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砍头时,刽子手为何宁可钝刀砍人,也不磨磨刀?

史海闲聊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古代刽子手负责执行死刑,一般主流的死刑就是斩首。很多人在传说,刽子手的刀是不磨的,因为刽子手只是执刑者,如果主动去磨刀,自己就会增添罪孽。

其实这种说法只是大家的猜测,刽子手不磨刀,那肯定也会有专门的人帮他们磨刀,因为刀不锋利,行刑的时候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古代砍头也是技术活

关于钝刀砍头,说的最多的就是谭嗣同,有人说他被砍了几十刀才死去,有人说他被砍了五六刀。

谭嗣同的案例我们没办法证实,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不管是钝刀还是利刀,当人的后颈椎受到重击的时候,颈动脉窦会因为受到刺激而收缩,这时候大脑会因为供血减少而缺氧,人也会昏迷,如果击打程度再大一点,会造成死亡。

因此,就算砍头的刀不锋利,重击在后颈位置的时候也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谭嗣同就算被砍几十刀,也是在他昏迷状态下砍的,几乎没有痛感。

但事实上,古代的刽子手在砍头的时候是非常忌讳“补刀”的,他们追求的是一刀毙命,这是对自己技术的证明,也是对死者的尊重。

古代刽子手是需要拜师的,在他们做学徒的时候就要苦练刀功,比如劈冬瓜,或者劈香头等,经过这样的训练,他们下刀的落点可以非常准确。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古代的刽子手都会养一只猴子,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在猴子后脖子上来回按,据说这是在找“算盘珠”位置。刽子手行刑的时候,他们落刀位置是后颈椎第三节的缝隙上,而猴子的颈椎结构与人体是最接近的,所以在猴子身上练熟了,下刀的时候就可以非常准确。

以上就是古代刽子手练习的一些情况,他们在行刑的时候也会有一些规矩,比如砍头的时候并不像电视上那样,刽子在旁边站着与犯人四目相对,事实上刽子手是比较忌讳与犯人对视的,行刑的时候通常会有另一个人在前方分散犯人的注意力,趁犯人不注意的时候,刽子在后面手起刀落,然后马上转身离开,不会回头看。

所以,古代刽子手一般都是一刀毙命,如果他们的刀不用磨,时间长了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他也就不再适合做刽子手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水煮汗青


刽子手砍头,一般都是用锋利的大刀。

清末,有一部分欧洲人来中国旅行,他们对于行死刑并不像中国人那样忌讳,于是他们就利用手里的相机,记录了中国斩刑中那些刽子手的形象。从老照片中,不难看出,清末的刽子手行刑时并非像影视剧里那样身着红衣,他们使用的刑刀,也不是影视剧里带着圆环的鬼头刀,而是一种很简陋,但实际上很锋利的阔剑或者大刀片。


砍头用的刑刀,一般都是刽子手自备的。

而人的脊椎具有一定硬度,如果真像题主所说的,砍头前不磨刀,而是使用钝刀,那么刽子手一刀下去肯定很难砍死犯人。

而如果一刀砍不死,那么,犯人就会因痛苦而扭动、哭喊和挣扎,到时候,刽子手就需要将犯人牢牢按住才能继续行刑。

也就是说,如果刽子手不磨刀,而是用钝刀砍头,纯粹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另外,如果用钝刀砍头,犯人也会因此受不必要的折磨。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刽子手砍头都是使用锋利的大刀,这样,不仅刽子手自己省事,还能减少犯人所受的痛苦。

当然,历史上也有用钝刀砍头的情况。



例如,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问斩于菜市口时,行刑之前,慈禧就特别交代,说要让刽子手用钝刀砍头。

慈禧对谭嗣同等人,恨不得千刀万剐,但因为凌迟之酷刑早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就被废除了,慈禧不可能再开凌迟之刑,于是就特别交代刽子手要用钝刀砍头。

据记载,在砍谭嗣同的时候,刽子手连砍带锯,整整用了三十多刀才将其头颅砍下。


总之,在上面没有特别交代的情况下,刽子手一般是不会用钝刀砍头的。


金兔历史


当刽子手,去砍犯人的头这个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搞这一行的大都是无妻室的人。

而刽子手那把砍头刀也是绝不会去磨的,即便是不锋利,甚至钝得很。因为刀上冤魂多,易染是非。也许有人会问,自己不愿意磨,那何不花钱请别人去磨呢?毕竟锋利的刀用起来自己也顺手呀。如果砍了很多刀都砍不死,自己难过,犯人也痛苦,损人又不利己。可事实上有谁愿意去为刽子手磨刀呢?要知道那不是一把普通的刀,是大杀器,浸染了无数人的鲜血,附着无数人的阴魂。就算是出高价钱也请不到磨刀匠的,因为怕沾染到鬼头刀,会给自己带来种种恶运。


