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有哪些企业已经踏上了发展人工智能的征途?

kana11


房产狗怒答一波。

关于发展人工智能,除了原本就是科技行业以外,跨界搞科研的,在我们房地产行业还真不少。,比如恒大搞新能源汽车、碧桂园搞机器人,只是之前可能出于行业之间的壁垒,大众很少知道这些企业在布局上的新动作。

跨界搞人工智能的企业,真正走到全国面前可能就是这次碧桂园为抗疫一线捐赠煲仔饭机器人这个事件了吧。疫情期间,武汉市许多餐饮企业已暂停营业,为了解决医护人员的用餐问题,碧桂园煲仔饭机器人驰援武汉。这个事被媒体大范围报道之后,全国人民都知道碧桂园作为一家房企居然开始做人工智能了。对这个感兴趣的一些人,就去翻看碧桂园之前做人工智能的记录。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低调的碧桂园,在研究机器人上,居然已经有了不小的成就。

为了研究机器人,碧桂园集团单独投资成立了一家专攻机器人科技的: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据博智林官网消息,截至目前,博智林已递交申请专利将近500项,聚焦在研的建筑机器人有30多种,其中已有9款进入工地现场测试。

除了专门研究建筑的博智林机器人,碧桂园旗下还有研究餐饮机器人的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据碧桂园消息,2019年5月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正式成立后,立足于博智林机器人打下的坚实科技基础,就已经掌握了核心科技,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千玺机器人餐厅的研发团队至今已有750多人,累计投入超2亿元,研发了70多项机器人设备,已累计提交超300余项专利申请。

2019年随着碧桂园旗下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Foodom机器人中餐厅旗舰店在广州的正式开业。表面我国餐饮业已经往智能化科技化方向快步向前。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各个领域,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得益于算法、算力、数据、存储技术的突破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未来将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引擎。


一般般可爱


当下,“减少人与人的接触”成为共识,出于安全考虑的无人化、对于物品移动的无人化、代替人员密集的岗位,让更多的机器人走向抗疫前线,助力企业复工。


疫情过后,更多行业将加速推向“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在疫情影响下,在服务场景中,各种类型的服务机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移动消毒机器人在医院的病房、门诊或实验室里能够实现自主导航、自主移动,高效、精准地对室内进行360°无死角消毒防疫,还可以模拟人类自由移动的能力,代替人深入疫情严重区域,减少因为“消毒”而造成消毒人员感染传播的可能。还有在个别公共场所在不停地喊话,“请大家带好口罩,注意个人卫生,不要前往人流密集场所,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就医。”的巡逻机器人,它们和派出所的民警互为搭档进行道路巡逻。这类机器人也是通过语音播报功能,提醒民众时刻注意个人安全防范。京东在武汉也投入了大量的物流配送机器人,并且基本完成了地图信息采集和机器人测试工作,降低疫区配送人员在高危环境下配送时被感染的风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碧桂园的暖心黑科技——煲仔饭机器人。



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市许多餐饮企业已暂停营业,前线的医护人员多实行轮班制,常常错过饭点,2月14日,碧桂园集团向武汉捐赠的首批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抵达湖北省国资学院隔离点,为这里的医护和隔离人员免费提供煲仔饭配餐服务。煲仔饭机器人的整个烹饪过程与人工隔离,汤碗和餐具均使用一次性包材,设备也由工程师定期进行消毒清洁。就餐人员只需要现场自助扫码取餐,不需要与其他人接触,能够减少人与人的直接接触,最主要的是饭是热烘烘的,冰冷的机器传递了窝心的温度。


我一直还停留在碧桂园只是一家房地产企业的印象,后来我也在网上搜索了相关资料。(最主要的是我是一名吃货,真心想尝试下)。机器人餐厅是碧桂园机器人业务发展的一大重点,从2019年5年千玺集团成立,到今年1月12日首家对外营业的机器人餐厅开业,碧桂园在机器人餐厅板块已投入2.4亿元的研发经费。


目前为止,千玺集团已组建约750人的研发运营团队,创造了中餐、火锅、快餐、煲仔饭和粉面店等5个不同餐厅业态的产品线,涉及70多个设备从无到有的开发。据一些新闻了解到,千玺集团会继续捐赠煲仔饭机器人供疫区人民就餐使用,疫情过后,更会大力推广,希望将机器人餐厅开到全世界去。


