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银行股答红周刊问:市场预期是错误的(1)


就银行股答红周刊问:市场预期是错误的(1)


董老师采访文稿:

董宝珍(否极泰投资公司总经理):我认为放贷不仅不会提升不良,大部分还都是优质贷款。

具体来说,假如现在有两家公司,一家是新设立的,他们需要购买生产设备、建设厂房、招聘员工,他们向银行申请一个亿的贷款。另一个是家老公司,有稳定的客户、有成熟的产品和完善的制度,在疫情期间需要一个亿渡过难关。面对这两个客户,银行在风险评估时,谁的风险更小?

显然是后者更小,它们在短期内的现金流周转不开,但商业模式经过验证,长期现金流有保障。例如西贝集团获得了浦发银行4.3亿元的授信,小米和美团的贷款也在审核过程中。而且,据报道,在为西贝集团提供贷款的时候,多家银行都向西贝抛出了橄榄枝,就是因为,在疫情影响下,银行也希望为更多优质企业贷款。

而那些得到银行贷款,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破产的企业,表面上看,是疫情造成它的破产,实际上本来也属于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疫情只是加速了他们退出的过程而已。而他们一旦退出之后,由历史累积出来的落后产能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也就清除干净了,银行的经营基础就更干净了。

董宝珍(否极泰投资公司总经理):我不敢说银行的黄金上涨周期到来了,之前一直说,但市场始终对银行很悲观。但我认为,政策已经进入了扩张周期,因为在严重的疫情影响下,经济生产几乎全部暂停,想要重启经济,需要央行发布强有力的政策才行。此外,中国目前的问题也比较多,想要克服这些困难,也需要政策进入扩张周期。

董宝珍(否极泰投资公司总经理):先说结论,我认为息差会保持平稳,甚至可能小幅上升。

具体来说,预测未来很难,为了使讨论的价值更高,我们回到已经发生的事实上。2019年9月,中国监管层率先高了LPR利率形成机制改革,LPR改革前后,中国资本市场形成的一致预期是无论是从意图还是手段来看,银行息差都会下降。

这是当时是市场的普遍预测,以至于很多大行的核心高管提出,要加强加强管理,来应对LPR改革所带来的息差下降。但在2020年2月20日,银监会公布了2019年4季度的息差水平,数据显示,息差上升了1个BP。也就是说事实证明,9月份的预期是错的。

当然从数据来看,息差上升的速度下降了,2018年银行业息差开始回升,但现在息差上升幅度下降了。

对于2020年息差可能下降10-15BP的判断,我不太认同。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从2月3日至今下降了20个BP,因为2月3日中央政府因为疫情,马上向社会投放货币,采取了宽松政策。到2020年2月20日,同业拆借利率有的下降了40个BP,平均各周期比1月23日下降了10%(30BP)左右。这就是金融市场对疫情宽松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到债券市场的利息都大幅下跌了,因为市场知道了,就是宽松了,已经释放了。

在股份制银行的负债中,有1/3来自非存款,就是同业拆借、金融票据这些渠道,银行的息差是一个“差”,现在我们就知道存款利率没降,存款是银行的资金零售来源,同业拆借是银行获取资金的批发渠道,已经降了10%(30BP)左右。所以我判断,虽然LPR降10个BP,但2020年息差不会有大变化,保持稳定的可能性最高,同时也不排除息差小幅上升的可能。

董宝珍(否极泰投资公司总经理):我可以很有底气的说银行股的确定性机会是100%。因为在中国,如果银行业都没有投资价值垮掉了,像主流市场认知的那样,那整体的经济怎么可能好起来呢?中国经济80%的社会融资都来自于银行,说银行不行了,熬不过去这个坎了,这不符合银行的经营规律,也不符合社会现实。但是相信中国银行不行的人又特别多。这个挺有意思。谁家有孩子到银行工作了,家人都很高兴,但如果安排去工厂,大家就会觉得不确定性大。但是现在很多制造业的估值都高于银行,这不正常。

我对银行看好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过去8年中国银行业一直是低估值的,比正常估值水平低一半,这是由于资本市场8年来一直存在着一个关于银行的悲观预期,二零一八年前围绕着银行的悲观预期,既没有办法证实也没有办法证伪,自2018年中后期以后银行的收入水平大增(2019年银行业上市公司的主营收入增长率超过贵州茅台),息差开始回升,资产质量也边际好转,目前存续了8年的悲观预期,最终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现实中已经具备了给出答案的条件。疫情发生后新的悲观预期到底对不对整个2020年前半年就能给出,甚至最早的时间一季报就能证实新的由疫情引发的,关于银行的悲观预期对与不对。所以整个2020年其实对于银行来说是摊牌年,假如市场早期以及现在新形成的悲观预期是正确的,那么股价也就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如果早期的悲观预期和新形成的悲观预期是错的,那么整个估值修复就会发生。从某种程度上讲,基本面逐步的充分的表现是使得预期被证实或者证伪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这是我认为对银行业重点关注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