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

静心亦可


在晚清,曾经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农名运动,那便是太平军起义。这场运动差点都动摇了大清的根基,因为他们拿下了一半的江山。只不过,因为内部统治者开始出现问题,还没有完全打下天下,这些高层人物就开始贪图享受。这等等行为,让下面跟随他们的人开始对他们死心,觉得绝望。最后他们的事业没有成功,而是被清朝所灭。这场运动失败之后,高层人物石开达,李秀成等人都被捕。



作为让清朝人恨得牙痒痒的这些太平军们,被抓住之后,下场基本都是不好的。但在这些人中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李秀成。曾国藩抓了李秀成,他本来有英勇就义的选择,不过很显然他更加爱惜生命,因此最后选择投降。他被抓的第1天,就受到了毒打。可那时候他还是表现出有骨气的样子,完全就没有求饶。但是当他见了曾国藩以后,两人聊了一段诗句,他就突然一改常态,招供出了自己的伙伴。



对于这样一个没有骨气的人,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不过还有一部分人怀疑,他并不是真的投降,只是假装而已,而他写的那些同伙,也应该是乱写的,这样做当然是为了弄乱清军的视线。但是根据历史中的资料来看,李秀成是真的投降了清军,并不是所谓的在作秀。那既然如此,像曾国藩这样一位出色的大臣,应该会非常不耻他的行为。这样一来,他应该就会和天国军其他领袖一样被凌迟处死。但很奇怪的是,他不仅没有受刑,还用棺木厚葬了他,这是为何呢?



对于这一点,大家也都有着几种看法。第一个看法,李秀成的招供,他们才能那么快的使这场起义瓦解。想到他的这点功劳,所以最后没有让他受折磨,还厚葬了他。第二个看法,曾国藩在和李秀成交谈了一番后,认为他也是一个有才之人。所以起了惜才之心,最后才选择厚葬他。第三个看法,他可能就是以说出叛军为要求,希望能够不让他受刑。可能曾国藩是答应了他这个请求,所以当他供出了自己罪行,交待出了同伙之后,曾国藩实施了当初和他的承诺。这三种说法,就是最得到大家认可的说法。小编个人认为,第3种的可能性最高。因为他当初能够为了活命而投降,那么也有可能为了让自己不受折磨,而出卖同伴。


紫禁公子


那是因为李秀成的摇尾乞怜才换来自己没有被凌迟。

当年李秀成与两个士卒奔逃一处荒山破庙之中,因为携带的金银被住在庙中的百姓发现,这些百姓见财起意,结果将李秀成生擒活拿,并且押赴到清军大营换赏钱(此事记录在解放后的太平天国史料整理文献中,押送李秀成的二人分别为王小二和陶大来!)俗话说“瓦罐难离井口破,虎落平原龙陷沙滩”李秀成如此一个人物,没曾想最后被几个庄稼汉拿下。但话说回来,如果不是因为太平军,老百姓何至于此啊,也是循环报应罢了。

押到清军大营后,验明正身后,九帅曾国荃要亲自审讯。曾国荃恨透了这些长毛,于是让人将李秀成剥光,装进铁笼之中,并且在审讯之时,一边审讯一边让人用大铁锥子扎他,最后让人用利刃割他手臂,将手臂上的皮肉割下几条。

清代资料留下记载“曾公持锥于贼股间扎数余,贼起初咬牙强支,数锥之后,不住哀告之声…..”。

意思说的很清楚,李秀成开始咬牙不说话,最后禁不住受刑,开始哀告求饶。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段史料不实,而且杜撰出李秀成大义凌然威武不屈的故事。

但是现在保存的文史档案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李秀成当年亲自书写的供词(网上就可以搜索到),在这些词句之中满是对天王等人的唾弃和摇尾乞怜的语句。这些资料是经过历史专家鉴定并认可的,若真如此,那么李秀成当时肯定不是威武不屈,大义凛然,应该是处于屈服和求饶状态。

李秀成被装在一个特制的笼子里,站不能站,躺不能躺,而且曾国荃为了羞辱他,将李秀成赤身关入笼子放置在大营广场,让士兵观看。

曾国藩赶到后才制止了这些行为,并且给他一套新衣,给其酒肉,并好言安抚,李秀成感激涕零,无可无不可(大狮感觉这是曾氏兄弟唱的双簧,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最后,李秀成交代出自己藏匿金银的秘密点,并且写出七万多字的付罪状。这份“供词”其中有不少贬低太平军并褒奖曾国藩和清军的用语,并且他还希望帮助曾国藩“收降”太平军余部。这些事情,让这位所谓的大英雄遭人非议。

就是因为自己的摇尾乞怜,让曾国藩将凌迟改为斩首,按照李秀成的身份,正常来说一定是寸磔凌迟的结果,因为跟他平级的几位将领都是凌迟“待遇”。

但是斩首当日,李秀成也没少遭罪。因为百姓看到告示,纷纷前来看热闹,当李秀成被捆缚囚车押出时,沿街的百姓不但不可怜他,反倒朝他吐口水,并且有人用秽物或石头瓦片往他身上丢。李秀成吓得嚎啕不止,口中胡言乱语。