再说了,有时候监斩官也有交代,他授意刽子手,想让犯人痛快地死就让犯人痛快的死,想让犯人慢点死就慢点死,太麻利了,反而受罚。如果被砍的人是十恶不赦的犯人,便是属于替天行道。假如是被冤杀的好人,刽子手会认为杀人的是刀而不是人,如果把刀磨利了,那不成了刀的帮凶了么?因此他们从来不磨刀。刽子手的刀往往是一把刀就用到底。

古代刽子手往往“上班”之前还要练习刀法,白天用冬瓜练,晚上看不见则用香烛练。他们还认为砍头过百就会断子绝孙,所以砍到99个的时候就会收手。并且行刑的时刻,一定要选择在午时三刻,因为此时的阳气最盛,可以避免遭到鬼的纠缠。砍完头之后便直接回家,路上不能回头,因为会有阴魂跟着他,到了家之后,家里人要用竹杖清除他身上的阴气,然后跨过火盆,这样才使身上干净。砍头刀在不用的时候一定要用包布包裹起来,防止刀中散发出来的阴魂出来祸害他人。



反正,包括从来不磨刀在内,这些都是他们的规则。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首先多数砍头都是会把刀磨得非常快的。而且刽子手这个行业也有非常多的标准,比如说杀人不能杀得超过100人,而且要遵守行业的规则,杀过人的这把刀,不能给其他人要留在寺庙里面。但是确实也会有钝刀砍人的情况,这都是少数。多数情况下,刽子手还是会把刀磨得锋利一些,再进行的,只有一部分买通刽子手的人才会这样。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刽子手受贿了。一般来说,执行砍头的人有两个,一个是负责举到的,另外一个是负责按住头的。如果说刽子手收了犯人家属的钱的话,他就会在犯人正在挣扎的时候,拿着袖子里面的小刀戳进犯人的颈骨中,这样的话,也算是给家里人留一个全尸了,而且带走的时候也比较方便。如果是起诉人贿赂了刽子手的话,那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了。表面上看起来这个到好像是非常的锋利,但实际用起来确实非常的不好用,也就是为了能够给这个犯人多一点的折磨。



历史上受过钝刀之苦的名人有戊戌六君子里面的谭嗣同,这个谭嗣同死脑筋,觉得自己要救国,即使事情败露也没有逃走,坐等被抓,可笑的是百姓都没有把他们当成民族英雄,看来是一厢情愿的救国。要知道当时的清朝人民饱受外国人侵华的苦痛,谁会有心思去效仿外国人,痛恨都来不及了。于是乎在谭嗣同赴刑场受死时,百姓用鸡蛋菜叶子砸在他身上,我想他的心里是不好受的。更加不好受的是慈禧交代过刽子手用钝刀子,足足砍了三十多次才把头砍下来。

砍头的刽子手实际上对人脖子上的骨骼经络非常清楚。直到在哪里下手,手起刀落,犯人的痛苦小。当然更知道怎么杀人刀刀见血、刀刀破肉,就是割不断脖子,令犯人痛苦不堪。刽子手从小在家教习砍头技术,什么断筋断骨不破皮;破皮烂肉不断筋,这些都非一般杀猪匠可以达到的水平。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刽子手是一个古老而又特殊的职业,作为执行者,刽子手手起刀落,犯人毙命刑场。由于经常跟死人打交道,刽子手这个行业很多人也都是非常忌讳的,虽然薪水很高,但是职业生涯也非常短暂,因为这一行业的祖师爷曾留下这样一个规矩:那就是砍头够99人必须收手,若不收手,必遭报应。所以民间曾有过“三年不砍头,砍头吃三年”的说法。
在影视剧中往往有这么一句“推出午门外斩首”,首先这午门建于明成祖朱棣时期,即紫禁城,那些时代对不上号的历史文盲编剧就不批评了,没意思。再就是这午门外可不是随便杀人的,能在午门外被斩首的绝对是高官,且最大恶疾,也就是今天纪检委抓的那种省部级以上的“大老虎”了,少之又少,历史上也没有见过几次。不过却是明朝打官员板子的地方,被活活打死的倒是不少,锦衣卫据说可是训练过这个项目的。大多数人斩首就是在菜市口了。 真正的刽子手,不用钝刀的。都是砍钝了,或者砍得卷刃了,直接换刀,甚至中场换刀。当然也存在有些刽子手用惯了,不愿意换刀的情形。但是,不愿意换刀,前提也是这刀还能用,还很锋利。因为砍人既是技术活儿,也是力气活儿,很多的时候,不是只砍一人,而是一溜儿人跪在那儿等你砍哩,刀不好用了,刽子手累不说,观刑者也鄙视你不是?再说官府还请你不请了?