此次疫情中投入应用的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既有的应用场景,有利于大众对于机器人应用认知的提升,同时也是一场实景的考验,对于未来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珠珠007


目前,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井喷时代,中国高铁、华为5G等科技水平已领先全球,而这些科技的进步正不断冲击着各行各业,并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

国内的机器人公司包括:包括新松机器人(300024.SZ)、埃斯顿(002747.SZ)、新时达(002527.SZ)、拓斯达(300607.SZ)、华中数控(300161.SZ)等。

业内分析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尤其是即将到来的5G商用时代,数据传输、精准定位技术提升将助力餐厅机器人在指令服从和精准配送等方面进一步迭代升级,机器人餐厅可能遍地开花。

近期,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6.8亿美元。随着停车机器人、超市机器人、餐厅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以及伺服电机、激光雷达、视觉摄像头等核心部件成本降低,预计到2021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40亿美元。

“机器人正在积蓄澎湃的力量,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想象。”杨国强在2020年集团工作会议上表示,机器人事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更多消费者都能体验到代表世界最先进科技水平的机器人餐厅,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品尝到富有特色和温度的中国味道。

据千玺集团总经理邱咪介绍称,自2019年5月千玺集团组建以来,公司研发团队已发展到750多人,累计投入超2亿元。除了现在开业的中餐厅,千玺集团还自主研发了火锅、快餐、煲仔饭、粉面店等多个不同产品线,并将继续探索新的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


七品堂主


说到关于疫情的人工智能,就不得不让人想到碧桂园啊,前段时间,就在电视新闻里面看到机器人做煲仔饭驰援武汉,后来才知道,那些机器人就是碧桂园支援的。

其实,碧桂园的机器人做饭一点也不让人意外,2019年1月的时候碧桂园掌门人杨国强就已经宣布碧桂园如今已经是一家高科技综合性企业,对你没看错就是科技企业。2018年7月开始,碧桂园涉足机器人领域,它通过人才引进、打造机器人产业园、与高校合作开发核心技术等一系列动作,之后碧桂园就在科技产业内部深耕,最主要的科技方向就是机器人,其中包含这次亮相的餐饮机器人。

机器人餐厅是碧桂园机器人业务发展的一大重点,从2019年5年千玺集团成立,到今年1月12日首家对外营业的机器人餐厅开业,碧桂园在机器人餐厅板块已投入2.4亿元的研发经费。

目前为止,千玺集团已组建约750人的研发运营团队,创造了中餐、火锅、快餐、煲仔饭和粉面店等5个不同餐厅业态的产品线,涉及70多个设备从无到有的开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餐饮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然而,快速增长的餐饮行业也面临着劳动力紧缺、成本上升、服务单一等困境。而这场猝不及防的疫情,意外地把行业存在的问题极端化一次性暴露,而事实证明,机器人可以达到很好的“补位”作用。所以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碧桂园已经走在前面了,疫情过后,也许会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好时机。


DUNCAN569


近几年来,在人工智能提升为国家战略目标之后,有不少的企业都开始入局机器人产业。作为地产企业的领头羊碧桂园,更是主张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此次疫情期间,碧桂园就把自主研发的煲仔饭机器人运抵武汉。碧桂园作为一个房企,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它想要的,是一套可以助力自身改革和推动行业发展的“外骨骼装甲”,想用科技力量去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地产界,“碧桂园”之名已足够响亮,但是对于杨国强先生来说,碧桂园作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应该要有更大的使命感,也就是“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一家民营企业勇敢面对新挑战,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坚定抱负。


喵兔子喵


早在去年年初举行的碧桂园集团年会上,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在约两个多少小时的讲话中,对碧桂园地产、农业、机器人等核心业务板块作了逐一阐述,在讲话最后他还向集团所有员工推荐了最新的《碧桂园是什么》,明确提出“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这一定位。

博智林机器人在顺德打造面积10平方公里的机器人谷。据介绍,机器人谷项目规划五个组团,包括以机器人龙头企业总部为核心的总部基地组团;机器人全产业链生产基地的智能制造组团;依托知名科学家研究实验室和优秀人才培训基地的机器人学院及科研院校组团;搭建机器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机器人科研服务支撑平台组团;提供机器人众创空间、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李泽湘-博智林机器人创业园区。

