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封地全没了,如何成为战国七雄的?

孙华艺


说起历史上的大混战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必须上榜。这个从最初的一百多诸侯国,打到战国时期居然就剩下了战国七雄在互相争斗,这其中的惨烈可想而知。

而战国七雄中,赵国的经历也是较为坎坷和曲折的,本来好好的一个世卿大族,突然就被消灭得只剩下一个小孩子,而这个孩子后来居然还成功翻转:不仅杀了自己的仇人,还带领赵国不断壮大。这足以看出这个孩子的能力之出众。

说起赵氏一族的变迁,那么赵氏孤儿这一段的故事原型就必须仔细说说。历史上关于赵氏被灭这一段,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左传》中,赵氏的霍乱源于赵庄姬

赵庄姬本是赵朔的妻子,结果赵朔早逝,失去丈夫的赵庄姬就和丈夫的叔叔处成了对象。这样出格的事情让族人如何能容忍呢?于是,和侄媳妇私通的赵婴就被族里给赶出去了。也许有人会问:被赶出去的不应该是赵庄姬么?怎么会是赵氏的男丁呢?这主要是因为赵庄姬身份不一般,她乃是晋国国主的女儿(也有说法是妹妹)。

所以,自然是赵婴被赶走。这就让赵庄姬极度不满了:本来丈夫早逝,守寡就不容易,结果谈个对象也被驱逐了。于是,怀恨在心的赵庄姬在晋成公那里狠狠的污蔑了赵国一把,说赵国有反叛之心,于是晋成公下令诛杀赵氏,但是赵武因为是晋文公的外孙,所以得以幸免。

来自屠岸贾的报复,将赵家赶尽杀绝

第二种说法是说,早在赵朔父亲那一辈,赵朔的叔叔赵穿为了保住赵家,刺杀了晋灵公。后来这个案子在晋灵公曾经的宠臣屠岸贾得以掌握权力的时候就被爆了出来。

这屠岸贾为了给自己曾经的主子报仇,就联合一众势力污蔑赵氏一族有不轨之心,还在君主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屠杀了赵氏一族(当然,这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事情:一个臣子敢背着自己的现任主君就杀害朝堂重臣么?还是为了给前任主子报仇),但是当时还是婴孩的赵武在自家忠臣的保护下得以幸存。

后来晋国国主晋景公生病,由占卜之术引出了当年赵氏一族被灭的真相,后得知赵氏还有后人以后,就把赵氏的封地归还给了这个赵氏之主:赵武。不得不说,虽然故事的经过离奇曲折了不少,但是赵武的人生经历却是不一般的,因为不管从哪个版本来说,赵氏一族都是经历了劫难。

历经磨难的少年郎,跻身战国七雄

自小经历磨难的赵武跟别的孩子比起来,多了一份沉稳,少了一份急躁。赵武执政时期,是春秋最风平浪静的时代,大家都喜爱赵武的良性统治。赵武认为国家之治在于人才,要让国家实现强盛,就必须提拔、重用人才。

赵武任才不避亲疏,如果德行不足,他就以身作则,予以教化。对于前往晋国投奔的人,赵武也一一妥善安置。作为霸主,用人不分国界,发扬春秋时的"楚才晋用 "之传统为"天下之才为晋所用"。

后来,更是发生了三家分晋的事情,春秋五霸变成了战国七雄,赵国也成了七雄之一。而后来的赵国能力也依旧不弱,是秦国在统一六国道路上强悍的对手之一,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也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作为战国时期最后的一场大规模战争,赵军虽然最后损失巨大,但是赵军勇于坚持的精神还是值得后人学习的。自长平之战以后,再无诸侯国能抵抗强悍的秦兵,六国逐渐被统一。

《赵氏孤儿》等


汗青正浩


赵国先祖赵衰跟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回国后,赵衰又执掌国政,辅佐晋文公称霸诸侯。赵衰死后,他的儿子赵盾继续执掌晋国国政。赵盾执掌国政的时候,晋灵公日益骄横。赵盾多次劝谏,灵公非但不听,反而要杀死赵盾。赵盾被迫无奈只得逃亡,在逃到晋国边境时候。堂弟驸马赵穿杀死了晋灵公,又重新迎立赵盾回国执掌国政,当时因为赵盾还未逃出国界,太史记载“赵盾弑其君”,把这笔帐算在了赵盾头上。后来,晋国经历了成公,到了晋景公时期,这时赵盾已经去世。但是赵家根深叶大,赵穿、赵括、赵旃等人都作了晋国的卿,再加上之前赵家有过弑君的行为。晋景公深为所忌。于是,就利用晋灵公宠臣屠岸贾与赵家的矛盾,全部诛灭赵家。史书上记载,屠岸贾不请君命擅自行动。但是作为一个已经过气的宠臣,如果没有现任国君的授意,又怎么能带领晋国诸将攻灭势力庞大的赵家。



这一时期,赵家已经衰败到了极点。幸亏赵家两个忠心的家臣程婴和公孙杵臼,一个牺牲了姓名,一个牺牲了自己的孩子,为赵家保存了仅有的一点骨血。这就是有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十五年后,晋景公生病,同情赵家的韩厥借占卜之机乘机向景公进言,赵氏无罪被诛,国人都哀怜他们,希望晋景公任用赵家的后代。于是,晋景公依靠韩厥的兵力胁迫晋国众将答应拥立赵家后人赵武。这一次,晋景公又成功通过恢复赵家名位消灭了屠岸贾。消灭屠岸贾后,晋景公把赵家原来的封地又都换给了赵武。本来赵武一个十几岁的孩童,孤家寡人一个,又能成什么气候。但是,赵武成年后得到晋悼公的赏识,先是佐新军,辅彘恭子,顺利踏入八卿之列,后来又成为晋国六军中的上军将。到了晋平公时期,赵武顺利成为晋国的正卿,重新执掌晋国朝政。这时赵家又回复了往日的地位。赵武成为赵家崛起的一个关键人物。



