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宅家带娃,父母当心陷入一种为转移焦虑的“过度陪伴”

“新冠肺炎”肆虐,举国抗疫,湖北作为重灾区,受到严重影响,许久了,街道空无一人,学校停课,工厂停工。目前虽然复工复产复学迫在眉睫,但湖北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为确保疫情不向学校传播蔓延,保护好老师学生,各地都紧急行动,把开学时间再次推后,这也意味着,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将更多、更充足。

家门之外,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家门之内,许多宅家带娃的父母,开启了“家里蹲”模式,整日足不出户,不得不重视亲子互动。于是,有不少人告诉你怎样有效陪娃,才能帮娃实现“弯道超车”,如何制定周密的学习和游戏计划,才能让娃过得充实,有意义。

毕竟,没有了校园生活的居家学习,难免因空乏而变得懒散,父母们便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定计划、排节目、玩游戏,并利用新媒体工具晒出自己的陪娃日常。还会在娃每日时间表上,把对应完成的项目,一一划上对勾,如果勾多,就很开心,如果空白多,就很焦躁,认为自己的娃不自律,并且十分气恼、自责,甚至是自我否认:认为自己没有当好榜样,导致娃的假期生活松散,可能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甚至是毁了孩子一生。

就出发点而言,父母是想让孩子在大疫面前不懒学,整天和孩子处在同一屋檐下,让彼此动起来、忙起来,还可以培养娃的各项能力,拉近亲子关系。

但是,这个时候的亲子陪伴关键又特殊。关键的是,

父母们要注意,对孩子的过度关注、陪伴和干涉,不仅做不到帮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信、强大的人,反而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特殊的是,在疫情当下,父母的陪伴,很容易陷入一种是为了转移疫情焦虑的“过度陪伴”,是虚假陪伴。

疫情当下,宅家带娃,父母当心陷入一种为转移焦虑的“过度陪伴”


那么,如何判断父母是否“过度陪伴”?这三个特征明显。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存在“过度陪伴”的问题,有三个特征最为明显:

①过分担忧,尤其是对娃的防护特别关注。

比如除了自己正常的七步洗手法,进出门佩戴口罩之外,还不停要求孩子同步洗手、喷洒酒精、84消毒液,甚至诱导在家的孩子,把即使消过毒的衣服都全部换掉、鞋子也要强迫性放在门外等等。这说明父母自己正处于焦距情绪中,利用忙碌,来换取一点儿安心。

事实上,父母的这种焦虑情绪,能够像病毒一样“传染”给娃。

据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心理系教授埃莱妮•哈特菲尔德及她的同事研究发现,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所有情绪,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人身上“感染”给另一个人,这种感染力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一眨眼的功夫,而当事人也许并未察觉到这种情绪的蔓延。

研究还发现,负面的情绪较之正面情绪更易被传染,这主要是由于接收情绪者会努力去安抚释放情绪者,这使得负面情绪更易蔓延和传播。而在关系密切的亲人当中,其“感染”率更高,也更明显。

疫情当下,宅家带娃,父母当心陷入一种为转移焦虑的“过度陪伴”

②把亲子互动当任务来完成。

过度陪伴的父母,会不管孩子是否有意愿,身体和情绪如何,都要求孩子每天必须要完成1小时亲子阅读,40分钟亲子游戏等等目标任务,不懂弹性安排。同时,父母在陪娃时,根本不考虑孩子是否玩得快乐,做不到全心投入,只盼这个游戏过去,好完成下一下任务,处于麻木、机械地执行任务当中。比如,在进行亲子游戏时,想的是快点完成,还要去完成亲子阅读呢。因此,父母对孩子无法展露笑颜,也无法享受其中,对孩子的提问也表现得很不耐烦。父母这种表现,不仅是对孩子成绩的担忧,也是对疫情的不可控深感无力。

曾经有一则很火的短视频广告,名叫《陪着≠陪伴》,在视频当中:两个妈妈带孩子在游乐场玩耍,当孩子进入游戏区后,妈妈就自顾自地聊了起来,孩子从难度较高的滑梯上,顺利地滑下来,满心欢喜地期待妈妈的表扬,看见妈妈在聊天,就大声喊了妈妈,却得到的是妈妈头也不回地敷衍,孩子很失落,自己一个人走回了滑梯。