根据规划,未来博智林机器人将通过研发生产及合作共创的方式搭建核心技术、网络平台等业务体系,产品涉及建筑、装修、机器人餐厅、智慧家居、现代农业、医疗、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等应用领域。

千玺机器人餐饮集团旗下碧有味就是碧桂园主力研发并运营的机器人中餐厅是中式科技餐饮品牌。碧桂园还计划在中国和全球推广以顺德菜系为主的机器人餐厅,真正实现由机器人迎宾点餐、翻炒烹饪、端菜上桌、清洁打扫的无人化餐饮体验。


树懒小姐不睡觉


前几天刷抖音,无意间刷到央视新闻发布的小视频,视频中机器人正在做煲仔饭和热干面,短短几分钟70多万的点赞。去百度后才知道是碧桂园自主研发的煲仔饭机器人,这一点都不意外。碧桂园有这个实力而且很早就涉足智能机器人领域,在这次疫情中不仅先后捐款2亿元,还捐了不少物资,比如这次的智能机器人。

防疫期间,由碧桂园全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24小时为隔离点免费提供煲仔饭配餐服务,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可以吃到热腾腾的煲仔饭了!据说,这款集装箱版煲仔饭机器人每15分钟出品36份煲仔饭。“从加热、加油、加水到出餐的整个过程都是无人、全自动化操作,能大幅降低因人员接触而导致的交叉感染风险。”同时,机器人24小时全天候运作,医护人员只要下单就有口热饭吃!

更重要的是不用担心人与人接触交叉感染,煲仔饭机器人全程实现自动无缝衔接烹饪,整个烹饪过程与人工隔离。医护人员点餐只需要自助扫码取餐,不需要与其他人接触。汤碗和餐具均使用一次性包材,设备也将由工程师定期进行消毒清洁。而且据说拆卸和组装花费时间不超过8小时,可根据疫区防控需要,灵活安置在各场所内,及时提供配餐。

都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碧桂园在这次疫情中不仅帮助了武汉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真正踏上了发展人工智能的征途。


泡泡的奇妙世界


自碧桂园服务切入B端服务起,关于对社区服务机器人项目的构思不停地在整个团队脑海中激荡着。

2018年6、7月份开始进行行业摸底观察和前期市场调研,彼时碧桂园服务在思考的是,有哪些场景可以嵌套这一产品?

紧接着碧桂园服务根据其实际的业务场景,于2018年底进行项目立案——“针对社区场景,以保洁机器人为主”,在此之后,碧桂园服务前前后后又对比、评测几款其它厂商的产品,并在产品可行性和创新性方面做了相关研究。

在2018年年底时,碧桂园服务找到博智林,并明确了双方所扮演的角色和任务。碧桂园服务&博智林社区服务机器人合作项目正式于2019年2月份启动,于2019年6月份研发出I代机,于2019年10月份研发出II代机。短短一年不到,两款产品投入试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将过去的2019年,极有可能是碧桂园服务后续进行大量规模量产社区服务机器人的一个起点。

谈及与博智林机器人之间的合作,袁鸿凯表示,“碧桂园服务和博智林机器人之间是强强联合,互取所长。碧桂园服务有足够大的体量和足够繁杂的场景,去给机器人研发提供充足的应用空间,在此基础上,迭代周期会缩小很多,快速的产品化则是强耦合的结果证明,这是其它保洁机器人制造商所不具备的能力。”

如若不考虑市场因素,围绕实际场景需求和解决相关技术问题是打造一个机器人两个必要考量。

谈及具体的应用场景,袁鸿凯告诉钛媒体,“在室内、外一些清洁,包括草坪的修剪,这些工作十分适合机器人去做,外界将目光投向我们,加上碧桂园集团内部有机器人公司支撑,然后我们就咬定这个方向开始发力。”

面向的主要场景找到之后,接下来要面临的是技术上的问题。社区服务机器人产品所应用的是主流的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即将一个机器人放入未知环境中的未知位置,是否有办法让机器人一边移动一边逐步描绘出此环境完全的地图,所谓完全的地图(a consistent map)是指不受障碍行进到房间可进入的每个角落。