而奠定赵家成为战国七雄基础的则是赵简子、赵襄子父子时期。在赵简子时期,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占领了邯郸、柏人,而邯郸成为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这时的赵简子专擅晋国政权,他的封邑已经可以和诸侯国相比了。到了赵襄子时期,晋国国君已经完全沦为晋国公卿的傀儡。而这时晋国的六卿也只剩下赵、韩、魏、智四家。其中,又以智家势力最大。四家公卿联合把范氏、中行氏两家封地全部瓜分,晋国国君只得向齐国借兵,却最终被四卿赶出晋国。这时,晋国国政被智瑶把持,他向韩、魏索要土地,韩、魏两家都给了他土地。他向赵襄子索要土地,却被断然拒绝。于是,智瑶联合韩魏两家联合讨伐赵襄子。赵襄子只得退守晋阳,在围困一年多的时间里,赵襄子成功瓦解了智、韩、魏三家联盟,联合韩、魏反攻智瑶,并消灭了智氏。这样,晋国就只剩下赵、韩、魏三家,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这时,赵家的势力要强于韩、魏。这时,晋国君臣位置完全翻了过来,国君反倒要朝拜赵、韩、魏三家大夫。就这样主弱臣强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在三家成为诸侯后又过了二十多年,最终撕破最后的脸面,瓜分了晋国最后的剩余土地,把最后一任晋君静公降为了平民,此时,是赵敬候时期,赵国正式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在进入战国时期后,赵国一直不温不火,算是一个中等偏下的国家,与同为三晋的魏国简直天壤之别。面对齐、秦、魏等国,损兵折将,甚至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这样的情况要到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时期。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胡人入侵,开疆拓土、争霸中原,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得赵国一跃成为仅此秦国的军事强国。赵武灵王时期,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开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只是可惜赵武灵王壮年退位,最终惹得沙丘之变,赵武灵王饿死沙丘行宫,止住了赵国上升势头。但在战国后期,赵国仍然成为山东六国抗击秦国主力,涌现了廉颇、赵奢、李牧等名将。


一壶清茗品春秋


赵氏一族在晋国根深叶茂,尽管赵盾一家被族灭,仅剩一个孤儿赵武,但是赵氏旁支并没有被全灭。至于封地没有了,只要国君再还给赵武不就有了吗?至于赵国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那是因为赵氏一族实力强大,人事奋争的结果。晋国六卿相互倾轧,赵氏一族成功活到了最后,且完成了三家分晋的壮举,故赵国成为七雄之一。

赵氏一族本起源于嬴族,其祖先造父有功于周穆王,故封造父于赵邑,造父一脉离开陇西,迁往赵邑居住。后来赵邑归了晋国,赵氏一族就为晋国效力,晋文公流浪天下时,身边的贤士就有赵氏一族的贤士赵衰。晋文公称霸天下后,赵衰备受备信任和重用,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六卿皆赵衰推荐之人。其后赵盾成为晋国的权臣,内管行政,外主兵争,成为晋国的第一权臣。

赵盾继其父,为嗣卿。运气实在太好,老一辈的元老死的差不多了,赵盾成为了朝中的一把手。可以钳制赵盾的晋襄公也薨了。晋灵公年幼不懂事,赵盾成为执政大臣,摄政晋国,完完全全集中军政大权于一身也就水到渠成了。后来晋灵公作恶,赵盾派人将灵公诛杀,立成公为君,成公重用赵盾,赵氏日强。

灵公的宠臣屠岸贾在晋景公时代联合其他家族,以为灵公报仇为旗号,诛杀了赵盾的儿子赵朔全家,仅剩孙子赵武成功逃脱。赵武长大后,在韩厥的帮助下,在赵氏族人的支持下反杀了屠岸贾,晋景公恢复了赵武的爵位跟封地,赵氏复强。之后晋国六卿相互倾轧,最终韩、赵、魏三家胜出,瓜分了晋国,且取得了周天子的承认,韩国、赵国、魏国合称三晋,均为七雄之一。


大秦铁鹰剑士


赵氏孤儿的故事,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故事之一。在春秋晋国,内部各大家族的倾轧是相当厉害的,曾经在晋国政坛呼风唤雨的先氏、狐氏、卻氏、栾氏、中行氏、范氏以及知氏,都先后陨落,退出历史舞台。赵氏是惟一一个在经历残酷打击后,仍然顽强存活下来的大家族。那么,赵氏是如何翻盘的呢


第一,赵氏的翻盘,得益于韩氏的鼎力支

赵氏家族曾经如日中天,在赵盾执政时代,这位被称为“夏日之日”的晋国元帅的执政风格是烈日灼人,因此也得罪了其他大家族。赵盾死后,与赵氏矛盾很深的栾氏、郤氏家族反攻倒算,导致赵氏遭遇灭顶之灾。据《史记》载,由于公孙杵臼与程婴的拼死保卫,才保住赵氏的血脉:赵盾的孙子赵武程婴秘密收养赵氏孤儿,赵武虽侥幸活了下来,但是赵氏家族的财产与地位丧失殆尽。晋景公将赵氏的土地田产赐给大臣祁奚,如果不能帮助赵武恢复地位与权益,赵氏仍然不可能复兴。当年赵盾得罪那么多人,在晋国高层中,谁能帮助赵氏呢?有一个人能帮助赵氏,此人便是当时晋国下军司令韩厥。


为什么是韩厥呢?他与赵氏有什么关系呢?