最终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对他来说,没有遭受可怕的凌迟,李秀成此时足以对曾国藩感恩戴德。


大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没那么简单的。

李秀成被抓以后,曾国荃大喜过望。

曾国荃曾经保卫南京2年,不知道死了多少湘军士兵,对李秀成恨之入骨。

抓住李秀成以后,曾国荃下令割其臂股肉。

这是非常残酷的刑罚,和凌迟差不多了。

当时李秀成血流如注,但面不改色,这才停止行刑。

有意思的是,李秀成这种级别的反叛军将领,一般会被押送到京城凌迟处死。

而曾国藩却下令尽快杀掉李秀成,将他斩首。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如下:

第一,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李秀成知道太多湘军的秘密。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最后的大将。

他和曾国藩、李鸿章交战多年,知道所有战事的细节。

而曾国藩尤其是曾国荃,背着朝廷做了很多烧杀奸淫、私吞战利品、冒领军饷、谎报战功等等行为。

尤其南京城破的时候,一般认为都接近一千万两白银的财物和古董,都被湘军缴获。

但曾国藩却汇报太平天国国库里面只有几万两银子,其实都被他们私吞了。

以前都是曾国藩他们单方面说,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了,朝廷也无法去对峙。

现在李秀成活着,朝廷就可以从容去对峙,知道湘军之前有多少忽悠。

当时太平天国基本垮台,湘军解散也就是必然。

如果此时不赶快杀死李,而是送到北京去凌迟,那么等于将自己的罪证交给慈禧太后。

到时候慈禧太后可以从容追责,狠狠搞你一下。

当时湘军已经没有太多利用价值,本来就自身难保,所以必须尽快杀掉李自成,死无对证。

连李秀成写的《李秀成自述》,也是被曾国藩篡改过以后才上交的。

第二,敬畏的敌人。

李秀成在太平天国风雨飘摇的时候,独立支撑大局,这是极为难得和艰苦的。

将心比心,曾国藩对李秀成颇为尊敬,认为他是值得敬畏的敌人。

对于这样的敌人,杀掉就足够了,没不要再酷刑折磨。

所以曾国藩下令将李秀成斩首。

但曾国荃不同。曾国藩是坐镇后方指挥的,曾国荃是一线带兵拼命的。曾国荃的部署被李秀成杀了很多,有很大的仇恨。

可惜毕竟大事是曾国藩说了算,曾国荃也不能怎么样。

凌迟是最严厉的酷刑,没有之一,明朝严格规定凌迟为3600刀,前1200刀,称为“鱼鳞剐”,中间1200刀,称为“剔肉剐”,后1200刀,称为“追魂剐”,明朝大太监刘瑾被判凌迟,挨了3357刀,一个活人被生生刮死。

第三,太平天国既然已经灭掉,凌迟也就没什么意义。

太平天国随着南京攻破,已经毁灭。

虽然还有几万残兵败将,已经不成气候,很快就要完蛋。

凌迟是吓唬老百姓的,对于真正的死硬悍匪是无用的,反而会让悍匪拼命。

毕竟宁可拼死,也好比在刑场上割千刀。

曾国藩之流本来就反对凌迟。

在太平天国没有毁灭之前,凌迟还可以吓唬一下太平天国的普通士兵和老百姓。

既然灭了,你吓唬谁去?


萨沙


忠王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按照清廷的做法,他在被抓捕后,照理,应该和石达开等人一样,遭受凌迟之刑。然而素以冷酷闻名的曾国藩,为什么却单单对他“免凌迟,棺殓其躯”呢?

其实,要揭开这个谜底,并不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李秀成为何不受凌迟之刑。

(李秀成)

第一,李秀成有影响力。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中少有的关心民生的将领。

李秀成一直认为“利民”远比“名节”重要,因此在平时他都力所能及地济苦救难,这让他深得民心。

比如李秀成在苏南时,就曾做过一些利民政策,不光减免了大部分税收,还在农耕经商等方面,给予了不少优待政策。因此苏南一带的百姓,生活才得到改善。

出于感激之情,苏南百姓在阊门外立下一块汉白玉的碑,上书“民不能忘”,以此来歌颂太平天国和李秀成给予他们的恩情。同时,许多百姓自发地编了不少歌谣来赞美他。

这也是为何天京城破后,李秀成带着幼天王洪天福贵出逃时,沿途都有人帮助他逃跑的原因。

当时,洪天福贵所骑马匹不得力,李秀成毅然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他,自己则负责断后。

(顽守天京)