应该说,这是一种变质的亲子陪伴,就像新鲜的食物放了很长已经,已经变了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十分细腻而敏感,尤其是在疫情的笼罩之下,他们承受着各种各样的迷惑与恐惧,他们的心理承载力还未成熟,需要有父母引导与关爱,作为父母,此时忙着按时计划严格执行和完成,看上去好似确实陪伴娃了,但在孩子看来,这份没有用心的陪伴已然“变质”。

疫情当下,宅家带娃,父母当心陷入一种为转移焦虑的“过度陪伴”

经常有意无意地提醒孩子“不要害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春节不外出,开学时间延迟,没人来访等等,这个又漫长又乏味的居家生活和学习,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时,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下意识地提醒娃,不要害怕,甚至从媒体上找到各种疫情相关信息、图片,一股脑全部“分享”给孩子。 孩子更容易为此出现不听话、撒娇、赖皮等情况。

父母的这句话和行为,看上去好似在安抚孩子,实则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父母的情绪已经被疫情所控制,处于紧张状态,父母的情绪已如拉满的弓弦一样,稍有裂纹就会崩断。这种带着情绪陪伴,极有可能会让孩子陷入更恐惧、更害怕的状况当中。

疫情当下,宅家带娃,父母当心陷入一种为转移焦虑的“过度陪伴”

综上所述,疫情之下,在亲子陪伴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一味追求掌控感,鲜少顾虑娃的情绪,也看不到娃的内心感受,更没有真正关注娃的需要和内心自己自己也不享受其中,就是陷入了“过度陪伴”、“虚假陪伴”的黑洞,只是“表面陪伴”罢了,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疫情当下,宅家带娃,父母当心陷入一种为转移焦虑的“过度陪伴”

疫情当下,父母的过度陪伴,至少会对孩子造成三种伤害。

众所周知,此次疫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替代掌控”。就是指的人们遇见这种自己无法掌控的事件,会在另一个地方找寻掌控感,从而缓解焦躁,获得安全感。比如,你目前大家对疫情之后的工作和经济有焦躁,但对公司的人事无法掌握,但可以用埋头学习来代替。比如对病毒无法掌握,就利用掌控娃的作息来得到缓解。听起来好像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好像也是缓解焦躁的一种方法。

但是,如果这种“替代掌控”过于刻意或者说过度了,就会出现许多危害。例如由于父母只是孩子生活的环境,并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导,如果“过度陪伴”孩子,甚至把亲子陪伴当成工作、指标和任务一样来完成,就会伤害娃的能力、成长和情感。

疫情当下,宅家带娃,父母当心陷入一种为转移焦虑的“过度陪伴”

①会影响娃的注意力。

由于过度的陪伴,会让孩子有众星捧月之感,带来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比如父母总是第一时间关照孩子,家里所有人都围着娃打转,总是不愿意给孩子独处和独自完成任务的机会和时间,长此以往,真正孩子上学的时候,如果没有家人在一边帮助和陪伴,孩子就很容易分神,影响学习进度和效果,甚至因不愿意离开父母,产生上学焦虑症。

②会让孩子丧失自我。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过分强势,一定要孩子按照指令和规则执行,孩子就容易失去自主意识,一切全权交由父母作主,慢慢地,孩子就会变得为父母而活,失去自我。

③会让孩子情感上无法独立。

父母过度陪伴,会让孩子在情感上依赖父母,使孩子无法忍受跟父母分离,让娃很难融进集体生活,从而导致双方感到焦虑,长此以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过错过错,过者为错。凡事过则错。”因为父母强势,以获得掌控为目的,就会过度侵占娃的成长空间和自主世界。而经常失去自主世界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得自私狭隘、自大暴躁、懒惰并缺乏孝道,甚至不能担当、不能自理、没有规矩和礼仪等等,这些个性上的缺点对娃身心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过度陪伴、表面陪伴只会给娃的成长造成阻碍、困惑与烦恼。

疫情当下,宅家带娃,父母当心陷入一种为转移焦虑的“过度陪伴”


那么,在疫情之下,如何规避“过度陪伴”呢?