说到这位韩厥,是晋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也是后世韩国的先祖。韩厥是由赵家抚养长大的,在韩厥的升迁过程中,得到赵盾的器重与提拔,他在生活上与事业上,都与赵家有着特殊的一层关系。

于是程婴上门拜访韩厥,把保存赵氏遗孤的经过告诉他。在得知赵氏孤儿还活着时,韩厥又惊又喜,他答应程婴,一定会鼎力帮助赵武恢复名族身份和家产的。


但是,要为赵氏平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智勇双全的韩厥找到了一个机会。

第二,韩厥忽悠晋景公,赵氏孤儿得以重见天日

晋景公生病了。

当时的人都比较迷信,晋景公召来了卜筮来进行占卜。韩厥抓住这个机会,跟卜筮串通好,合演一出双簧戏。卜筮装神弄鬼一番,对晋景公说:“主公的病根,是因为大业的后人阴魂不散在作怪。”晋景公不解其意,于是召集群臣,来解答这个疑问。

韩厥密禀晋景公:“大业的后裔,在秦是嬴氏,在晋是赵氏。赵氏在晋国。

看来是因为屠戮赵氏一家,遭到神灵的谴责,晋景公心中十分害怕,便急着问韩厥:“那赵氏现在可还有留下子孙?”

韩厥见时机成熟,便告诉晋景公:“赵朔的遗孤赵武尚流落于民间。”晋景公在乎的是自己的病,便让韩厥把赵武找来,恢复其爵位与家产。


其实赵氏遭屠,真正的责任人是栾氏和郤氏,包括晋景公在内,屠岸贾不过是个执行人罢了。韩厥十分聪明,晋景公、栾氏、郤氏都得罪不起,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过错全推给屠岸贾。这么做,既可以不得罪国君与重臣,又可以恢复赵氏家族的地位,这是最佳选择。

在程婴的保护、韩厥的努力下,赵氏孤儿赵武终于得以保全了性命,并使赵家的族脉得到继续发展与光大,否则就不会出现以后战国七雄中的赵国了。

第三,从赵氏孤儿到晋国元帅


赵武得以继承赵氏的家业,这是赵氏得以复兴的第一步。不过,要回到赵氏鼎盛时代,赵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幸好,政治形势的发展,对赵氏十分有利。

晋国是一个二元政治国家,除了国君之外,卿家的势力极大。因此,在晋国历史上,国君与卿家之前斗智斗勇。晋景公意外掉入茅坑淹死,这也是古代君王最奇葩的死法,其子晋厉公上位。晋厉公是个比较强势的君主,他想改变晋国卿家势力太强的局面,把权力握在自己手中。当时晋国最强大的两个家族。



晋厉公首先把打击目标对准郤氏。当时郤氏最为强大,在晋国八卿中独占三席。晋厉公突然发动政变,把郤氏三卿全部杀死。紧接着,晋厉公逮捕八卿中的另两人:栾书与荀偃,打算将他们处死。然而,在最后一刻,晋厉公一念之仁,放过了栾书与荀偃。

然而,晋厉公低估了卿家的势力。轮到栾书与荀偃发动政变,干掉了晋厉公,拥立年仅十四岁的晋悼公。

年轻的晋悼公并没有多少实际权力,但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大玩政治平衡术。也正是因为这种政治平衡,让赵氏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此后,赵武的政治地位逐步上升。为了压制诸卿势力,故而晋悼公有意提拔他,以防止荀氏、士氏、栾氏等家族过于强大。在晋悼公的提拔下,赵武的排名跃进到第三,仅次于荀偃与士匄。



接下来,就是排资论辈了。荀偃去世后,士匄接任元帅,赵武便成了第二把手。

公元前548年,士匄年迈退休,赵武接任元帅兼执政。至此,赵氏又回到巅峰时刻,一直到三家分晋,赵氏始终是晋国政坛上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历史早知道


赵氏孤儿的故事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忠孝节义的故事了。

晋景公的时候,奸臣屠岸贾陷害赵盾,罗织罪名,必欲除之而后快。朝臣害怕屠岸贾的威势,没有人敢给赵盾说一句公道话,眼看着赵氏满门即将被屠戮,韩厥偷偷的来到赵家,见到赵盾的儿子赵朔,让他快逃。

赵朔不忍心抛下父亲独自逃命,此时,他的妻子庄姬已经怀孕庄姬是晋国的公主,为了能给赵氏留下一条根,赵朔只能狠狠心将妻子送回宫中,也就是岳母成夫人身边,临别时约定:如果生女孩就叫文,生男孩就叫武,文人没有用,武人也许可以报仇。命自己的门客程婴护送公主进入宫中了。

第二天早上,屠岸贾果然领着军兵杀进赵家,将赵家上上下下全部杀死,清点尸体的时候独独没有找到赵朔的夫人公主庄姬,这是候有人报告,说公主进宫去了。屠岸贾知道公主已经怀孕,心想万一生下的是男孩将来一定会找自己报仇,不如斩草除根,于是和晋景公商议,如果是男孩,就抢下来杀掉。

不久,庄姬公主生产,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赵武,成夫人为保住外孙,对外就说生了个女孩,屠岸贾不信,派人前去查看,公主没办法,只好谎称女儿已经夭折扔掉了,把儿子藏在裤子里,躲过一劫。

屠岸贾还是不能相信赵朔的骨肉已经死了,怀疑婴儿已经被送到宫外,就发出悬赏令,捉拿赵氏孤儿。

危急时刻,赵盾的心腹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想了一个办法,程婴献出自己刚刚出生的婴孩给公孙忤臼藏起来,就说是赵氏遗孤,然后程婴来见屠岸贾,告发公孙忤臼,屠岸贾一听说找到赵氏孤儿,连忙带领士兵赶到公孙忤臼的家里,逼他交出婴儿。