后来,李秀成与太平军走散,流落方山一带的山坳中。当地百姓发现后,将他秘密隐藏起来,打算想办法送他出去。

谁知村董董陶大听闻后,动了歪念,将他献给湘将萧孚泗,换取富贵。

百姓得知后,怒不可遏,集结起来营救李秀成,杀了萧孚泗的心腹王三清。然而清军随后赶来,由于人力悬殊,营救李秀成的计划最终失败。

李秀成被俘后,当他进入湘军大营时,已投降湘军的太平军见到他后,却不管不顾立即跪倒在地,连呼忠王。

可见李秀成得人心,有号召力。

本来,像李秀成这样的太平军大佬级人物,应该上报皇帝,然后押解至京城凌迟处死。

但是曾国藩了解之后,认为将他押送入京,途中必有变故,不如就地阵法。

(曾国藩与曾国荃议事)

第二,李秀成的自述不利于曾国藩。

李秀成明知太平军不敌湘军,出于“利民”考虑,不愿意天京遭受生灵涂炭。因此在最后关头,曾与曾国藩达成协议,不可乱杀无辜。然而,湘军破城后,四处烧杀抢掠。他们不光去有钱人家抢掠钱财,还为了掩盖罪行放火烧屋,做了许多违反军纪的事。

李秀被俘后,先是落到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的手中。

曾国荃对李秀成是相当仇恨,原因是他的亲弟弟曾国华在三河镇一役中,被李秀成诛杀。

所以,曾国荃对李秀成施以“割臂锥股”的酷刑解恨。

李秀成全身血流如注,却并不畏惧,只是质问:“两军对战,各忠其主,当有损伤,何如此?”

不过,曾国荃并不敢将李秀成私刑处死,于是将硬骨头的李秀成转给曾国藩。

神奇地是,曾国藩和李秀成见一面后,李秀成便痛快地决定投降了。

不仅如此,他还以日更7000字的速度在监狱中写成数万字的自述书。

在这本书中,李秀成不仅详细地将太平天国的起步和壮大写得一清二楚,还将太平天国最后失败的原因也总结了出来。另外,在他的自述中还说到天京城破后,湘军惨无人道的一些罪行。

虽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立有大功,但是清政府肯定不会姑息湘军犯下的恶行。因此,曾国藩看了李秀成的自述书后,才会对该书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和修改,并重新誉写了一份送呈清廷。

这就意味着,如果将李秀成押解京城后,光绪帝必然会亲自审理,那么湘军的所作所为,一定逃不过严惩。所以,李秀成不死,后患无穷。

(曾国藩像)

第三,李秀成劝说论。

李秀成从一个小圣兵到太平天国的核心班子领导人,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

据曾国藩的后人说。李秀成在见到曾国藩后,曾力劝他拥兵自重,推翻腐败的清廷,自立为帝。并表示让曾国藩放了他,让他去招回太平军数十万旧部,追随曾国藩,供其差遣。

当时的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虽说势头很猛,但是颇受清廷猜疑,处境非常尴尬。

举个例子为证:在曾国藩攻破武昌城后,由于有功。同治下旨封他为湖北巡抚。然而曾国藩上任没几日,同治却又下一旨,撤销了他的巡抚职务。显然,清廷对于曾国藩及他创立的湘军颇为忌惮,因此才有了这摇摆不定的决定。

曾国藩是个聪明人,他深知湘军本就为朝廷所忌,再加上湘军自攻破天京后,抢掠不断,人人都小有财富,此时这些人已无心再战,只想回家去过安逸日子。

那么,不管是放了李秀成还是将他押入京城,都保不住会把他劝曾国藩对抗清廷的事情说出去。到时候,那真是泥巴掉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所以,曾国藩为绝后患,在拿到李秀成的自述书后,等不及向朝廷请示,便迫不及待地将李秀成处死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之中少有的能够让人敬佩的人之一,他在兵败被擒之后,曾国藩之所以在先斩后奏地处死李秀成,应当说是曾、李二人之间达成的默契。

倘若不是受累于“愚忠”二字,李秀成也未必会成为湘军之俘虏。

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这个铁桶总算炸塌了天京城墙,李秀成见此情形,便知事已不可为,所以急忙去救幼天王洪天贵福。

为了救洪天贵福,他不仅放弃了救自己的母亲,还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了洪天贵福,以至于最后他被自己口中的两个太平天国的“奸民”所擒获,然后被押解到了湘军军营,成为了湘军的俘虏。

曾国荃听说捉住了李秀成,心里又恨又激动,恨的是他在围困天京的时候被李秀成折磨得不轻,激动的是俘虏李秀成又是一桩功劳。

李秀成被俘之后,曾国荃为了泄恨,让人用刀刺李秀成的手臂和腿,又将他关在囚笼里以作羞辱。

李秀成当场便忍不住发怒:“曾老九,咱们各为其主,你何以这么对我!”

