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盏既然朝廷贡品,建窑却为何不是“官窑”?其中有什么原因

现在研究官窑一般都是以历史文献和博物馆藏品为依据,通过这些来了解官窑文化、具体特性,比如所属年代背景和窑口。不过光从这两点所知晓的内容,其论述还有些片面性的,单以此定论,非馆藏的瓷器则容易被忽视。

因此,我们要从贡茶、贡盏这两点同步考虑。既然贡茶是朝廷监制的茶叶,那么肯定有与之配套的茶盏,不然没法体现其尊贵的皇家地位。那建盏身为朝廷贡品,建窑却为何不是官窑呢?

宋代建盏既然朝廷贡品,建窑却为何不是“官窑”?其中有什么原因


官窑地位如何确立

通常茶器在所处时代的地位,都是当时所流行的饮茶文化决定的,哪些茶盏适合这种饮茶文化,自然也就成为了主流。

唐代越窑因煎茶法而盛,宋代建窑则因为点茶法而盛,由此看来茶盏和茶关系是很密切的,若是想了解窑口,饮茶肯定是绕不过去的。

事实上,初唐时期的茶并不是很多,到了中期才开始蓬勃发展,人们的饮茶方式虽很多,但没有哪种方式成为主流。直到陆羽编著的《茶经》,中推荐了煎茶法,这才开始慢慢成为主流。


煎茶法在唐中后期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之后,最适合煎茶法的“越窑青瓷”也被一同推荐上供给朝廷。因为地方征献的茶和盏,品质良莠不齐,朝廷就专门委派官员,设立相关专属机构,精选当时的贡茶和贡盏,越窑青瓷碗也就成为了民窑获得认可的皇家官窑地位。而这个时期的建盏茶,也就是宋代时期的贡茶,还不成气候。建窑则更是尚未建立。

不过从唐末五代开始,茶的制作工艺升级,饮茶的评价标准也变成:茶汤越细、越白,建盏茶和点茶法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于是渐渐流行开来。为迎合当时的市场需求,黒釉瓷进入大众视野。

宋代建盏既然朝廷贡品,建窑却为何不是“官窑”?其中有什么原因


建州官窑如何形成

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治理下的福建,没有受到较大的战乱影响,民营茶园也较为繁荣,但王审知之后,当地战乱频发,民营茶园经营陷入颓势。

当时的闽王偶然获得所在凤凰山的三十里茶园,后委托王延政督管建州,茶园也一并接管。因为茶园位于长乐北方,所以取名为“北苑御茶园”,而与被北苑茶所配套的“画五白釉瓣酱釉盏”成为官窑,这也是历史第一个建州官窑。

闽国被南唐所灭后,李璟设立茶官,并把贡茶改为北苑茶。这个时期,所配套的茶盏有“葵口酱釉盏”和“敛口酱釉盏”,南唐官窑地位确立,第二个建州官窑确立。

宋代建盏既然朝廷贡品,建窑却为何不是“官窑”?其中有什么原因


​北宋时期,太宗皇帝赵光义在北苑御茶园专门设立了一个官职“漕司”,又称转运使,目的是督造特制的“龙凤茶”茶饼,以此来和普通私家茶饼作出区别,毕竟是皇家用品,自然要独享尊贵。

而这时配套上贡的茶盏就开始出现建盏了,比如现在较为熟知的“供御”和“进盏”建盏。这些底款则直观印证了建盏,身为民窑却实为官窑的地位,也就是所谓的“贡窑”。

宋代建盏既然朝廷贡品,建窑却为何不是“官窑”?其中有什么原因


建窑为何不是官窑


由于建窑属于商品生产,和其他窑口存在竞争关系,而“官窑”则属于非商品性的保守生产,虽然都是精品,但也扼杀了窑工创新和个性化的艺术创作,这也是建窑没有成为正规官窑的重要原因。

相对官窑,建窑有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匠人无需官窑中条条框框。

相对民窑,建窑又负责皇家特供建盏,工艺水准自然更高。这样一来,建窑即保留了民窑的创新,又保留官窑的水准,可谓两全其美,这自然也造就了建盏作为宋代第一茶器的地位。


宋韵建盏,专注建窑建盏文化传承,想了解更多精品建盏或更多建盏相关的知识,欢迎评论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