为了把戏演得真实一些,公孙忤臼被百般折磨也不肯说出婴儿的下落,被屠岸贾杀死,假的赵氏孤儿也被找到,就在程婴的面前被屠岸贾摔成肉泥。

这边传说找到赵氏遗孤,那边对宫廷的盘查也怠慢下来,韩厥趁此机会把赵武偷出来,送给程婴抚养,赵氏一门上百口的血债就靠赵武来讨要了。

等到晋悼公即位,他是一个特别聪颖的人,他诛除奸佞,提拔忠良,韩厥利用这个机会倾诉赵氏之冤,并且诉说了赵氏孤儿还活着,于是国君召见赵武,将他藏在宫中。

第二天上朝,晋悼公隆重地把赵武介绍给群臣,屠岸贾此时被吓得痴傻一般,趴在地上动弹不得,屠岸贾被斩首,一家大小尽被灭族,晋悼公拜赵武为司寇,赵氏一族又兴旺起来。

这一年距离赵朔被灭族只有十五年。

而保住赵氏血脉最大的功臣程婴终于看到赵氏昭雪的一天了,但是亲生儿子和至交老友惨死在他面前的场景却给他锥心之痛,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公孙忤臼的墓前自刎身亡。





月轮皎皎


战国七雄之中赵国的创业之路可谓惊心动魄:赵国和秦国其实源自于同一个祖先。要说清这个问题我想先和大家聊聊华夏姓氏文化。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姓“字是女字旁,可咱们中国人不是随父姓吗?其实在上古时代中国人的姓氏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姓是姓,氏是氏,就像咱们中国古人的名字其实也分成两部分——名是名,字是字——比如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姓氏最初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那时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那时的人是随母姓的,随父的那个是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今天所谓的姓氏其实恰恰是当年的氏而不是姓。嬴姓家族的祖先是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曾辅佐舜帝驯服众多鸟兽,舜帝赐其为嬴姓。后来伯益后裔造父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周穆王将赵城赐封给造父,造父的族人以此为氏,称赵氏,即为嬴姓、赵氏。从此造父的后人就繁衍成为嬴姓赵氏家族。嬴姓赵氏家族的族长之位传到大骆这辈时娶了申侯的女儿,生有儿子成,是大骆的宗脉;同时大骆还有一个庶出的儿子非子。非子擅长养马,源源不断为周王室供应着对付西戎部族的战马,于是周孝王把秦地赐给非子,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与此同时也没废黜申侯女儿的儿子成做大骆的宗脉。非子的后人形成了后来的秦国,那么成的后人呢?成的后人世代作为晋国卿士一直延续着赵氏的宗脉,直到这个家族诞生了一个名叫赵衰的人物为这个家族奠定了日后崛起的根基。当时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赵衰一直追随在重耳身边并和重耳同时娶了翟国君主的两个女儿,成为了连襟。后来公子重耳回到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念及赵衰多年的辅佐之功和连襟情谊——在当时晋国的军政改革中晋文公将晋国原来的三军扩编为五军,赵衰被晋文公任命为上军主帅,但赵衰从大局出发让先且居做了上军主帅,自己只担任上军副帅。此后赵衰一心辅佐晋文公称霸图强。

赵衰死后赵氏家族由其嫡长子赵盾执掌。赵盾长期把控晋国的文武大权,可这也引起了晋国君主和晋国其他世家大族的羡慕嫉妒恨。晋成公的姐姐赵庄姬是赵家赵朔的妻子,公元前587年身为侄媳妇的赵庄姬和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之后赵婴被赵同、赵括兄弟驱除到齐国。前583年赵庄姬告发赵同、赵括要叛乱,早就对赵家心怀不满的晋国君主可算找到打击报复的理由了,在他的号召下同样对赵家不满的世家贵族揭竿而起,向赵氏杀去。赵同、赵括猝不及防,惨遭杀害。杀红了眼的贵族们打算斩草除根,一时间嬴姓赵氏家族惨遭灭门。不过赵家说是被灭门,到底还是有一个独苗逃出生天。谁呢?正是赵庄姬和赵朔所生的赵武——赵武幸运在他的母亲赵庄姬是晋国君主的姐姐,出生在晋国宫廷的他正好躲过了那场灭顶之灾。按说侥幸保全性命的赵武作为晋国君主的外甥可能会一直平平淡淡度过余生,虽然也算是贵族阶层,但应该不会恢复祖先封地,更不要说青史留名。问题是他不仅本人青史留名了,他的后代更是开创了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赵国。

说起来赵氏家族得以翻身应该感谢后来和赵家一起参与三家分晋的韩氏家族的祖先韩厥。韩厥早年是赵家的养子,深受赵家养育提拔之恩,如今赵家落难的他眼看其他世家贵族争相对赵家落井下石,但韩家一直拒绝发兵攻打赵家。韩厥不仅拒绝出兵,更是顶着巨大的压力进宫面君并大胆直言:“赵氏,先贤伯益之后。自中衍以下,嬴姓显贵。赵衰佐文公、赵盾佐襄公,皆社稷之臣,有大功于晋。奈何一朝获罪,而绝其嗣?今有功于国者,恐无后于晋!望君侯三思……”韩厥的话一定程度点醒了杀红了眼的晋君,他沉默半晌,自知有些过分:赵衰、赵盾功勋卓著,今以私心灭赵宗,难堵悠悠之口。沉思后的晋君命外甥赵武续嬴姓之嗣并将封地还予赵氏。事实上晋君之所以把赵家封地还给赵武除了韩厥的进谏之外,还有一层深意:晋国世家贵族的势力盘根错节,即使君主也难以完全将其打压下去,如今利用其他世家贵族的势力打压了实力最强的赵家,但难保不会有新的强势世家崛起,留下赵家势力作为平衡晋国各大世家贵族势力的一大砝码还是有必要的。况且赵武虽是赵氏后裔,但毕竟是自家外甥,用起来也相对放心。

