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在央视采访时说:新冠病毒有可能转成慢性的,意味着什么?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新冠状病毒转为慢性的,这是很正常的,因为钟南山院士已说过了,新冠状病毒毒性低,死亡率低,但传染性很广。

冠状病毒的特性与非典相似,但不同,属于平行排列,这本身就告诉我们,这种病毒有可能病源有一致或相似之处,毒性低,传染速度快,传染面广。

事实上,病毒的存在是与地球上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史实际是在与病毒的进化史密切相关的。在几十年前,盘尼西林(青霉素)可以大量抑制细菌感染,成了当时最有效的抗感染药物,而今天,已经有不少的盘尼西林的变种药。人类的药物在进化,都是因为病毒病菌在变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互相较量,互相进化。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古时候人们也不知道是病毒还是病菌,把它归属于“痨病”的一种,一直与其斗争。古代中国,都以中医中药为主治疗,控制病情,延续生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消炎药物的使用,再通过钙化技术,肺痨已变得可治可防。但是否肺结核就已经万无一失呢?应该不是。因为肺痨的病菌已逐渐变异,以适应人类新型药物的攻击。因此只能说今天已经能控制肺结核病。

同样,在人类不断努力下,抑制或消灭新冠状病毒肺炎的药物有可能被研制出来,正如非典被控制,但并非说非典被消灭,因为一方面病毒被控制,另一方面病毒与人类的药物在抗争,又变异出新的品种,毒性更低,传染性更低,传染面积会更广,后续的控制会更艰难。

因此,即使新冠状病毒被转为毒性更低,也没必要杞人忧天,更没必要惶惶不可终日,因为,病毒与人类的生存是相克又相生的。但人类应该坚信,邪不胜正。


青山红豆心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已经持续两个月,身在其中的国人每天都被相关数据、新闻牵动着心。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在2月11日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有可能转成慢性的!”这一观点一时间上了热搜。

(白岩松对话王辰院士/新闻截图)

2月6号上海医疗救治组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提出的“闷死病毒”,曾经给了人们很大信心,如今“病毒可能转成慢病”让许多人产生恐惧,难道以后都要像现在这样隔离在家吗?

为什么新冠病毒可能转成慢性?

解释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王辰院士的原话:(新冠病毒)有可能转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样长期在人间存在的病。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对此我们要做好准备。

病毒属于非细胞生物,依赖宿主生存和繁殖,如果一种病毒的致病性很强,很快导致宿主,包括人的死亡,那么当宿主死亡,病毒本身也会死亡,这样特性的病毒,如非典病毒,就不容易在人中间持续传播。而此次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并不高,有些人感染后甚至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这样特性的病毒躲在暗处,反而容易在人类中间悄悄传播开。

王辰院士的提醒也正是基于病毒的特性,不过 原话中的“有可能”三个字意味着病毒转成慢病仅仅是一种推测,并没有确认,通过医务人员以及所有人的日常防护,我们依然有机会“闷死”或“赶走”新冠病毒。

如果新冠病毒最终真的无法被彻底消灭,意味着什么?实际上,我们所生存的地球,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看不到摸不到的病毒,人类至今称得上完全消灭的病毒只有天花病毒,而被人类发现,且至今没有被消灭的呼吸道病毒还有很多,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也许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假如新冠病毒真的转成慢病,我们怎么办?

美国出版的《病毒星球》一书提到:病毒原本就包含了两面性,一面是能给予生命的物质,另一面则代表致命的毒液,创造和毁灭有一次完美地集合在一起……人类擅长意外地制造新病毒,然而却不擅长清除病毒,对于人类来说,比较可控的是减少病毒造成的危害。

张文宏曾经在一个演讲说提到,为什么人们更害怕SARS?因为人们对它一无所知。病毒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对一种病毒一无所知,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去控制。

换句话说,如果有一天新冠病毒成为慢性病毒,长期与人类共存,但只要我们了解病毒的特性,了解它的来源、传播途径、防控方法等关键问题,甚至可以研发出相关的疫苗,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它,但能控制它,也算得上不错的结果,而对病毒的了解依赖于相关的科学研究。

以SARS为灵感,美国电影《传染病》讲述了一种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致命病毒,影片还原病毒从大自然来到人类的过程:一棵树被砍掉,树上的蝙蝠飞走来到养殖场的屋顶排泄了粪便,而养殖场的猪接触了粪便。当这只猪进入被屠宰后进入餐厅,厨师在案板清理制作时,突然被餐厅经理叫走,要去餐厅和顾客合影,因为厨师未洗手,当厨师和顾客握手合影时,病毒因此得以传播开来。

(电影《传染病》截图)

这样影视化的处理向我们展示了病毒传播的蝴蝶效应,而环环相扣中也透露着人类远离病毒的秘密:我们需要敬畏自然,不去破坏自然;如果这一点是经济发展难以完全避开的代价,那么我们还可以少吃野生动物,少接触野生动物;如果说美食的诱惑无法拒绝,那么我们至少还可以在制作美食时,严格按照规则处理食材,将风险降到最低。

我们期待新冠肺炎最终被消灭掉,不再如幽灵般存在于日常生活,如果万一真的变成慢病,长期与人类共存,持续2个多月的疫情或许也已经给了我们许多提醒,比如勤洗手,勤通风,外出戴口罩,不吃野生动物。如果说还有更长久的提醒,那就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参考资料:1.《新闻1+1》央视新闻频道2.《病毒星球》 卡尔.齐默(美国)3.《张文宏:流感的死亡率接近SARS,为什么人们不恐慌流感?》CC讲坛&人民慕课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病毒是原来就有的,还是新产生的?现在普遍认为是新出现的,是某种病毒变异的产物。但是没有任何证据。1918年,人类发现流感病毒,一百年来,流感病毒多去数亿人的生命。每个人基本都被流感病毒感染过,人们并不认为流感病毒是致命性的。如果没有其它并发疾病,流感病毒感冒不是致命性的疾病。1918年发现它,绝不能说它是那时它才出现。最大的可能是它已经存在很长时间,而且祸害人类多次,只是人类不认识它而已。新冠病毒很可能也是存在很长时间,现在才发现,而不是现在才出现。

以后新冠病毒就彻底消失了?很难说!由于它无症状感染者很多,来源未知,很大的可能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再次出现。我认为王辰院士说的很有道理,是比较符合客观规律的。


薄利轩1


意味着人类将经受多方面的越来越多的挑战。要不一站使其灭于萌芽状态,要不研究出有效药物消灭它。其长期存在,将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又一宿敌!从世界的范围看,其成为宿敌的可能性非常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