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敬清寂,茶禪一味,日本茶道與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引言

“琴棋書畫詩酒茶”

,這是中國古代文人的高雅藝術,其中的“酒”與“茶”最為普遍。而“茶”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在中國歷史享有較高的地位。

千百年來,茶被社會各個階層所推崇,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對茶情有獨鍾,中華“茶文化”逐漸形成。

和敬清寂,茶禪一味,日本茶道與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神農本草》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擁有解毒功效的茶,在民間得到了廣泛普及。到兩宋時期,中國茶文化的發展達到頂峰,開封成為了最大的品茶文娛場所,茶文化空前繁榮。

中原王朝茶文化的發展,很快影響到了來華求學的日本學者,這種既高雅新穎又不離俗塵的茶文化,引起了日本留學者的極大興趣。善於學習借鑑的日本留學者,逐步將中國茶文化學習模仿,進而結合本土進行創新,形成了“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在經歷幾代人的努力下,最終定型並延續至今,相比之下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卻是充滿了坎坷。那麼日本人是如何學習中華茶文化,又如何模仿並創新,進而結合本土創造出“青出於藍”的日本茶道的,日本茶文化又有哪些特徵呢?

和敬清寂,茶禪一味,日本茶道與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綜合來看,日本茶道從學習到創新,共經歷了“引茶、引法、引術、、柔和”四個階段,進而形成了以“和敬清寂”為核心的日本茶道。

天台山“引茶”,徑山寺“傳術”,撥雲去霧現晴天

日本茶道自15實際以來風生水起,但日本沒有自生茶,日本之茶是由中國傳入的。同樣,日本道是在學習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之上,通過模仿並創新而形成。

天台山,這座位於浙江台州的神秀靈地,自古以來便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享譽海內外,之所以被譽為“佛宗”,與天台山有著龐大的佛教寺院群有著莫大的關聯。

大唐時期,中日交流頻繁,日本留學使更是日益增多,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天台山漸漸便聞名於日本,成為了學佛者的首選。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天台山學佛歸國的日本最澄和尚(日本天台宗創立者,別號叡山大師)捎帶了“茶籽”,歸國後種在了京都。由此,日本茶步入歷史紀元,而“茶”作為一種新興品種,也在日本落地。次年,即唐憲宗元和元年,空海法師歸國,將“茶籽”作為寶物貢於嵯峨天皇。

和敬清寂,茶禪一味,日本茶道與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由此,民間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茶”,成為了日本“貴族”和“僧侶”專享的高級飲品。“引茶”雖然完成,但製茶之法,點茶之法卻是處於空洞期。

三百年後,南宋乾道四年至淳熙十四年,共19年間,日本“茶祖”――榮西禪師兩度學法天台山,不僅僅學習佛法,對製茶之法也是頗有鑽研。南宋時期,隨著中原王朝政治經濟中心的南遷,

南宋點茶法日趨完善,而這給予了榮西禪師極大的學習便利。

歸國之後,榮西禪師著《吃茶養生記》,將所學的製茶、點茶之法傳授於眾,而他也被日本人奉為“茶祖”。同時,經過三百年的發展,日本“茶”已不侷限於貴族和僧侶,而是“步入尋常百姓家”。

如果說“天台山引茶”對日本茶道的影響是基礎性的,那麼“徑山寺引術”則是關鍵性的一環。

徑山寺,這座位於杭州,盛於大唐、興於兩宋的千年古剎,曾被奉為“道之所在”的“五山十剎之首”的佛教聖地,在南宋時期曾一度成為日僧學佛的聖地。

和敬清寂,茶禪一味,日本茶道與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由於“日本茶祖――榮西禪師”的影響,其後來華學佛的日本僧侶,都對中國茶頗有興趣。

南宋淳祐元年,從徑山寺歸國的圓爾和尚將徑山茶帶回日本,同時將徑山佛家的茶禮帶入日本,其後按照徑山茶的泡製之法,製出了聞名遐邇的本山茶――日本抹茶。

繼圓爾和尚之後,日僧南浦紹明於南宋理宗鹹淳四年,又將中華七部茶典帶回日本同時帶走了一套完整的點茶用具。這些茶典,為日本茶道的創立和精神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通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從唐順宗永貞元年到元世祖至元四年,將近四百五十年的時間內,日本僧侶從“引茶、引法”再到“引術”,將中華茶文化逐步學習並融匯於日本本土。

由此,日本從一個無自生茶的國家,成為了飲茶之風盛行的國度,日本茶道

“撥雲去霧現晴天”