曾国荃为李秀成气势所折,这才悻悻然收手。

不过,当时最恨李秀成的恐怕还是清政府吧?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崛起的悍将、名将,堪称太平天国的柱石,倘若没有李秀成的话,太平天国或许早便被收拾干净了,清政府也能少头疼几年。

石达开被捕之后,于1863年6月27日被清政府处以凌迟,受尽千刀万剐之苦。

洪天贵福被抓之后,因为当时洪秀全已死,所以清政府将气撒到了他的头上,他也因此被凌迟。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国之柱石”,用自己的悍勇为太平天国续命,让清政府损兵折将,清政府对他的恨绝不下于石达开和洪秀全。

所以,如果李秀成落到清政府手上的话,也绝对会和石达开、洪天贵福一样的下场。

李秀成不想自己落得个和石、洪一样的下场,也不想死,对于被俘后的李秀成来说,他自认为已经对太平天国尽忠了,已经报了太平天国对他的知遇之恩了,所以当时的李秀成实际上很有“乞活”的念头。

不论是和李秀成谈过话的赵烈文,还是亲自审讯过李秀成的曾国藩,他们都认为李秀成“言次有乞活之意”。

曾国藩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撬开了李秀成的嘴,让李秀成写下了自己的“供词”,也就是所谓的《李秀成自述》。

曾国藩虽然利用李秀成“乞活”这一点撬开了李秀成的嘴,但是他想不想让李秀成活着呢?且不说他能不能帮李秀成脱罪,从曾国藩个人角度来说,他实际上并不希望李秀成活着入京受审。

曾国荃率领湘军攻破天京,结束了太平天国在东南长达十数年的割据状态,可谓是不世功勋,若论功行赏的话,他应当升官发财才对,可是事后为什么反倒遭到了清政府的训斥呢?

原因便在于曾国荃纵容部属奸淫掳掠,不然他也不会被人嘲讽为“老餮”。

几乎所有的湘军都在干这样的事,虽说这样的事几乎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但是曾国藩可不想让李秀成将这些事公之于众,因为那样损害的不仅是曾国藩的老脸,也是清政府的颜面,那么到时候清政府少不了得拿湘军之中的一个或者几个人出来祭旗。

所以,为了给像曾国荃一样的湘军将领擦屁股,曾国藩是不愿让李秀成活着入京,一旦李秀成入了京,则必然脱离曾国藩的掌控,他的政敌也必然以李秀成作为突破口去攻击曾国藩。

除了防止李秀成将湘军的污点抖露出来之外,以湘军和太平军之间的恨意,曾国藩也不想放过李秀成。

别看太平天国运动是曾国藩率领湘军平定的,可是他前期的时候却很惨,他自己在奏折中都说自己“屡战屡败”,颓废到了极点。

后来,他在铜官江和太平军对战的时候,更是羞愤得跳江自尽。

这时候好不容易让曾国藩逮到了个李秀成,他能不拿来出出气?洪天贵福得留给清政府,李秀成留给自己。

即便曾国藩先斩后奏地处决了李秀成,凭借他的功劳和手里的兵,清政府也不会拿他怎么样。

李秀成虽然有“乞活之意”,可是他也知道自己从被捕的那一刻开始,便已经没有一线生机了,等待他的只有一死。

李秀成肯定知道自己唯有一死,但心中总是有那么一点侥幸心理的,所以才会积极地配合曾国藩的审讯工作。

曾国藩问什么,他便答什么。

曾国藩让他写供词,他也二话不说拿起笔就写。

他虽然心存侥幸,但也不意味着他认为自己能够活下去,他之所以会这么配合,实际上是因为他和曾国藩已经达成了默契,你曾国藩想知道什么,我都可以告诉你,可是等你知道了你想知道的事情之后,你得给我一个痛快。

给李秀成一个痛快。

这便是曾国藩和李秀成在暗中达成的默契,曾、李二人都是聪明人,有些东西即便不点破也是心知肚明。

也正是因为这份默契,曾国藩才决定在清政府向他要李秀成之前,让李秀成写好供词,然后先斩后奏地给了李秀成一个痛快。


宁糊涂


1864年7月23日,忠王李秀成被村民押送到曾国荃的军营,从被俘到被杀,前后共十六天时间。李秀成用最后的九天时间写出了近五万字的自述材料,最终曾国藩以“国法难逭,不能开脱”之由,将李秀成快速处死。

曾国藩为何要用斩首替代凌迟来紧急处死李秀成呢?其实这么做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堵住李秀成的嘴,让一些真相永远沉没;另一方面就是曾国藩兄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快速斩首算是给李秀成的开恩。

洪秀全病逝后,李秀成其实是太平天国的实际领导者。天京变乱后,李秀成便成为太平天国的后起之秀。他曾不负厚望力撑危局,湘军的江北、江南大营各被李秀成先后两次攻破,使曾国藩对其恨之入骨。