大老二爷


古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犯人在刽子手行刑之前,一般都会用重金贿赂刽子手,至于为什么贿赂刽子手,自然不可能是为了活下去。

贿赂刽子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让刽子手在砍头之前,能够干脆一点,使用锋利一些的大刀直接将犯人斩杀,若是没有贿赂,或是贿赂的量不够,犯人在被行刑的时候就要受点罪了,一下可能砍不断脑袋,犯人还要跪在那里痛的死去活来,慢慢的才死去。

贿赂之事自古就常有发生,虽然许多人都说刽子手之所以使用钝刀杀人,是为了避免人死以后化身厉鬼回来报复,特意去庙里请来的尘封已久的钝刀,但是对此说法,还有另一种说法与之相悖,刽子手的手里满是被害者的鲜血,刽子手的大砍刀也是厉鬼最怕的东西,如此,刽子手为何又要害怕杀人呢。

说起来刽子手的培养,也是个技术活,刽子手的人选也不是随意选择的,一般都是世家传承的,换句话说,刽子手也都是子承父业,继承父辈技艺的,并且,这门砍头的技术还是不外传的。

虽说砍头这门技艺看起来好像挺简单似的,就像是杀猪一样,照准地方一刀砍下去就结束了,但事实往往也没那么简单。

负责屠宰的屠夫往往都能做到一刀毙命,一刀两断,将要屠宰的东西干脆的剁开。

屠夫的行动干脆利落,但如果是初学者,自然是做不到那么干脆利落一刀两断的,初学者往往需要数十刀才能将目标完全分开,这是因为,动物身上的脉络以及骨头等,都会阻碍到刀的前进路线,只有勤加练习,熟知经脉结构,才能拥有一刀两断的本领。

清朝末年,戊戌六君子曾经被慈禧逮捕并且惨忍的杀害了,其中谭嗣同的死法更是惨烈的很,据说当时因为一刀没有斩断,连斩了二十来刀才算结束,当然了,在这件事情中,不是因为谭嗣同没有行贿,行贿与否还在其次,关键是慈禧特意在背后授令这样做,如此做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恐吓有谋逆之心的人。

当然了,虽然说刽子手砍头的时候要根据犯人家属行贿多少决定砍头是否干脆,但刽子手一年到头也不一定能碰到多少工作的机会,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时候,和平时期,砍头也不是随意进行的,砍头之前,需要层层上报,有时候甚至需要皇帝亲口准允了才能动手。

所幸,砍头这种陋习现如今已经消失了,现在的死刑很简单,直接枪毙,犯人再也不用受尽痛苦了。


魏青衣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在我们一般的影视作品中,刽子手都是一副长满胸毛彪形大汉的模样,但一般行刑时总要有一句“刀下留人”,让他砍不下去,就算是砍下去,也都是咔嚓一声,尸首分离,我们总会以为刽子手的刀都是很锋利的,其实不然,在很多时候,刽子手的刀都是比较钝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磨一下刀呢?下面来听小编给大家细细道来



古代从事刽子手的一般都是无妻无子的大汉,因为他们的工作特殊,害怕被死去的人的家人报复,所以从事刽子手的都是“吃饱了全家不饿”,发的工资也一般都用来吃喝嫖妓了,但是他们的工资并不是很高,并不足以支持他们整日的花天酒地,于是刽子手之间便形成了一条公认的规矩——刀一定要用钝的,有朋友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还是为了一个钱字。


钝刀杀人通常不会一刀了断,总还是需要补第二刀的,那么这是被行刑的人就会感到痛苦,撕心裂肺的叫喊,加上刀口上流淌着的鲜血,看上去可怖及了,古时人们有鬼魂这一说,听说死者在生前遭遇巨大的惊吓或是痛苦后会在头七前飘到家中,久久不离去,所以死者的家人一般都会买通刽子手,让他死的痛快一点儿,另外就是死者的家属也不愿意看到死者死时那么痛苦,想让他痛痛快快的走,于是这种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潜规则,而这种收入要比刽子手的工资要高上许多,最终变成了刽子手之间“看透不说透”的规则,相互之间达成了共识。