这时的赵武十岁左右——一个未成年的娃娃如何能够把持刚遭大难的家庭?赵武年幼,不能持家,内外倚靠赵旃打理。赵旃是赵家另一个经历劫难而大难不死的幸存者,据说年轻时的赵旃嚣张跋扈狂放不羁,然而在经历家族变故后变得日益成熟,不再像年轻时张狂跋扈,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失去了跋扈的资本。赵旃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硬是在赵家经历几乎灭族的灾难后重新做到了新军将的位置上。即使如此他依然恪尽职守地辅佐作为赵家嫡长一脉的赵武。赵武渐渐长大成人,晋国的君主也换成了晋悼公。晋悼公任命赵武为新军佐,重新成为晋国八卿之一。此后赵武在晋齐鞍之战中立下军功,被任命为晋国执政,恢复了其祖父赵盾时代赵家的权势。赵盾主政后为晋国做了三件大事:(1)陪同晋平公,与齐景公、宋平公、鲁襄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武公、莒犁比公、邾悼公、滕成公、杞文公、小邾穆公在重丘结盟,从而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2)促成秦晋盟好——赵氏家族本就出自嬴姓,和秦国君主算是远房本家,虽然血缘早已疏远,赵武还是接着这个由头向秦国抛出橄榄枝,秦景公心有灵犀,认同赵武的倡导。前547年开春秦景公委派胞弟公子针访问晋国,递交国书。赵武对秦后子的造访很是看重,命叔向与公子针洽谈。此次议和获得了实效,自此秦、晋之间的斗争基本结束,两国的下一轮厮杀则要等到一百年后由魏文子斯领导的三晋伐秦战争;(3)促成晋楚米饼和约。在赵武主政的八年间晋国巩固了霸主地位,又以和平方针维持着中原各国之间的和平,为中原各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和平环境。

赵衰、赵盾、赵武三代人为赵氏家族的崛起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他们都还没把赵氏封地打造成为一个半独立的国中之国,真正为战国时代的赵国奠定基业的是赵武之子赵鞅。赵鞅身处的年代晋国君主的权力大幅缩水,晋国六大世卿家族都将自家封地打造成为半独立的国中之国。公元前525年晋昭公在位,赵鞅被任命为下军佐,是晋国六卿之末;公元前509年正卿魏舒猝死,赵鞅升任上军将,为六卿第三位,接替魏舒担任正卿的是中军将士鞅,他拉拢晋国六卿家族中的范氏、中行氏和智氏压制赵、韩、魏三家。鉴于士鞅势大,赵鞅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身为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基本对晋国朝政不加干预,转而加大了对赵氏封地的内政改革:经济上减轻赵氏封地的税赋;政治上推行郡县制、礼贤下士、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军事上奖励军功,以功释奴。

公元前501年正卿士鞅去世,智氏家族的荀跞以中军将为正卿,赵鞅以中军佐为次卿。赵鞅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终于成为晋国六卿中的第二号人物,可这时赵氏家族内部潜藏的隐患却爆发了:当年赵鞅之父赵武继承赵氏爵位封地时因为年幼,依靠本家赵旃辅佐,为此赵武投桃报李将赵家封地内的邯郸城作为赵旃的封地(为了和赵氏本宗区别,下文称邯郸城的赵氏家族为邯郸氏)——邯郸氏的赵午联合范氏、中行氏向赵氏本宗发起进攻。赵鞅逃到晋阳和荀跞以及韩、魏两家组成联盟。至公元前497年7月中行氏、范氏、邯郸氏三家围攻赵氏,赵鞅仓皇逃往晋阳避祸,三家紧追不舍,兵围晋阳城。这时赵鞅迫切需要得到智、韩、魏三家的支援,尤其是据有正卿之职的智氏家族的态度更为关键,然而智氏家族却给赵鞅开出了一个难以接受的条件:若要智氏发兵援助赵家必须先杀死赵氏家臣董安于——这倒好,敌军还没退,就要赵鞅先杀自家家臣,要是开了这个先例岂不令所有家臣寒心?到时赵鞅又如何号召自家家臣为保卫赵氏家族而战呢?就在赵鞅一筹莫展之时董安于主动找到赵鞅说:”“如果我死,晋国便会安宁,赵氏得到安宁,那我哪里还用得着继续活下去呢?人生谁无死,我董安于之死已经来的很晚了!”转身便上吊自尽。董安于成也赵鞅;败也赵鞅。因为赵鞅能够知其才、用其才、尽其才,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交予赵氏,诠释着“士为知己者死”!

公元前493年在得到智、韩、魏三家的援助后赵鞅正式起兵讨伐中行氏和范氏,在这场战争中赵鞅首创军功定爵制度——凡在战斗过程中立下军功者奴隶自动免除奴隶身份,平民则可依据军功大小晋升相应的爵位,不知道后来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度是否是受了赵鞅的启发。赵鞅在这场战争中身先士卒,率军大败中行氏、范氏和郑国的联军。战后不久正卿智文子荀跞去世,赵鞅以中军佐成为晋国正卿,成为继赵盾、赵武之后赵家第三位执政。赵鞅执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消灭作乱的中行氏和范氏两大家族:公元前490年两家盘踞的最后据点——柏人被攻占,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晋国六卿混战结束。第二件事是恢复因晋国内乱而受到损害的晋国霸权:公元前490年赵鞅率军讨伐卫国、攻打鲜虞,逼迫宋国重回晋国势力范围。第三件事是在公元前482年黄池盟会中逼迫吴王夫差同意晋国先歃血,使晋国在晋吴之争中占了上风。第四件事是在公元前478年率兵讨伐卫庄公并打败前来救援的齐军,遏制了齐国重新崛起对晋国霸权的威胁。

