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盞既然朝廷貢品,建窯卻為何不是“官窯”?其中有什麼原因

現在研究官窯一般都是以歷史文獻和博物館藏品為依據,通過這些來了解官窯文化、具體特性,比如所屬年代背景和窯口。不過光從這兩點所知曉的內容,其論述還有些片面性的,單以此定論,非館藏的瓷器則容易被忽視。

因此,我們要從貢茶、貢盞這兩點同步考慮。既然貢茶是朝廷監製的茶葉,那麼肯定有與之配套的茶盞,不然沒法體現其尊貴的皇家地位。那建盞身為朝廷貢品,建窯卻為何不是官窯呢?

宋代建盞既然朝廷貢品,建窯卻為何不是“官窯”?其中有什麼原因


官窯地位如何確立

通常茶器在所處時代的地位,都是當時所流行的飲茶文化決定的,哪些茶盞適合這種飲茶文化,自然也就成為了主流。

唐代越窯因煎茶法而盛,宋代建窯則因為點茶法而盛,由此看來茶盞和茶關係是很密切的,若是想了解窯口,飲茶肯定是繞不過去的。

事實上,初唐時期的茶並不是很多,到了中期才開始蓬勃發展,人們的飲茶方式雖很多,但沒有哪種方式成為主流。直到陸羽編著的《茶經》,中推薦了煎茶法,這才開始慢慢成為主流。


煎茶法在唐中後期成為主流的飲茶方式之後,最適合煎茶法的“越窯青瓷”也被一同推薦上供給朝廷。因為地方徵獻的茶和盞,品質良莠不齊,朝廷就專門委派官員,設立相關專屬機構,精選當時的貢茶和貢盞,越窯青瓷碗也就成為了民窯獲得認可的皇家官窯地位。而這個時期的建盞茶,也就是宋代時期的貢茶,還不成氣候。建窯則更是尚未建立。

不過從唐末五代開始,茶的製作工藝升級,飲茶的評價標準也變成:茶湯越細、越白,建盞茶和點茶法在這方面表現突出,於是漸漸流行開來。為迎合當時的市場需求,黒釉瓷進入大眾視野。

宋代建盞既然朝廷貢品,建窯卻為何不是“官窯”?其中有什麼原因


建州官窯如何形成

五代十國時期,閩王王審知治理下的福建,沒有受到較大的戰亂影響,民營茶園也較為繁榮,但王審知之後,當地戰亂頻發,民營茶園經營陷入頹勢。

當時的閩王偶然獲得所在鳳凰山的三十里茶園,後委託王延政督管建州,茶園也一併接管。因為茶園位於長樂北方,所以取名為“北苑御茶園”,而與被北苑茶所配套的“畫五白釉瓣醬釉盞”成為官窯,這也是歷史第一個建州官窯。

閩國被南唐所滅後,李璟設立茶官,並把貢茶改為北苑茶。這個時期,所配套的茶盞有“葵口醬釉盞”和“斂口醬釉盞”,南唐官窯地位確立,第二個建州官窯確立。

宋代建盞既然朝廷貢品,建窯卻為何不是“官窯”?其中有什麼原因


​北宋時期,太宗皇帝趙光義在北苑御茶園專門設立了一個官職“漕司”,又稱轉運使,目的是督造特製的“龍鳳茶”茶餅,以此來和普通私家茶餅作出區別,畢竟是皇家用品,自然要獨享尊貴。

而這時配套上貢的茶盞就開始出現建盞了,比如現在較為熟知的“供御”和“進盞”建盞。這些底款則直觀印證了建盞,身為民窯卻實為官窯的地位,也就是所謂的“貢窯”。

宋代建盞既然朝廷貢品,建窯卻為何不是“官窯”?其中有什麼原因


建窯為何不是官窯


由於建窯屬於商品生產,和其他窯口存在競爭關係,而“官窯”則屬於非商品性的保守生產,雖然都是精品,但也扼殺了窯工創新和個性化的藝術創作,這也是建窯沒有成為正規官窯的重要原因。

相對官窯,建窯有其強大的創新能力,和頑強的生命力,匠人無需官窯中條條框框。

相對民窯,建窯又負責皇家特供建盞,工藝水準自然更高。這樣一來,建窯即保留了民窯的創新,又保留官窯的水準,可謂兩全其美,這自然也造就了建盞作為宋代第一茶器的地位。


宋韻建盞,專注建窯建盞文化傳承,想了解更多精品建盞或更多建盞相關的知識,歡迎評論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