而另外一层原因则是因为需求、或者是上面的要求,有些事死者的仇家、或者是憎恨死者的人,会特意贿赂刽子手,让他多来几下,而来自上面的要求亦是如此,官场上的仇敌、冤家、敌对一方,除了平常落进下石,在他死时也不会让他安稳离去,便会吩咐刽子手注意。


历史伶俜者


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有?有,且有书籍记载:当年美国传教士李遹声的夫人露西在其回忆录《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旅居》中有过具体描述:话说当时安庆的安徽总督的一个小姨太对基督教感兴趣,所以露西经常去总督府见面聊天,有一天,露西的佣人告诉她,她见过一次因砍头刀不锋利,砍了15刀才将犯人的头砍下来。这一问题让露西感到愤怒和恐怖,于是她找到总督大人,而总督大人也就此给他讲解了为啥刽子手不愿意磨刀的原因。

其实这主要都是因为迷信,因为在安庆人都迷信砍头刀因为经常砍头,所以,刀上带有非常多的阴气和冤魂,因此,在安庆没有人愿意给砍头刀磨刀,都不愿意碰,害怕因为给砍头刀摸到了,从而将自己送进鬼门关。所以,在安庆,再钝,都没人愿意去磨刀。

但从其他历史资料上查阅,也有一种说法:在京城,天子脚下的砍头刀都是磨锋利的,因为这些刽子手都有着正儿八经的师傅带领,一开始从砍冬瓜,到后来砍牛羊,以至于到最后砍人头,这一步步都需要经过老师傅的带领,所以,在砍头刀的维护上,也有相应的要求。

只有在远离京城的一些地方,例如现在的二三级城市,像安庆,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宁愿使用钝刀,也不会找人去磨下刀。

另外,从历史资料来看,刽子手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因为都迷信这种手艺会给自身带来厄运,所以,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但刽子手们的经济收入却非常的高。

因为他们都会有一些灰色收入。而这些灰色收入都是什么呢?

我们经常从一些影视剧里看到,刽子手恶狠狠的对犯人说:你是需要我麻利点呢?还是如何呢?或者也经常会看到当忠诚被砍头时,一些刽子手会低声说道:我一会儿会手脚麻利点,让你减轻痛苦。但这些都只能出现在影视剧中。

从历史资料来看,实际上,若犯人或者犯人的家属想要刽子手手脚麻利点或者留个全尸,那是需要付出金钱代价的。

因为真正厉害的刽子手,手上是有技术活的,就拿影视剧著名的凌迟处死,这凌迟处死也是有讲究的,有先弄死你,然后再一刀一刀剐的,这样就让犯人少受罪,也有先一刀一刀剐,到最后再弄死,这样犯人就需要活活受罪。

而这刽子手的选择都得看囚犯或其家属给多少银子打点,而这也正是刽子手为什么收入高的一个大的原因。

但抛开这些,除去一些封建迷信,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些,试想:刽子手也是一个体力活,有时我们经常看到一排排的囚犯跪在那,等着刽子手依次砍头,这一刀刀下来,也需要耗费刽子手不少体力,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这刀钝,势必难受的还是刽子手自己,你想想,若刀非常锋利的话,一个头也就几秒钟,可若真像安庆那个,一个头需要砍15刀的,你想想,这一排排下来,得多累人?

所以,总得来看,刽子手里的砍头刀大部分都还是非常锋利的,只有一小部分,或者一些迷信比较浓重的地方,才会出现刀钝的情况。毕竟,这砍头也是个体力活。


天天剧好看666


这里的小操作很多的。

刽子手拿钝刀砍人,主要是看需求。

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使是要死也得留个全尸,如果有人想要全尸,在受刑时就会贿赂刽子手,让他拿钝刀砍,这样的话头不砍断人就能砍死,好歹留个全尸。但是这样比较痛苦。


当然,也有想来个痛快的,不过这样你还得贿赂刽子手。因为人家必须得和你反着来才能捞到油水。那时,钝刀就会变成快刀。

无论用啥刀说白了就是敲诈。


守仁读仁


古代行刑砍头是古装剧中常见的一幕,很多人对刽子手的印象都是手起刀落,一刀毙命。



但实际的历史,差强人意,刽子手一刀毙命的情况很是少见,大多数都是要砍很多刀,直到砍死为止。

历史上有过记载,清朝的时候,有一位传教士露西就亲眼见证了中国的砍头刑法过程。

她看见一个刽子手砍了十几刀,才把犯人的头颅拿下,整个过程血腥恐怖,给人极其不适,她认为这是对生命的亵渎。

为什么刽子手宁可用钝刀砍人,也不磨磨刀,迅速结束犯人的痛苦呢?