在天京保卫战中又使湘军吃了不少苦头,曾氏两兄弟中曾国荃最为痛恨李秀成。在天京城破的四天后,李秀成在破庙中因随身物品而暴露身份,被两个奸民押送到曾国荃的军营中。当晚即对李秀成展开讯问。

在围攻天京时湘军损失巨大,曾国荃将愤怒发泄在李秀成身上。据史料记载,“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又“叱勇割其臂股”,而李秀成“殊不动”。愤怒的曾国荃“短衣握锥,遍刺以锥,血流如注”。

李秀成痛苦的斥责曾国荃道:“两军对战各忠其主,当有损伤,何如此?”其英雄气概丝毫未减。次日下午,曾国藩急忙赶到天京,训斥了曾国荃的暴行。随即便对李秀成展开了心理战,并产生了就地将其处决的念头。

处决之前还有一件大事要办,那就是取得李秀成的详细口供。曾国藩的攻心政策很快起到了作用,李秀成答应详述供词。口供是从7月30日开始写的,从李秀成的供词用语来看,曾国藩肯定对李表达过安抚之意。

至于双方有过什么许诺,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李秀成显然是对曾国藩抱有幻想的,他在供词中自叹“一身屈错,未遇明良”,既是对太平天国的彻底绝望,又是对曾国藩抱有希望,对自己的安度余生也有一丝幻想。

8月3日晚,曾国藩询问幕僚赵烈文的意见,他想不等朝廷降旨,便将李秀成从速就地处死。赵烈文说,李秀成已被生擒十多日,中堂已经录得口供,而且是经多人目睹,而李秀成此人极其狡猾,不能让其入京。

8月6日玩,曾国藩再次与李秀成会面,也是最后一次。据赵烈文描述,李秀成“有乞恩之意”。曾国藩“答以听旨,连日正踟蹰此事,俟定见后再相复”。由此可知,李秀成是完全没有察觉到曾国藩已起杀心。

(李秀成自述)

第二天,李秀成在供词中写下“昨夜承老中堂调至驾前讯问,承恩惠示,真报无由”等语。结果墨迹未干,曾国藩就派人向李秀成告知“国法难逭,不能开脱”,并于当天傍晚将李秀成处死,享年42岁。

其实曾国藩处死李秀成也算不上擅杀,在李秀成被俘后,曾氏两兄弟经过密商后上奏朝廷,谎称李秀成的党羽甚多,而且天京民心未去,不宜将其押送京城,决定将李秀成于同治三年七月初六日就地正法。

曾国藩之所以这么做,这与他心中的担忧有很大关系。他早知道李秀成极其狡猾,对其在供词中奉承自己的话并不当真。李秀成一旦被送到京城,他们兄弟二人在剿灭太平天国过程中欺瞒朝廷的事情都会被曝光。

还有曾国荃洗劫天京宝库,以及大开杀戒,这些都会使其背上欺君罔上之罪。因此,李秀成绝对不能活,要从快就地处决。而此时的太平天国已被剿灭,再加之李秀成供述中的恳求之意,使得曾国藩没必要使用凌迟之刑。

对于李秀成五万多字的口供,曾国藩将其删减到三万三千字,不能见人的一些东西均被他删掉,留下了自己想要的,删掉自己想知道的。还有说,李秀成被俘后当众劝曾国藩起兵反清,而曾当时并未反对。

目的是要让李秀成心甘情愿的写下供词,在目的达成后,李秀成便不能再活。对当时声威剧增的曾氏两兄弟来讲,朝廷也不会把他们逼的太急,太平天国的财宝就当是抚恤湘军所用。

曾国藩没有使用凌迟之刑,主要原因有:没有必要再使用酷刑;达不到从速就地处决的目的;有些事情需要掩盖,没必要大张旗鼓;曾国藩敬佩李秀成是条汉子,这样的看法李鸿章也有,也就有了棺葬之说。


野史也是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1864年,也是太平天国的最后一年。

天京保卫战

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守卫司令官,放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苏州,带来了20万军队,与进攻天京的湘军激战了2年,让然没有打退进攻的湘军,湘军反而越聚越多。

到了1863年底,天京基本已成为了一座孤城,鉴于防守天京已无意义,李秀成上奏天王洪秀全“让城别走”,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此时的洪秀全已经深居宫中数十年,早就失去了革命早期的锐意,拒绝了弃城的建议,严令李秀成死守天京。

到了1864年初,天京已经完全陷入了湘军的包围,四外无援,粮草匮乏,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的陷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到了天京战役的后期,太平军在城内已无粮草,为了能够解决粮草问题,李秀成派人四处筹集粮草,而洪秀全的两个宝贝哥哥,安王和福王却占据着城门收着高额的进城费,李秀成对此恼怒不已。

眼见天京城的粮食已经见底,洪秀全号召大家食甘露(草团)充饥,却不幸中毒,于1864年6月1日病逝。(一说为自杀)