赵鞅晚年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本来按当时的惯例:嫡长子继承制是天经地义的,但赵鞅的小儿子赵无恤打小天资聪颖,深得赵鞅喜欢。然而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赵鞅和其他玩政治的人一样必须以政治利益为重、以赵氏家族的未来为重,个人的喜好恐怕难以令赵氏家臣心悦臣服。思前想后赵鞅写了训诫在两片竹简上,叫来嫡长子赵伯鲁和小儿子赵无恤说“要慎重地记住。”三年后问他们,伯鲁已经不能说出上面的话了,问他的竹简哪里去了,已经丢失了;问无恤,他背诵训诫已经很熟练了,问他的竹简在哪里,从袖子中把竹简上呈给赵简子。因此赵鞅认为无恤是贤能的,立他为继承人,这就是赵襄子,就是这位赵襄子成为了三家分晋后的赵国第一代国君。

赵氏家族虽然平息了家族内部的纷争并和魏、韩、智三家联合消灭了范氏与中行氏,晋国六卿至此变为四大家族夺权,但赵氏自身也在长期的内战中损耗了大量实力,实际上六卿混战的最大获益者不是赵氏,而是智氏。智氏家族的家主智伯(即智瑶)在朝担任执政。而此时越国已帅军北上,称霸中原,这对于传统霸主晋国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耻辱。作为晋国的执政的智伯心里很清楚:晋国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进行削藩。为此智伯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先给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迫于智伯的威力,也先后向晋公献出一万户之邑。赵氏的宗主赵襄子拒绝献出城邑,智伯便联合韩、魏两军,组成三族联军攻赵。赵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简陋不能御敌,令延陵生率车,骑部队先行,自率大军随后,到人心向赵的大城晋阳防守。晋阳城墙完整,府库器用充足,仓廪粮草实备;而且宫殿四周茂密环生可用来造箭杆的“ 荻蒿”、“楮楚”,高十余丈。赵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积极备战。

智伯率联军到晋阳后即发动强攻。赵军依托城墙工事,坚守三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智伯见强攻无效,便改用围困及水攻的战术,切断所有出入通道;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内“三版”(六尺),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城内生活非常困难,粮食即将断绝。人们悬釜(炊具)做饭,搭棚居住,士兵体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与日俱增;晋阳形势极为严峻。也不知智伯是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得意地说:“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已知道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听闻此语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号,因为魏氏的安邑城,韩氏的平阳城都有可能是知襄子下一个水攻的对象。

危机之中的赵襄子决定采取分化瓦解联军,策反还击的对策;他派丞相张孟谈暗地去见韩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他们与赵联合,共同对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张孟谈,发觉韩、魏两氏可能倒戈,马上报告智伯,建议速杀韩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贿收买二人身边谋臣。但智伯并不重视,未采纳智果的建议。赵襄子担心事情有变,连忙通知韩、魏当即行动。三月丙午日夜韩、魏军秘密出动,杀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军。智军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乱。韩、魏军急从两翼进攻。赵襄子则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大败智军,擒获智伯。最恨智伯的赵襄子还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伯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

至此晋国只剩赵、魏、韩三家实力强大的卿大夫家族。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赵、魏、韩三家向周天子派出使节请求册封,早已无权无势的周天子只得默认三家分晋的现实,自此赵、魏、韩三家由卿大夫家族正式升级成为诸侯国,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的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确切的说,“赵氏孤儿”重新恢复祖业,有着复杂的成因。

1、贵人相助

这个贵人就是韩厥。

韩厥祖上也是晋国贵族,但是因为跟错了人,所以导致家道中落,韩厥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是赵衰把他抚养成人,然后赵盾把他弄到晋国朝堂,慢慢才开始做大。

到了晋景公对赵氏进行灭门的时候,韩厥坚决反对。在灭门惨案的当年,韩厥即向晋景公进谏:

“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柰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後,复与之邑。

于是,晋景公就将原来的赵氏封地全给了赵武一人。

后来,韩厥将赵武视若己出,最终扶助赵武重返晋国朝堂。

2、晋国需要鲶鱼

晋景公时,晋国六卿势力逐渐做大,这种情况下,他迫切的希望打破这种平衡。经过灭门之后的赵武,充当了这一角色,另外各大家族已经不再将其视为威胁,所以也乐于扶助他。

在韩厥当上中军将后,晋悼公将赵武提拔到三把手的位置,再过几年,依靠年龄优势,终于熬死士匄,位居晋国权利中枢,至此,赵武恢复赵氏家族顶峰时期的位置。

结束语

所以,一个人强大,自然和他个人的努力分不开,但是也是需要“贵人相助”的,而这个贵人,是需要自己用善良来对待的,当你需要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许他就出现在你面前了。


山家往事


导语:

我是历史痴,我来跟大家聊聊,为何赵氏只剩下一个孤儿,封地都没了,后来还能成为战国七雄的故事。

赵氏孤儿的事迹流传至今,已经成了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除了历代各类史书记载,诗词、小说、戏剧等几乎我们知道的所有题材都多有提及。

今人还将其搬上了荧幕,无论是电视剧《赵氏孤儿》,还是电影《赵氏孤儿》,都非常的精彩。

赵氏能够从一个孤儿崛起,此后跻身战国七雄之一,与他的家族背景以及其先祖的功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赵氏孤儿的家族背景

要搞清楚只剩下一个孤儿,且没有了封地的赵氏还能东山再起的原因,我们首先就要弄明白赵氏孤儿他的家族背景。

这位赵氏孤儿,名叫赵武。

他的先祖与秦国同源,属于赢姓赵氏。不过赵武的先祖没有秦国那一支那么显赫,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的时候,赵武的曾祖父赵衰还只是晋国的大臣。

不过,也正是赵衰才奠定了赵氏在晋国的地位。

赵衰是最早追随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的臣子之一,也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

在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的时候,赵衰就追随他流亡在外19年,期间多次献计协助重耳脱险。

