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是什么?

杨林4562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谨谈谈第一首诗题“鸭戏图”的诗意。这首诗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前三句是作者在画面上看到的景色:一片翠竹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碧绿的江面上有几只鸭子惬意地畅游,岸边上已是蒌蒿满地,点点嫩绿是芦苇冒出了新芽。作者在描写画中景色时,还加进了自己的感受:鸭子是最早知道江水已经温暖的生灵。最后一句是作者跳出了画作,驰骋的想象:现在正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到春江里来的时候,那当是多么动人的景观啊。

整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悦与礼赞,对生活的希望,也暗含了作者人生态度,要像河豚一样逆流而上。此时的苏轼已经48岁,仕途与生活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能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着实不易。




半支莲6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1、诗意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其二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2、原文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此诗作于江阴。

二、赏析

其一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其二

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实际上,第二首也写得很好。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依依不舍,差点掉了队。并且在下一句,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是非常形象的,这就画活了景象。

诗到了第三、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

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全球战疫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

更待江南半月春。

一、背景介绍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诗人苏轼,是他为惠崇的春江晚景所作的题画诗。其一是为“鸭戏图”所题,其二是为“飞雁图”所题。

二、诗意

其一

透过稀疏的竹林可以看到两三只桃花已经含苞待放。春天的江水已经开始回暖,鸭子在水里游荡,它们最先向人们传递了春的气息。江边的地面上已经冒出了满地的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鲜嫩的笋芽。每年的这个时候,河豚也开始逆流而上,回到江水里来产卵了。

其二

北飞的大雁像北归的人一样由于恋恋不舍差点被雁队甩掉,那遥远的塞外大漠现在仍是风雪交加,还是再在这舒适惬意的江南多待一段,尽情享受这半个春天吧。

三、赏析

其一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竹林、桃花、鸭子、蒌蒿、芦芽这些具体的物象,来表现江南春天的蓬勃生机,一切都充满了生命的色彩,作者通过这些物象联想到这个时候也正是河豚逆流回江产卵的时节。

诗的前三句是作者对画中景物描绘,最后一句是作者因而产生的联想,鸭戏图带给人的是最直观的感受,而苏轼的诗将这幅图从感官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联想,既符合画的主题,又不拘泥与此,弥补了画面带给人的直观感受,与鸭戏图相得益彰。

其二

作者通过北飞的大雁像北归的人不肯归去,差点掉队的拟人手法,来道出江南风光正好,春光旖旎,劝大雁在江南再多待一段时间,进而赞叹春光美好,春日生机。


离尘LC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景物的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是说竹林稀疏还没细密,桃花没有完全开放,如果竹林密就看不到桃花了,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点明早春季节,江河冰融化鸭子开始下水游泳,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意思是说河岸上蒌蒿满地,芦笋开始抽芽。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是说河豚从大海逆流而上回到江河里。整首诗写了早春季节的美丽景象,通过竹林,桃花,鸭子,蒌蒿,芦芽,河豚等景物来描写大自然的美景。


张爱霞8478064498675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影评你我ta


这首诗是宋代苏轼所著,原诗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意是: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他们最先察觉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l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这是一首题图诗 着意刻画一派初春的景象。



数字的魅力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诗是艺术,画也是艺术。,而题画诗则是诗画兼备,写好是不太容易的。

苏轼这首题画诗就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据诗意,这幅图是“鸭戏图”,“江水水暖”用“鸭先知”来加以表现,令人击节称赞。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诗人的想象。遍地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二月。诗人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芦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河豚生活在近海。每到春季江水上涨的时候,便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然后再游回近海。江边人捕捉后。便拿到市场上去卖。这句诗虽离开画面,但仍写春江,题画而不拘泥于画。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的再现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君无极123


青翠欲滴的竹林外,开放着三两枝红艳艳的桃花,鸭子在春天的江水中嬉戏,感受到江水已经变暖。初春时节蒌蒿生出满地,芦苇也长出嫩芽,正是河豚将要沿江而上的时候。




豆包r女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开放了,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满地的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5703831866


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