为了此事她还特地向官府申请,要求将刀磨快,以后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是当时政局混乱,都忙着各自保命,没有搭理她。

其实露西说得对,不能一刀毙命,对于犯人和刽子手来说都挺难受,刀快一点,大家都能少受一些痛苦和煎熬。

但这也不能怪刽子手,磨刀这种行为对于刽子手来说是非常的忌讳。

因为当时的封建思想原因,刽子手的职责就是杀人,既然杀人还要磨刀,在当时的人们眼里就好比一个杀人狂魔,无形中徒增杀戮,长此以往会有损阴德,减短阳寿。

所以当时没有一个磨刀师傅愿意给刽子手磨刀,刽子手自己更不愿亲手磨刀增加罪孽。

一般来说,刽子手的刀买来就没有磨过,用钝了就换新的。

实际上,刽子手这个职业本身也是参差不齐,彼此之间的技能差距非常大。

比如说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手起刀落的刽子手,在当时不是没有,这些佼佼者都是皇家的御用刽子手,平常人难以调用,他们砍头的时候必须做到一刀毙命。

这样的刽子手在练习的时候都是从冬瓜砍起,然后在砍牛羊,经过很久的练习才能算是合格。

至于一般的刽子手,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只要是个人就能当刽子手,没有人去管你技术的好坏。

所以在那样的情况下,刽子手砍犯人十几刀才死实属常事。

民间对于刽子手的说法很多,这个职业在当时虽然卑微,但是赚钱很多,更多的收入来源于外快。


但是刽子手一般都无儿无女,孤独终老,这个职业在当时是遭人嫌弃的,如果不是被生活所迫,他们是不会出来做刽子手的。


东方大史


刽子手,一个特殊的职业,掌控不了别人的生死,却能掌控别人死得“爽不爽“。

这事一般人干不了,因为干多了晚上睡不着觉。《水浒传》当中的杨雄就是个刽子手,只是不长眼的裴如海,连杨雄也敢绿,最后被石秀戳了几个透明的窟窿。

有人说,刽子手宁可钝刀砍人,也不磨刀,这是真的吗?

假的。

刽子手用的不止一把刀

如果你当刽子手只有一把刀,你就错了。

不同的刀有着不同的作用,有些刀,削铁如泥,被磨得锃光瓦亮,都可以照出刽子手五大三粗、满脸横肉的样子。有些刀,钝到极致,钝到都不能一刀砍下犯人的头。有些刀,不快不钝,刚刚好。

一般来说,一个刽子手会有三把刀,当然,多了也没人拦着。

而砍脑袋时,也不是刽子手一个人,人家是有团队的。一般刽子手后面会跟上两三个人,这两三个人就是刽子手的助理,同时,又是刽子手的徒弟。随着刽子手渐渐变老,新刽子手就会慢慢登台,完成所谓的新老更替。

刽子手为什么会有钝刀

快刀,钝刀,作用不同。快刀速度快,犯人还没怎么感觉到痛,脑袋就落地了。钝刀,那是钝得厉害,一刀下去,砍不断,人还活着,忍着痛苦;两刀下去,可能还死不了;三刀下去,犯人才慢慢倒下。


钝刀行刑过程非常恐怖,周边人等看着犯人的痛苦样,估计一辈子都不敢犯罪。

当局者对于一些特殊的犯人,会交代下来,是用钝刀还是快刀。戊戌六君子在受刑时,谭嗣同等人就被使用了钝刀,这是慈禧大妈的命令,无人敢违抗。可怜谭义士,在极度痛苦中走向了黄泉。

钝刀就是很少磨的那一种,因为它有专门的用处。

刽子手的权力

如果没有专门的交待,那么刽子手就可以选择用哪把刀了。

一帮情况下,刽子手会用钝刀,除非刽子手对死者想放一马,那死者就会感受到快刀的“爽快”了。

但大多数情况下,刽子手会等人上门找他,等谁呢?罪犯家属。如果罪犯家属打点一些银两,一切好说,快刀斩脑袋,绝不拖泥带水。

如果给得再多一点,刽子手往罪犯脖子上多摸两把,这是干什么?把麻醉用的液体摸上去,这样罪犯疼痛还会降低一点。

所以说,刽子手这个活不好干,如果不是有大油水,谁会往前凑呢?

唉!人生不易,活着不易,死时也不容易。

少做坏事,多做好事,积累福报,享受当下人生,也许这才是人生该有的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