可谓是晋文公重耳的生死之交和股肱大臣,某种程度上而言,赵衰之于晋文公,比管仲还要重要。

因此,晋文公继位之后也给予了赵衰足够的回报,他的风险投资没有打水漂。

就连赵衰死了之后,赵氏在晋国的地位都没有下降,赵衰之子赵盾(赵武的祖父)不但继承了他的权力,还更上一层楼了。

赵盾在晋国执掌国政期间,几次扶立新君,是真正的权倾朝野,连晋国君主的权力都第一次受到了冲击与削弱。

但对于晋国来说,赵盾又是有大功的,他维护了晋文公、晋襄公的霸业,让晋国长期处于诸侯霸主地位。

与此同时,赵盾在晋国内部打压异己也是不遗余力,甚至还干出了弑君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造成了赵氏一家独大的局面。在他生前,众大臣包括君主是敢怒不敢言(敢于下令刺杀赵盾的晋灵公已经被他的手下杀了)。

赵氏孤儿

但是,在赵盾死后,秋后算账终于来了。

公元前583年末,在晋景公的指挥下,针对赵氏一族的反攻倒算开始了,复仇心切的众大臣纷纷列举昔日赵盾恶行,甚至不惜构陷捏造。

赵氏惨遭灭门,仅剩一遗腹子,也就是后来的赵氏孤儿赵武,在家臣的保护下逃生。而赵氏的所有封地也被晋景公剥夺赐予了其他臣子。

重振家业-复往日荣光

赵武10岁的时候,有一位知情的大臣韩厥向晋景公进谏,说赵衰、赵盾对晋国有大功,就算赵盾犯了错,也不应该让他们绝后,这不是君子所为,请君王三思。

这时候的赵氏,已经只剩下10岁的赵武这么一根独苗,已经无足轻重。

而且晋景公已经达到了当初立威收权的目的,也自知杀红了眼有些过分,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于是顺水推舟,下令归还赵氏封地。

到了晋悼公继位之后,他大力提拔功臣之后,赵武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转机,位列八卿,并负责训练新军。

此后赵武官运亨通,一路扶摇直上。前548年,赵武成为晋国执政,重振家业。赵氏的地位再次得到巩固。

三家分晋到战国七雄

赵武之后传赵景叔——赵鞅——赵毋恤——赵籍。

前403年,韩、魏、赵三家分晋,周天子封赵籍为候。

又经过几代人的积累,到了赵雍的时候,才正式称王,这就是一代雄主赵武灵王。

赵国终于跻身战国七雄之一。

结论:赵氏只剩一个孤儿,封地也没了,却能崛起为战国七雄之一,是因为他的家族背景及其先祖在晋国的功勋,以及包括赵氏孤儿自己在内的每一代赵氏子孙的努力。


历史痴


赵氏孤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故事之一。在春秋晋国,内部各大家族的倾轧是相当厉害的,曾经在晋国政坛呼风唤雨的先氏、狐氏、卻氏、栾氏、中行氏、范氏以及知氏,都先后陨落,退出历史舞台。赵氏是惟一一个在经历残酷打击后,仍然顽强存活下来的大家族。那么,赵氏是如何翻盘的呢?

第一,赵氏的翻盘,得益于韩氏的鼎力支持

赵氏家族曾经如日中天,在赵盾执政时代,这位被称为“夏日之日”的晋国元帅的执政风格是烈日灼人,因此也得罪了其他大家族。赵盾死后,与赵氏矛盾很深的栾氏、郤氏家族反攻倒算,导致赵氏遭遇灭顶之灾。据《史记》载,由于公孙杵臼与程婴的拼死保卫,才保住赵氏的血脉:赵盾的孙子赵武。

程婴秘密收养赵氏孤儿,赵武虽侥幸活了下来,但是赵氏家族的财产与地位丧失殆尽。晋景公将赵氏的土地田产赐给大臣祁奚,如果不能帮助赵武恢复地位与权益,赵氏仍然不可能复兴。当年赵盾得罪那么多人,在晋国高层中,谁能帮助赵氏呢?

只有一个人能帮助赵氏,此人便是当时晋国下军司令韩厥。

为什么是韩厥呢?他与赵氏有什么关系呢?

说到这位韩厥,是晋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也是后世韩国的先祖。韩厥是由赵家抚养长大的,在韩厥的升迁过程中,得到赵盾的器重与提拔,他在生活上与事业上,都与赵家有着特殊的一层关系。不仅如此,韩厥为人正直,不做落井下石之事,当屠岸贾要对赵家痛下杀手时,,韩厥曾出面劝阻,并给赵家通风报信。

于是程婴上门拜访韩厥,把保存赵氏遗孤的经过告诉他。在得知赵氏孤儿还活着时,韩厥又惊又喜,他答应程婴,一定会鼎力帮助赵武恢复名族身份和家产的。

但是,要为赵氏平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赵氏遭灭顶之灾,背后是栾氏、郤氏等大家族,甚至包括晋景公,对赵氏集团的排挤、倾轧、报复、打击。既要恢复赵武身份,又不得罪君主与重臣,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智勇双全的韩厥找到了一个机会。

第二,韩厥忽悠晋景公,赵氏孤儿得以重见天日

晋景公生病了。

当时的人都比较迷信,晋景公召来了卜筮来进行占卜。韩厥抓住这个机会,跟卜筮串通好,合演一出双簧戏。卜筮装神弄鬼一番,对晋景公说:“主公的病根,是因为大业的后人阴魂不散在作怪。”晋景公不解其意,于是召集群臣,来解答这个疑问。


韩厥密禀晋景公:“大业的后裔,在秦是嬴氏,在晋是赵氏。赵氏在晋国,从文公始,代代都对国家有巨大的功劳。但是赵氏却惨遭灭族,而且没有证据表明赵氏企图谋反,国人都对赵氏的遭遇深感哀怜,神灵就通过占卜的龟策表达了这种哀怜之心。”

看来是因为屠戮赵氏一家,遭到神灵的谴责,晋景公心中十分害怕,便急着问韩厥:“那赵氏现在可还有留下子孙?”