洪秀全临终前把自己的儿子洪天贵福交给了李秀成,希望他可以辅佐幼主重振江山。6月19日夜,天京陷落,李秀成带领着一千多人伪装成清军混出了天京。在冲出天京的混战中,李秀成把自己的好马给了洪天贵福,掩护了洪天贵福冲出了天京城,自己因“马不能行”,在天京城外东南的方山被湘军擒获。

曾李相遇

就在这个背景下,曾国藩和李秀成相遇了。

虽然此时的李秀成看起来十分地落魄,但是依然不改其英武之色。曾国藩也非常欣赏这位将才,毕竟之前与之有过多次“交道”,且数次都败在了李秀成的手下。

曾国藩惜其才,毕竟是各为其主。

李秀成在狱中写下了“自供状”,对太平天国十多年以来的起义历程进行了一次总结。

“自供状”送到了曾国藩那里,虽然错别字比较多,但是也不影响曾国藩的阅读。而曾国藩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删改(与他上报朝廷的情况不一致,留下来会成为他的“把柄”)。其中也不乏对曾国藩的溢美之词,劝曾国藩拥兵自立。

曾国藩的抉择——拥兵自立还是解甲归田

此时的曾国藩,拥有着15万全国最能打的部队——湘军,且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手下名将云集,还占领了清廷的赋税重地——江南地区,可以说已经拥有了自立的丰厚资本。

曾国藩也动心了,他手下的水军头领彭玉麟也曾经暗示过曾国藩可以自立。

曾国藩陷入了沉思。最高权力,当上帝王,这个谁能不想呢?

如果曾国藩拥兵自立,那么他就可以马上占据南京,带领着强大的湘军部队,和李秀成召集来的几十万太平军余部,形成一股极为强大的势力,即可以顺江而上,直接拿下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清廷划江而治,也可以主力北伐,直捣北京。

如果这样做,清廷一时间是手足无措的,即便不顺利,和清廷划江而治也是非常现实的。

但是如果真的自立又如何呢?

首先,李秀成是不是真心归降曾国藩呢?实际上李秀成是要做姜维,表面上顺从曾国藩,帮他自立对抗清廷,实际上是要把局面搅乱,他好乘乱收集太平军旧部,找到洪天贵福,再把太平天国的旗帜给打起来。

其次,曾国藩手下的湘军是靠着无数金银“堆”出来的战斗力,在他们穷的时候,重赏之下个个都是不要命的勇夫,如今拿下了天京,抢劫了一大通,人人都成了富翁,谁还想去打仗呢?他的弟弟,也是他最仰仗的大将曾国荃就抢了40多船的金银财宝运回了湖南老家,此时的曾国荃还能如之前那样,是令人闻风丧胆的“九帅”么?

第三,在他培植起来势力的内部,左宗棠和李鸿章是不会跟着他反叛清廷的,一旦他自立,这两个人所带领的楚军和淮军就会成为他最大的敌人,且这两支军队都成了一定的气候,并不好对付。

所以想到了这里,曾国藩不禁吓出了一身的冷汗。

最终曾国藩决定,解甲归田。

太平天国的姜维——李秀成

可以说,李秀成在被俘后的情况,和三国时代蜀国的姜维非常相似,都是国破家亡,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军阀,自己又落到了这个军阀的手上。


姜维鼓动钟会反叛魏国,在蜀国自立,然后他就乘乱恢复蜀国。李秀成也是如此,写“自供状“是假,力图劝说曾国藩自立是真,他是要当太平天国的姜维,鼓动曾国藩自立,然后乘着自己为曾国藩召集太平天国旧部的名头,把太平军重新召集起来,力图再造天国。

这个计谋,老谋深算的曾国藩怎能看不出来呢?所以李秀成不可用。

既然决定了要解甲归田,那么李秀成则必须死了。

死在那里?当然是天京,送到北京去只会给自己找麻烦(活证)。而且最好还是迅速杀了,不要拖泥带水。

所以李秀成被速杀,没有受到凌迟之刑。当然,用这种不痛苦的方式了断李秀成,也是因为曾国藩对少对他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最了解自己的,往往是自己最大的对手。曾国藩和李秀成交手了很多次,他们自然是了解对方的,可以说,也是知音。

所以我知道你李秀成在做什么,你也算是为自己的主子尽忠了,可以安心的去了,曾国藩想。

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就义,终年42岁。


老威观史


1864年,7月19日,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湘军引爆了埋在南京城下的几吨炸药,然后一个巨大的缺口举出现在湘军眼前,然后曾国荃一马当先,冲进了南京城,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就此被攻陷。因为洪秀全在五月份就已经因病去世了,这个时候他的儿子洪天贵福被推为幼天王,然后天京城破的时候,李秀成就带着几千人换上清军的衣服偷偷溜出城。并且把自己的战马给了幼天王骑上逃跑,自己也因为场面混乱和幼天王失散了。当李秀成与两个士卒奔逃一处荒山破庙之中,因为携带的金银被住在庙中的百姓发现,这些百姓见财起意,结果将李秀成生擒活拿,并且押赴到清军大营换赏钱(此事记录在解放后的太平天国史料整理文献中,押送李秀成的二人分别为王小二和陶大来!)俗话说“瓦罐难离井口破,虎落平原龙陷沙滩”李秀成如此一个人物,没曾想最后被几个庄稼汉拿下。


