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時下隸書盛行的“棺材體”是倒退還是進步,有何高見?

古董一尊


哈哈!”棺材體”有意思,多麼豐富的想像力?

意思是對當今書寫隸書結體不端正的諷刺吧?

是的,現代人寫隸書的一種流行傾向,他們不遵守傳統隸書的端莊方正,而選擇了左右高低不平,七長八短,以表現書法的動感,或是現代人對隸書書法審美觀念的價值取向吧!

這是正常的,現代人寫隸書很忌諱平行線,忌呆板,忌布算子,尋求一種靈動,自然,天真爛漫,是現代人的藝術審美觀,是藝術的想像力,隸書藝術的自然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不必大驚小怪,稱作“棺材體”很形象,但是這是對新思維方式的不尊重,或是諷刺,現代隸書書寫者也不必在意,時代在發展,歷史在前進,任別人去說吧!做自己想做的,任意而為乃正道。





苦廬居士


書法是一種文化藝術,每個人都有寫字的權利,每個人寫字的筆法都有所不同,喜好和審美觀點也不同,有喜歡大篆的,有擅長小篆的,有專攻隸書的,有喜歡正楷的,有喜歡行楷的,有喜歡行書的,有愛好章草的,還有以寫沒人讀懂的狂草為樂的。每個書法種類,都有那些擅長的高手以自己的眼光定義的筆法規則,如果脫離了這些行家裡手的規則,照貓畫虎,就會出現五花八門的字形,從而形成每個寫字人自己的特點。每種字體,只要有人專心去練,就有存在的理由,因為別人練什麼字不需要經過你的批准,縱使寫得不好,法律也管不著。每個人寫的字只要自己沒把它揉碎了放著就有流出的可能,有的人喜歡自己的字別人收藏,有的人害怕別人收藏自己的字出醜,害怕自己萬一不能流芳百世,落得個遺臭萬年。我們不能說某某人寫得字,因為我不喜歡他就應該從世界上消失,字形字體本沒有高貴低賤之分,因為區分字形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字義,你管他進步還是倒退,有什麼現實意義嗎?你看那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筆跡,人們喜歡的,想方設法的使其流傳時間長遠。不喜歡的也許擦屁股怕弄一腚黑,生火缺引火時,扯過這張紙來引火也算物盡其用了,隨著寫字人離開世界,就再也看不到那種字體了!

寫字是一種愛好和修養,作公職有閒暇來陶冶情操,也算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手段。我這裡絲毫沒有反對農民和其他非公職人員有練字的愛好,因為寫字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小學上學就應該練習的家庭作業,屬於文化基礎的童子功。只是對文化的追求時間有長有短。而公職人員文人出身的比較多,學歷比較高,寫字的歷史自然也就長了,所不同的是使用什麼筆寫就不一定了。因此,能堅持寫毛筆字的當然多數是有點文化水的人了。人人都有寫字的權利,之所以稱為文人,除了需要寫字水平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文化素質。會寫幾筆漂亮的毛筆字充其量算個寫字匠,往文人縫裡鑽,還差點其他的功夫!太平盛世,寫得好看了,有人捨得用白鵝來換;遇到災荒歲月,一張字換不來半碗高粱米!得勢時,幾個醜字能值千金,失勢時,縱使王羲之再世,逃不脫叫化子的宿命。如果大家不信,世上有多少真正的叫化子滿大街寫著漂亮的字作為乞討的手段?如果把他們西裝革履打扮起來請到大學講臺教授書法課程,恐怕其寫字的技術有的會勝過今天許多大學講臺上的書法老師。而又有多少人肯出一頓飯錢來宴請一下叫化子?而寫的字不好看還在大學講臺上講書法的人難道真得比不上會寫字的叫花子嗎?我看也未必如此。大學的大門不是什麼人輕而易舉可以進的,尤其那三尺講臺,沒兩把刷子,你玩不轉。縱使登上大學的講臺,誰又能保證自己的後代世世代代都能永恆的站在講臺之上?如果後代以書法為業,就怕真正是一朵鮮花世代插在牛糞上,別錯打了算盤!

自古以來,中國人科舉制度使用毛筆答卷,寫毛筆字成為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成為錄取的必要條件,才顯得那麼重要。隨著科技的進步,那種骨骨拽拽寫毛筆字的速度慢效率太低,人們很少普遍練習了,會寫毛筆字的才顯得稀罕。其實,就那麼點小的技術,就像我們用筷子吃飯一樣,沒多大的本事,就是個習慣。

珍惜生活,紮實農耕,尊重自然,善待他人,睦鄰友好,才上對得起先人,下對得起子孫,萬事順遂!


我為大王來巡山


我認為時下盛行隸書的棺材體是一種創新是進步。我理解的是古人書體不能失傳,也就是在這基礎上要與時俱進開拓進取,與社會發展相吻合。比如我們在社會中人穿的衣服西服好人人穿的都是西服,中山服好都穿中山服,如這樣看起來成啥了。書法也是如此楷書好,隸書好,不論寫啥都是一個體,也顯的太單調乏味了。


手機用戶55216696356


謝謝!書法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千百年來,湧現出來很多名家,書法大家前赴後繼,如果都一成不變的,很難達到百家爭鳴的大好形式,一次次改革一次次創新,造就了很多書法新體開拓者,我只想舉一個例子,北宋徽宗的瘦金體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難道說這是書法的倒退嗎?我覺得肯定不是,時下流行的官材體隸書肯定有他存在的價值,只是喜好問題,談不上是進步和倒退!





飛農燕舞


書法是中華文化藝術的一部分,源遠流長,浩如煙海。隸書作為書法的一種書體,它承載了從古文字向現代文字的過渡。自西漢以來,隸書成為了當時的官方文字。作為一種文體,在兩漢期間就出現了以飄逸靈動為特徵的曹全碑等,以厚重,端莊為特徵的張遷碑等,還有以隸書中的草書著稱的石門頌等。他們都是我國隸書的精華,但是喜歡隸書的人們不可能也不會對它們都是十分喜歡的,有人喜歡飄逸靈動,有人喜歡古樸端莊。這是因為,人們的審美情趣不同,喜歡愛好各異,沒有人能夠統一出一個人人喜歡的標準。正因為如此,在當今書法創作中,人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隨著時代的更替,在書法藝術上也在探索創新,這點無可厚非。我認為,只要是符合漢字的特徵,不要扭曲了漢字,別出新裁的搞一套不符合漢字要求的所謂創新(如當今被人們稱為醜書的一些所謂大家們寫出來的沒人認識的東西)。都是一種很好的探索,至於能否得到人們的認可,只有靠時間和市場去檢驗了。


王登泰1


棺材體是什麼體?沒見過!古人用棺材從沒寫過棺材體。現如今實行火葬,不興棺材了,又哪冒出什麼棺材體了呢?!


三隨軒


特點風格各異 沒有好壞之分


人和55


被書協所推崇,所以成了展覽體。也使得隸書的風格變的單一。風格的隨意性和時代快節奏一樣,人靜不下心來,書風也變的扭曲。


倚籬望雲


隸書的美感不在於字字均衡筆筆一般、古拙、靈動、有變化、關健是不可脫離古帖精魂。何紹基之後無隸書。


陳浩盤


存在的就有其存在的道理,至於好與不好要等待歷史的檢驗,不必糾結,任何書體有人喜歡,就有人不喜歡,現在這個社會是發展的社會,大浪淘沙。能留下來的就是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