第一,实现自我接纳,才是有效陪伴的前提。

虽然说“父母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但是并不是说父母要强作稳定就对孩子存在利于影响。这中间有一个过程,如果父母的情绪处于波动当中,再怎么掩盖,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

想要情绪稳定,父母必须要实现情绪上的自我接纳。父母首先要认识特殊时期,面对病毒的扩散,恐慌、焦虑、紧张等情绪都不为过。其次,父母还要看到与子女共处一室,难免会放大彼此身上的缺点,情绪上暴躁在所难免,也是正常的。最后再接纳自己的情绪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当调整。这样一来,父母的情绪稳定了,孩子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感,以及应对危机的力量,实现有效陪伴。

疫情当下,宅家带娃,父母当心陷入一种为转移焦虑的“过度陪伴”

第二,在陪伴的过程中,对孩子少命令多倾听。

我们已经了解到,控制与命令孩子,会伤害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造成孩子没有责任感,还会引起孩子的辩驳、反抗及愤怒。而用心陪伴孩子的父母,多会“用心”听孩子说。哪怕孩子的想法听起来是幼稚、奇特与意外,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

因此,父母在陪伴孩子时,不妨先问一问自己:“我是不是又在利用陪伴孩子获得掌控感?”这样一来,父母就有机会和时间让自己反思,做到听孩子说,而不是命令孩子去做某件事,规避利用亲子陪伴来获取非常时期的安心。

疫情当下,宅家带娃,父母当心陷入一种为转移焦虑的“过度陪伴”

第三,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距离。

人人都喜欢被人关心,但如果父母对娃的关注过了头,就会让娃感觉不舒服,有一种被人窥视的不悦感,同时也会引发反感,从而让亲子关系恶化。比如娃在摆弄玩具,父母就在一边读故事;娃看绘本,父母放出专注音乐;娃的一举一动,父母都看在眼里,甚至娃看疫情信息,父母就给他讲疫情知识。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它的范围大小由双方人际关系和所处情境决定,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也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和距离。这是由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有一定的自我空间。尤其是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一方面活泼好动的娃无法接触外面的世界,也不能去找小伙伴愉快地玩耍了,就会因“难熬”而哭闹;另一方面父母与娃的亲密接触多了起来。这种宅家的时间,就像手机的电池,已经处于满格,如果父母再对娃进行“贴身陪伴”,就会让家庭里的代际矛盾出现,不仅做不到有效陪伴,还会令亲子关系疏远。

疫情当下,宅家带娃,父母当心陷入一种为转移焦虑的“过度陪伴”

结语:

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在武汉,情在中国。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新冠肺炎”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焦点,它不仅夺走很多人的生命,也夺走了孩子们的玩乐和学习时间。

危机当前,简化程序,保障武汉。许多人只能选择呆在家里,父母们尝试尽量安排好宅家带娃的亲子时光,都十分重视对孩子的陪伴,费尽心思地去计划、填满娃的所有时间,想让娃在这个加长版的寒假,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却忽视了自己的焦虑,可能会带来亲子之间的“过度陪伴”,伤害了娃却不自知。

娃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与父母不同,对娃的“过度陪伴”,会给娃的能力、成长,以及情感都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

在这样的特殊假期里,我们的心情多少是会受到疫情影响。为减少父母转移焦虑,对孩子造成伤害,父母首先要通过三个明显特征,来判断自己是否有“过度陪伴的行为”,然后及时去调整状态,并且学会珍惜和娃在一起的亲子时光,在学会接纳自我情绪的同时,安排好日常严疫措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保有一定的空间和距离,才能让自己和孩子在这段假期里过得轻松自在、充实和有意义。

疫情当下,宅家带娃,父母当心陷入一种为转移焦虑的“过度陪伴”



今日一语:珍惜当下,是对生活最大的温柔。

今日话题:各位老师家长,您在假期里,是否有“过度陪伴”的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