. 10.1093/qje/qju032.

[5] Walter, Natalia. (2019). Internet Social Support. 23. 10.14746/ikps.2018.23.02.

[6] Rau, Barbara & Hyland, Maryanne. (2002). Role Conflict and Flexible Work Arrangements: The Effects on Applicant Attr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55. 111 - 136. 10.1111/j.1744-6570.2002.tb00105.x.

[7] Hallowell, E. M. (1999). The human moment at work.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7(1), 58–64.

[8] Kurland, N. B., & Cooper, C. D. (2002). Manager control and employee isolation in telecommut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3, 107–126.

[9] Sardeshmukh, S. R., Sharma D., & Golden T. (2012) Impact of telework on exhaustion and job engagement: A job demands and resources model. 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27(3), 193- 207.

[10] Golden, T. D., & Fromen, A. (2011). Does it matter where your manager works? Comparing managerial work mode (traditional, telework, virtual) across subordinate work experiences and outcomes. Human Relations, 64(11), 1451-1475.

[11] Hackman, J. R.; Lawler, E. E. (1971). "Employee reactions to job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5 (3): 259–286.

[12] https://www.teamviewer.com/en/telecommuting-work-life-balance/

[13] Liao, & Chenwei. (2017). Leadership in virtual teams: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S1053482216301024.

[14] Jarvenpaa, S. L., & Leidner, D. E. (1999). Communication and trust in global virtual teams. Organization Science, 10, 791–815.

[15] Zaccaro, S. J., Heinen, B., & Shuffler, M. (2009). Team leadership and team effectiveness. In E. Salas, G. F. Goodwin, & C. S. Burke (Eds.), Team effectiveness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 (pp. 83–111). New York: Routledg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