“茶道”青出於藍,“茶禮”絲塵不染,守得雲開見月明

從日本學茶的全過程不難看出,僧侶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日本來華學茶者皆是僧侶。

和敬清寂,茶禪一味,日本茶道與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無論是帶茶入日本的最澄和尚,還是獻茶於天皇的空海法師,無論是日本茶祖榮西禪師,還是攜經入日本的南浦紹明,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

僧侶

僧侶都有一個共同點,即習慣以天台山或者徑山寺這樣的佛教聖地為準繩去學習,學佛如是,學茶亦然。而中原王朝自南北朝風雲後,“三教合一”已成必然趨勢,釋中有道,道中有儒,而日僧“引術”是在南宋時期,此時三教合一之勢已有所成。

由於日本“因禪而茶”的緣故,釋家最早與茶道相融合,形成了日本最鮮明的早期茶道理念:“茶禪一味”,這一點在日本茶道“開山鼻祖”村田的茶風中得到了體現。

村田珠光,被後世奉為茶道“開山鼻祖”的他,整合了前輩的事蹟、理念,將禪與茶結合在了一起,明確了“茶禪一味”,將日本茶道引入了新層次。作為開山鼻祖,村田珠光的“草菴派”在日本茶道史上佔據了較高的地位,其提倡自然,又彰顯出了儒雅的茶風,推動日本茶道向“宗教、哲學、藝術”的三位一體化發展,日本茶道發展進入新時期。

和敬清寂,茶禪一味,日本茶道與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在村田珠光創新的基礎之上,日本茶道逐漸擺脫了對中華茶文化的依賴,進而加速了茶道本土化進程。日本茶道的創始人武野紹鷗,不僅加速了茶道本土化,而且將日本和歌的藝術理念引入了茶道。

自此,日本茶道走出了“引茶,引法、引術”的學習階段,進入了“柔和”的創新階段。日本本土文化在茶道中的柔和與外化,標誌著獨立於中華茶文化的日本茶道正式問世。

相比之下,中華茶文化卻是逐漸衰落,飲茶之風雖然未曾斷絕,但泡製之法、點茶之法卻是難以進取,尤其是點茶之法,幾近失傳。這與中原王朝的更迭有著莫大的關聯,五代十國之後的兩宋王朝,是中華茶文化發展的鼎盛之時,而兩宋王朝的沒落,也將茶文化推向了深淵。

除卻王朝更迭的緣故,中原王朝茶文化的受眾也是茶文化衰退的重要原因,茶長期以來是民間百姓的的飲品。百姓很多時候是生計無著,那麼哪有時間去行茶道,點茶而飲呢?再加上知識分子和朝廷的緣故,茶文化長期不溫不火。

和敬清寂,茶禪一味,日本茶道與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相比之下,日本茶道卻是經歷了漫長時間的發展,最終成為了大和民族的一種“文化符號”。日本茶道的崛起與繁榮,千利休當居首功。

作為日本茶道創始人武野的得意弟子,千利休在日本茶道中融入了“寂靜、古雅”的精神,同時他提出來日本茶道精神中最為核心的“四諦”:和、敬、清、寂。

由此,日本茶道步入了本土化、正規化,真可謂是“守得雲開見月明”

結語

縱觀日本茶道史,“茶與禪”是一個永遠無法繞開的話題,而在日本茶道的精神體系當中,也高度體現了“佛家思想”

佛教步入中原之後旋即中國化,其中的

“空寂”屬於較高層次的思想體系,在禪宗各派中廣位傳播,來華學佛的日本僧侶也深受薰陶。這種薰陶,集中體現在了由僧侶大力推廣並逐步建立起來的日本茶道之中。

日本茶道“四諦”中的寂,正是講求內心之寂,即拋卻煩惱,進而幽閉,忘卻喜悅,進而幽雅,了卻雜念,心無旁騖,進而寧靜,最終使自己的內心達到“無一物”的狀態。這與佛家的“寂”遙相呼應,佛家之“寂”講求“寂滅”,即無煩惱、無痛苦、無憂愁,安樂自在。

和敬清寂,茶禪一味,日本茶道與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日本茶道當中,“寂”是品茶時的精神境界,目的在於凝神寂欲,在心無旁騖的寧靜中去享受“茶”。同樣在日本茶道當中,品茶也是悟道領悟禪機的過程,禪宗主張人在品茶的過程中通過“苦”去領悟佛理禪機。

在日本茶道的發展過程中,學習與創新無處不在。通過一代又一代留華僧侶的不懈努力,中華茶文化的成果被日本人成功得以繼承,吸收精華汲取營養,積極創新並不斷融入本土,最終得以形成“青出於藍”的日本茶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