众所周知,太平军中那些被捕的将领都是受尽折磨而死的,英王陈玉成、翼王石达开都是被凌迟处死的,但是,曾国藩并没有以凌迟之刑处死李秀成(免凌迟,棺殓其躯。),并且,还让人用棺材将李秀成埋葬,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李秀成知道太多湘军的秘密。李秀成是太平天国最后的大将。 他和曾国藩、李鸿章交战多年,知道所有战事的细节。而曾国藩尤其是曾国荃,背着朝廷做了很多烧杀奸淫、私吞战利品、冒领军饷、谎报战功等等行为。 尤其南京城破的时候,一般认为都接近一千万两白银的财物和古董,都被湘军缴获。但曾国藩却汇报太平天国国库里面只有几万两银子,其实都被他们私吞了。(这件事我在我以前的问答中回答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曾国藩侵吞太平天国国库财物)。在以前都是曾国藩他们单方面说,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了,朝廷也无法去对峙。现在李秀成活着,朝廷就可以从容去对峙,知道湘军之前有多少忽悠。当时太平天国基本垮台,湘军解散也就是必然。 如果此时不赶快杀死李,而是送到北京去凌迟,那么等于将自己的罪证交给慈禧太后。到时候慈禧太后可以从容追责,狠狠搞你一下。当时湘军已经没有太多利用价值,本来就自身难保,所以必须尽快杀掉李自成,死无对证。连李秀成写的《李秀成自述》,也是被曾国藩篡改过以后才上交的。所以说曾国藩不可能让李秀成去北京受刑,必须自己在南京杀了李秀成,而自己杀的话凌迟不凌迟已经没有意义了,还不如直接砍头以防生变。




二,敬畏的敌人。

李秀成被俘的第一天,曾国荃就用酷刑折磨了李秀成,但是,李秀成表现的大义凛然,一点都没有向曾国荃求饶。但是,当曾国藩见到李秀成,并和李秀成交谈了一番后,李秀成就决定向曾国藩投降,从而李秀成背叛了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李鸿章的孙子写的追忆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曾国藩与李秀成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先君子云,忠王被擒,置囚笼中.......文正熟识云:汝即李秀成也?汝亦好汉,可惜,可惜,长叹不再语。李秀成大哭,即请以纸笔自供,并乞赦,当招余党。”李秀成在太平天国风雨飘摇的时候,独立支撑大局,这是极为难得和艰苦的。将心比心,曾国藩对李秀成颇为尊敬,认为他是值得敬畏的敌人。对于这样的敌人,杀掉就足够了,没不要再酷刑折磨。所以曾国藩下令将李秀成斩首。



这两点也就成了李秀成没有被凌迟,砍头而亡反被厚葬的主要原因。


大老二爷


曾铁桶(曾国荃)站在南京城外,士兵已经把9吨炸药埋入了天京城墙下,随着一声巨响,天京城墙崩塌出一个大缺口,清军如潮水般涌入天京……在此之前,天京已经被围困了数年之久,城内缺粮已久。李秀成立刻护送幼天王出城,后来被清军俘获。在和曾国藩交谈后,李秀成写下了供词,曾国藩亲自审阅供词,连夜将李秀成杀了,供词经曾国藩批阅后呈送朝廷……

李秀成的死,曾国藩的不正常行为,留给后人有三大谜团:一、李秀成为何被抓后乞降?他在城破前投降不更有利吗!二、天平天国的金银财宝下落在哪里?清廷为何对曾国荃赏赐甚少。三、曾国藩为何要连夜杀李秀成?这不符合当时的规制。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李秀成二十四岁从一个士兵成长为太平天国的顶梁柱将领;其军事才能、政治才能(很重要)绝非一般;李秀成是曾国藩最头疼的人,太平天国在天京之乱后之所以依然能够屡次打败清军,离不开李秀成。二破江北大营、二破江南大营、三河大捷,建立了苏福省、天浙省;李秀成以一人之力支撑着整个太平天国后期危如累卵的局面,如果洪秀全采纳了李秀成的建议:择才而用,安抚百姓,惠民四方;重用翼王石达开,不用安王、福王(洪秀全俩哥哥);那么天平天国不会覆灭。李秀成在被杨秀清提拔后,战功显赫;后来多次解决太平天国的危局;曾国藩多次许下高官厚禄招降李秀成,都被李秀成拒绝了;因此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