韩厥见时机成熟,便告诉晋景公:“赵朔的遗孤赵武尚流落于民间。”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下。晋景公在乎的是自己的病,便让韩厥把赵武找来,恢复其爵位与家产。韩厥认为:赵氏全族遭诛,必须要先平反,才可以恢复其后人的爵位和财产。当时屠岸贾没有主上的命令,擅自滥杀无辜,现在必须要先杀了他,才可以让国内的百姓心服。

其实赵氏遭屠,真正的责任人是栾氏和郤氏,包括晋景公在内,屠岸贾不过是个执行人罢了。韩厥十分聪明,晋景公、栾氏、郤氏都得罪不起,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过错全推给屠岸贾。这么做,既可以不得罪国君与重臣,又可以恢复赵氏家族的地位,这是最佳选择。

第二天,晋景公召见群臣。

韩厥带着赵氏孤儿进入王宫,晋景公当众宣布赵武仍然活着,要恢复赵家的爵位与旧有的田地。为了预防栾氏和郤氏的反对,韩厥把军队布置在宫殿周围,以武力进行威胁。诸大臣没有办法,都把罪状推到屠岸贾身上。这样,晋景公当场宣布恢复赵家的地位,并且派程婴带兵前往击杀屠岸贾,屠岸贾被灭族。

在程婴的保护、韩厥的努力下,赵氏孤儿赵武终于得以保全了性命,并使赵家的族脉得到继续发展与光大,否则就不会出现以后战国七雄中的赵国了。

第三,从赵氏孤儿到晋国元帅

赵武得以继承赵氏的家业,这是赵氏得以复兴的第一步。不过,要回到赵氏鼎盛时代,赵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幸好,政治形势的发展,对赵氏十分有利。

晋国是一个二元政治国家,除了国君之外,卿家的势力极大。因此,在晋国历史上,国君与卿家之前斗智斗勇。晋景公意外掉入茅坑淹死,这也是古代君王最奇葩的死法,其子晋厉公上位。晋厉公是个比较强势的君主,他想改变晋国卿家势力太强的局面,把权力握在自己手中。当时晋国最强大的两个家族,一个是郤氏,一个是栾氏,这两大家族,也是迫害赵氏的急先锋。

晋厉公首先把打击目标对准郤氏。当时郤氏最为强大,在晋国八卿中独占三席。晋厉公突然发动政变,把郤氏三卿全部杀死。紧接着,晋厉公逮捕八卿中的另两人:栾书与荀偃,打算将他们处死。然而,一天杀掉晋国八卿中的五卿,这个做法无疑将引起晋国政坛的大地震。在最后一刻,晋厉公一念之仁,放过了栾书与荀偃。

然而,晋厉公低估了卿家的势力。轮到栾书与荀偃发动政变,干掉了晋厉公,拥立年仅十四岁的晋悼公。

年轻的晋悼公并没有多少实际权力,但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大玩政治平衡术。也正是因为这种政治平衡,让赵氏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首先,栾书去世后,晋悼公以韩厥为晋国元帅。我前面说过,韩厥与赵氏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韩厥为元帅,赵武自然有了出头之日。很快,赵武被任命为卿,出任新军副司令,尽管在八卿中排名最末,但已是进入权力的中枢。

此后,赵武的政治地位逐步上升。为了压制诸卿势力,晋悼公把八卿压缩为六卿,由于赵氏在经历沉重打击后,家族势力比较弱小,故而晋悼公有意提拔他,以防止荀氏、士氏、栾氏等家族过于强大。在晋悼公的提拔下,赵武的排名跃进到第三,仅次于荀偃与士匄。

接下来,就是排资论辈了。荀偃去世后,士匄接任元帅,赵武便成了第二把手。公元前548年,士匄年迈退休,赵武接任元帅兼执政。至此,赵氏又回到巅峰时刻,一直到三家分晋,赵氏始终是晋国政坛上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君山话史


要知道答案,我们就得先讲一讲“赵氏孤儿”的故事。

一、赵氏孤儿的始末

此时还是春秋时期,七国还没有出现。当时的赵氏家族是晋国的大家族,那个著名的赵氏孤儿中的孤儿就是赵武,他的太爷爷赵衰是和晋文公一起逃亡并归国执政的重臣,所以一代传一代,经过赵家几代的积累,特别是赵武的爷爷赵盾的长期执政,赵家成了最大的宗主;赵武的老爹赵朔娶了赵庄姬生下了他。

因为他爹早死,赵武的老妈私通外人,被他们的族人所不齿。他妈把赵氏家族的人状告到晋景公那里,在晋景公的默许和其他贵族长期的积怨下,赵氏惨遭灭族。


而赵武因为一个人的名叫程婴的保护得以存活。这也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二、复兴赵氏家族

就这样,赵武得以存活。晋国有一个重臣名叫韩献子不忍看到赵氏下场如此凄惨,就去向晋景公纳谏,景公自知自己的行为难堵众人之口,于是也就赦免了赵氏,立赵武为新的家主。但此时的赵氏家族在晋国的王公大族中已经无足轻重了。

待到赵武成年以后,新上任的晋悼公重用红尘之后,至此,赵武才得以入仕,重新位列八卿之一。

经过晋悼公的治理,赵武的才能得以发挥,在他30岁的时候,已经是晋悼公身边重要的大臣了。又经过几代主公,赵武成功主持朝政,并逐步让赵氏家族得到了强大的发展。

三、三家分晋

赵武死后,传赵景叔,传赵简子,传赵襄子,至此到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到了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称王,并经过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的政策,使赵国的国力逐渐强大,其子赵惠文王任用廉颇、蔺相如等名臣,是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使赵国牢牢占据战国七雄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