但,这并不是一件易事。

碧桂园服务科技研发中心总监沈雷向钛媒体剖析了其中的逻辑。“大体的算法框架并无差距,关键点在于对细节的把控程度,如果细节做得不好,可能在一些指标上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举个简单例子,清洁时涉及到的单位时间对于单位面积的覆盖率,这是一个非常硬性的指标,如果这个指标不达标的话,表现在结果上,就相当于机器人花费很多时间,但并不能将某个区域清洁干净,等于是一件无效的产品。”

而通过自研的相关算法,在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机器可以自动在墙角进行吹风操作,最终将边边角角打扫干净。也正是得益于这些算法,清洁机器人可以将所规划的路径清扫覆盖效率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

回到一开始的论点,社区服务机器人打造的出发点在于取代人工,这也是市场真实需求所在。关于这点,沈雷告诉钛媒体,碧桂园社区服务机器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优势:

其一,机器人可以全时段工作,这是区别于人工的最大的不同。我们可以实时地控制机器人进行清扫或者设定固定时间段进行清扫操作。在封闭小空间,限于尺寸不能超过520mm,清洁一体机器人扫地及洗地的效果为“400m²/小时*10小时/天=4000m²”,这相当于2-3个纯手工清洁人员的工作效果;

“目前在机器人行业,通过机器人取代繁杂、低价值的工作。对于物管行业,随着机器人迭代更新,同时,AI+物联网+5G社区场景的配合度会越来越高,或许我们在未来能够做到完全取代重复性劳动,这将会进一步提升物业公司的运营效率。”袁鸿凯如是说。


蓦然之苍


与当年“非典”相比,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成为这场战役的有力“武器”。那疫情后的人工智能浮现哪些新趋势?传统行业又该如何+人工智能中寻找机遇?

想说一家原本在房地产行业风生水起的企业,碧桂园,转行做起了人工智能,并且在这次武汉疫情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武汉意外成为碧桂园餐饮机器人落地的第二站点。2月14日,碧桂园集团向武汉捐赠的首批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抵达湖北省国资学院隔离点,为这里的医护和隔离人员免费提供煲仔饭配餐服务。碧桂园捐赠的煲仔饭机器人拥有36个煲位,1小时能完成100份-120份煲仔饭,可实现24小时无接触式循环生产与配餐。

疫情期间,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碧桂园调拨了可做7000份煲仔饭的食材同机器一起运往武汉,在隔离点附近的碧桂园凤凰酒店厨房内进行食材的预处理和分装,由专车配送到机器人集装箱,从运送到放置进煲仔饭集装箱冷库的过程是无人接触食材的。

此外,煲仔饭机器人的整个烹饪过程与人工隔离,汤碗和餐具均使用一次性包材,设备也由工程师定期进行消毒清洁。就餐人员只需要现场自助扫码取餐,不需要与其他人接触,能够减少人与人的直接接触。

作为碧桂园高科技产业版图的重要板块,机器人在实现自己商业价值同时也慢慢体现出了社会价值。在这场“抗疫”大战中,煲仔饭机器人意味着可以减少人员接触,减少人员接触就意味着减少感染。疫情之下,也可以预见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前途


地产江湖馆


新冠病毒疫情的突然来袭,给很多企业造成了极大地困难,但是,危与机总是并存的。最近我发现,有不少企业正在抓住机会,在这次疫情中做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例如碧桂园,前几天在央妈的官抖上看到了一则煲仔饭机器人支援武汉抗议一线的视频,很有意思。医务人员只需要扫一下手机上的二维码,机器人就开始为他们备餐,整个过程只需要15秒,一碗热气腾腾的煲仔饭就做好了,全程没有人与人的接触,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就餐时受感染的风险。这台煲仔饭机器人,正式由碧桂园全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煲仔饭机器人。

不必惊讶,这真的是碧桂园研发的机器人。其实,碧桂园自2018年起就开始布局机器人产业,建筑机器人、餐饮机器人已经开始面世,并走向实战阶段。前段日子才刚刚看见碧桂园旗下的千玺机器人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Foodom机器人中餐厅旗舰店在广州正式开业。没想到这么快就投入了抗疫情的第一线。碧桂园这次人工智能的实践,可谓意义非凡。

疫情当前,相信会催生一大批像碧桂园这样企业开启向人工智能产业转型的步伐,人工智能的蓝海已经展现在大家面前,唯有抓住机遇才能赢在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