曾铁桶的“呆”仗。和李秀成经常破敌相比,曾国荃的打仗方法简直令人所不屑——挖战壕,围困。简直是呆板至极,令人瞧不起。曾国荃是战壕战术的发明者,天京城外,被曾国荃挖的好像施工现场一样——全是战壕。而且通过土工掘进的方式在天京城墙下埋下了9吨炸药——这种方法后来有一个人用过,叫李云龙。用3600颗手榴弹全歼山崎大队。

虽然曾国荃打仗很“呆”,但是曾国荃用的武器却极为先进;攻击天京的湘军用的不是大刀长矛,而是——枪,曾国藩从列强哪里买来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枪。但是曾国藩(清朝将军都这样)为了向清廷显示自己有多勇猛,经常说敌军有多勇猛,自己损失多惨重,为的是多拿军费——毕竟自己是汉臣,清廷并不信任。

曾国荃和曾国藩刚好相反,曾国荃十分爱花钱,而且花钱如流水一般。举个例子,曾国藩曾经去让人买人参,但是回来的人告诉曾国藩,人参卖光了,都被曾国荃买走了,当时擦伤了后,曾国荃直接让人把人参嚼碎涂在伤口上。另一件事,就是曾国藩文赵文烈:听说老九家里有个大水池,在大水池上架桥。赵文烈说:有,怎么了?曾国藩说:架桥需要几十年的大树,现在大树都是老百姓家祖坟边上的树木,百姓肯定不会卖。老九买树肯定会造成物价的飞涨。

天京被曾国荃攻破,埋入好几吨炸药炸开城墙,就连洪秀全的亲信也背叛了,李秀成保护着幼天王洪天富贵出城。后来被清军冲散,李秀成带领着幼天王逃走,后来被抓住。

非常诡异的事情出现了,在审讯的时候,其他人都开始骂洪秀全为乱贼,但是李秀成在给曾国藩的供词里,始终称洪秀全为天王。忠王不忠?还是另有打算?

李秀成表示愿意投降,而且表示天京是一片好地方——可以建国,暗示曾国藩谋反。而此时,清廷已经在防范曾国藩了,调了李鸿章的淮军帮助他打仗——实际上是来抢功劳,防范曾国藩。

曾国藩闭上眼睛,他那清廷第一超级大脑迅速思考了一遍,不对!还有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自己造反了,没有胜算。扣上一个谋反的罪名,这是要诛九族的。

其次,天京城里的财宝,外面都说洪秀全的宫殿使用黄金做的。但是曾国荃攻破了天京,财物十分少,都在传言是曾国荃据为己有,朝廷的赏赐已经说明在怀疑他们兄弟了。

如果把李秀成押送到京师,以李秀成的才能和智慧,让清廷怀疑自己可以说轻而易举。与其诛九族,自己杀了李秀成,至多会被批评——毕竟自己功高盖主。

仅仅一天不到,曾国藩就已经想清楚了——立刻杀了李秀成,改掉他的供词。

然后,曾国藩上书清廷请求解散湘军:把自己的弟弟曾国荃贬去做地方官。曾国藩的举动,慈禧等清廷贵族松了一口气:不用担心杀了洪秀全,又出一个红球全了。

李秀成很厉害,但是碰到了一个比他更厉害、城府更深的曾国藩,李秀成到了京城不但不会死,而且会掀起一阵风浪。而曾国藩在一开始九推演出来了。


嘟嘟读读


在太平天国诸王中,李秀成算是比较窝囊的了。

兵败逃亡,身藏金宝,然后在方山被村民发现。

洪秀全托付给他的幼主也被他弄丢了。

村民王小二与陶大来因争夺金宝发生争执,将李秀成扭送至湘军萧孚泗营中。窝囊不?号称天国骁将,竟然被两村民争夺财物俘虏。而且逃命都不忘带大量金宝,说明此人爱财;旧主重托少主都能失散,说明不义。

恐怕李秀成忘了宋末陆秀夫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的悲壮了吧。

虽然刘秀成与陈玉成携手赢得过三河大捷、二破江北、江南大营的战绩,那能说明什么呢?结果枉负了洪秀全的“万古忠义”的褒奖。当然,洪秀全也是穷途末路,病急乱投医而已。为了让人给自己卖命,还不把那些虚名多给一些?

李秀成被俘后,曾国藩诱之以利,原本以为可以因此苟活,马上以一天七千字的效率写了七万言的长篇悔过书,可谓不忠。在毛笔写字那个时代,他可真够卖命,效率比现在的网络小说写手高多了,结果曾国藩并没有因此饶他不死。只不过看他骨头太软,怕他到朝廷乱说,才没有把他公开凌迟处死,把他秘密处决了而已。

之所以说他窝囊,你看陈玉成、石达开是怎么英雄豪杰,悍不畏死的?特别是石达开,竟然以自己一身剐换手下众将士平安,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义薄云天?

而且陈、石二人至死不降,凌迟数千刀,一声不吭,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所为!

李秀成,天国之耻!我虽不看好天国,但更不看好刘秀成的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